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杉木種子休眠分子機制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北京林業大學在杉木種子休眠分子機制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有關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著名植物學期刊《Plant Physiology》上。
-
兜蘭種子木質素合成調控其萌發機制研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農資中心副研究員房林和碩士生徐新等科研人員,在兜蘭種子木質素合成調控其萌發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植物所揭示種子休眠與萌發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種子休眠與萌發是植物由生殖生長過渡到營養生長的重要發育轉變進程,涉及大量基因的激活或者沉默。組蛋白修飾介導的表觀遺傳基因轉錄調控可能在其中發揮關鍵作用,但其分子機制尚不完全清楚。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劉永秀研究組利用遺傳和生理生化等手段,揭示了擬南芥SNL1和SNL2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分子機制。
-
研究發現擬南芥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新成員
研究種子休眠和萌發的調控機理對於植物生存和農業生產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種子休眠屬於數量性狀,受環境因素和遺傳因子的共同調控。擬南芥DOG1(DELAY OF GERMINATION 1)基因是控制種子休眠數量性狀位點(QTL)的主效基因,DOG1功能缺失突變體的種子休眠徹底喪失,並且DOG1相關蛋白在其它植物中具有功能保守性,DOG1是促進植物種子休眠的特異性關鍵因子。鑑定與DOG1功能相關的新成員並解析其作用機理將會進一步完善種子休眠萌發的分子調控網絡。
-
中科院植物所揭示種子休眠與萌發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SNL1和SNL2參與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分子機制 種子休眠與萌發是植物由生殖生長過渡到營養生長的重要發育轉變進程,涉及大量基因的激活或者沉默。組蛋白修飾介導的表觀遺傳基因轉錄調控可能在其中發揮關鍵作用,但其分子機制尚不完全清楚。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劉永秀研究組利用遺傳和生理生化等手段,揭示了擬南芥SNL1和SNL2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分子機制。2013年,研究人員發現SNL1能夠結合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DA19,調控組蛋白H3K9K18的乙醯化水平,影響基因轉錄。
-
北林大杉木種子休眠研究獲新進展
中國園林網11月14日消息:日前,北京林業大學在杉木種子休眠分子機制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新進展。為合理地人為控制種子休眠狀態提供了新思路,有關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植物學期刊Plant Physiology上。
-
科技創新進展:揭示脫落酸與茉莉酸協同調控水稻種子萌發的新機制
in rice (Oryza sativa)」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首次揭示了SAPK10-bZIP72-AOC通路介導激素脫落酸(ABA)和茉莉酸(JA)協同抑制水稻種子萌發的分子機制。 水稻種子的萌發與稻米品質和穗發芽抗性直接相關。我國南方高溫多雨容易造成穗提早發芽現象, 最終導致產量和品質的下降。深入解析種子萌發的遺傳特性和分子機制,對於提高水稻的穗發芽抗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
農學院小麥研究中心在小麥小分子RNA調控籽粒發芽勢和穗發芽分子機制中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農學院小麥研究中心在小麥小分子RNA調控籽粒發芽勢和穗發芽分子機制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發現小麥物種特異的小分子RNA miRNA9678 通過參與脫落酸/赤黴素信號轉導途徑調控籽粒萌發,該研究成果不僅在理論上進一步豐富了對小麥萌發調控機理的認識,也為在應用上通過該途徑進行小麥抗穗發芽遺傳改良奠定基礎。
-
植物種子萌發的分子信號調控網絡被揭示
種子休眠是一種適應性症狀,當外部環境不利於植物生長時抑制種子萌發;當種子感知並整合來自環境的適宜的溫度和光照等信號後,才打破休眠並啟動胚胎的重新發育【1】。但是目前對於種子萌發發生的信號調控機制尚不清楚。
-
植物所發現擬南芥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新成員
研究種子休眠和萌發的調控機理對於植物生存和農業生產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種子休眠屬於數量性狀,受環境因素和遺傳因子的共同調控。鑑定與DOG1功能相關的新成員並解析其作用機理將會進一步完善種子休眠萌發的分子調控網絡。
-
植物激素脫落酸和茉莉酸協同抑制水稻種子萌發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水稻研究所種子發育團隊研究首次揭示了SAPK10-bZIP72-AOC通路介導植物激素脫落酸和茉莉酸協同抑制水稻種子萌發的分子機制。該研究為改良水稻穗發芽抗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對於其他禾本科作物調節種子適宜的休眠程度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茉莉酸協同脫落酸信號延遲種子萌發的分子機制被雲南大學揭示
Plant Cell | 雲南大學餘迪求團隊闡明植物激素茉莉酸協同脫落酸調控種子萌發的分子機制前人研究表明,茉莉酸(Jasmonate, JA)是植物體內一類十分重要的生長調節物質,參與調控植物的生長發育及對環境因子的響應,如在一些作物及擬南芥中抑制種子萌發過程,然而相應的分子調控機理及信號傳導通路仍不清楚。
-
中國農大孫其信與姚穎垠課題組在小麥miRNA調控籽粒發芽勢和穗發芽分子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該研究發現小麥物種特異的小分子RNA(miRNA9678)通過參與脫落酸/赤黴素信號轉導途徑調控籽粒萌發。該發現不僅在理論上進一步豐富了對小麥萌發調控機理的認識,也為在應用上通過該途徑進行小麥抗穗發芽遺傳改良奠定基礎。
-
植物所科研人員揭示光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新機制
然而,休眠水平過低的作物種子容易出現「胎萌」或穗發芽的現象,導致農業生產中種子產量和質量下降。因此,研究種子休眠和萌發的調控機制對農業生產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光照是影響種子休眠和萌發的重要環境因素。光敏色素B(phyB)光受體接收光信號並調控內源赤黴素(GA)和脫落酸(ABA)的生物合成和信號轉導,進而調控種子萌發。
-
找到番茄種子萌發基因
本報訊(記者李晨)近日,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植物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番茄團隊鑑定了番茄種子萌發基因MAPK11,揭示了該基因控制番茄種子萌發的分子機理,為種子萌發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相關論文刊登於《實驗植物學雜誌》。種子是生命的起始,對植物的生命進程具有重要的作用。種子通過感知外界的環境變化打破休眠開始生命進程,從而幫助植物躲避不利的環境條件。
-
「擬南芥轉錄因子基因BP在調控植物種子萌發中的應用」獲發明專利
擬南芥植株較小(一個8cm見方的培養缽可種植4-10株)、生長周期短(從發芽到開花約4-6周)、結實多(每株植物可產生數千粒種子)。擬南芥的形態特徵分明(圖1),蓮座葉著生在植株基部,呈倒卵形或匙形;莖生葉無柄,呈批針形或線形。側枝著生在葉腋基部,主莖及側枝頂部生有總狀花序,四片白色匙形花瓣,四強雄蕊。長角果線形,長約1-1.5cm,每個果莢可著生50-60粒種子。
-
植物所揭示光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分子機理---中國科學院
休眠在種子成熟過程中逐漸形成,其程度往往在新收穫的種子中達到最高,可以幫助植物度過不利的環境、防止穗發芽及「胎萌」現象的發生。後熟、低溫和光照等因素往往可以打破休眠、促使種子萌發,使植物開始新的生命周期。種子休眠與萌發既受內在因素的控制,也受外界環境的調節。赤黴素(GA)和脫落酸(ABA)是決定種子休眠與萌發的兩類主要植物激素,赤黴素抑制休眠、促進萌發,而脫落酸起到相反的作用。
-
圩區水文調控作用與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圩區水文調控作用與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2018-09-10 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以圩區水文模擬為重要技術支撐,深刻剖析圩區運行對水文循環、營養鹽輸移過程的調控作用與機制,是全面認識圩區水生態系統在洪泛平原體系中作用和地位的基礎與關鍵。然而在特殊自然環境和高強度人類活動的強烈影響下,圩區內外水循環十分複雜,過程機制不明確,缺乏有效的模擬手段,不能準確識別水系統各部分對圩區綜合調控的響應機制。
-
流感病毒複製周期調控機制研究取得進展—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日前在宿主蛋白調控流感病毒複製周期機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
海洋所溫帶海域海草床鰻草種群補充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海洋所溫帶海域海草床鰻草種群補充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2018-03-01 海洋研究所 【字體:鰻草種群補充機制研究是鰻草床保護、管理和修復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目前有關鰻草種群補充機制系統、定量的研究較為缺乏。 為系統、定量研究鰻草種群補充機制,該團隊選取威海天鵝湖和青島匯泉灣兩個典型區域地理種群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取樣法、固定樣方法和室內種子萌芽培養等方法,從多個角度對比研究了兩個區域鰻草的有性生殖能力、種子大小、種子庫動態、種子萌發時間等有性生殖過程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