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1世紀的到來,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正從過去的人力時代慢慢轉向AI時代。這種時代的轉變是人類的升華,更是一種必然的趨勢,世界科技發展模式正因這種趨勢而經歷著變革。
我們會在媒體報導看到:
「某校量身打造,為每個學生配上了電子身份牌,學生跨入校園的那一刻將被自動識別,學生進入閱覽室,操場科學室,電子身份牌也將會記錄下他們的經歷,家長們通過終端登陸就能實時了解孩子在校生活軌跡。」
這些報導意味著這場變革表現出現代科技發展的規模、結構、功能、性質都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而且這場變革最終將影響到教育領域,或者說教育領域現如今已經開始漸漸受到影響了。
在青少年的教育工作中,我們看到有很多的文件、新聞稿中經常出現「科學普及」、「科學教育」、「科技教育」這些概念。
這三者之間的聯繫和區別你真的了解嗎?
一、科普教育
讓更多人掌握科學、傳播科學
科普教育即科學普及教育或科學普及宣傳,也可稱為科學普及或簡稱科普。
它是指利用各種方式、方法、手段以淺顯通俗易懂的方式,讓社會公眾接受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
科學普及是一種社會教育,既不同於學校正規教育,也不同於職業培訓。其基本特點是:社會性、群眾性和持續性。形象地說,科學普及是以時代為背景,以社會為舞臺,以人為主角,以科技為內容,面向廣大公眾的一臺「現代文明戲」。這臺大戲是沒有傳統保留節目的,它隨著對象的不同、地域的不同、時間的不同,特別是社會熱點的不同,不斷進行著更新和變化。
二、科學教育
全體青少年為主體 學校教育是主陣地
科學教育屬於教育專用語,是一種以傳授基本科學知識為手段(載體),以素質教育為依託,體驗科學思維方法和科學探究方法,培養科學精神與科學態度,建立完整的科學知識觀與價值觀,進行科研基礎能力訓練和科學技術應用的教育。
科學教育一般以全體青少年為對象,以學校教育為主要陣地,以數理化生及計算機等自然科學的學科教育為主要內容的整體教育。使青少年掌握自然科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學會科學研究方法、養成科學思維模式,體驗科學探究魅力。
科學教育在教育系統使用較多,如在教育部《關於印發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通知》(教基二〔2017〕2號)文件中就提到:「為進一步加強小學科學教育,根據立德樹人工作總體部署,對小學科學課程標準進行了修訂完善:充分認識小學科學教育的重要性。科學教育是立德樹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礎。小學科學教育對從小激發和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實踐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各地要高度重視,以課程為統領,切實加強小學科學教育。」
三、科技教育
培養孩子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科技教育是科學普及的升級版,又是科學教育的實踐版。當下,科技教育的另一個常用說法是科技創新教育,是以學生主動探索為主要形式的一類活動。
科技教育可結合實際引入生活、生產、科研中廣泛應用的各類軟硬體應用及新興科技項目,如機器人、無人機、航空航天等,鼓勵青少年積極參與電腦編程、工程挑戰、頭腦奧林匹克等各項競賽活動,從而有效激發青少年對科技的興趣和愛好,幫助他們廣泛地接觸科技知識,掌握常用科技工具的使用方法,訓練科學技術思維,並將學習到的科技知識用於解決具體問題。
科技教育的目的,旨在培養青少年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科技創新拔尖後備人才,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撐。因此,科技教育並非適合所有青少年學生,就像音樂、舞蹈、美術一樣,只把喜愛並適合的人作為對象。
科普教育、科學教育和科技教育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其功能、對象、責任單位均有所不同,我們一定要理清它們之間的聯繫和區別,切不可混為一談。面對三者都是以科學和技術作為主要內容,目的都是為了提高全民科學技術素養和能力,未來的世界是以科技為發展基礎,科技教育同樣也會成為未來教育行業的主流,請快點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讓孩子早日接觸到科技教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