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桐種子具後熟期與休眠期。剛成熟的種子即使給予足夠的水分和適宜的溫度,也不能萌發。它的後熟期與休眠期約為100-120天。林剛曾作過油桐種子的發芽試驗,於1月1日起,每隔15天播種一期,直至4月上旬,共播種7期。結果是:2月中旬以前播種的,各期發芽日期相差不大。
除氧外,油桐種子萌發的條件尚有三:水分、溫度、「積溫。此外,物理和化學的處理對種子萌發有一定的影響。
(1)水分:植物種子的萌發,是植物體內一系列複雜的生物化學過程的開始,這些生物化學過程都是在水的介質中進行的。因此,吸取足夠的水分,是油桐種子萌發的首要條件。氣幹油桐種子含水分通常為7-10%,光桐氣幹桐籽的平均含水率為8.45±0.02%,變異係數8.45%;皺桐則為8.47±0.10%,變異係數9.98%。
發芽的油桐種子,含水量通常為50-80%。光桐平均為60.17±1.39%,變異係數為26.47%;皺桐平均為51.32±3.68%,變異係數為32.08%。換言之,光桐需吸收其本身氣乾重量0.6倍的水,皺桐需吸收其本身氣乾重量0.5倍的水,種子才能萌發。
(2)溫度:油桐種子萌發的最適溫度為24-28℃。在15-20℃條件下,萌發進程緩慢;在15℃以下,種子根本不萌發;在35℃以上,對油桐種子萌發已顯著不利,40℃以上十分不利,或在發芽過程中壞死。
(3)種子自吸水膨脹至萌發所需的日數:油桐種子自吸水膨脹至萌發所需的日數,不經催芽處理,一般需40-50天,最快的需30天以上,視播種期而異。播種時的旬平均氣溫在15℃左右,發芽時的旬平均氣溫在20℃左右,自吸水膨脹至發芽出土約需40-50天。
賈偉良在四川重慶的試驗是,在油桐播種適期內,從播種到發芽所需的日數最少要28天,最多為54天,平均為43±3.07天;他在廣西柳州所作的同項試驗結果是:從播種到發芽所需的日數最少為35天,最多為59天,平均46.252.77天。廣西林科所在廣西南寧所做的皺桐種子發芽試驗結果是,最少需36天,最多需55天,平均為44.34±2.13天。
(4)種子發芽所需積源:油桐種子發芽時≥10℃的有效積溫,在廣西南寧,光桐最低為1018.0℃,最高為1211.2℃,平均為1111.83±4.33℃,變異係數7.16%。廣西柳州光桐系對年桐類品種最低為1032.5℃,平均為1301.10℃,小米桐類品種最低為1105℃,平均為1311.8℃,大米桐類品種最低為1156.6℃,平均為1256.8℃,皺桐最低為1256.8℃,平均為1298.8℃。
(5)物理和化學處理對種子萌發的影響:物理處理通常是採用溫水浸泡和混砂層積催芽的辦法,化學處理則採用赤黴素、2,4-D等生長物質浸泡種子的辦法。
用60℃左右的溫水浸泡油桐種子,直至溫水自然冷卻,持續浸泡24-48小時,有利於打破種子休眠,促進種子萌發。經浸泡處理的種子,發芽可提早5一7天;種子發芽持續日數可減少3-5天。
混砂層積催芽是將經溫水浸泡過的油桐種子,採用10釐米厚砂子,10釐米厚桐子,層復一層,間相層積一個月,然後再取到苗圃播種。經這樣處理的種子,發芽可提早7-10天,發芽持續日數可減少7天以上。李來榮的試驗表明,即使在室溫下(4.4-15.6℃)層積處理,至第四星期便開始萌發,三星期後萌發率可達75-95%;未層積的種子,遲一星期萌發,至第十五星期萌發仍未完畢。方差分析結果,兩者達極顯著水準。
在機械處理方面,賈偉良曾作過打破種子外殼以促進發芽的試驗,經這樣處理後,可顯著提早發芽。
此外,利用生長物質,如用150一500p.p.m的赤黴素溶液,或50-100p.p.m的a萘乙酸、或2,4-D溶液處理油桐種子,都能收到促進種子萌發,提高發芽勢的效果。有人採用過超聲波、紫外線等處理油桐種子的辦法,也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