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ecologia:熱帶森林生態系統氮循環研究取得新進展
植物葉片同位素15N自然豐度值(δ15N)受氮循環的多個過程及相互作用的影響,能夠綜合反映生態系統氮循環的特徵,如開放程度和可利用N狀態。大量研究發現,熱帶和亞熱帶相對於溫帶和北方森林氮更為富足,其生態系統氮周轉和循環較快。熱帶亞熱帶森林植物葉片和土壤δ15N比溫帶森林的較高的研究結果也支持這一普通現象。因此,比較不同森林生態系統植物葉δ15N可以判斷生態系統氮狀態。然而,最近幾項發現,我國亞熱帶森林葉片δ15N多為負值,遠遠低於全球熱帶亞熱帶森林的平均值,而與溫帶森林的平均值接近。
-
森林生態系統木腐菌研究取得新進展
森林生態系統木腐菌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教育裝備採購網 2005/11/4 9:56:00
-
保護海洋生態系統,引領海洋綠色發展—記海南三亞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這群種珊瑚的人來自海南三亞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他們所做的工作只是研究站進行熱帶海灣生態系統保護的其中一部分。隨著海洋生態環境破壞加劇,進入新世紀後,研究站將對生態系統進行長期、連續的觀測作為工作重點,在三亞灣設置了13個站點,春、夏、秋、冬4季對海洋生態情況進行不間斷監測、調查,目前已累計了20多年的觀測資料。
-
保護海洋生態系統,引領海洋綠色發展—記海南三亞海洋生態系統國家...
這群種珊瑚的人來自海南三亞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他們所做的工作只是研究站進行熱帶海灣生態系統保護的其中一部分。扭轉珊瑚礁退化趨勢隸屬於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研究站,始建於1979年,前身是中國科學院海南熱帶海洋生物實驗站。
-
地化所海洋生態系統汙染物來源與成因機制研究獲進展
在日益增長的人類需求和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下,全球範圍內海洋環境汙染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影響了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運行。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內外項目的聯合資助下,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地表地球化學研究組的Mostofa博士及其合作者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對海洋生態環境汙染進行了綜合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
南大洋酸化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區域海洋動力學與數值模擬功能實驗室薛亮副研究員與美國德拉瓦大學Wei-Jun Cai教授等合作,在南大洋酸化機制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其研究成果「Climatic modulation of surface
-
「多重脅迫下的長三角典型河口溼地生態系統」研究項目取得階段性...
自2017年7月開始,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華東師範大學合作開展了「多重脅迫下的長三角典型河口溼地生態系統」項目的研究工作。該項目屬於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典型脆弱生態修復和保護研究」子課題之一。
-
自然資源部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重點實驗室揭牌
12月9日,自然資源部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重點實驗室揭牌並召開第一屆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學術委員會顧問蘇紀蘭院士,主任唐啟升院士、副主任戴民漢院士、張海生研究員,陳大可院士和其他委員及特邀專家出席了現場會議,副主任宋微波院士通過視頻連線參會。
-
紅樹林等資源受損嚴重 應加快立法保護海洋生態系統|建言中國072
【編者按】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共稱三大典型海洋生態系統,是海洋生態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對象。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共稱三大典型海洋生態系統,是海洋生態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對象,為近海生物提供了極其重要的棲息、繁殖和庇護場所。一段時期以來,受到人類活動尤其是大規模圍填海的影響,這些資源遭受嚴重損害。目前,雖然相關的保護修復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如下突出問題:一是缺少針對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保護的法律法規。
-
圩區水文調控作用與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圩區水文調控作用與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2018-09-10 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以圩區水文模擬為重要技術支撐,深刻剖析圩區運行對水文循環、營養鹽輸移過程的調控作用與機制,是全面認識圩區水生態系統在洪泛平原體系中作用和地位的基礎與關鍵。然而在特殊自然環境和高強度人類活動的強烈影響下,圩區內外水循環十分複雜,過程機制不明確,缺乏有效的模擬手段,不能準確識別水系統各部分對圩區綜合調控的響應機制。
-
多溴聯苯醚內分泌幹擾效應的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郭良宏研究組在多溴聯苯醚 (PBDEs) 內分泌幹擾效應的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多溴聯苯醚內分泌幹擾效應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郭良宏研究組在多溴聯苯醚 (PBDEs) 內分泌幹擾效應的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著名的環境健康科學期刊Environmental
-
「西南山地典型生態系統植物多樣性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年度會議召開
12月16日至17日,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西南山地典型生態系統植物多樣性對氣候變化的響應」2016年度學術交流會議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召開。該項目由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李德銖擔任首席科學家,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所、華南植物園和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以及復旦大學、四川大學的課題負責人、研究骨幹和研究生,以及昆明植物研究所科技處代表40餘人參加了本次會議。 山地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中的植物多樣性尤其敏感,氣候變化改變物種的分布,進而影響物種間的相互作用,導致群落結構和生態系統功能變化。
-
喀斯特草地生態系統固氮菌對外源氮輸入方式的響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王克林研究員團隊在喀斯特峰叢窪地草地生態系統不同氮輸入方式對固氮菌影響方面的研究取得系列新進展。固氮菌作為生物固氮過程的執行者,對土壤氮素供給和土壤生態功能維持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