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所發現乙烯調控種子休眠形成新機制

2020-11-27 中國科學院

  潮溼天氣誘發的農作物穗發芽(Pre-harvest sprouting)是一種世界性災害,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及加工食品品質。防止穗發芽發生的有效途徑是使種子成熟後保持適度的休眠,但休眠過深也會導致田間出苗率低,引起不必要的經濟損失。種子休眠受多種植物激素調節,除廣泛報導的脫落酸和赤黴素外,乙烯也在種子休眠調控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對其分子機制知之較少。因此,對種子休眠的相關分子調控機制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劉永秀研究組利用圖位克隆技術證實,擬南芥種子休眠突變體rdo3是由乙烯受體ETR1突變功能缺失引起的。研究發現,乙烯響應因子ERF12rdo3中表達上調;遺傳分析則表明,ERF12ETR1下遊負調控種子的休眠。進一步遺傳和生化分析揭示,ERF12可以與DOG1的啟動子結合,通過招募轉錄共抑制因子TPL從而實現抑制休眠關鍵基因DOG1的表達,進而調控種子休眠。

  該研究揭示了ETR1-ERF12/TPL-DOG1調控種子休眠的新分子通路,將乙烯與DOG1通路緊密聯繫起來,深化了乙烯信號調控種子休眠的分子機理。該成果不僅對全面解析種子休眠調控機制有重要理論意義,而且對農業的優化育種也具有一定的實踐指導作用。

  該研究於36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Plant Cell上。劉永秀研究組博士畢業生李小英為論文第一作者,劉永秀為論文通訊作者。德國馬普植物育種所博士Wim Soppe和弗萊堡大學博士李勇參與了該研究工作。該研究得到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文章連結

 

ETR1-ERF12/TPL-DOG1調控種子休眠的分子通路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植物所發現乙烯調控種子休眠形成新機制
    日前,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劉永秀帶領的團隊同德國馬普植物育種所、弗萊堡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揭示了乙烯調控種子休眠形成的新機制,對開展優化育種
  • 中科院植物所發現乙烯調控種子休眠形成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日前,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劉永秀帶領的團隊同德國馬普植物育種所、弗萊堡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揭示了乙烯調控種子休眠形成的新機制,對開展優化育種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揭示乙烯調控種子休眠新機制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揭示乙烯調控種子休眠新機制 2019-03-08 中國科學報 丁佳 【字體、弗萊堡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揭示了乙烯調控種子休眠形成的新機制,對開展優化育種、減少作物種子穗發芽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
  • 植物所揭示種子休眠與萌發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種子休眠與萌發是植物由生殖生長過渡到營養生長的重要發育轉變進程,涉及大量基因的激活或者沉默。組蛋白修飾介導的表觀遺傳基因轉錄調控可能在其中發揮關鍵作用,但其分子機制尚不完全清楚。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劉永秀研究組利用遺傳和生理生化等手段,揭示了擬南芥SNL1和SNL2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分子機制。
  • 研究發現DNA去甲基化酶ROS1負調控基因印記和種子休眠新機制
    國際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黃朝鋒研究組和朱健康研究組合作完成的題為DNA demethylase ROS1
  • 中科院植物所揭示種子休眠與萌發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SNL1和SNL2參與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分子機制 種子休眠與萌發是植物由生殖生長過渡到營養生長的重要發育轉變進程,涉及大量基因的激活或者沉默。組蛋白修飾介導的表觀遺傳基因轉錄調控可能在其中發揮關鍵作用,但其分子機制尚不完全清楚。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劉永秀研究組利用遺傳和生理生化等手段,揭示了擬南芥SNL1和SNL2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分子機制。2013年,研究人員發現SNL1能夠結合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DA19,調控組蛋白H3K9K18的乙醯化水平,影響基因轉錄。
  • 植物所發現擬南芥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新成員
    研究種子休眠和萌發的調控機理對於植物生存和農業生產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種子休眠屬於數量性狀,受環境因素和遺傳因子的共同調控。DOG1功能缺失突變體的種子休眠徹底喪失,並且DOG1相關蛋白在其它植物中具有功能保守性,DOG1是促進植物種子休眠的特異性關鍵因子。
  • Plant Cell | 種子休眠調控新機制
    種子萌發是植物生命周期中重要的發育轉變,並受到種子休眠的調控【1】。之前的研究表明, DELATION OF GERMINATION1(DOG1)基因是種子休眠的關鍵調節因子【2】。 DOG1的表達受到發育進程和環境條件的調節,但目前尚不清楚哪種轉錄因子(TFs)與DOG1啟動子結合併且在胚胎成熟過程中驅動其表達。
  • 植物所科研人員揭示光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新機制
    休眠是種子植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產生的適應性性狀,植物通過抑制種子萌發保證其在逆境中生存。
  • 讓種子按時休眠的分子機制
    適當的種子休眠能夠防止穗上發芽。然而,過長的休眠期會對種子發芽率產生不利影響,導致田間發苗率降低,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因此,研究種子休眠的分子調控機制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種子休眠是由多種植物激素調控的。乙烯在調控種子休眠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然而我們對其中的分子機制卻知之甚少。
  • 植物所揭示光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分子機理---中國科學院
    休眠在種子成熟過程中逐漸形成,其程度往往在新收穫的種子中達到最高,可以幫助植物度過不利的環境、防止穗發芽及「胎萌」現象的發生。後熟、低溫和光照等因素往往可以打破休眠、促使種子萌發,使植物開始新的生命周期。種子休眠與萌發既受內在因素的控制,也受外界環境的調節。赤黴素(GA)和脫落酸(ABA)是決定種子休眠與萌發的兩類主要植物激素,赤黴素抑制休眠、促進萌發,而脫落酸起到相反的作用。
  • 科學網—闡釋杉木種子休眠新機制
    本報訊 北京林業大學在杉木種子休眠分子機制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有關成果日前發表在《植物生理學》上。
  • Plant Physiol | 中山大學李陳龍團隊揭示種子休眠調控新機制
    責編 | 逸雲  種子對高等植物的生存和分布至關重要。然而,很多物種的成熟種子即使在合適的萌發條件下也不能及時萌發,這種現象稱為種子休眠。種子休眠是植物在長期的系統發育過程中獲得的一種抵抗不良環境的適應性狀。休眠的種子對於逆境的耐受性更強,同時也更容易進行長距離擴散與遷移,從而促進物種的繁衍。因此,種子休眠是調節種子萌發最佳時間和空間分布的有效方法。
  • 研究發現擬南芥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新成員
    研究種子休眠和萌發的調控機理對於植物生存和農業生產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種子休眠屬於數量性狀,受環境因素和遺傳因子的共同調控。擬南芥DOG1(DELAY OF GERMINATION 1)基因是控制種子休眠數量性狀位點(QTL)的主效基因,DOG1功能缺失突變體的種子休眠徹底喪失,並且DOG1相關蛋白在其它植物中具有功能保守性,DOG1是促進植物種子休眠的特異性關鍵因子。鑑定與DOG1功能相關的新成員並解析其作用機理將會進一步完善種子休眠萌發的分子調控網絡。
  • GERMIN-LIKE 2-1調控水稻種子休眠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方榮祥院士團隊於Plant Physiology在線發表題為「Rice GERMIN-LIKE PROTEIN 2-1 Functions in Seed Dormancy under the Control of Abscisic Acid and Gibberellic Acid Signaling Pathways」的研究論文,首次鑑定出調控水稻種子休眠新基因
  • 研究發現:生長素也可誘導和維持種子休眠
    人民網北京8月30日電(記者 馬麗)據中科院網站消息,該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何祖華研究組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生長素是第二個可以誘導和維持種子休眠的激素。相關研究成果於8月28日在線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 種子從休眠向萌發轉變是植物生命周期中的一個關鍵轉折點。
  • 植物種子萌發的分子信號調控網絡被揭示
    Current Biology | 調控種子萌發的分子信號網絡撰文 | SHR責編 | 逸雲植物的生長具有高度可塑性,可以通過感知複雜環境的變化做出對生長發育有利的決策,種子休眠就是其中一個例子種子休眠是一種適應性症狀,當外部環境不利於植物生長時抑制種子萌發;當種子感知並整合來自環境的適宜的溫度和光照等信號後,才打破休眠並啟動胚胎的重新發育【1】。但是目前對於種子萌發發生的信號調控機制尚不清楚。
  • 擬南芥種子數目和角果大小的遺傳調控新機制
    Current Biology | 擬南芥種子數目和角果大小的遺傳調控新機制撰文 | SHR責編 | 逸雲「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在種類繁多的豆類植物中,這種現象更為明顯。從扁豆、紅花菜豆到四季豆,它們的種子數量和大小以及莢果的大小都不相同。有趣的是,當你打開豆莢時,會發現每個豆莢裡的種子大小一致且間距相同。事實上,這種排列模式也適用於非豆類植物,植物進化出該策略以減少受精後相鄰胚珠或種子之間進行的養分競爭,從而保證繁殖成功並將遺傳資源轉移到下一代【1】。
  • 新疆生地所發現異型種子休眠類型的新組合
    種子異型性是指同一植株產生兩種或兩種以上種子類型的現象,是植物在不可預測環境下所採取的「兩頭下注」對策。已有研究結果表明,異型種子的休眠類型組合多數可能是「不休眠+非深度生理休眠」。其他的休眠類型組合還沒有明確報導。
  • 新加坡國立大學俞皓教授團隊揭示父母本協同調控種子大小的新機制
    PLoS Biology | 俞皓教授團隊揭示父母本協同調控種子大小的新機制責編 | 逸雲種子大小決定了植物後代的競爭力植物通過有性生殖產生種子,其發育過程受到父本和母本的共同調控。通常認為由於親本資源有限,母本會抑制個體生長,而傾向於使其後代均等地獲取資源,使更多後代存活;相反,父本傾向於使自己的後代在競爭中獲取優勢,促進個體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