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高水位將影響越冬水鳥生存

2021-01-15 新華網客戶端

  鄱陽湖高水位將影響越冬水鳥生存

  每年超60萬隻水鳥在鄱陽湖越冬,高水位致苦草等沉水植物產量變少影響取食;專家呼籲保護水鳥棲息地

  鄱陽湖的高水位,威脅的不僅是湖區居民生活。

  作為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亞洲最大的越冬候鳥棲息地,鄱陽湖每年吸引超過60萬隻水鳥在此度過冬天。根據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夥伴協定2012年的評估,在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的1000多塊重要溼地中,鄱陽湖的綜合權重位居第一。

  昨日,新京報記者專訪北京林業大學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研究中心博士後賈亦飛。自2009年起,賈亦飛就水位波動與水鳥、溼地的關係等問題,每年前往鄱陽湖溼地進行多次實地調研。賈亦飛表示,對于越冬水鳥來說,過高的水位會破壞鄱陽湖溼地沉水植被的生長,進而對越冬白鶴和其他水鳥的取食造成不利影響。

鄱陽湖的白鶴種群數量超過了全球總數的98%

  談現狀

  數十種水鳥每年來此越冬

  新京報:為什麼鄱陽湖在中國乃至世界擁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賈亦飛:鄱陽湖是我國最著名的水鳥越冬地之一,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區中最為重要的水鳥越冬地,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確定的200個優先保護的全球生態區之一。

  我們機構之前參與的一項國際合作項目在2012年評估了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的1000多塊重要溼地,以珍稀瀕危的水鳥種類、數量,以及整個群落的水鳥種類、數量為指標考量,鄱陽湖區在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的重要性排名第一,這也是鄱陽湖作為世界上最為知名的水鳥越冬地的原因。

  新京報:就長江生態系統而言,鄱陽湖發揮了哪些作用?

  賈亦飛:鄱陽湖作為長江的通江湖泊之一,是典型的吞吐型湖泊。目前由於突破警戒水位,鄱陽湖的水面面積相當於2個深圳市,達到4206平方千米。

  鄱陽湖在長江流域中發揮著調蓄洪水、保護水資源、支持生物多樣性等巨大的生態功能,維繫著鄱陽湖區及長江中下遊地區的生態安全,對於長江流域的生態安全至關重要,是長江大保護的關鍵區域之一。

  新京報:哪些鳥類會在鄱陽湖越冬?

  賈亦飛:每年有超60萬隻水鳥在此越冬,常見水鳥種類約50種,包括眾多珍稀瀕危物種,如白鶴、東方白鸛、白頭鶴等。

  鄱陽湖擁有世界種群中約98%的白鶴、85%的鴻雁、75%的東方白鸛、25%的白枕鶴和近20%的小天鵝等。從鄱陽湖水鳥的群落結構來看,雁鴨類為優勢種群。每年雁類平均數量維持在12萬隻左右,鴨類平均數量維持在8萬隻左右。

  新京報:每年為何有如此多的鳥類在此越冬?

  賈亦飛:這與鄱陽湖隨水文節律呈現出來的地貌特徵密切相關。在湖盆形態上,鄱陽湖是一個典型的碟形湖泊,湖岸多為緩坡,呈現出「夏季豐水一片,冬季枯水一線」的獨特景觀,形成了複雜的溼地生態系統,尤其適合依賴溼地生存的水鳥。

  在正常年份,枯水期時,鄱陽湖水位逐漸下降,洲灘逐漸出露,典型溼地植被如苔草迎來生長期,從而形成「草灘—泥灘—淺水沼澤—開闊水面」的「同心圓」似的多樣地貌景觀,為不同類型的水鳥提供了適宜的棲息場所。草灘上的苔草為雁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資源,泥灘為鴴鷸類提供了棲息地,淺水沼澤為珍稀鶴鸛類、天鵝、白琵鷺提供了覓食場所,開闊水面則為愛浮水的鴨類提供了棲息之所。

  談影響

  高水位對水鳥取食會產生不利影響

  新京報:高水位會對水鳥群落有哪些影響?

  賈亦飛:高水位(水深)對各個取食集團的越冬水鳥均會產生不利影響。以白鶴為例,被列為極危物種的白鶴的全球種群通常少於3800隻。在全球,白鶴有三個種群,全部在俄羅斯的西伯利亞苔原上繁殖。由於棲息地喪失和狩獵的原因,在伊朗和印度越冬的白鶴種群數量已下降到不足十個個體。因而幾乎全球的白鶴種群都在鄱陽湖越冬。

  大洪水年份,如1998年和2000年夏季大洪水之後,同年冬季白鶴越冬同步調查的結果僅為741隻和382隻,前後兩年均在2000隻左右。

  根據之前對於白鶴種群和水鳥的研究結果顯示,當夏季最高水位低於19.5米,冬季最低水位在8.2至8.8米之間時,對維持白鶴種群數量是有利的。冬季,白鶴主要在蝶形湖泊中的淺水區取食沉水植物苦草的越冬塊莖(冬芽)。但是研究發現,當水面超過水下苦草植株2米水深時,冬芽生產力嚴重下降。當前星子水文站水位已經超過22.5米,遠高於夏季最優水位的19.5米,這意味著目前的水位顯然處於不利白鶴種群的狀態,高水位會極大地抑制苦草夏季的營養生長,從而導致冬芽產量低,這使得白鶴的冬季食物將嚴重不足。鄱陽湖的白鶴種群數量超過了全球總數的98%,如果鄱陽湖的棲息環境被破壞,白鶴恐將遭受滅頂之災。

  新京報:就維持水鳥種群穩定而言,鄱陽湖水位的理想範圍在什麼區間?

  賈亦飛:鄱陽湖溼地變化最主要的驅動力是水位波動,這種獨特的周期性水文變化過程,是鄱陽湖溼地生態系統的生命之源。對全部水鳥群落而言,夏季水位低於17.4米,冬季水位保持在8.2至8.8米之間是鄱陽湖水位波動對於維持水鳥種群穩定的一個理想範圍。

  談保護

  現有溼地面積仍然不足

  新京報:溼地圍墾對鄱陽湖溼地生態系統產生了哪些影響?

  賈亦飛:溼地最為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蓄納洪水,尤其是通江湖泊和河漫灘溼地。在洪水期,溼地可以像海綿一樣最大限度地吸收洪水,在洪水過後再慢慢地放出多餘的水,從而減少災害。由於洪水攜帶了上遊豐富的泥沙和養分沉積在溼地中,使得這部分溼地成為最佳的植物生長區。自古以來開墾溼地獲得的耕地,都是糧食產量最高的區域。我國許多著名的魚米之鄉如鄱陽湖區、洞庭湖區和三江平原均是開墾溼地的產物。但圍墾會縮小湖泊的實際面積,就是「海綿」變小了,吸納洪水的能力就變弱了,以致整個溼地調節等功能變弱。

  雖然1998年後實施的退田還湖政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溼地喪失帶來的問題,但鄱陽湖的面積仍顯不足。

  新京報:可以採取哪些措施應對可能存在的不利影響?

  賈亦飛:首先,對長江流域的河流、湖泊閘庫(包括三峽大壩)的水位進行流域性的綜合調度,在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同時,也要滿足長江流域的生態安全需求,同時進一步推進「退田還湖」工作,恢復自然溼地,降低此次洪災的影響以及後續的災害影響。

  其次,長期開展鄱陽湖乃至長江流域溼地的基礎研究工作,加強監測和巡護。如果缺少科學研究的支撐,就可能忽略環境指示物種的種群變化趨勢,甚至導致物種滅絕的生態災難。最後,如果長江生態系統持續出現極端天氣,則在越冬期可以謹慎嘗試採用含投食在內的人工幹預方法幫助水鳥暫時渡過難關。(記者 吳淋姝 圖片/受訪者供圖)

相關焦點

  • 鄱陽湖高水位將影響越冬水鳥生存 專家籲保護棲息地
    鄱陽湖高水位將影響越冬水鳥生存每年超60萬隻水鳥在鄱陽湖越冬,高水位致苦草等沉水植物產量變少影響取食;專家呼籲保護水鳥棲息地鄱陽湖的高水位,威脅的不僅是湖區居民生活。自2009年起,賈亦飛就水位波動與水鳥、溼地的關係等問題,每年前往鄱陽湖溼地進行多次實地調研。賈亦飛表示,對于越冬水鳥來說,過高的水位會破壞鄱陽湖溼地沉水植被的生長,進而對越冬白鶴和其他水鳥的取食造成不利影響。
  • 對話|高水位將影響鄱陽湖越冬水鳥,專家呼籲加強巡護
    賈亦飛:這與鄱陽湖隨水文節律呈現出來的地貌特徵密切相關。在湖盆形態上,鄱陽湖是一個典型的碟形湖泊,湖岸多為緩坡,洲灘面積大,呈現出「夏季豐水一片,冬季枯水一線」的獨特景觀,形成了複雜的溼地生態系統,十分有利於不同類群的生物棲息,尤其適合依賴溼地生存的水鳥。
  • 江西鄱陽湖迎來首批越冬候鳥白琵鷺 比去年早11天
    江西鄱陽湖迎來首批越冬候鳥白琵鷺 比去年早11天 2020-09-17 11:16:00來源:央廣網
  • 鄱陽湖,世界水鳥在此打卡聚會
    在江西省南昌市鄱陽湖邊的五星墾殖場,來此越冬的白鶴展翅起舞。攝影 | 周海燕白鶴的致危因素很多,除了自身的生物學特性和行為習慣外,自然環境的變遷也會影響其種群的發展壯大。比如大量的個體集中在鄱陽湖越冬,是具有很大風險的。在中國越冬的白鶴,幾乎都在鄱陽湖這個「金盆」中。
  • 鄱陽湖二次科考記錄鳥類236種 冬候鳥所佔比例最大高達100種
    二次科考結果顯示,越冬水鳥主要分布在鄱陽湖保護區、都昌縣、南磯溼地保護區,以及新建縣和鄱陽縣,其中水鳥數量超過2萬的湖有10個。 8月22日,記者從省山江湖開發治理委員會辦公室獲悉,1983年至1988年,我省開展鄱陽湖及鄱陽湖區綜合科學考察,即第一次鄱陽湖科考。
  • 35萬餘只水鳥遷抵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
    (資料圖)江西九江永修縣委宣傳部供圖中新網南昌12月1日電 (李韻涵)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日消息,根據定期監測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已有35萬餘只水鳥抵達鄱陽湖棲息。地處江西省北部、長江中下遊南岸的鄱陽湖是中國最大淡水湖,也是國際重要溼地、亞洲最大的越冬候鳥棲息地,佔全球種群98%的白鶴在此越冬。
  • 野生動植物丨35萬餘只水鳥遷抵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
    野生動植物丨35萬餘只水鳥遷抵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 2020-12-03 16: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長江上遊水庫群運用對鄱陽湖溼地重要生境的影響及調控對策
    水文節律是湖泊溼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形成的基礎,水位波動對水鳥豐度和多樣性的影響、以及水鳥對溼地水文節律的響應,一直是溼地恢復和水鳥保護的核心問題。近20年鄱陽湖水文節律較大變化特別是枯水情勢的顯著改變對其溼地生態系統演化有何影響?
  • 鄱陽湖保護區赴三江源國家公園參加水鳥同步調查活動
    9月13日至9月20日,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派員參加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和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共同組織的三江源國家公園水鳥同步調查活動。此次調查區域涵蓋了黃河源、瀾滄江源以及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地,調查隊員分別來自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西鄱陽湖南磯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井岡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及野外識鳥專家和觀鳥愛好者。
  • 鄱陽湖首次監測到罕見遷徙過境鳥——小濱鷸
    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新聞客戶端訊記者譚紅報導:記者從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4月5日,鄱陽湖保護區都昌監測站工作人員在當地新妙湖開展日常巡護監測時,發現一隻小型的鴴鷸類水鳥,在泥潭覓食。仔細觀測發現其體色、形態很少見,工作人員趕緊拍下照片。
  • 鄱陽湖:亞洲候鳥天堂
    攝影 | 胡業清(鳥網·葉青)儘管最近幾十年鄱陽湖出現了湖區縮減的趨勢,但相比湖泊地質構造上已延續上千萬年,並將持續下去的沉陷,以及鄱陽湖形成以來1.2萬年的歷史,鄱陽湖本質上仍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超年輕湖泊,依然是亞洲最引人矚目的水鳥棲息地,是遷徙路線上的候鳥天堂。遷徙季節的白鶴常常集成數十隻甚至上百隻的大群。
  • 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概況是什麼?
    三、水位、江湖關係鄱陽湖水位變化受五河及長江來水的雙重影響,高水位維持時間長,4~6月水位隨鄱陽湖水系洪水入湖而上漲,7~9月因長江洪水頂託或倒灌而維持高水位,10月才穩定退水,逐漸進入枯水期;鄱陽湖星子水文站多年平均水位11.41m,最高水位20.63m,最低水位5.22m;最高水位一般發生在7、8月份,最低水位一般發生在1、2月份。
  • 極危物種「青頭潛鴨」現身鄱陽湖 已連續7年被監測到
    今年5月在鄱陽湖拍攝到的青頭潛鴨,近日,鄱陽湖保護區九江站在開展日常監測時,在九江東湖區域監測到青頭潛鴨的身影。而這一珍稀生物與鄱陽湖的緣分還在更早,九江攝影愛好者羅建鴻告訴記者,早在2010年,他第一次在鄱陽湖水域發現並拍攝到青頭潛鴨。
  • 給瀕危水鳥建個家
    膠州灣大沽河河口溼地已列入我國重要溼地保護名錄,位於亞太地區候鳥南北遷徙的路徑上,是過境候鳥、旅鳥的遷徙停歇、補充能量的重要「驛站」和「加油站」,每年遷徙停歇的鷺類、鴴鷸類和雁鴨類水鳥約有幾十萬隻次,同時也是冬候鳥的越冬地和夏候鳥的繁殖地。世界自然基金會在其公布的「生態區2000」計劃中已經將膠州灣溼地列為國際重要鳥區。
  • 鄱陽湖畔護鳥人 今生心甘做鳥痴 打斷肋骨也不悔
    鄱陽湖存在著兩個時間,一個是北京時間,一個是候鳥時間。北京時間,是湖區民眾工作、生活的時間;而候鳥時間,是生命流轉的時間。作為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是國際重要溼地。每年秋末冬初,數十萬隻候鳥從西伯利亞、蒙古以及中國東北、西北等地來此越冬。這趟千裡迢迢的旅途,只為一個目的——生存。
  • 鄱陽築閘,讓白鶴適者生存就行嗎?
    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正陷入激烈的辯論中。對這個工程,我的態度原本不太明晰。過去10年來,鄱陽湖的確出現了枯水期提前、持續時間延長的趨勢。水利工程的確可以阻止水位下降,改善供水和灌溉,對建設方案進行考慮是合理的。
  • 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水位突破1998年歷史極值
    中新社南昌7月12日電 (吳鵬泉)中新社記者12日從江西省水文局水情處獲悉,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標誌性水文站星子站12日零時水位達22.53米,超「1998年洪水位22.52米」0.01米,這標誌著鄱陽湖水位突破有水文紀錄以來的歷史極值。
  • 周海翔:保持鄱陽湖生態系統的連通性,對保護長江健康至關重要!
    鄱陽湖水利樞紐,計劃投資139億元,號稱「江西版三峽大壩」。2021年1月5日,江西省自然資源廳發布《關於江西省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建設項目用地預審與選址的批前公示》。一石激起千層浪。要知道不久以後的3月1日,新的《長江保護法》將實施。
  • 氣象衛星看中國:暴雨之下,鄱陽湖洞庭湖太湖發生了什麼?
    從3519平方公裡擴大到4403平方公裡,僅僅不過20天,這是鄱陽湖近10年水體面積最大值。▲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利用衛星監測鄱陽湖水體面積變化,為防汛救災提供科技支撐。監測圖(面積2439.89km2)而在6月25日14時18分洞庭湖水體面積僅為1697.3平方公裡7月14日的水體面積較之增加了43.8%▲2020年6月25日FY-3D/MERSI洞庭湖水體(裸水)監測圖(面積1697.3km2)7月19日受長江第2號洪水影響三峽水庫加大出庫流量對洞庭湖產生頂託作用洞庭湖城陵磯站水位出現復漲湖區持續高水位已超半個月形勢仍不容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