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三所科研人員發布海草床最新成果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陳彬研究員帶領的海洋保護生態學研究團隊在海草床生境的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近年來,在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南海重要島礁及鄰近海域生物資源評價與生態修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紅樹林-海草床-珊瑚礁連續生境的生態連通性研究」,以及中印尼海上合作基金項目「印度尼西亞北蘇拉威西熱帶海洋生態系統研究」、中國-東協海上合作基金項目「全球變化背景下南中國海近海生態系統監測與保護管理示範」等多個國際合作項目的支持下,海洋三所研究人員聯合多國科研人員在東亞海域開展了近10年的海草床、珊瑚礁和紅樹林等典型生態系統調查和連通性研究
-
海洋三所科研人員發布海草床最新成果
海草床,是除紅樹林和珊瑚礁之外最典型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產力最高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也是全球多樣性保護的主要對象之一,被稱作「海底草原」。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陳彬研究員帶領的海洋保護生態學研究團隊在海草床生境的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
-
海洋三所科研人員發布海草床最新成果
海草床,是除紅樹林和珊瑚礁之外最典型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產力最高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也是全球多樣性保護的主要對象之一,被稱作「海底草原」。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陳彬研究員帶領的海洋保護生態學研究團隊在海草床生境的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
-
海洋三所科研人員發布海草床最新成果——揭秘「海底草原」的微生境
海洋三所 供圖 海草床,是除紅樹林和珊瑚礁之外最典型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產力最高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也是全球多樣性保護的主要對象之一,被稱作「海底草原」。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陳彬研究員帶領的海洋保護生態學研究團隊在海草床生境的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
-
熱帶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的生態連通性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陳彬研究員團隊在海洋生態連通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的進展。該論文總結了該團隊及國際合作者在東亞海域近十年的調查成果,首次通過生動翔實的原位潛水攝影照片揭示了海草床中微生境的多樣性
-
在海底 種一片草原(美麗中國·關注海洋生態保護(下))
海南省海科院生態所供圖核心閱讀海草床,即大面積分布的連片海草,是海岸帶的天然生態屏障。在海南文昌,研究團隊探索海草床修復,眾多的海洋生物重新獲得棲息地、索餌場及育幼場,海底「荒漠」生機重現。前些年,受人類活動及近岸海洋工程影響,海南文昌市清瀾港至高隆灣段海域海底海草資源退化嚴重。
-
海洋所黑潮與邊緣海交換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成功地揭示出黃東海海盆尺度範圍內黑潮與邊緣海跨陸架水交換的路徑和動力機制,其研究成果最近發表在國際海洋科學JCR排名前15%的國際權威學術期刊Deep Sea Research II的2010年10月刊上(ISSN 0967-0645),並作為該期刊的封面成果加以推介。
-
海洋三所海洋微塑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本報訊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態環境監測預警技術實驗室在福建省東山灣海域微塑料汙染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研究利用拖網技術和連續定點抽水採樣,對福建省東山灣和漳江流域的微塑料汙染情況進行了基線調查,針對東山灣微塑料汙染特徵,根據微塑料不同材質的毒性大小進行微塑料生態風險評估。此外,研究結合汙染負載指數模型評估了不同地點的微塑料汙染程度。
-
海洋所魚類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遺傳機制研究獲進展
海洋所魚類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遺傳機制研究獲進展 2020-11-11 海洋研究所 【字體部分海洋魚類在演化的過程中進入淡水生境,形成淡水定居型的種群,為解析複雜表型適應性進化的遺傳機制提供契機。 該研究以刀鱭的洄遊種群及其淡水定居種群為研究對象,採用群體基因組學的研究方法,通過比較長江水系不同的淡水定居型種群與長江口的洄遊型種群之間的基因組差異,探討海洋魚類淡水定居種群的淡水適應這一複雜性狀的遺傳學機制。
-
農業部關於印發《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建設規劃(2017-2025年)》的...
儘管目前我國的海洋牧場建設初具規模,但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統籌規劃和基礎研究不足、示範引領和體制機制建設不夠等問題,制約了海洋牧場綜合效益的發揮。海洋牧場主要是利用工程手段,基於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海洋生態系統原理,營造適合水生生物繁衍、棲息和生長的漁場環境,進而實現水生生物資源的自然繁殖和補充,促進海洋生態系統的改善和修復。通過科學投放人工魚礁、移植和種植海草和藻類、增殖水生生物等系統措施,可有效改善海域生態環境,養護近海漁業資源,提高海洋生物多樣性,維護海洋生態系統安全。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草植物的種子庫
而海草為了延續後代、「發展生產」,也有自己的種子庫,這一點卻很少有人知曉。 原來,在自然界中,具有休眠特性的海草種子散布到海底表面或海底泥沙中,並不立即萌發,而是形成種子庫。由於海草床容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幹擾,為了保證種族的延續,因此海草種子會休眠,這對維持海草床長期穩定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
三機構發布《海草——海洋之肺:海草對環境和對人類的價值》報告|...
關注中國綠髮會,訂閱綠色未來中國綠髮會「走出去」辦公室注意到6月8日發布的一份關於海草床的權威報告。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2020年6月8日發布的新聞,海草床作為「海洋之肺」,對環境與人類具有重大的價值。
-
中科院南海所黃小平:NMT發現空氣暴露減少了海草質子吸收
感謝中科院南海所黃小平研究員團隊供稿基本信息主題:NMT發現空氣暴露減少了海草質子吸收致無機碳利用降低期刊: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影響因子:4.402研究使用平臺:NMT光合研究創新平臺標題:Efficient Heat Dissipation and Cyclic Electron
-
保護海洋生態系統,引領海洋綠色發展—記海南三亞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岸上的實驗大棚裡,珊瑚苗正被精心培育著,長到合適大小,它們就會被播種到需要修復的海域。工作人員介紹,種到海裡的珊瑚要長好,可能需要一年、兩年甚至幾年的時間,所以修復珊瑚礁是一場長期的戰役。這群種珊瑚的人來自海南三亞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他們所做的工作只是研究站進行熱帶海灣生態系統保護的其中一部分。
-
南大洋酸化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區域海洋動力學與數值模擬功能實驗室薛亮副研究員與美國德拉瓦大學Wei-Jun Cai教授等合作,在南大洋酸化機制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其研究成果「Climatic modulation of surface
-
海洋所等在南極磷蝦大尺度時空變動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孫松研究組對南極磷蝦大尺度時空變動提出新觀點,南大洋食物網的重要物種——南極磷蝦通過新避難所使南大洋主要棲息地快速升溫和海冰減少呈現一定的恢復力,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上。
-
海草生態系統到底有多重要?
這已成為眾多海洋生態保護人士非常關心的話題。 「認識海草及其生態系統的生態價值,面向社會公眾普及科學常識,通過建設海草床及海藻類型的海洋牧場等措施,共同保護好美麗海洋的任務十分迫切。」山東大學(威海)海洋學院教授王亞民說。 長期以來,王亞民承擔了「膠東半島海藻海草場調查與生態功能評估」等相關科研項目。
-
地環所南海硨磲種群數量與氣候變化研究取得進展
硨磲是全球最大的雙殼貝類,其南海北部種群數量近幾十年來急劇下降,已很難在珊瑚礁盤中找到大個體的活體硨磲樣品,部分品種已處於瀕危的境地。南海北部硨磲種群數量的急速下降是氣候、環境變化的結果還是人類過渡捕撈導致?為區分人類活動與氣候、環境變化對硨磲種群數量的影響,更好地理解「現代南海北部硨磲瀕危」,制定更有效的種群保護、種群恢復政策,有必要了解人類過渡捕撈之前的歷史氣候時期硨磲種群數量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