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沒有想到,兒時的一個想法,到了中學居然制出成品。我還成了本校第一個國家發明專利獲得者,而且在上個月第二屆中國(上海)國際發明創新展覽會上拿到金獎!」「新型戒滿杯」發明者學生冷厚文自豪地說這話時,站在一旁的校長沈申福更為自豪地說:「經過多年的努力,我校作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智慧財產權教育試點學校,科普教育已經闖出了一些名堂。」他指的是按照《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要求,學校在完善基礎教育階段的科技教育方面做出的成績。
築基:課堂為本
上課時間到了,安徽省馬鞍山市第七中學蔡珊老師拿起教材往教室走去,一如校園裡每一位老師。如果說有什麼不同,那就是她手裡的「馬鞍山市第七中學學生科技創新教育讀本」教材在全國獨一無二,而她也是全國為數不多、馬鞍山唯一的專職科普教師,專職負責七年級的科普課程的教學——講解各種創新技法,與學生們討論創新實例。
在馬鞍山市,七中是唯一一所將科普校本課程納入課表的學校,並實現了教材、教師、時間、地點的四落實。
「很多孩子小時候說起未來的理想,都是想當科學家。可是隨著慢慢長大,很多人又覺得這個夢想太遙不可及了。作為教育者,我們如何去幫助孩子們拉近現實與夢想的距離呢?」沈申福校長說,「其實創新是從創新意識開始的。創新意識可以啟發,創新思維可以培養,只要整天想著去發現,創新的念頭和思路就會源源不斷地湧現出來。所以,七中把創新納入校本課程,就是希望把科技創新普及到每一個學生。」
上完課走出教室,蔡珊老師手中除了一冊校本教材,還有一摞「表格」。「這是『每日一觀察,每周一設想』活動記錄本。在這張表上,學生可以記錄下自己在生活中注意到的現象,然後可以『腦洞大開』地去思考怎麼解決這個問題,並把結果記錄下來。」對於回收上來的記錄,蔡老師會一一認真閱讀,對其中具有創意的思考,會帶著學生一起完善補充。「我們的發明專利很多都來自這些觀察記錄。」指著辦公桌上那一大摞「國家發明專利證書」,蔡珊一臉的驕傲。
「一把手」抓科普,在七中是出了名的。不僅一把手校長重視,而且學校切實做到了「五個手指」一起動,讓科普校本課程真正發揮出效益。學校成立了科普中心這個新的職能部門,由教科處主任兼任主任,納入教學管理與考核體系;又將科普校本課程納入七年級的每周課表,做到教材、教師、時間、地點四落實;再下大力培育科普輔導員隊伍,除了把對科普教育感興趣、有潛質的學科教師培訓轉化為專職科普老師,還鼓勵一些物理、化學教師兼任科普輔導員,特聘高等院校、大型企業的技術骨幹做校外科普輔導員。同時,還借力省市課題研究的成果,陸續開發出一批科普校本教材。在市區教育局、市區科協的大力支持下,學校先後建成校園科技館、創客實驗室、3D列印室、天象館、機器人活動室、健康教育園地、地震宣教室、蝴蝶館等科普館室。
搭臺:活動延伸
又到5月,七中一年一度的校園科技節即將開幕。校園機器人比賽、電子作品評比、科幻畫展覽、剪紙比賽……每一項活動的海報徵集令一發出,就迅速報滿。
「學生們的參與熱情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像,看來科技節已經成為他們最熱愛的校園活動了。」在七中科普中心主任楊厚文的工作記錄本上,除了這些活動,還安排了科技專家講座、外出實踐參觀等活動,儘可能讓活動更豐富多彩。
「科技創新光靠課堂肯定是不夠的,還需要開闢新的領域,科技節等科普活動就是課堂的延伸和補充。」楊厚文說。這些年,學校鼓勵並支持學生成立科普社團,利用科普網、廣播網、電視網、宣傳欄、教室內的科普角、走廊上的壁畫、國旗下講話、科普主題班會等形式,廣泛宣傳科普知識並精心組織科普主題教育,每年的校園科技節都要安排近30項科普競賽與實踐活動。除了經常舉辦專家科普講座,學校還不斷強化學科教學滲透,充分發揮物理、化學老師兼職輔導員的作用,藉助校園科技館、創客實驗室等科普館室開設拓展課,等等。七中希望通過這些活動平臺的搭建,為學生的創新搭建更寬闊的舞臺。
正是在這些系列科普活動中,902班凌煙昀同學對於專利產生了強烈的嚮往和興趣。他參加了學校專利小組,並在科普老師指導下,先後萌發了數十個設想,最終有兩個獲得國家級實用新型專利證書。楊厚文介紹,通過科普課和各項科普活動,學生們開拓了眼界,在創新大賽中屢屢獲獎。截至目前,已獲得近80本國家級專利證書。在最近舉行的上海國際發明大賽中,該校學生又獲得了金、銀、銅獎各一枚。
啟智:注重創意
「當專業科普老師六年來,我深深地感到,幫助孩子們將小小的模糊創意變成實實在在的發明或產品,對於呵護他們的創新意識,顯得特別重要。」蔡珊老師回憶說,一次上課,天氣炎熱,學生們想開弔扇又抱怨灰塵還怕影響光線。於是那堂課大家乾脆就討論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可以給傳統吊扇加上燈、扇葉改成可收縮的。下課後,蔡老師就著手整理相關資料並幫孩子們遞交專利申請。「當我告訴學生們我們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時,他們興奮的表情我終生都不會忘記。」蔡老師說。
「一顆種子,只有深深地植根於沃土,才能生機無限。我來到七中這片學習的沃土,老師的引導為我打開了創新世界的大門,讓我掌握了創新的技巧,所以我才能得到這個獎。」國家級實用新型專利證書獲得者、913班的沈南卿同學如是說。
「當社會上充斥著『中國的賈伯斯在哪裡』言論的時候,當美國封鎖中國晶片技術的時候,我們總會想,如何讓中小學生既要完成國家規定的課程與學業,又能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楊厚文主任說,「我們把科普教育作為一個探索,實施『課堂為本、活動延伸、興趣引導、注重創意』的實踐模式,突出科技創新教育;以課堂為基礎、以活動為載體,分年級、分層次提出不同要求;從培養興趣開始,激發求知慾望,引導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觀察分析生產生活中的各種現象,進行創意創造。」
近幾年,學校共收到學生創意創新作品2856件,其中獲得國家專利證書72件,正在審查54件,正在申報321件。科普教育與科技創新,目前已經成為學校的一塊金字招牌。「我們要讓每一門校本科普課程都成為教育的生長點。願我們的科普課堂能走出一顆顆星星,去點綴浩瀚美妙的天空。」沈申福充滿自信地說。(本報記者 齊林泉 通訊員 餘萍)
《中國教育報》2018年06月06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