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園林網11月14日消息:日前,北京林業大學在杉木種子休眠分子機制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新進展。為合理地人為控制種子休眠狀態提供了新思路,有關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植物學期刊Plant Physiology上。
種子休眠是植物應對不利環境的一種適應對策,可阻止作物的成熟種子在收穫前萌發,從而有效避免減產。打破種子休眠狀態可促進種子萌發,在作物種植和林業育苗中實現整齊出苗。
了解種子的休眠特性及調控機制,在農林業生產實踐中具有重要意義。北京林業大學林金星團隊以我國重要經濟林樹種杉木為研究對象,綜合使用透射電子顯微技術、轉錄組測序、降解組測序和高效液相色譜—質譜等技術,深入研究了木本植物種子休眠釋放和誘導過程中發生的細胞學、基因表達和激素水平等方面的變化,系統闡釋了杉木種子的休眠循環過程及其調控機制。
通過與其他植物種子進行比較,研究人員發現在休眠釋放過程中,杉木種子不僅具有其他生理休眠種子類似的細胞學變化,而且在基因表達和激素水平及敏感性等方面存在明顯的獨特性。此外,杉木種子在原生休眠釋放和次生休眠的誘導過程中,可能採用不同的方式調節休眠程度。前者主要通過微調赤黴素敏感性,而後者主要改變脫落酸合成能力。
此研究表明,木本植物種子生理休眠的調控機制,具有不同於草本植物的獨特之處,為合理地人為控制種子休眠狀態提供了新的思路。
推薦閱讀:
我國第一代杉木無性系良種誕生
廣西:一老漢為種杉木 毀壞公益林被判緩刑
江西:永豐杉木大徑材培育出成果
融安建廣西首家杉木組培廠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