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園林網7月5日消息:近日,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博士研究生宋亮在導師劉文耀研究員的指導下,對雲南哀牢山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附生苔蘚植物研究取得新進展。研究表明該區域受損森林即使有百年的恢復時間,附生植物群落仍難以完全恢復。
據宋亮介紹,附生植物是一類生活在其他植物體上但不從宿主載體吸收營養與水分的特殊植物,其特有的形態結構特徵和生態習性使得它們對氣候環境的變化非常敏感和脆弱。長期以來,在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幹擾下,原生森林植被遭受破壞,次生植被面積不斷增加,生態環境發生改變,從而造成附生植物的組成與多樣性降低。
「我們對哀牢山徐家壩地區原生木果柯林和110年生櫟類萌生林中的優勢樹種木果柯不同徑級樹幹附生苔蘚群落的物種組成和豐富度進行了比較研究,並結合CCA排序等方法,分析了附生苔蘚的組成與各環境因子之間的關係。」宋亮說。
研究結果表明,宿主徑級大小、群落類型和樹皮pH值是顯著影響附生苔蘚植物組成和分布的重要環境因子,其中宿主徑級大小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因子;110年櫟類萌生林的附生苔蘚物種豐富度顯著低於原生木果柯林,這很可能與櫟類萌生林內缺乏大徑級的老齡宿主樹、適宜的微生境等因素有關。這表明該區域受損森林即使有110年的恢復時間,附生植物群落仍未完全恢復。宋亮認為,附生植物群落相當脆弱,一旦森林植被遭到破壞,它比陸生植物的恢復要困難得多。
推薦閱讀:
海南啟動流域植被恢復計劃 建立森林保障系統
屋頂種草牆上「植被」 煙臺城市綠化將見縫插綠
山東濟南:經七路綠化帶將種「強壯植被」
拉薩市:「十二五」期間加大高原林業生態植被建設
(來源:科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