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上遊水庫群運用對鄱陽湖溼地重要生境的影響及調控對策

2020-10-26 水利水電技術

鄱陽湖是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飛路線上最重要的越冬地,平均每年有38.4萬餘只候鳥在此越冬,佔亞洲遷徙水鳥總數的73%。季節性的水文脈衝和高低水位的劇烈變化是鄱陽湖極高生產力和生物1多樣性的主要驅動力。然而,近20年長江上遊及五河水庫(群)運用後,鄱陽湖水文節律出現了較大變化,其中枯水情勢的改變更為顯著:枯水期提前、枯水歷時延長,最低枯水位更枯。同時,鄱陽湖的溼地生態系統正經歷明顯退化:溼沼生植物向湖區入侵、沉水植物分布面積大幅縮減,鶴類等越冬水鳥更多的遷至人工生境覓食。

水文節律是湖泊溼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形成的基礎,水位波動對水鳥豐度和多樣性的影響、以及水鳥對溼地水文節律的響應,一直是溼地恢復和水鳥保護的核心問題。近20年鄱陽湖水文節律較大變化特別是枯水情勢的顯著改變對其溼地生態系統演化有何影響?水利部交通運輸部國家能源局「河湖水文-生態協變及保護修復」研究團隊,選擇鄱陽湖溼地旗艦物種-白鶴等食塊莖水鳥為對象,以水文-植物-鳥類三者的關鍵紐帶——生境為抓手,從水鳥生境利用的兩個限制因子-食物豐富度和覓食可達性兩個方面著手,研究鄱陽湖水文情勢變化對越冬水鳥生境演變的影響,揭示了水位變化對鄱陽湖越冬水鳥潛在生境面積的定量影響規律,為新水沙情勢及枯水常態化下鄱陽湖溼地生態系統保育和修復提供科技支撐。相關成果發表在「水利學報」、「水科學進展」、「湖泊科學」等國內頂尖期刊上,論文信息如下:

[1基于越冬水鳥生境模擬的擬建鄱陽湖水利樞紐生態控制水位探討[J].湖泊科學,2020,32(05).

[2]水位變化對鄱陽湖苦草潛在生境面積的影響[J].水科學進展,2020,31(03).

[3]鄱陽湖枯季水位變化對越冬水鳥生境面積的定量影響[J].水利學報,2019,50(12).

水位變化對潛在生境面積的影響規律

水位變化對白鶴、白枕鶴、鴻雁和小天鵝等鳥類的食物資源——苦草生境的影響呈非對稱單峰型變化:

l 星子站水位15m左右時苦草潛在生境面積最大,潛在適宜生境和水深≤4m(苦草在鄱陽湖最大生長水深)水域面積分別為1703km2和2336km2。

l 當星子水位低於9m後,潛在適宜生境和水深≤4m水域面積分別穩定在700 km2和1400km2上下;

l 洪水相比枯水對苦草的損害更大:當星子水位漲至19m時,相應面積分別僅有190 km2和400km2左右,超過20m後全湖苦草生境幾乎全部喪失。


苦草潛在適宜生境面積隨水位變化

水位變化對水鳥越冬期覓食生境的影響呈三段式變化:

l 星子站水位11.70m左右時越冬水鳥潛在生境面積將達到最大:潛在適宜生境面積和水深≤0.6m(白鶴等最大覓食水深)淺水區面積分別為564km2和912 km2

l 隨著水位的升高,潛在適宜生境面積和淺水區面積均急劇下降;

l 隨著水位的降低,潛在適宜生境面積和淺水區面積先下降然後基本穩定並略有抬升。

覓食潛在適宜生境面積隨水位變化

水深≤0.6m水域面積隨水位變化

長江上遊水庫(群)運用後鄱陽湖溼地生境的變化

生境保障度提高

三峽為核心的長江上遊水庫群運用後,鄱陽湖重要生境的保障度更高:潛在生境面積最小值運用後相比運用前增加明顯,說明三峽等上遊水庫的運用有助於遏制生境最不利情形;潛在生境面積均值和最大值在三峽運用前後變化很小,說明三峽蓄水後鄱陽湖越冬水鳥生境保持基本穩定。

生境擾動減小

生境擾動幅度明顯減小:苦草潛在適宜生境和水深≤4m水域面積序列標準差在三峽運用後減小幅度分別達到27%和47%,越冬期水鳥取食潛在生境面積序列標準差在三峽運用後減小近50%。擾動對維持生態系統的彈性及物種多樣性等具有重要意義,三峽運用後生境面積擾動幅度的減小是否會對溼地生態系統產生不可逆的不利影響有待更長時段的觀察和更深入的研究。

苦草潛在生境面積的變化

水鳥覓食潛在生境面積的變化

鄱陽湖溼地生態水位調控

針對擬建的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基於不同調度分期內生境保護目標的差異確定了全周期生態水位動態調控方案:下閘蓄水期內水位不宜超過16m,後續根據越冬候鳥遷入情況逐步下降,在12月-次年1月的越冬候鳥數量峰值期內水位不宜超過12.5m,後續根據來水情況逐步過渡至江湖連通期的自然狀態。

苦草潛在生境分布 (星子水位16m)

水鳥取食潛在生境分布 (星子水位12.5m)

附成果第一作者簡介:

陳鍊鋼,男,博士,正高。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美國國際領導者訪問項目(IVLP)入選學者。主要從事河湖生態環境與水資源保護領域的研究工作,先後主持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中國工程院重大諮詢等各類項目課題/專題20餘項。


水利水電技術

水利部《水利水電技術》雜誌是中國水利水電行業的綜合性技術期刊(月刊),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本刊以介紹我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和保護,以及水利水電工程的勘測、設計、施工、運行管理和科學研究等方面的技術經驗為主,同時也報導國外的先進技術。期刊主要欄目有:水文水資源、水工建築、工程施工、工程基礎、水力學、機電技術、泥沙研究、水環境與水生態、運行管理、試驗研究、工程地質、金屬結構、水利經濟、水利規劃、防汛抗旱、建設管理、新能源、城市水利、農村水利、水土保持、水庫移民、水利現代化、國際水利等。

相關焦點

  • 中國工程院院士:鄱陽湖水利樞紐有三大作用無可替代
    對於主要原因,胡春宏分析,近十幾年來長江流域加速發展,特別是長江上遊水庫群汛後蓄水影響,鄱陽湖每年9-10月份水位消落過快,9-10月份長江幹流水位降低,對鄱陽湖出流頂託作用減弱,鄱陽湖出流加快,提前進入枯水期。  「如果單從解決濱湖區水資源供需矛盾來說,可以通過改造提灌站和增加引水設施來解決。
  • 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概況是什麼?
    三、長江幹流上遊水庫群汛後蓄水是鄱陽湖秋冬季低枯水位的關鍵原因長江流域上遊水庫群在產生巨大效益的同時,汛後集中蓄水運行將改變長江中下遊河道的水文情勢與水沙條件,改變天然的徑流過程。長江中下遊水位的降低,將使鄱陽湖出流量加大,從而帶來鄱陽湖水位降低、水量減少、低枯水位出現時間提前、枯水期延長等重大變化,對鄱陽湖水資源的「拉空」作用十分明顯。
  • 水利水電知識:長江上遊水庫生態調度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
    因此,在制定長江上遊水庫群綜合調度規程時,首先應考慮河道基本生態需水量。(2)維繫下遊河道洪水脈衝。脈衝式洪水具有重要的生態效應,是生物生命史中的必要條件。洪水的發生也是生物開始新一輪生命周期的驅動力,特別是對產漂流性卵的「四大家魚」而言,洪水脈衝水文條件十分重要,具體而言有7個重要的水文因子:洪峰過程數、洪峰發生時的初始水位、水位的日上漲率、斷面初始流量、流量的日漲率、漲水持續時間和前後兩個洪峰的事件間隔。長江上遊水庫群建設以後,必然對下遊洪水會產生「削峰補枯」的水文效應。適度維繫水庫下遊洪水脈衝是實施水庫生態調度的必然需求。
  • 長江流域的主要人類活動幹擾、水生態系統 健康與水生態保護
    2 主要人類活動幹擾及其對長江生 態健康的影響 長江流域具有一系列的人類活動,它們都是 怎樣影響長江的生態健康的呢?2.1 水電開發水力發電就是在河道上修築水壩形成水庫蓄 水,然後將水能轉化為電能 (圖1)。
  • 中國著手制定長江上遊保護區行動規劃
    13日上午,國家農業部、長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和大自然保護協會聯合在廈門召開了「長江上遊自然保護區保護行動研討會」。中國政府已決定著手制定長江上遊保護區行動規劃,以切實保護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和長江水生態系統的健康。
  • 長江生命力報告:長江流域健康狀況呈現區域差異性
    ,水文情勢的變化決定河流的水質、生境及生物生活史過程。對於人口密集的中國,修建水庫是必要,不能簡單說水文指數高就越好,低就不好,「人類和自然都需要水資源,水文指數高或低體現的是人類和自然在水資源分配上的差別,需要綜合考量人類發展和自然保護的需求,進行合理分配和調控。」
  • 長江生命力報告①:長江流域健康狀況呈現區域差異性
    水文篇水文指數高低應綜合考量報告指出,作為淡水生態系統的重要特性,水文情勢的變化決定河流的水質、生境及生物生活史過程對於人口密集的中國,修建水庫是必要,不能簡單說水文指數高就越好,低就不好,「人類和自然都需要水資源,水文指數高或低體現的是人類和自然在水資源分配上的差別,需要綜合考量人類發展和自然保護的需求,進行合理分配和調控。」
  • 淨水技術 | 長江生命力報告:長江流域健康狀況呈現區域差異性
    ,水文情勢的變化決定河流的水質、生境及生物生活史過程。對於人口密集的中國,修建水庫是必要,不能簡單說水文指數高就越好,低就不好,「人類和自然都需要水資源,水文指數高或低體現的是人類和自然在水資源分配上的差別,需要綜合考量人類發展和自然保護的需求,進行合理分配和調控。」
  • 對話|高水位將影響鄱陽湖越冬水鳥,專家呼籲加強巡護
    自2009年起,賈亦飛投身自然保護工作,主要聚焦長江中下遊溼地和水鳥保護和研究工作,就水位波動與水鳥、溼地的關係等問題,每年前往鄱陽湖溼地進行多次實地調研。在賈亦飛看來,鄱陽湖區目前仍然面臨溼地面積不足等問題,保護湖區,對於維護整個區域的生態環境平衡具有重要價值。
  • 綠會海水江豚保護地主任任增穎:十問「鄱陽湖之神」
    多寶沙山瀕臨鄱陽湖,與星子縣城隔河相望,南北綿延數百裡,面積超過三萬六千多畝,均被黃沙所覆蓋,是江南最大的沙山。鄱陽湖和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水等重要溼地的局部地段水質汙染嚴重,富營養化加劇。鄱陽湖灘涂草洲植被縮小,湖底趨於沙化,魚類索餌場、產卵場、越冬場以及洄遊通道被破壞,親魚失去了「產房」,魚類、貝類等生物資源衰減,一些重要洄遊性魚類瀕臨滅絕,江豚等珍稀瀕危物種受到人為活動威脅,有的溼地正成為「一潭死水」、「一湖汙水」。人類對溼地資源變本加厲的掠奪,加之近年來的持續乾旱,已使大片溼地因缺水而成為旱地。
  • 鄱陽湖高水位將影響越冬水鳥生存
    根據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夥伴協定2012年的評估,在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的1000多塊重要溼地中,鄱陽湖的綜合權重位居第一。  昨日,新京報記者專訪北京林業大學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研究中心博士後賈亦飛。自2009年起,賈亦飛就水位波動與水鳥、溼地的關係等問題,每年前往鄱陽湖溼地進行多次實地調研。
  • 揭秘:鄱陽湖水體面積十年來最大是怎麼「測」出來的?
    預報顯示,目前在巴士海峽附近有熱帶低壓,受其影響,副熱帶高壓和主雨帶位置仍然偏北,贛北處副高邊緣,15-16日和18-19日有2次較明顯的雷雨天氣過程。另外,預計長江流域14-16日將有強降雨,部分地區累計雨量有100毫米~180毫米,局地可達200毫米~300毫米。
  • 長江溼地生態系統退化 部分喪失動植物棲息地功能
    許多重要溼地富營養化問題相當嚴重,部分或全部喪失了作為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的功能。」談及我國溼地現狀,全國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賈治邦憂心忡忡。  據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長徐旭東介紹,目前,長江流域的生態危機除了水汙染、歷史上的圍湖造田等問題外,還包括:江湖阻隔致使湖泊失去自然漲落,破壞了水生植被生長條件,阻斷了魚類在江湖間的洄遊;大型水利工程運行後泥沙減少,水位下降,加上灘地圍墾和楊樹種植等活動,溼地植物生境進一步萎縮;航運工程追求渠化,破壞水生生物棲息地等問題。
  • 鄱陽湖高水位將影響越冬水鳥生存 專家籲保護棲息地
    自2009年起,賈亦飛就水位波動與水鳥、溼地的關係等問題,每年前往鄱陽湖溼地進行多次實地調研。賈亦飛表示,對于越冬水鳥來說,過高的水位會破壞鄱陽湖溼地沉水植被的生長,進而對越冬白鶴和其他水鳥的取食造成不利影響。
  • 長江:中國第一大河,哪哪都美
    雲南金沙江虎跳峽 同樣受巖溶影響的長江三峽 土層較薄,沉積物少 在長江強力的流水搬運作用下
  • 長江:中國第一大河,哪哪都美!
    ,一碧萬頃」 雨時「陰風怒號,濁浪排空」 氣象萬千的洞庭湖 洞庭湖並非一汪巨大的湖水 而是包含眾多河湖水系的溼地 湖泊本身由東、西、南三部分組成 許多地方漲水為湖,落水為洲 既是重要的候鳥棲居地 亦深受古往今來的文人騷客鍾愛 登臨嶽陽樓 可觀洞庭湖煙波浩瀚
  • 鄱陽湖建閘工程將會是一個政治影響過程的產物嗎?
    加上,從上述安排看,項目的立項好似也在和《長江保護法》生效時間(2021年3月1日)賽跑。眾所周知,《長江保護法》生效後,水資源利用、流域開發和生態保護活動將獲得強力的法制保障,而這個打著生態治理名號的項目工程很可能受到生態保護優先的中央法的制約而更加艱難。這不禁讓人聯想,這或許是地方政府為控制地方水資源利用權利以保障地方經濟發展的一種強勢政治手段的表達。
  • 長江水資源保護科學研究所到鄱陽湖保護區調研
    1月6日,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水資源保護科學研究所到鄱陽湖保護區調研,雙方就鄱陽湖溼地生態保護與修復技術展開交流座談。座談會上,保護區就鄱陽湖溼地生態保護工作向調研組做了匯報,全球環境基金(GEF)江西省溼地保護區體系示範項目專家就該項目在保護區內開展的溼地生態修復工作向調研組做了匯報,並聽取調研組的相關指導意見。鄱陽湖保護區表示,保護區以GEF項目為抓手,積極開展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為候鳥提供了更優越的棲息地。
  • 趙玉婷:長江經濟帶典型流域重化產業環境風險及對策
    、人口最密集,重化產業布局性矛盾最突出的長江湖口以下幹流區域;重大調水工程下遊減水河段與涉水產業重點發展的漢江流域;生態系統脆弱的喀斯特地貌區與磷礦資源開發強度高的烏江流域)進行分析,並識別流域重化產業發展可能帶來的環境風險問題及其演變趨勢.基於保障「清潔長江」與「安全長江」建設的總體目標,按照「守底線、優格局、提質量、保安全」的調控思路,提出長江經濟帶典型流域重化產業綠色發展的優化調控對策和差別化生態環境保護與環境風險防控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