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cologia:熱帶森林生態系統氮循環研究取得新進展

2021-01-08 生物谷

植物葉片同位素15N自然豐度值(δ15N)受氮循環的多個過程及相互作用的影響,能夠綜合反映生態系統氮循環的特徵,如開放程度和可利用N狀態。大量研究發現,熱帶和亞熱帶相對於溫帶和北方森林氮更為富足,其生態系統氮周轉和循環較快。熱帶亞熱帶森林植物葉片和土壤δ15N比溫帶森林的較高的研究結果也支持這一普通現象。因此,比較不同森林生態系統植物葉δ15N可以判斷生態系統氮狀態。然而,最近幾項發現,我國亞熱帶森林葉片δ15N多為負值,遠遠低於全球熱帶亞熱帶森林的平均值,而與溫帶森林的平均值接近。

為了研究我國南方森林葉片δ15N較低是不是普遍的現象,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穩定同位素生態學研究組方運霆研究員和林業科學院熱帶林林業研究所合作,對海南尖峰嶺自然保護區4個典型熱帶森林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無論是原始林還是次生林,植物葉δ15N值都明顯偏負。研究所採集的39個植物種中有35個的δ15N為負值(圖1)。所獲得的結果與其它東亞地區熱帶和亞熱帶森林植物葉片δ15N值相近,卻明顯低於世界其它區域熱帶森林(圖2)。結合土壤有效氮含量和土壤氮礦化硝化速率的數據,植物葉片δ15N的結果說明,我國南方森林可能都是氮限制的生態系統,氮沉降增加可能會促進植物生長而增加對大氣CO2的吸存。但這一推測需要更多研究來驗證。此外,該研究還比較了不同植物種間的δ15N的差異,比較了原始林和次生林間的差異,並探索了為什麼所研究的森林的植物葉片δ15N偏低的原因。

該研究有助於了解我國熱帶森林生態系統氮循環過程、氮循環狀態、植物氮吸收的來源,為該區域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等相關研究提供參考。該文章已被生態學領域期刊Oecologia(IF 3.011)正式在線發表(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的英文摘要

Oecologia                        DOI: 10.1007/s00442-013-2778-5

Variations in nitrogen-15 natural abundance of plant and soil systems in four remote tropical rainforests, southern China

Ang Wang, Yun-Ting Fang, De-Xiang Chen, Keisuke Koba, Akiko Makabe,Yi-De Li, Tu-Shou Luo, Muneoki Yoh

The foliar stable N isotope ratio (δ15N) can provide integrated information on ecosystem N cycling. Here we present the δ15N of plant and soil in four remote typical tropical rainforests (one primary and three secondary) of southern China. We aimed to examine if (1) foliar δ15N in the study forests is negative, as observed in other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sites in eastern Asia; (2) variation in δ15N among different species is smaller compared to that in many N-limited temperate and boreal ecosystems; and (3) the primary forest is more N rich than the younger secondary forests and therefore is more 15N enriched. Our results show that foliar δ15N ranged from ?5.1 to 1.3 ‰ for 39 collected plant species with different growth strategies and mycorrhizal types, and that for 35 species it was negative. Soil NO3? had low δ15N (?11.4 to ?3.2 ‰) and plant NO3? uptake could not explain the negative foliar δ15N values (NH4+ was dominant in the soil inorganic-N fraction). We suggest that negative values might be caused by isotope fractionation during soil NH4+ uptake and mycorrhizal N transfer, and by direct uptake of atmospheric NH3/NH4+. The variation in foliar δ15N among species (by about 6 ‰) was smaller than in many N-limited ecosystems, which is typically about or over 10 ‰. The primary forest had a larger N capital in plants than the secondary forests. Foliar δ15N and the enrichment factor (foliar δ15N minus soil δ15N) were higher in the primary forest than in the secondary forests, albeit differences were small, while there was no consistent pattern in soil δ15N between primary and secondary forests.

 

相關焦點

  • 森林生態系統木腐菌研究取得新進展
    森林生態系統木腐菌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教育裝備採購網 2005/11/4 9:56:00
  • 瀋陽生態所中國北方草地生態系統氮循環研究獲進展
    氮素作為生物生存必須的元素之一,常常是限制生態系統功能的主要因子,因此研究氮素在乾旱區域的循環對於預測未來氣候變化下陸地生態系統養分循環及生態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2012年7月至8月,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組織了針對我國北方乾旱、半乾旱區東西樣帶的科研調查,完成了約4000公裡草地的土壤和植被採樣工作(圖1)。
  • 熱帶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的生態連通性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陳彬研究員團隊在海洋生態連通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的進展。該期刊由中國生態學學會與美國生態學會聯合創建,是一本具有國際化水準的生態學專業高級學術期刊(CiteScore 1區),2019年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
  • 大尺度森林土壤固氮菌群落分布格局研究取得進展
    生物固氮每年向陸地生態系統提供40~100 Tg的氮素,其中共生和自生固氮菌是生物固氮的主要貢獻者,能將大氣中的氮還原成氨,為植物生長提供有效氮,維持森林生態系統土壤肥力並提高植物生產力。因此,闡明固氮菌群落分布格局可為理解森林氮循環過程以及調控氮素供給策略提供支撐。
  • 螢火蟲及其成蟲生物螢光的系統進化研究取得進展
    螢火蟲及其成蟲生物螢光的系統進化研究取得進展 2019-09-05 昆明動物研究所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為了探討螢火蟲特別是亞洲分布的這些屬種的系統發育地位,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進化基因組學與基因起源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熱帶森林生態重點實驗室協同進化研究組合作,利用二代基因組淺層測序(genome skimming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對昆明動物所自
  • 華南植物園在南亞熱帶森林土壤緩衝酸雨能力研究中取得進展
    酸沉降的增加能夠改變森林土壤養分平衡以及化學物質的淋溶動態,從而影響整個森林生態系統的功能。因此,具有較高酸緩衝能力的森林土壤將有利於整個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組博士研究生江軍在導師閆俊華的指導下,以南亞熱帶鼎湖山自然保護區三種不同的地帶性森林(馬尾松林、針闊葉混交林以及常綠闊葉林)土壤為研究對象,利用原狀土柱模擬酸沉降實驗,探究不同森林土壤的酸緩衝能力及相關機制。
  • 我國森林、溼地、荒漠及生態系統修復取得重大進展
    通過建設木材戰略儲備基地和在國際市場取得部分木材資源,我國的木材安全能夠得到保障。  我國生態建設與自然保護成效顯著  張建龍介紹,進入新世紀以來,特別是「十二五」期間,我國在森林、溼地、荒漠及其生態系統的修復,以及野生動植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重大進展和明顯成效,成為全球生態建設與自然保護的一大亮點。
  • 有害植物入侵對熱帶珊瑚島森林植被影響研究獲新進展
    與大陸相比,島嶼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低,群落結構簡單,有害植物入侵往往會造成更大的危害。西沙群島是一群面積較小且年輕的珊瑚島,遠離大陸,終年高溫強光,存在鹽鹼和季節性乾旱,生態系統脆弱。近年來,我們發現西沙群島的森林植被出現退化現象,有害植物入侵是導致其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物種多樣性和群落結構指數是評價森林生態系統健康的最直接指標,通常包括香農-威納指數、均勻度、豐富度、密度和生物量等。
  • 凍土氮循環及其調控因素方面取得進展
    凍土生態系統約佔全球陸地面積的16%,是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持續的氣候變暖使全球凍土分布區出現不同程度的融化現象,導致凍土中長期封存的有機質被微生物分解釋放,進而形成凍土碳循環與氣候變暖之間的正反饋關係。
  • 地理資源所在森林生態系統功能評估與結構優化研究中獲進展
    地理資源所在森林生態系統功能評估與結構優化研究中獲進展 2017-11-03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戴爾阜及其團隊在國家重點基礎發展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重點部署項目和中科院科技戰略院重大諮詢項目的支持下,完成了從理論探索到模擬應用、從典型縣區到流域的多尺度綜合研究,在森林景觀動態模擬、森林生態系統服務權衡/協同效應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進展:  1、構建了土地利用和氣候變化對森林生態系統影響的綜合模擬框架。
  • 利用遙感影像指標估算海南橡膠林生物量 中國熱科院研究取得新進展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2月1日消息(記者 易帆 通訊員 田婉瑩)橡膠林是熱帶地區最重要的農業生態系統之一,在區域乃至全球碳循環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近期,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橡膠研究所熱帶林業生態課題組陳幫乾、吳志祥在橡膠林生物量(碳儲量)遙感估算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採用與生物量密切相關的樹齡和多源遙感影像指標,估算出海南島橡膠林的生物量。研究表明,2017年海南島橡膠林總生物量約為5400萬噸,如果以0.5為轉換率,合計碳儲量為2700萬噸。
  • 黃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開建
    本報訊 記者龍琳報導 安徽黃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建設項目日前啟動實施。該站是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網絡的主要組成部分,建成後不僅能為本區域生態環境改善、森林生態系統自我恢復等研究提供科學翔實的數據資料,還可以為國家生態建設有關決策提供基礎數據和背景材料。
  • 成都生物所在高寒森林植物氮素吸收策略研究中取得進展
    植物氮(N)素獲取策略在調節植物生長和生態系統功能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通常認為,植物對養分的需求和獲取主要發生在生長季,而在光合作用不活躍、植物生長緩慢的非生長季,植物對養分的吸收非常有限,這使得有關森林植物氮素獲取的研究大多局限於生長季。但已有證據表明,植物在非生長季仍然具有相當大的氮吸收能力和養分需求。
  • 單細胞拉曼光譜揭示氮循環功能菌研究獲新進展
    從單細胞水平上研究環境微生物可克服純培養或富集培養的限制,實現在環境介質下的原位研究。拉曼光譜(包括SERS、常規和共振拉曼)可在單細胞水平上對微生物進行無損檢測,並提供微生物組成的指紋圖譜。拉曼光譜與穩定同位素標記結合(Stable isotope probing, SIP),利用微生物同化SIP標記底物引起蛋白、脂類、色素的特徵拉曼譜峰偏移,已實現從單細胞水平上檢測環境功能菌。
  • 森林片斷化的生態效應研究
    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和雲南省應用基礎研究計劃面上項目的支持下,森林群落結構、功能與動態創新研究組基於在森林動態研究領域的大量前期工作,首次提出了描述植物群落功能類群的新概念——異質性成分(nonconstituent species) 作為生態系統尺度上的「外來種」。
  • 森林生態系統管理
    從生態學角度看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林業的可持續發展依託於國家在政治、社會與經濟發展等方面所取得的進步,但更重要的還是依靠林業本身的機制和在森林資源以及在森林生態系統管理方面取得的進展。從生態學角度看,林業生產是通過人們對森林生態系統的管理和調控來實現的。
  • 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鼎湖山站博士熊鑫在教授周國逸和研究員張德強指導下,在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首次提出凋落物分解過程中的產物去向,而非凋落物產量,決定了土壤有機碳的賦存狀態;高質量的凋落物其分解產物向土壤轉移的比例更高。
  • 科學網—土壤氣態氮釋放是森林氮損失重要途徑
    中科院瀋陽應用生態所土壤氣態氮釋放是森林氮損失重要途徑大量化肥使用和化石燃料燃燒等人類活動釋放的活性氮大大改變了全球氮循環格局。因此,反硝化作用研究在最近20年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但由於空氣氮氣含量高,反硝化作用發生的時空變異大,生態系統尺度上的反硝化作用速度量化一直是個巨大挑戰。日前,中科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在森林反硝化作用速率量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發布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 PNAS | 土壤氮循環微生物功能特徵的全球生物地理學
    在土壤生境發現了一個意料之外的高相對豐度的由細菌攜帶的途徑,異化異硝酸鹽還原,其是土壤中一個很少研究的氮循環過程。最後,系統發育分析表明,一些微生物類群似乎是氮循環的specialists(專一)或generalists(廣泛)。例如,Deltproteobacteria具有所有的8 種氮循環途徑,而藍細菌主要編碼3種氮循環途徑。
  • 自然生態系統土壤微生物固碳量及其功能種群研究獲新進展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吳金水研究員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不同自然生態土壤(林地、溼地、草原等)微生物固碳速率及其固碳功能微生物豐度和多樣性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