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固氮植物植被恢復研究獲新進展
在華南地區退化土地的生態恢復中,不同人工林樹種的應用對生態恢復的過程和效果有重要的影響。
-
森林植物光合熱馴化研究獲進展
森林植物葉片對碳的吸收與釋放在全球大氣組分平衡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大氣組成的變化反過來又影響地球表面溫度。
-
森林植被一旦受損 附生植物群落百年內難以恢復
中國園林網7月5日消息:近日,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博士研究生宋亮在導師劉文耀研究員的指導下,對雲南哀牢山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附生苔蘚植物研究取得新進展。研究表明該區域受損森林即使有百年的恢復時間,附生植物群落仍難以完全恢復。
-
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鼎湖山站博士熊鑫在教授周國逸和研究員張德強指導下,在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首次提出凋落物分解過程中的產物去向,而非凋落物產量,決定了土壤有機碳的賦存狀態;高質量的凋落物其分解產物向土壤轉移的比例更高。
-
科學網—植物水分傳導脆弱性分區假說獲進展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
-
針闊葉混交林研究獲進展
記者從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獲悉,該園鼎湖山研究站博士生李義勇在該站森林生態系統移位實驗平臺中,以針闊葉混交林為研究對象,探究不同植物光合作用以及土壤有機碳累積對溫度改變的響應機制
-
Oecologia:熱帶森林生態系統氮循環研究取得新進展
植物葉片同位素15N自然豐度值(δ15N)受氮循環的多個過程及相互作用的影響,能夠綜合反映生態系統氮循環的特徵,如開放程度和可利用N狀態。大量研究發現,熱帶和亞熱帶相對於溫帶和北方森林氮更為富足,其生態系統氮周轉和循環較快。熱帶亞熱帶森林植物葉片和土壤δ15N比溫帶森林的較高的研究結果也支持這一普通現象。因此,比較不同森林生態系統植物葉δ15N可以判斷生態系統氮狀態。然而,最近幾項發現,我國亞熱帶森林葉片δ15N多為負值,遠遠低於全球熱帶亞熱帶森林的平均值,而與溫帶森林的平均值接近。
-
森林生態系統木腐菌研究取得新進展
森林生態系統木腐菌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教育裝備採購網 2005/11/4 9:56:00
-
中國確認291種外來入侵植物
他期待「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能夠攜手共同推動外來入侵植物及有害生物跨境傳播防控進程,為防控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維護「一帶一路」沿線生態安全乃至世界的生態安全,實現更高水平全球可持續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深圳口岸構建檢疫防控體系 深圳檢驗檢疫局副局長趙新柳在會上介紹了深圳口岸外來入侵植物防控體系的構建情況。
-
林草科普|森林土壤動物生態功能研究進展
森林土壤動物能選擇性地吞食、分解森林土壤中的有機物質,經過腸道消化後排洩出較易被土壤微生物利用的物質,與微生物相互作用把分解產物重新合成變為腐殖質,並通過掘穴活動影響土壤的理化性質,在森林植被生長、微生物數量及活性與結構、其他土壤動物豐富度等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森林土壤動物對土壤生態系統的影響、探索其作用機制對森林土壤可持續利用和保護具有積極意義。
-
森林片斷化的生態效應研究
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和雲南省應用基礎研究計劃面上項目的支持下,森林群落結構、功能與動態創新研究組基於在森林動態研究領域的大量前期工作,首次提出了描述植物群落功能類群的新概念——異質性成分(nonconstituent species) 作為生態系統尺度上的「外來種」。
-
植物所在亞熱帶森林群落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馬克平研究團隊近20年來一直致力於亞熱帶森林生物多樣性研究。近日,該團隊與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等單位合作,結合林下幼苗長期動態監測數據、高通量測序技術和鄰居效應模型,首次揭示了不同功能型土壤真菌驅動亞熱帶森林群落多樣性的作用模式,成功破譯了亞熱帶森林生物多樣性維持「密碼」,提出了基於外生菌根真菌與病原真菌互作過程影響植物生存的物種共存新模式,顛覆了基於病原菌-植物互作的經典物種共存理論。
-
義烏有20種外來入侵有害植物 多為雜草遍布13個鎮街
其實,加拿大一枝黃花只不過是「外來入侵有害植物」中的一種。記者昨天從義烏林業有害植物普查工作組獲悉,根據野外調查研究和對大量文獻資料的整理分析,初步確定義烏共有20種外來入侵有害植物,危害較大的超過80%。 「有害植物不僅會危害農作物,給農林牧漁業生產造成一定損失,還會影響人的健康,甚至會破壞生態平衡,對地區生態安全造成威脅,進而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
-
熱帶森林樹種性狀和生長關係研究獲進展
但全球諸多研究表明,最常用的植物形態性狀與群落物種動態的關聯並不緊密,在生活史周期較長的樹種群落更是如此。基於此,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森林生態結構、功能與動態研究組研究員楊潔從三方面(忽略功能性狀與群落樹種動態變化的關聯背景、忽視個體性狀變化以及缺乏更能反映樹種資源獲取和分配等的硬性狀)闡述目前研究的局限性,從綜合性狀、個體水平性狀及結合轉錄組學三方面,指出未來的研究發展方向。
-
【考向預測】 植被是如何影響地面溫度和降水的?(附考點設計)
可見,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植物是自然環境的一面鏡子。許多自然帶的名稱用植物分布類型的名稱來表示,如熱帶雨林帶、熱帶草原帶等,原因即在此。 (江蘇卷)近年來,我國外來物種種數大增,有些物種在新環境中急劇繁殖擴散,嚴重危害當地的生物多樣性、農林牧漁業生產以及人類健康,成為外來入侵物種。
-
中科院植物所揭示氣候變暖對歷史植被影響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植物所獲悉,該所研究員王宇飛帶領的團隊與英國愛丁堡植物園研究人員合作,對地史時期氣候快速變暖過程對我國西南低緯地帶植被動態的影響進行了研究
-
研究證明森林相比非森林具有更強的熱緩衝能力
植被作為重要的下墊面,其表面的平均溫度和溫度波動對當地氣候和動植物的熱環境具有重要影響。從表面的平均溫度來看,高緯地區的森林對當地氣候具有加熱效應,低緯地區的森林具有降溫效應,中緯度地區森林的熱力效應較複雜,取決於植被的反射和蒸騰能力。但是對不同氣候帶植被對溫度波動的熱緩衝能力卻沒有系統的研究。
-
機器智能分類植物並估算植被覆蓋獲突破
王鋒供圖 本報記者 丁洪美 國際著名期刊《農業森林氣象》2019年7月刊發一篇題為《應用無人機和機器學習進行旱地生態系統植被分類與覆蓋度計算》的研究論文,闡述了一項基於無人機影像自動分類荒漠植被並計算其覆蓋度的新方法
-
植被恢復對土壤碳固持影響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研究員王克林團隊在西南喀斯特地區植被恢復對土壤碳固持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植物木質部耐栓塞能力研究獲進展
關於乾旱誘發樹木死亡的機制及如何預測未來森林的響應是當前的研究熱點,極端乾旱誘發的木質部栓塞(即導管或管胞被氣體填充失去水分傳導功能)被認為是引起樹木死亡的重要機制。已有研究表明,物種在乾旱中的表現與其木質部的栓塞抗性(P50,發生50%栓塞時候的水勢)密切相關,因此,P50的大小被寄予可用於未來森林預測乾旱響應的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