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三所科研人員發布海草床最新成果——揭秘「海底草原」的微生境

2020-09-16 i自然i海洋

海草床生態系統。海洋三所 供圖

  海草床,是除紅樹林和珊瑚礁之外最典型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產力最高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也是全球多樣性保護的主要對象之一,被稱作「海底草原」。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陳彬研究員帶領的海洋保護生態學研究團隊在海草床生境的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該團隊副研究員杜建國與國內外相關專家合作,利用在南中國海和珊瑚三角區拍攝的熱帶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照片,揭示並記錄了海草床中存在的各種微生境以及它們對棲息於珊瑚礁的動物所發揮的作用。該項成果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在SCI期刊《生態系統健康與可持續性》上。

  海草床中存在大量複雜微生境

  「海洋物種和生態系統的分布既受生物因子的影響,也受非生物因子的影響,生態系統之間存在各種人們尚未充分了解的聯繫,也就是生態連通性。」杜建國表示,揭示生態系統之間的有機聯繫、提高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理水平需要區域科研人員的合作。

  東亞海域是世界海洋生物多樣性的中心,造礁石珊瑚、海草和紅樹種類數分別佔世界的75%、46%和73%。近年來,在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南海重要島礁及鄰近海域生物資源評價與生態修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紅樹林-海草床-珊瑚礁連續生境的生態連通性研究」,以及中印尼海上合作基金項目「印度尼西亞北蘇拉威西熱帶海洋生態系統研究」、中國-東協海上合作基金項目「全球變化背景下南中國海近海生態系統監測與保護管理示範」等多個國際合作項目的支持下,海洋三所研究人員聯合多國科研人員在東亞海域開展了近十年的海草床、珊瑚礁和紅樹林等典型生態系統調查和連通性研究。

  海草床在複雜的沿海食物網中有其重要的生態位,這些食物網包括一系列相鄰且相互連通的生態系統,例如紅樹林和珊瑚礁。「雖然海草床是公認的魚類、無脊椎動物和其他動物的重要索餌場、育幼場和庇護所,但已有研究多將海草床作為同質化的生境來考慮,很少有研究評估海草床內多樣化的微生境對棲息在其中的海洋動物的生態重要性。」杜建國說。

  在環境生態學中,微生境是一個與周圍環境有所不同的小區域。例如寸草不生的荒漠中的一塊綠地,荒漠是大的宏生境,綠地就是包含於大的生態環境中特殊、適合某種生物生長的微生境。

  杜建國和研究團隊總結了近年調查成果,通過生動翔實的原位潛水攝影照片揭示了海草床中微生境的多樣性,並闡述了礁棲生物是如何利用多樣化的微生境,為海草床和珊瑚礁之間的宏觀生態連通性提供支持。

  「傳統的連通性研究往往將某一類生態系統作為同質化的整體來考慮,而我們研究發現,海草床中存在著大量複雜的微生境。」陳彬說,海草床可通過微生境的多樣性增強其生境支持功能和動物多樣性,以此為鄰近珊瑚礁生態系統中的幼體和成體礁棲生物提供重要的索餌場、育幼場和天然庇護所。該發現是對海洋生態系統連通性機制的重要補充。

  為鄰近生態系統提供重要支持

  海草床是相鄰且相互關聯的生態系統的天然過濾器。海草植物可以在水流通過海草床時減緩其流速,使顆粒物沉降在海草床底層,水中的懸浮顆粒物也會被過濾並附著在海草葉片上。因此,與海草床相鄰的珊瑚礁和海草床內的珊瑚斑塊均能受益於海草床的水質淨化功能。

  據估算,海草床為全球約20%的漁業提供了重要的育幼場。杜建國與合作者發現,在南中國海和珊瑚三角區,具有不同冠層特徵的海草床支持著各具特色的魚類群落,其中約64%~93%的魚類為仔稚幼魚,這些物種的幼體適應了不同的海草床微生境,表現出與成體不同的行為模式。例如,一些幼體的體色呈淺綠色以適應海草葉片的顏色,而成體一旦遷移到珊瑚礁就會改變體色。此外,一些魚類的幼魚在海草床營獨居生活,能夠很容易地隱藏在茂密的海藻-海草或礫石洞構成的微生境中;而在珊瑚礁區的成魚則營群居生活,從而降低被捕食的風險。

  海草床是許多動物、尤其是定期光顧海草床動物的重要索餌場。在不同的海草床微生境中,礁棲生物在覓食過程中採用不同的攝食方式。例如,一些物種以海草葉片上的無脊椎動物為食,一些物種以生活在海草床沙底內的底棲動物為食,而另一些物種則直接取食新鮮和凋落的海草葉片。另外,在海草床-珊瑚礁鑲嵌生境中,多種魚類白天在珊瑚礁區內隱蔽,晚上則巡遊到鄰近的海草床中覓食。因此,海草床通過魚類和底棲無脊椎動物的晝夜和乘潮洄遊為鄰近生境提供了營養輸入。

  此外,海草床中密集的海草根莖網絡可降低棲息其中的生物被捕食的風險,同時也提供了各種各樣的微生境。海洋三所助理研究員胡文佳告訴記者,許多生活在海草床中的動物可通過調整它們的行為和體色來適應微生境,並對上述微生境進行了多樣化和專門化的利用,從而減少被捕食的風險。

  科研團隊觀察到了生物的3種適應性行為:在海草床微生境的掩護下,一些躲藏在洞穴中的魚類或與海葵共生的蝦類,其活動範圍比珊瑚礁區更大。例如,黃金鰕虎魚在海草葉片的掩護下可以遊出洞穴一段距離;但在珊瑚礁區,其洞穴僅被裸露的砂礫包圍,它會更加謹慎。部分物種可以通過調整它們的體色以適應周圍環境。例如,饅頭海星在沒有天敵的海草床上呈鮮紅色;但在有捕食者的珊瑚礁區則顏色較淺,以與周圍環境匹配。有些物種通過擬態行為將身體模擬成類似海草葉片的形態以欺騙捕食者。例如,狼跳巖䲁通過將其體型和體色模擬成海草葉片,惟妙惟肖地融入到海草-沙地微生境。

  擴展海草床生境探索

  海草床通過維持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連通性,在熱帶近海生態系統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研究人員通常從景觀和物質循環等宏觀層面研究海草床,從微生境角度對這種連通性支持機制的研究仍然十分有限,並且往往被忽視。

  「通過為各種幼體和成體礁棲生物提供微生境,海草床為鄰近的珊瑚礁生態系統提供了多樣化的棲息地支持。」杜建國建議應拓展對海草床和其他近海生態系統的生境和育幼功能的探索,以加強對微生境的研究和認識。「未來可通過野外實地觀察和室內受控實驗來進一步評估微生境對生態位的支持作用,並應考慮到微生境在海洋生態保護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不僅要保護生態系統整體,亦要保護其中包含的微生境多樣性。」下一步,杜建國及團隊將在此基礎上,擬採用生態模型研究我國海草的潛在適生區,進而科學地指導海草床的生態修復。

  近年來,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保護生態學研究團隊以「深耕海洋保護,築牢藍色屏障」為宗旨,緊密圍繞國家對海洋生態保護和修復的重大戰略需求,在海洋保護地規劃、紅樹林保護修復、濱海溼地藍碳及海洋生態連通性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目前該研究團隊正積極參與國家海洋生態領域的規劃和計劃的制訂及實施,主持《海岸帶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建設規劃》《中國海洋保護地發展規劃》(2020~2035)等國家級規劃的編制,為新形勢下我國海洋生態保護和修復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

  連結  海底也有「草原」

  提到草原,很多人會想到一望無際的內蒙古大草原。如果說海底也有草原,你信嗎?其實,海底確實有「草原」,它由大面積海草床構成。

  海草是地球上唯一可完全生活在海水中的被子植物。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杜建國介紹,全球已知的海草種類有70餘種,隸屬6科13屬。中國現有海草22種,隸屬4科10屬。全球海草床分布廣泛,分為溫帶北大西洋區系、溫帶南大西洋區系、溫帶東太平洋區系、溫帶西太平洋區系、地中海區系、加勒比區系、印度-太平洋區系、南澳大利亞區系和紐西蘭區系等9大區系。

  我國海草床分布基本位於溫帶西太平洋區系和印度-太平洋區系。我國海草分布區可分為南海海草床分布區和黃渤海海草分布區。前者共有海草9屬15種,以喜鹽草分布最廣;後者有3屬9種,以大葉藻分布最廣。據統計,全國海草總面積約87.65平方千米,其中海南、廣東和廣西分別佔64%、11%和10%。

  作為珍貴的「海底草原」,海草床具有淨化水質、為近海生物提供食源及棲息場所、維持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然而,由於全球變化的影響,世界海草床大面積衰退。近年來,有關海草床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逐漸成為研究熱點之一。

  本報記者 趙 寧

相關焦點

  • 海底草原!海洋三所科研人員發布海草床最新成果
    海草床,是除紅樹林和珊瑚礁之外最典型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產力最高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也是全球多樣性保護的主要對象之一,被稱作「海底草原」。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陳彬研究員帶領的海洋保護生態學研究團隊在海草床生境的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
  • 海洋三所科研人員發布海草床最新成果
    海草床,是除紅樹林和珊瑚礁之外最典型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產力最高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也是全球多樣性保護的主要對象之一,被稱作「海底草原」。杜建國表示,揭示生態系統之間的有機聯繫、提高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理水平需要區域科研人員的合作。
  • 海洋三所科研人員發布海草床最新成果
    海草床,是除紅樹林和珊瑚礁之外最典型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產力最高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也是全球多樣性保護的主要對象之一,被稱作「海底草原」。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陳彬研究員帶領的海洋保護生態學研究團隊在海草床生境的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
  • 揭秘「海底草原」的微生境
    海草床,是除紅樹林和珊瑚礁之外最典型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產力最高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也是全球多樣性保護的主要對象之一,被稱作「海底草原」。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陳彬研究員帶領的海洋保護生態學研究團隊在海草床生境的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
  • 珍曉推科普「第46期」揭秘「海底草原」的微生境
    海草床,是除紅樹林和珊瑚礁之外最典型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產力最高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也是全球多樣性保護的主要對象之一,被稱作「海底草原」。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陳彬研究員帶領的海洋保護生態學研究團隊在海草床生境的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
  • 海洋所溫帶海域海草床鰻草種群補充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海洋所溫帶海域海草床鰻草種群補充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2018-03-01 海洋研究所 【字體:),原名「大葉藻」,系北半球溫帶海域分布最為廣泛、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海草,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及北大西洋地區的歐亞、北非、北美沿海,主要生長在地勢平緩泥沙質淺水海底,從潮間帶到潮下帶的淺水區域皆有分布。受人類活動及氣候變化的影響,世界範圍內尤其在我國,鰻草床退化嚴重。
  • 在海底 種一片草原(美麗中國·關注海洋生態保護(下))
    生態所研究人員正在從事海草床修復。海南省海科院生態所供圖核心閱讀海草床,即大面積分布的連片海草,是海岸帶的天然生態屏障。在海南文昌,研究團隊探索海草床修復,眾多的海洋生物重新獲得棲息地、索餌場及育幼場,海底「荒漠」生機重現。前些年,受人類活動及近岸海洋工程影響,海南文昌市清瀾港至高隆灣段海域海底海草資源退化嚴重。
  • 三機構發布《海草——海洋之肺:海草對環境和對人類的價值》報告|...
    關注中國綠髮會,訂閱綠色未來中國綠髮會「走出去」辦公室注意到6月8日發布的一份關於海草床的權威報告。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2020年6月8日發布的新聞,海草床作為「海洋之肺」,對環境與人類具有重大的價值。
  • 海草生態系統到底有多重要?
    這已成為眾多海洋生態保護人士非常關心的話題。        「認識海草及其生態系統的生態價值,面向社會公眾普及科學常識,通過建設海草床及海藻類型的海洋牧場等措施,共同保護好美麗海洋的任務十分迫切。」山東大學(威海)海洋學院教授王亞民說。        長期以來,王亞民承擔了「膠東半島海藻海草場調查與生態功能評估」等相關科研項目。
  • 海藻和海草有什麼不一樣?
    說起大海,我們會想到無邊無際的海水和在海裡自由穿梭的魚群,其實海洋像陸地一樣也是有植物的,如海藻和海草。海藻,我們所熟知的海帶、紫菜、裙帶菜都屬於此類。特別是海帶,我們最為熟悉,因為它常常走上我們的餐桌,也算一道佳餚。海藻結構很簡單,它們不開花,也沒有葉脈,也沒有種子。
  • 海草和海藻到底有什麼區別?
    海草海草隨波飄搖海草海草海草海草
  • 國際最新研究:海草場或可幫助清除海洋塑料垃圾
    (圖片來自Jordi Regàs,自然科研 供圖)中新網北京1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開放獲取學術期刊《科學報告》最新發表的一項環境研究論文指出,水下海草場可以捕獲並提取海洋塑料廢棄物,將其帶到岸邊,從而幫助清除海洋裡的塑料垃圾。該論文指,此前研究顯示,大部分塑料最後都沉到了海底,但有一些塑料被衝回岸邊,不過,尚不清楚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
  • 這片不起眼的海底草原,竟有如此重要的生態功能
    地球上最早的陸生植物是從海洋「登陸」的,在白堊紀晚期,部分植物又重新「下海」回到海洋,並逐步演化成現在的海草。海草床即大面積分布的連片海草。作為重要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全球海草床的面積約17.7-60萬平方千米,不及海洋面積的0.1%。我國的海草床則主要分布在南海和黃渤海海區。
  • 海草,沉船和海底寶藏的守護者
    6000多年來,澳洲沿海水域的海草草場一直擔任著眾多無價文化遺產的守護者。成百上千的沉船都被海草們牢牢的鎖住,其中既不乏早期歐亞探險家留下的保存完好的百年木材,也保留著澳洲土著居民的航海秘密。海草們將落入海洋的寶藏一一收於葉片下方,慢慢的將寶物覆蓋,同時在博物館館長們夢寐以求的條件下保護著沉船。
  • 除了能提高人體免疫力,這個「肥宅」還是海底清道夫
    但有媒體報導:「我國近海海域一半以上受到汙染;1950年以來,全世界1/4的漁業已經崩潰……」為了改善海洋環境,科學家提出了海洋生態農牧化的理念,在海底建設海洋牧場,為海底生物構建更好的棲息環境。當我們的潛水員潛到海底,去發現心目中浩瀚的海洋時,沒想到海底居然荒蕪一片,連一根海草也沒有。
  • 印尼群島珊瑚礁三角區海草草甸告急—新聞—科學網
    英國斯旺西大學生物科學系的研究者發現,世界生物多樣性的中心地帶正面臨著失去重要海洋資源的威脅。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全環境科學》上。 研究人員研究了廣闊的印度尼西亞群島間海草草甸所面臨的威脅。印度尼西亞群島是著名的地處西太平洋海域的珊瑚礁三角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珊瑚礁三角區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因被譽為「世界生物多樣性中心地帶」而聞名,而海草草甸則被視為「海洋的草原」。它們是由海洋植物組成的具有生產性的淺水和沿海海域,生產重要的食物,並為海洋動物提供了「庇護所」。
  • 海草,水下星球的純美外套
    由於海草種類較為單一,且它們長期生活在肉眼不可見的海底,歷史上海草與人類的聯繫並不緊密,但隨著海草逐漸進入大眾的視野,愈發覺得海草並不那麼簡單。不少海洋生物,包括綠海龜、儒艮、海牛、海膽和螃蟹都以海草為食。海草同時還是各種各樣的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的家以及產床,包括難以捉摸的海馬。棲止時的海馬,利用尾部具有捲曲的能力,使尾端得以纏附在海草的莖枝上,有時也倒掛於漂浮著的海藻或其他物體上,隨波飄搖,愜意自然。
  • 毫不起眼的海草,竟如此重要?關於海草,你可能不知道的那些事
    全球海草的種類約有 50 種作為一種水生植物,海草實際上是在約一億年前由陸生植物演化而來的。這就是為什麼廣闊的海草草甸會讓人聯想到陸地草原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海草與海藻(一種相對簡單的藻類)經常容易被混淆。
  • 海洋一所科研人員在海底沉積物物性參數反演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為規避上述傳統反演方法中無法避免的問題,我所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室海底探測技術及應用團隊基於機器學習理論實現了海底沉積物物性參數的直接反演。該研究針對海底疊前地震反演的特點,設計了一個6層的神經網絡構架(圖1),包括1個輸入層、1個輸出層和4個隱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