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種中生性植物侵入高灘地 拯救鄱陽湖溼地植被刻不容緩

2020-11-30 人民網

呵護「一湖清水」時不我待 拯救溼地植被刻不容緩

專家認為主湖區目前不會出現大面積藍藻水華爆發

鄱陽湖溼地生態狀況如何?

水生植物群落情況怎樣了?

……

關注母親湖的目光無時不在。9月10日,記者從省山江湖委辦獲悉,歷時兩年調查,科技工作者發現,鄱陽湖溼地生態狀況退化加劇,大量中生性植物侵入湖泊高灘地,水生植物優勢種改變,菰群落急劇擴張,對湖泊生態都將產生重要影響。鄱陽湖的現狀正考驗著贛鄱兒女的意志。為了不再讓母親湖受到傷害,呵護「一湖清水」時不我待。

近年來,我省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護鄱陽湖生態,努力實現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1983年至1988年,我省開展了第一次鄱陽湖科考;2012年8月,省山江湖委辦又組織實施了第二次鄱陽湖科考。

A 大量中生性植物進入鄱陽湖區

據此次鄱陽湖科考結果顯示,有150餘種中生性植物已進入鄱陽湖區。這些中生性植物裡有一部分是典型的旱生植物,如雞眼草、野古草、白茅等,還包括28種外來入侵種,其中,毒麥、柳葉馬鞭草是近兩年才出現的入侵植物,它們侵佔湖盆內15米以上的高灘地,形成以狗牙根、牛鞭草等為優勢種的草甸。課題組認為,這一現象在上世紀80年代鄱陽湖第一次科考中沒有任何記載,表明是最近十幾年以來溼地變化的產物。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鄱陽湖區沼澤植被面積不斷擴大,植被帶下延2~3米。以苔草群落為代表的沼澤植被面積不斷增加,水生植被逐漸萎縮。苔草面積由上世紀80年代的428平方公裡,增加到2013年的723平方公裡;蘆葦、荻分布面積由185平方公裡增加到240平方公裡,苔草的分布下界由原來的13米下延至11米。同時,浮葉、沉水分布面積大幅下降,上世紀80年代水生植被面積2260平方公裡,而現在水生植被面積不足1000平方公裡,減少了一半多。

B 鄱陽湖水生植物優勢種改變

在上世紀80年代,馬來眼子菜是鄱陽湖水生植被中最具優勢的物種,通常群落由6~8個物種組成。而最近的調查顯示,馬來眼子菜已不再是優勢物種,耐汙植物菹草在部分區域成為群落優勢種,所調查的群落物種多由3~4個物種組成,輪葉黑藻、苦草是優勢度和頻度最高的兩個物種,一些環境敏感種種群數量不斷減少,如水車前、微齒眼子菜等。

同樣,上世紀80年代的調查資料顯示,菰只在鄱陽湖南部贛江南支作為伴生種出現。本次調查發現,菰群落近年來大面積擴張,有的碟形湖已被其全部覆蓋。南磯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的神塘湖、泥湖、上段湖、下段湖、三泥湖、澗塘嶺湖已被菰群落覆蓋,常湖、戰備湖和贛江南支、中支、北支入湖三角洲水域均有大片分布。菰群落覆蓋的地方,其他沉水、挺水、浮葉等水生植物不易生存,生物多樣性銳減;莖葉腐爛使水質惡化;菰群落生長時阻止湖水流動、吸附泥沙沉澱,死亡後莖葉不易分解,與泥沙掩埋在一起,使菰群落覆蓋水域步入「淤積-沼澤化-消亡」過程。

對此,課題組提出,從植被變化來看,鄱陽湖溼地生態狀況已出現退化趨勢,嚴重影響湖泊物質循環、汙染物轉化、承載生物多樣性的功能。溼地植被一旦全面退化,湖泊健康水平將急劇下降,其恢復是十分困難的。所以說,拯救溼地植被顯得刻不容緩。

C 主湖區不會出現大面積藍藻水華

湖泊富營養化和藍藻水華發生是目前全世界共同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之一。根據鄱陽湖第二次科學考察研究,目前,鄱陽湖在部分湖區已經發現有水華藍藻聚集現象,並且具有逐年加重的趨勢。

2007年,現場調查結果顯示,在鄱陽湖湖口縣至都昌縣的主湖區,均發現大群體的水華藍藻群體,肉眼清晰可見,群體直徑0.2~0.5毫米,主要是水華魚腥藻,分布範圍幾乎涉及該湖面近半面積,持續時間也超過兩個月(每年9月-11月)。2009~2011年的研究結果表明:鄱陽湖水華藍藻種類較多,主要包括微囊藻、魚腥藻、平列藻等,其生物量較低,平均約佔鄱陽湖浮遊藻類總生物量的10%。夏季大水面時期,水華藍藻在多個湖區有分布,局部形成肉眼可見的水華群體,其分布區域主要集中在都昌縣城以南約20平方公裡的饒河水域。2013年,鄱陽湖藍藻水華分布區域較前幾年有大範圍增加,鄱陽湖湖泊溼地觀測研究站夏季採樣發現,在都昌、軍山湖、康山湖、撮箕湖、戰備湖等湖區水面均有肉眼可見的大群體藍藻聚集。參考鄱陽湖的歷史調查資料,湖區在15年前就有水華藍藻種類分布。有學者發現,藍藻在2000年已成為鄱陽湖的優勢藻種。

調查結果顯示,鄱陽湖暫未發現類似太湖等淺水湖泊的大面積藍藻水華,這主要由於鄱陽湖是通江湖泊,水體交換快,豐水季節會帶走大量營養鹽,枯水季節湖面只有幾條主航道內有水,類似河流,具有流速快,水體渾濁的特點,不利於藍藻的生長聚集。但是,在鄱陽湖幾個相對靜止的湖區(東南湖灣、老爺廟附近湖區、康山大圩和南磯溼地等)已經形成了肉眼可見的藍藻水華漂浮聚集層。

研究顯示,未來5年在鄱陽湖的東南湖灣、老爺廟附近湖區、康山大圩、南磯溼地和入湖河口尾閭區等局部區域最有可能出現藍藻水華,當總磷濃度達到0.2mg/L,湖區藍藻生物量將有可能超過1.12mg/L,這與太湖、巢湖等藍藻水華爆發嚴重的湖泊的藍藻生物量相當。當水文氣象條件合適時,這些區域將有可能發生藍藻水華。而在鄱陽湖主湖區,由於營養鹽較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將不會見到大面積藍藻水華爆發的現象。

D 第二次科考綜合報告將報省政府

省山江湖委辦有關負責人表示,鄱陽湖溼地生態狀況、湖泊富營養化和藍藻水華等都是第二次鄱陽湖科考的單個課題,另外還有鄱陽湖區鳥類、江豚保護等多項課題,是經過省內外40餘個科研機構的400餘位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在生物資源、水文水環境、水汙染調查等多個方面取得的成果。

該負責人說,根據計劃安排,單個課題的成果將於本月底全部完成,並同時啟動綜合研究。「也就是說,將所有單個課題進行疊加分析,對鄱陽湖的方方面面進行綜合研究,分析原因,提出對策措施。」他透露,第二次鄱陽湖可靠的綜合研究報告預計年底完成,屆時將向省政府遞交。(記者陳豔偉)

來源: 中國江西網-江南都市報

相關焦點

  • 《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出版
    該書是野外識別溼地植被與植物的工具書,共收錄我國溼地植被59個群系67個群叢,以及常見的溼地植物659種(含變種和變型),由中科院院士陳宜瑜、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文華、劉興土作序。全書共分為3章,第一章簡述了我國溼地資源及其保護現狀和溼地植物生態學特徵,第二章以彩色照片展示了我國溼地植被型,包括森林溼地植被型、灌叢溼地植被型、草叢溼地植被型、淺水溼地植被型、紅樹林植被型、鹽沼植被型等,第三章介紹了我國溼地常見的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中文名、拉丁名、別名、識別特徵、生境、國內地理分布和物種價值等,並給出了溼地植物及其分類學特徵部位(花、果等)的照片。
  • 鄱陽湖高水位將影響越冬水鳥生存
    鄱陽湖高水位將影響越冬水鳥生存  每年超60萬隻水鳥在鄱陽湖越冬,高水位致苦草等沉水植物產量變少影響取食;專家呼籲保護水鳥棲息地賈亦飛表示,對于越冬水鳥來說,過高的水位會破壞鄱陽湖溼地沉水植被的生長,進而對越冬白鶴和其他水鳥的取食造成不利影響。
  • 鄱陽湖高水位將影響越冬水鳥生存 專家籲保護棲息地
    鄱陽湖高水位將影響越冬水鳥生存每年超60萬隻水鳥在鄱陽湖越冬,高水位致苦草等沉水植物產量變少影響取食;專家呼籲保護水鳥棲息地鄱陽湖的高水位,威脅的不僅是湖區居民生活。自2009年起,賈亦飛就水位波動與水鳥、溼地的關係等問題,每年前往鄱陽湖溼地進行多次實地調研。賈亦飛表示,對于越冬水鳥來說,過高的水位會破壞鄱陽湖溼地沉水植被的生長,進而對越冬白鶴和其他水鳥的取食造成不利影響。
  • 中國林科院溼地所利用高光譜遙感技術助力溼地植被生物量及生化組...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10月25日訊 溼地植被是溼地生態系統中能量固定者和有機物質的最初生產者,是研究溼地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基礎。開展基於高光譜遙感技術的溼地植物生物量及生化組分反演對於深層次挖掘植被的理化特性,快速便捷的量化植被特徵參數,對提高溼地植物生物量、生化組分估算精度,實現溼地生態系統長期動態監測與管理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林科院溼地所研究員李偉主持的院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面上項目「基於無人機高光譜數據的溼地植物生物量及生化組分反演」,成功實現了溼地植被生物量及生化組分快速準確反演。
  • 中國工程院院士:鄱陽湖水利樞紐有三大作用無可替代
    今年6月份,胡春宏再次跟隨中科院項目組下湖實地調研,對湖情、氣候、枯水、建閘、江豚、溼地、候鳥情況及鄱陽湖水文水生態監測基地、鄱陽湖水利樞紐閘址等進行了實地察看。  胡春宏:鄱陽湖水利樞紐是一個綜合樞紐,其作用包括:應對江湖關係演變、修復和保護湖泊的溼地生態系統、緩解濱湖區季節性水資源供需矛盾、改善湖區通航條件等等。  如果單從解決濱湖區水資源供需矛盾來說,可以通過改造提灌站和增加引水設施來解決。但鄱陽湖水利樞紐枯水期抬高水位,應對江湖關係變化作用、生態作用、改善湖區通航的作用無可替代。
  • 青海實施首個溼地保護示範項目 加速高原溼地植被恢復
    據悉,互助南門峽國家溼地公園保護中心承擔的「湟水流域國家溼地公園適生植物選育及示範推廣項目實施方案」通過評審,項目通過溼地植物繁育、示範推廣及研究,完成溼地觀賞價值高的水生植物培育4至6種,培育苗木4萬株,示範栽培溼生植物180畝,研究總結溼地立地條件下溼生植物栽培技術。圖為南門峽國家溼地公園。
  •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鄱陽湖溼地將野外放歸麋鹿
    讓麋鹿「回家」 下月江西首次野放    3月29日凌晨,鄱陽湖溼地公園迎來了30頭麋鹿。此前一日,它們從北京大興區南海子麋鹿中心啟程,將在4月3日被野放至鄱陽湖。這也是麋鹿首次在我省野放。    麋鹿俗稱「四不像」,是我國一級珍稀物種,也是世界珍稀動物。史料記載,在廣袤的鄱陽湖曾有麋鹿生存繁衍,後因種種原因銷聲匿跡。
  • 長江上遊水庫群運用對鄱陽湖溼地重要生境的影響及調控對策
    然而,近20年長江上遊及五河水庫(群)運用後,鄱陽湖水文節律出現了較大變化,其中枯水情勢的改變更為顯著:枯水期提前、枯水歷時延長,最低枯水位更枯。同時,鄱陽湖的溼地生態系統正經歷明顯退化:溼沼生植物向湖區入侵、沉水植物分布面積大幅縮減,鶴類等越冬水鳥更多的遷至人工生境覓食。
  • 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概況是什麼?
    由於各方面原因,鄱陽湖水位下降已呈趨勢性。水資源緊缺將成為湖區枯水期突出的問題。(二)湖區水生態系統質量呈下降趨勢,生物多樣性難以維持1、對溼地植被及候鳥的不利影響鄱陽湖區的湖洲草灘、水面、部分崗丘、沙山、森林以及農田,構成了湖區獨特而複雜的生態系統。近年來,鄱陽湖低枯水位出現時間提前及枯水時段延長,對植被生長的影響十分顯著。
  • 對話|高水位將影響鄱陽湖越冬水鳥,專家呼籲加強巡護
    鄱陽湖溼地有多個國際知名的保護地,包括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南磯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兩個保護區也均為國際重要溼地 。還包括都昌省級自然保護區,鄱陽湖國家溼地公園等多塊保護地。同時鄱陽湖也是江豚、諸多珍稀魚類和其他生物的重要棲息地,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新京報:就長江生態系統而言,鄱陽湖發揮了哪些作用?
  • 綠會海水江豚保護地主任任增穎:十問「鄱陽湖之神」
    然而,自2000年之後,鄱陽湖水位的持續下降,使沙山周邊湖岸線一些原先沉沒於水底下沙灘顯露出來,導致了一些原生植被由於缺水而枯萎死亡,這導致近年來鄱陽湖周邊沙化土地面積有擴大的趨勢。在鄱陽湖的沙山上,遠遠望去,幾十座沙山連綿不斷,這些沙山上幾乎都是光禿禿的,只有少數地方能看得到一些長勢並不茂盛的小樹木。
  • ——清華大學「鄱陽湖溼地生態系統及保護措施調研」支隊赴江西...
    願碧水常在,候鳥長飛——清華大學「鄱陽湖溼地生態系統及保護措施調研」支隊赴江西南昌開展實踐清華新聞網8月23日電(通訊員 高珊 黃冠)8月9-16日,為響應建設美麗中國的號召,由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的七名本科生組成的「鄱陽湖溼地生態系統及保護措施調研」支隊前往江西省南昌市鄱陽湖南磯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其周邊開展調研
  • 鄱陽湖國家溼地公園「呦呦洲」蓼子花開繁似海!
    近日,鄱陽湖國家溼地公園——「呦呦洲」再現花海奇觀,綠原花海,相映成畫。
  • 鄱陽湖,世界水鳥在此打卡聚會
    攝影 | 葉學齡白鶴,全球98%種群在鄱陽湖在眾多候鳥中,白鶴是鄱陽湖的明星物種,是分布在中國的幾種鶴類中唯一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度瀕危」的物種。白鶴分布於歐亞大陸的東北部,共分3個種群,即西部種群、中部種群和東部種群。
  • 35萬餘只水鳥遷抵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
    (資料圖)江西九江永修縣委宣傳部供圖中新網南昌12月1日電 (李韻涵)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日消息,根據定期監測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已有35萬餘只水鳥抵達鄱陽湖棲息。地處江西省北部、長江中下遊南岸的鄱陽湖是中國最大淡水湖,也是國際重要溼地、亞洲最大的越冬候鳥棲息地,佔全球種群98%的白鶴在此越冬。
  • 鄱陽湖二次科考記錄鳥類236種 冬候鳥所佔比例最大高達100種
    二次科考結果顯示,越冬水鳥主要分布在鄱陽湖保護區、都昌縣、南磯溼地保護區,以及新建縣和鄱陽縣,其中水鳥數量超過2萬的湖有10個。 8月22日,記者從省山江湖開發治理委員會辦公室獲悉,1983年至1988年,我省開展鄱陽湖及鄱陽湖區綜合科學考察,即第一次鄱陽湖科考。
  • 廈門溼地公園植物種類豐富
    中國園林網9月7日消息:位於福建廈門島東北部的五緣灣是島內僅存的一處溼地,擁有海景、海岸、內湖、溫泉、河道、田園、鳥林7項資源,在該溼地建設的生態溼地公園將於9月8日向市民開放。     廈門溼地公園引入了種類繁多的苗木豐富公園植被。
  • 鄱陽湖追夢人、溼地保護者王小龍:守護這片人與鳥共同的家園
    4月13日上午,鄱陽湖畔,一位巡護員目送最後一批北遷的候鳥久久不願離去。作為母親湖鄱陽湖的赤子,他用34年的堅守呵護著大美鄱陽湖溼地。他就是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巡護員王小龍。王小龍,1983年服役武警部隊,先後兩次榮立三等功,多次受到嘉獎。1987年分配到鄱陽湖保護區工作至今 。
  • 野生動植物丨35萬餘只水鳥遷抵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
    >圖為鄱陽湖區的過冬候鳥群 (資料圖)江西九江永修縣委宣傳部供圖 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2月1日消息,根據定期監測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已有35萬餘只水鳥抵達鄱陽湖棲息 地處江西省北部、長江中下遊南岸的鄱陽湖是中國最大淡水湖,也是國際重要溼地、亞洲最大的越冬候鳥棲息地,佔全球種群98%的白鶴在此越冬。 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每年進入候鳥越冬期,都會組織各保護站開展逢八定期監測工作,即每月8、18、28日,在各自轄區開展監測調查。
  • 四川11種野生植物列入國家拯救規劃
    個物種,其中近32%的物種瀕臨滅絕,有9種植物野外存活株數在10株以下。  在四川有分布的11種植物被列入國家拯救規劃,分別是光葉蕨、西昌黃杉、峨眉含笑、峨眉擬單性木蘭、梓葉槭、玉龍杓蘭、麗江杓蘭、斑葉杓蘭、小花杓蘭、巴郎山杓蘭和峨嵋槽舌蘭。四川省將對這些植物進行搶救性收集保存種質資源,保護物種及其基因;實施就地保護,確保極小種群植物野外不滅絕;解決人工繁殖技術,擴大種群數量;適時開展野外回歸,恢復和擴大野生種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