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底 種一片草原(美麗中國·關注海洋生態保護(下))

2020-11-24 北青網

生態所研究人員正在從事海草床修復。

海南省海科院生態所供圖

生態所研究人員對海菖蒲移植後生長狀況進行監測。

海南省海科院生態所供圖

核心閱讀

海草床,即大面積分布的連片海草,是海岸帶的天然生態屏障。

在海南文昌,研究團隊探索海草床修復,眾多的海洋生物重新獲得棲息地、索餌場及育幼場,海底「荒漠」生機重現。

前些年,受人類活動及近岸海洋工程影響,海南文昌市清瀾港至高隆灣段海域海底海草資源退化嚴重。如今,經過修復,高隆灣部分近岸淺水光灘區域,海底又見點點新綠。

今年4月,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海洋生態研究所承擔的清瀾港5000噸級航道擴建填海造地項目生態環境修復任務,已順利通過第三方檢測。

「作為熱帶海洋典型生態系統之一,海草床能夠為眾多的海洋生物提供棲息地、索餌場及育幼場,海草也是海洋生物的基因庫和漁業生物資源的種源地。修復工作能取得成功,在生態學上具有重要意義。」海科院生態所副研究員陳石泉表示。

泰來草、海菖蒲成「探路先鋒」

2018年,海科院接到一項任務:在海底種「草」。這一年,海南省為貫徹落實中央第四環保督察組督察反饋意見整改方案,提出要進行清瀾港5000噸級航道擴建填海造地項目生態環境整治修復工作,其中一項工作就是海草資源修復。

近年來,由於陸源汙染物排入和近岸工程產生大量的懸浮泥沙,天然溼地減少,海底的基礎「植被」——海草床——在快速消失,海底也正在變成一片「荒漠」。

「海草床的消失,對海洋生態環境影響巨大。」生態所所長吳鍾解告訴記者:「海草床可促進海洋生態要素循環,阻止和吸附水流中的懸浮顆粒,改善水質環境。」

據調查,這條航道所處的高隆灣海域,海草床一直處於退化狀態。當地漁民介紹,上世紀80年代,海草還長得很茂盛,一米高的海菖蒲隨處可見,淺水區域泰來草連成一片,水位較低時,船都開不了。現在,人們明顯感覺到海草資源退化,以前經常在近岸能抓到的魚,也已不見蹤影。由於海草床的退化,近岸很多魚類失去棲息場所,生物多樣性降低,棲息密度下降。

海南島東海岸水流較急,漲落潮差較大,生態環境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高隆灣這類開放水域難以通過大規模海草播種恢復技術達到修復效果。經過研究,高隆灣的一處光灘被確定為人工修復區。該地屬於海草退化區,底質主要為珊瑚碎屑和泥沙。另外,水體自淨基礎能力較強,生物擾動、鹽度、透明度等環境狀況適合海草生長。為此,生態所決定先做實驗性修復,修復海草分布面積達到一畝以上,種類為兩種,海草局部覆蓋度達10%以上。

其實,早在2018年,生態所便在陵水黎族自治縣新村港開展預實驗,選擇海菖蒲、泰來草、圓葉絲粉草等一批海草,進行成活率、生長狀況的分析。研究發現,在成活率等方面,海菖蒲明顯優於泰來草和圓葉絲粉草;在新長幼苗的速度方面,泰來草明顯高於海菖蒲及圓葉絲粉草。因此,研究團隊最終選擇了泰來草和海菖蒲兩個草種在光灘試種。

模仿「沙漠草方格」製作「海底土方格」

草種選定,下一個問題就是怎麼種。人工移植是當下最主流的修複方法,但是它存活與否,取決於外界生態環境以及海草移植時的固定程度;另一種是種子法,這則需要人工進行輔助育苗。

再三權衡後,生態所決定把修復區域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為人工移植區,主要選擇沒有海草分布的光灘,採用人工的椰子殼載體、泥制載體及竹製載體,將海草植入不同的載體內,再植入海底底質中;一部分為自然恢復區,重點在於恢復生態環境,即在區域邊緣種植泰來草,以底播方式(即種子法),將海草種子埋入底質中,讓其自然發芽生長,並輔以人工施肥。

「這些載體移植到海中後不久即被分解,天然無汙染;腐爛分解時,還能形成木質素。」海科院高級工程師蔡澤富告訴記者,「木質素是植物細胞壁的構成成分之一,不會破壞環境。」

想法雖好,可一開始,一道難題就讓生態所研究團隊煩惱不已:有時候人工種植的海草還沒生長到海床上,就被海底洋流衝走了。

反覆嘗試後,我國陸地上的沙漠治理法給研究人員帶來了啟發。按照「沙漠草方格」的製作方法,研究人員製作「海底土方格」,即採用鐵片固定種植方格大小,同時壓住漁網,使其能夠網住鬆散底質,以此來減緩微環境水流,沉降懸浮物,捕抓營養鹽,從而達到穩定底質和固定海草植株的作用。

陳石泉是研究團隊的主要成員之一。他對記者解釋道:「海草底質被修復穩固後,再拆除鐵架及漁網,下回可重複利用。用這種方式修復出來的海草長起來後能夠形成比較工整的斑塊狀,如此由點及面,能形成連片的海草床。」

「海草床是海岸帶的天然生態屏障,在紅樹林與珊瑚礁生態系統間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成片生長的海草床能減弱海浪能、水流能,保持海床穩定,對海底基質鞏固及岸線維護具有重要作用。」陳石泉表示。

根據海域風浪大小,選種不同海草

2019年3月底,海草修復實驗工作正式開始。2019年5月,海草資源修復組對當年4月移植的海草進行了第一次監測。結果顯示,泰來草的平均成活率達90.42%;海菖蒲平均成活率達96.88%。9個月後,研究人員第四次監測卻發現,泰來草平均成活率只有56.39%,海菖蒲平均成活率能達到88.75%。

這是怎麼回事?研究人員發現,海南屬熱帶季風氣候,旱季(11月至次年4月間)高隆灣海域風浪較大,大量懸沙被帶入海草修復區,植株較矮小的泰來草被碎屑掩埋,海菖蒲由於植株較為高大,受到碎屑掩埋影響較小。

「由此,我們又多了一條新的認識——除水質及沉積物外,水動力對海草床修復也有較大影響。今後,在開放水域、底質類型為珊瑚礁碎屑的環境中,應該選取如海菖蒲般植株較為高大的草種。」吳鍾解總結道。

2020年3月,生態所宣布,他們所開展的海底一畝實驗區內,泰來草斑塊平均成活率高於56%,修復區域平均覆蓋度高於5%;海菖蒲斑塊平均成活率高於89%,修復區域平均覆蓋度高於22%。

責任編輯:劉琰(EN004)

相關焦點

  • 揭秘「海底草原」的微生境
    海草床,是除紅樹林和珊瑚礁之外最典型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產力最高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也是全球多樣性保護的主要對象之一,被稱作「海底草原」。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陳彬研究員帶領的海洋保護生態學研究團隊在海草床生境的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
  • 海底草原!海洋三所科研人員發布海草床最新成果
    海草床,是除紅樹林和珊瑚礁之外最典型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產力最高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也是全球多樣性保護的主要對象之一,被稱作「海底草原」。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陳彬研究員帶領的海洋保護生態學研究團隊在海草床生境的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
  • 建設美麗中國應重視草原生態治理和保護
    2020-10-07 14:46:00 來源:學習時報草原承載著獨特的生態、經濟和文化功能,被譽為「地球皮膚」。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有天然草原3.928億公頃,約佔全球草原面積12%,世界第一。從我國各類土地資源來看,草原資源面積也是最大,佔國土面積的40.9%,具有地域分布廣、自然景觀美、人文景觀獨特等特點。
  • 海洋三所科研人員發布海草床最新成果——揭秘「海底草原」的微生境
    海洋三所 供圖  海草床,是除紅樹林和珊瑚礁之外最典型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產力最高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也是全球多樣性保護的主要對象之一,被稱作「海底草原」。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陳彬研究員帶領的海洋保護生態學研究團隊在海草床生境的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
  • 珍曉推科普「第46期」揭秘「海底草原」的微生境
    海草床,是除紅樹林和珊瑚礁之外最典型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產力最高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也是全球多樣性保護的主要對象之一,被稱作「海底草原」。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陳彬研究員帶領的海洋保護生態學研究團隊在海草床生境的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
  • 海底總動員!「珊瑚長好了,獅子魚來了」深圳梅沙海洋生態漸恢復
    近年來,鹽田區形成了官方和民間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合力,以鯊哥為帶頭人的海洋生態環保服務中心多次出動船艇,種植了10000多株珊瑚,清理珊瑚區海底垃圾7噸多,保育珊瑚海域2.5平方公裡,使鹽田區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提升,鹽田海域的海水質量持續保持穩定優良,引來海豚、獅子魚等屢屢「造訪」。潛水員志願者珊瑚種植進行中。
  • 海洋汙染需社會共同關注 保護渤海生態從我做起
    在這樣一則簡單的網絡調查中,眾多網友轉發關注,然而回答卻是無言——「除了憤怒還能做什麼呢?」就像一顆石子投進大海聽不見回聲。海洋汙染不容忽視老百姓在海洋保護意識上的淡漠,很大程度是源於不了解。「可能感受比較明顯的就是海洋產品數量的銳減,餐桌上的魚蝦種類少了。但除此之外,沒有獲取信息的渠道,這就更需要媒體去呼籲,社會共同去關注。」
  • 生長在海底的茂密森林,綠色的大海才是海洋生命的搖籃
    大家好,我是本文的作者小偉,提起森林,你能想到的畫面可能是一片無邊無際的綠色世界,匆匆鬱郁的樹木,密密層層地枝丫,在我們所有想像的畫面中,很難會將海與森林聯繫起來,但是今天小偉要講一種完全淹沒在海水中的綠色森林,巨藻林。
  • 世界海洋日|保護紅樹林,保護海洋生態
    人們通常說的紅樹林則指的是紅樹及其生境共同構成的生態系統。全球紅樹植物現有72種,2015年時統計的總面積約相當於我國山東省大小。我國紅樹林面積約相當於全球總面積的1.7%~2.3%,主要分布於海南、廣西、廣東、福建、浙江和港澳臺的海岸線上,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 保護美麗珊瑚(組圖)
    點擊進入>>> 美麗的珊瑚。美麗的珊瑚。  本報珠海訊  (記者王鋒攝影報導)昨天,記者從珠海萬山海洋開發試驗區獲悉,珠海在建的珠江口最大珊瑚自然保護區位於珠海佳蓬列島。
  • 這片不起眼的海底草原,竟有如此重要的生態功能
    近日,央視持續關注海南生態環境保護,聚焦三沙市島礁增綠護藍及文昌市高隆灣海域海草床修復工作,使海草逐漸進入社會公眾視野:海草是什麼?有什麼作用?能吃嗎?為什麼要修復?目前全球已知海草種類有70餘種,我國分布有22種。地球上最早的陸生植物是從海洋「登陸」的,在白堊紀晚期,部分植物又重新「下海」回到海洋,並逐步演化成現在的海草。海草床即大面積分布的連片海草。作為重要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全球海草床的面積約17.7-60萬平方千米,不及海洋面積的0.1%。
  • 海洋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新視角
    通過大力推動保護區沿岸廢舊養殖池塘的退養還灘,保護區管理局與當地漁民使海域灘涂的紅樹林生態廊景觀重現,共種植恢復紅樹林面積700多畝,同時還開展了海藻場生態修複試驗等。  得益於生態保護工作的開展,保護區以優越的自然環境、清潔的海水水質,相對複雜的沙礫、巖礁海底形成多樣的小生境,孕育了豐富多樣的水生動物資源。
  • [高清組圖]我們這裡很多魚 帛琉美麗的海底世界
    這一片海域禁止捕撈,棲息著超過1300種魚類,有 700多種珊瑚,海底世界生機勃勃:桃紅色的水母,胖鱖魚,發光的巨蛤,腦珊瑚,茂密的紅樹林扭曲的根浸在水裡,孜孜不倦地吸取沙子中的養分,裡面還潛藏著許多美麗的生物……  為了保持這一座熱帶天堂,新法令已在該區域禁止商業捕撈和採礦。今年10月下旬,帛琉的80%的水域都成為了海上禁捕區,達50萬平方公裡,與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差不多大。
  • 全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召開
    李幹傑強調,要用新體制凝聚新優勢,用新思路謀劃新突破,在新起點上奮力開創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新局面,努力建成「水清、岸綠、灘淨、灣美、物豐、人和」的美麗海洋5月9日至10日,生態環境部組織召開全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出席會議並講話。
  • 正在消亡的生態系統和那些種珊瑚的人
    眾所周知,無論是淺海還是深海,大片顏色鮮豔的珊瑚礁都是海底生物棲息的家園,它們能為許多動植物提供生活環境,甚至能影響周圍環境的物理和生態條件,萬物誕生於海洋,萬物棲息於珊瑚礁,珊瑚礁也因此成為地球上最古老的生態系統。
  • 關注海洋生態保護,我們在路上
    給遊客發放保護海洋環境宣傳冊幫助環衛工人清理海灘垃圾合影留念為提高保護海洋環境的意識,並呼籲廣大市民積極加入海洋生態保護和海洋生物保護的行動中來,近日,中建八局四公司安裝公司紅島安置區項目開展「藍色海洋-綠色希望」海洋生態保護活動。
  • 海洋漁文化生態保護的「象山實踐」
    自國家級海洋漁文化(象山)生態保護區啟動建設以來,我縣堅持「見人見物見生活」理念,因勢利導,不斷做大做強漁文章,全力推動海洋漁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成績斐然。象山先後被評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漁文化之鄉、省級非遺保護綜合試點縣等。
  • 海底垃圾引發海葵爆發改變海洋底棲生態系統
    近年來,垃圾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垃圾不僅會堵塞海洋生物腸道,纏繞生物,導致生物無法攝食和逃避,此外,還可以作為載體,通過洋流的作用,將附著生物輸運到其他海域,甚至導致生物入侵。因此,垃圾汙染對海洋環境和生物具有重要影響。而大部分的漂浮垃圾最終都會沉積於海底,使得海底成為海洋垃圾的巨大存儲庫。
  • 徒步撿垃圾,海底種珊瑚,《閃耀的平凡》走近民間「海洋拾荒者」
    近年來,人類活動對近海生態與環境系統的破壞度不斷加強,海洋環境退化和生態破壞的速度加快,海洋生物多樣性以空前的速度消失,保護海洋迫在眉睫,本期節目,我們將通過外籍體驗嘉賓歐生·優麗的獨特視角,圍繞環境保護的主題,來講述海洋義工凱蒂和楊旭聰,組織群眾保護家鄉海洋生態環境的故事。
  • 國家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戰略路線圖分析
    本文基於美麗中國建設的戰略目標,在分析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現狀、問題以及形勢的基礎上,提出堅持陸海統籌、區域聯動、分區防控和精準治理的原則,建議協同推進「汙染防治、生態修復、風險防範、能力建設、國際合作」五大領域任務,重點突破「構建法律、空間管控、標準規範、目標責任、許可管理」五大體系,最終實現「十四五」國家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