科普教育、科學教育和科技教育有哪些不同?

2021-01-08 騰訊網

隨著21世紀的到來,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正從過去的人力時代慢慢轉向AI時代。這種時代的轉變是人類的升華,更是一種必然的趨勢,世界科技發展模式正因這種趨勢而經歷著變革。

我們會在媒體報導看到:

「某校量身打造,為每個學生配上了電子身份牌,學生跨入校園的那一刻將被自動識別,學生進入閱覽室,操場科學室,電子身份牌也將會記錄下他們的經歷,家長們通過終端登陸就能實時了解孩子在校生活軌跡。」

這些報導意味著這場變革表現出現代科技發展的規模、結構、功能、性質都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而且這場變革最終將影響到教育領域,或者說教育領域現如今已經開始漸漸受到影響了。

在青少年的教育工作中,我們看到有很多的文件、新聞稿中經常出現「科學普及」、「科學教育」、「科技教育」這些概念。

這三者之間的聯繫和區別你真的了解嗎?

一、科普教育

讓更多人掌握科學、傳播科學

科普教育即科學普及教育或科學普及宣傳,也可稱為科學普及或簡稱科普。

它是指利用各種方式、方法、手段以淺顯通俗易懂的方式,讓社會公眾接受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

科學普及是一種社會教育,既不同於學校正規教育,也不同於職業培訓。其基本特點是:社會性、群眾性和持續性。形象地說,科學普及是以時代為背景,以社會為舞臺,以人為主角,以科技為內容,面向廣大公眾的一臺「現代文明戲」。這臺大戲是沒有傳統保留節目的,它隨著對象的不同、地域的不同、時間的不同,特別是社會熱點的不同,不斷進行著更新和變化。

二、科學教育

全體青少年為主體 學校教育是主陣地

科學教育屬於教育專用語,是一種以傳授基本科學知識為手段(載體),以素質教育為依託,體驗科學思維方法和科學探究方法,培養科學精神與科學態度,建立完整的科學知識觀與價值觀,進行科研基礎能力訓練和科學技術應用的教育。

科學教育一般以全體青少年為對象,以學校教育為主要陣地,以數理化生及計算機等自然科學的學科教育為主要內容的整體教育。使青少年掌握自然科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學會科學研究方法、養成科學思維模式,體驗科學探究魅力。

科學教育在教育系統使用較多,如在教育部《關於印發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通知》(教基二〔2017〕2號)文件中就提到:「為進一步加強小學科學教育,根據立德樹人工作總體部署,對小學科學課程標準進行了修訂完善:充分認識小學科學教育的重要性。科學教育是立德樹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礎。小學科學教育對從小激發和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實踐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各地要高度重視,以課程為統領,切實加強小學科學教育。」

三、科技教育

培養孩子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科技教育是科學普及的升級版,又是科學教育的實踐版。當下,科技教育的另一個常用說法是科技創新教育,是以學生主動探索為主要形式的一類活動。

科技教育可結合實際引入生活、生產、科研中廣泛應用的各類軟硬體應用及新興科技項目,如機器人、無人機、航空航天等,鼓勵青少年積極參與電腦編程、工程挑戰、頭腦奧林匹克等各項競賽活動,從而有效激發青少年對科技的興趣和愛好,幫助他們廣泛地接觸科技知識,掌握常用科技工具的使用方法,訓練科學技術思維,並將學習到的科技知識用於解決具體問題。

科技教育的目的,旨在培養青少年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科技創新拔尖後備人才,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撐。因此,科技教育並非適合所有青少年學生,就像音樂、舞蹈、美術一樣,只把喜愛並適合的人作為對象。

科普教育、科學教育和科技教育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其功能、對象、責任單位均有所不同,我們一定要理清它們之間的聯繫和區別,切不可混為一談。面對三者都是以科學和技術作為主要內容,目的都是為了提高全民科學技術素養和能力,未來的世界是以科技為發展基礎,科技教育同樣也會成為未來教育行業的主流,請快點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讓孩子早日接觸到科技教育吧!

相關焦點

  • 第五屆科普場館科學教育項目展評活動14日亮相
    新華網重慶10月12日電 10月14日-16日,第五屆科普場館科學教育項目展評活動將在重慶舉辦,本屆活動有哪些令人期待的亮點呢?   據了解,開展科普場館科學教育項目展評活動,旨在進一步推動「科技館活動進校園」工作,發揮不同類型科普場館的教育服務功能,提高科普場館業務人員開發並組織實施優質青少年科學教育項目的質量和水平,搭建各類科普場館間學習交流平臺
  • 小柒科技榮獲「江蘇省科普教育基地」認定!
    為深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加強科普教育基地建設,鼓勵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科普工作,根據《江蘇省科普教育基地認定與管理試行辦法》,省科協、省科技廳、省教育廳聯合開展了2020年度江蘇省科普教育基地的認定工作。
  • 科普教育設計_學生該選steam教育還是STEM教育?
    更不了解孩子學了這些之後有什麼用,有些家長甚至覺得花了那麼多錢做這塊教育沒啥意義,對STEAM教育與STEM教育提出了各種質疑。針對大家的疑惑,專注於研究互動科技在中小學、幼兒園教育的應用,致力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潛能,促進學生多元智能化的發展的新法教育小編今日就來給大家科普一下STEAM教育與STEM教育。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些幫助!
  • 科普教育萌發創新種子
    「新型戒滿杯」發明者學生冷厚文自豪地說這話時,站在一旁的校長沈申福更為自豪地說:「經過多年的努力,我校作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智慧財產權教育試點學校,科普教育已經闖出了一些名堂。」他指的是按照《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要求,學校在完善基礎教育階段的科技教育方面做出的成績。
  • 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高校科技―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
    最新印發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提出,以到2020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超過10%為目標,廣泛開展科技教育、傳播與普及,提升全民科學素質整體水平。在這樣一個時代,如果仍只依賴傳統手段進行科普,就不僅僅是落伍和效率低下的問題,而應該對從事科普工作的人進行科普的問題了。  科普畫廊、科技館、博物館甚至科技大篷車等傳統手段,確實為提高全民科學素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 茵冠生物科普教育基地正式被認定為市級科普教育基地
    日前,「深圳市科學技術協會關於命名深圳市科學館等63家單位為深圳市科普教育基地的通知」發布,茵冠生物生命健康科普教育基地榜上有名,這意味著茵冠生物科普教育基地正式被認定為市級科普教育基地。通過音頻、視頻、互動體感遊戲等高科技手段呈現細胞科普知識、集聲光電於一體的、以生命全周期為主線的高科技生命未來館,接待了包括深圳市科學技術協會南山區科學技術協會常務副主席殷明華一行、深圳中學、南陽理工學院深圳校友會親子家庭等在內的多團體參觀考察
  • 加強科技創新教育 打造特色教育新名片
    近年來,漢中市陝飛二小高度重視科技教育工作,依託信息化媒介,藉助比鄰航空工業陝西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這一優勢,組建機器人社團和航模社團,紮實開始社團活動,積極參加各類比賽,科技創新教育已成為了學校辦學的一張靚麗名片。
  • 科普教育普及遭遇多重尷尬
    問題:開展渠道單一     對於科普教育的尷尬現狀,業內人士表示,在目前的應試教育模式下,只有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才能將科普教育真正落到實處。畢竟,對於學校、學生和家長,以學業為重、教學為重是非常現實的選擇。
  • 【分享】如何提升科技館的科普教育效果?
    對於兒童、青少年來說,踏入科技館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黑科技,激起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so科技館它承擔著我國大部分群體的科普教育任務,相比於其他的科普形式科技館有著絕對性的優勢。首先,科技館在進行科普教育工作時沒有死板固定的時間限制,民眾可以經常在館內學習一些科學知識,其次,由於社會越來越重視科技館的基礎性建設,科技館內的各項硬體軟體設備都相對完善,這些設備可以幫助社會民眾加深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所以切實關注科技館的建設,發展現階段科技館出現的問題,並及時解決問題對於加快我國社會民眾的科普工教育工作的深入展開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 AI+AR,助力少年兒童科普教育
    在2016年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科技創新層面,我國的5G、AI、雲計算、大數據的技術已經趕超歐美,極大提振了國民的士氣。
  • 清遠首設地球科學科普教育基地
    11月18日,清遠市首個地球科學科普教育基地授牌儀式在清城區石角鎮馬頭山舉行。該基地的成立為清遠市開展科普教育提供良好的宣傳陣地,市民可以通過實地觀察體驗,進一步了解地球科學知識。在新構造運動、風化和流水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頂平、身陡、麓緩的方山、石牆、石峰、石柱,以及凹槽、洞穴、溶洞等奇險的地貌,形態各異的山石構成一種觀賞價值很高的景觀地貌。此外,馬頭山丹霞地貌對於研究珠江三角洲地殼升降運動、三水盆地的形成與演化、北江古河道的變遷和演化都具有重要意義。
  • 科普活動又有新去處!餘杭區新增兩家市級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杭州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近日,市科協、市委宣傳部,市科技局、市教育局聯合命名了「杭州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共11家,餘杭區有兩家:浙江省測繪資料檔案館(浙江測繪與地理信息科技博物館),光大環保能源(杭州)有限公司。
  • 自然教育:保護從教育開始
    杭州植物園利用豐富的植物資源,定期舉辦各類大型花展、花事活動,如春季「浪漫杜鵑,情動玉泉」杜鵑花展,夏季「中國鬱金香」——石蒜科普展,秋季「西湖秋韻」花展、杭州·開封兩宋菊花藝術節科普展,冬季「靈峰探梅」科普展等。以不同季節的主打植物為主角,以自然教育為基礎,向遊客傳播植物知識。        杭州植物園每年接待省內外大專院校的學生參觀實習。
  • 媒體走基層採訪活動丨科普教育從娃娃抓起
    海洋科普活動、中科院科學家科普巡講活動等,每年約100多個學校近50000人次參與各類科技教育、科普教育活動。2018至2020年獲自治區級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獎項493項,國家級獎項14項;自治區青少年機器人競賽31項,國家級獎項5項;獲全國青少年科學影像節獎項11項,專項獎2項;獲全國青少年創意編程和智能設計大賽獎項6項,其中2018年獲得智能設計小學組一等獎1項,青少年科技教育事業蓬勃發展。
  • 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 需孕育非功利的土壤
    作為科幻事業和科學研究的生力軍,青少年的科普和科幻教育備受關注,而無論是做科幻還是做科普,好奇心的激發和保護又是最被大家看重的。「好奇心引發的對科學的興趣和想像力,像小樹苗一樣珍貴而脆弱。我們要共同營造鼓勵獨立思考、敢於質疑、包容並蓄的土壤,呵護青少年的好奇心,以好奇為指引,展望世界科技強國之未來。」
  • 天津師大物理科普項目獲第五屆全國科普場館科學教育項目展評活動...
    日前,由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聯合舉辦的第五屆全國科普場館科學教育項目展評活動在重慶科技館舉行。該項目聯繫生活實際,以青少年喜歡的糖果為切入點,設計了20個STEAM課程模塊,結合小學科學課「飲食與健康」和初中化學課「結晶」等教學內容,通過讓學生品嘗不同種類的糖的甜度和風味,親自操作,觀察、記錄糖結晶等環節,讓青少年親身體驗科學的「甜蜜」,以此培養青少年對科學的熱愛,發展青少年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 教育對腦科學的期待 腦科學對教育的影響
    本次大會首次設立了「教育腦科學專題研討會」,主題研討教育對腦科學的期待,腦科學對教育的影響,以此來推動我國「科教興國」戰略計劃的實施。出席本次研討會的演講專家有:中國腦科學計劃的籌建者和推動者楊雄裡院士,南昌大學李葆明教授、大千教育吳恆莉董事長、華東師範大學周永迪教授、蔡清教授、浙江大學陳飛燕教授等。
  • 文化+科技+教育的跨界融合 九號宇宙專注沉浸式太空互動教育體驗
    目前各式各樣的電子設備已成為孩子們生活的一部分,除了傳統的書本以外,孩子捧著 ipad 或手機上課已不是新鮮事 ,從近年來教育賽道的火熱程度可見一斑。移動終端和網際網路的普及大大改變了孩子們的學習方式,航空科普教育的方式也開始逐步多樣化,沉浸式互動教育體驗成為越來越多的家長所關注點。
  • 茶園社區開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動
    汨羅融媒體訊(記者 楊志 通訊員 陳俊蓉)「頭拍拍,肩拍拍……」7月28日,汨羅市歸義鎮茶園社區居民服務中心內熱鬧非凡,伴隨著音樂聲響起,12名來自該社區的小朋友在3位志願者講師的帶領下,上了一堂生動活潑的科普教育課。這是社區組織開展的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動現場。
  • 從科學教育到教育科學化:近代自然科學對教育的影響
    歐洲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對科學教育的傳播和教育科學化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它使人們對自然、人和生活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激發了人們探索科學教育的興趣;它給人們提供了研究事物的新方法和新原則,引導教育走向科學之路;它為教育開闢了更為廣闊的新天地,鼓勵人們探索教育科學規律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