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長江
我們總會率先想到她的大氣磅礴
但長江之美遠不止如此
她可以是
鋪陳在高原上的髮辮
奔湧過峽谷間的巨流
沉靜於湖泊中的碧水
安徽巢湖
她的支流
滋潤千家萬戶
浙江湖州南潯,雪後的民居與桑基魚塘
她的主幹
創造都市繁華
上海
長江之美
美在浩瀚多元
峽谷
雄偉壯麗
長江上遊
由直門達至沱沱河口這一段
被稱為通天河
從青海稱多縣的熱喔拉山上
能看到通天河穿行在山脈之間
遊龍般蜿蜒曲折
有別於草原或溼地上的蛇曲河道
通天河峽谷河曲的景觀
源於地殼運動
平原地勢抬升
曲流下切巖石
形成了很深的峽谷
周折往復,蔚為壯觀
蜿蜒的通天河峽谷
我國地勢第一和第二階梯的過渡地帶
長江從高山峽谷之間奔騰呼嘯而過
是領略河流險奇之美的理想地
隨著第四紀*玉龍-哈巴板塊的抬升
原本南下的長江急劇轉向
造就了如今
雲南哈巴雪山與白馬雪山之間
金沙江大峽谷中的虎跳峽
兩岸是90度垂直於江面的崖壁
從崖頂到江面的落差超過3000米
江水落差超過200米
水流湍急,浪濤滾滾
再加上石灰巖與江水發生喀斯特作用
賦予了虎跳峽舉世難尋的
窄、深、峭、險
(*距今約180-300萬年前)
雲南金沙江虎跳峽
同樣受巖溶影響的長江三峽
土層較薄,沉積物少
在長江強力的流水搬運作用下
懸崖乾淨利索
瞿塘峽壁立如削
形勢曲折如斧劈
巫峽雲雨繚繞
秋季漫山紅葉
西陵峽重巖疊嶂
山中有山、嶺中有嶺
俯視三峽
山體聳峙
是長江最美的屏障
長江三峽第二峽:巫峽
長江中遊的清江
是湖北省境內僅次於漢江的第二大支流
號稱「八百裡清江,八百裡畫廊」
其中自西向東流經的恩施大峽谷
2.3億年前還處在汪洋之底
直到二疊紀末期上升為陸地
之後受燕山運動影響
褶皺成山,不斷上升
又長期受到風化、剝蝕
逐漸形成今天迷宮般的景色:
清江升白雲
絕壁環峰叢
地縫配天坑
天橋連洞群
暗河接飛瀑
恩施鶴峰屏山峽谷,行船猶如漂浮在空中
生態
野性家園
位於青海的長江源區
冰川融水奔流而下
具有極大的勢能和動能
水流攜帶著沙石赴往河道
衝刷、侵蝕著大地
形成辮狀水系
其中洲灘密布
成為了生命的舞臺
河中沙洲以水作為屏障
隔絕了猛獸的威脅
是斑頭雁、黑頸鶴、燕鷗等鳥類
築巢、孵化的基地
河灘上水草豐美
每年夏末秋初
候鳥如衰羽鶴在此覓食、休息
當曲與沱沱河匯合處的通天河口
常有藏羚羊、白唇鹿出沒
湖北的荊江之畔
散落著許多牛軛湖
由曾經彎彎曲曲的河道
通過人工或天然的方式
裁彎取直而成
被稱作「長江故道」
其中的沙灘子故道
氣候溫潤,土地肥沃
適宜眾多溼地生物棲息
有著國家級的
麋鹿自然保護區
白鱀豚自然保護區
麋鹿在長江故道的水中納涼玩耍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9年第10期
安徽與江蘇交界處
長江支流滁河、向陽河繞經之地
是一塊難以耕作的低洼積水區
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
通過引進、種植池杉
並在周邊「退耕退漁還溼」
人為地改善生態
造就了如今華東最大的池杉林
池杉湖國家溼地公園
林鳥豐富,風光優美
成為瀕危物種過境、棲居的庇護所
黑天鵝遊弋池杉湖中
湖泊
浩瀚靜謐
長江三源
北源楚瑪爾河
西源沱沱河
南源當曲
流經青藏高原夷平面
地勢平坦寬闊,水道繁多
有著多達120個湖泊
大多未經雕琢,處於原始狀態
其中有藏羚羊棲居、產崽的卓乃湖
也有廣袤的無名溼地
草地金黃
湖泊錯落如星
青海雜多縣長江當曲源
呈現「星宿海」景象的湖泊溼地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9年第10期
長江中遊最負盛名的大湖
莫過於《嶽陽樓記》筆下
晴時「上下天光,一碧萬頃」
雨時「陰風怒號,濁浪排空」
氣象萬千的洞庭湖
洞庭湖並非一汪巨大的湖水
而是包含眾多河湖水系的溼地
湖泊本身由東、西、南三部分組成
許多地方漲水為湖,落水為洲
既是重要的候鳥棲居地
亦深受古往今來的文人騷客鍾愛
登臨嶽陽樓
可觀洞庭湖煙波浩瀚
可望長江滾滾東去
嶽陽樓與洞庭湖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作為中國第一大淡水湖的鄱陽湖
每年流入長江的水量
超過黃河、淮河、海河入海水量的總和
被稱為「長江之腎」
而且季節性的水位變化極為明顯
當汛期來臨
上遊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水
五河來水
下遊長江水頂託
令水位高漲
但是在枯水期
五河來水減少和長江的拉空作用
使水位顯著降低
湖灘會大面積地露出水面、長出水草
夏秋像大海
冬春似草原
是鄱陽湖的獨特景觀
鄱陽湖枯水期,湖灘上盛開的水蓼花
長江下遊的皖江地區
坐鎮長三角後方
水源充沛,土壤肥沃
深水岸線良好
滋養了豐富的物產
位於安徽與江蘇交界的石臼湖
以水鴨、銀魚、螃蟹「三珍」聞名
在李白筆下
石臼湖景色秀美,漁歌綿綿:
湖與元氣運,煙波浩難止
龜遊蓮葉上,魚戲蘆花裡
少婦棹輕舟,歌聲逐流水
安徽與江蘇兩省交界處的石臼湖 攝影/吳昌貴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9年第10期
歷史
深厚多姿
距今6000年前左右
人類完成對水稻的馴化
長江流域
產生了中國最早的稻作文明
寶墩文化、良渚文化
源出於此
浙江杭嘉湖平原上的水稻垛田 攝影/孟原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9年第10期
沿著長江
古文明群星閃耀
留下諸多遺蹟、瑰寶
從通天河巖畫到營盤山陶器
從石家河城壕到三星堆面具
無不充滿謎團,讓人驚嘆
長江上遊的三星堆文明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9年第10期
發源於南嶺和武夷山脈的贛江
自南而北地貫穿江西
於九江市匯入鄱陽湖,與長江貫通
是塑造客家民系的地理大通道
從西晉到清朝的1600年間
客家先民有5次大遷徙
其中前4次皆是沿著贛江南下
江邊的贛州就是客家南遷的第一站
其中部分移民留在這裡
順應當地自然條件
與畲族等土著居民發生融合
形成獨特的客家方言系統和文化習俗
贛江支流貢水上始建於宋代的浮橋
見證了古代客家先民的遷徙
攝影/劉念海
長江三角洲土壤肥沃、氣候溫潤
孕育了富饒的江南魚米之鄉
包括皖南贛北、浙北蘇南
隋唐擴修的京杭大運河
連通江南與中原
使得長江流域的經濟生產地位愈發重要
隨著南宋遷都臨安(今杭州)
中國歷史上的經濟重心南移
江南繁華邁向鼎盛
今天精緻的水鄉古鎮
訴說著往昔繁華
位於太湖流域、大運河上的水鄉烏鎮
沿著長江的航運
促進文化交流與貿易互通
帶來了內陸物產、工藝的發達
長江上遊的大山深處
四川白玉縣河坡鄉以手工藝聞名於世
始自唐代,河坡製作的藏刀、弓箭、槍矛
靠著金沙江沿岸渡口
進入南方絲綢之路
遠銷西藏、印度、尼泊爾
宋代開始,江西景德鎮瓷器工藝飛速發展
制瓷的原料、燃料
經鄱陽湖支流昌江進入
製成的瓷器再原路運出,銷往各地
沿江之濱,舟楫雲集
江西景德鎮的瓷器通過長江水運銷往各地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秦淮河雖然長度僅有110公裡
在長江支流中小到排不上號
但在文化上無疑是耀眼的明珠
秦淮河是史前湖熟文化的發源地
即江南吳文化的源頭
東吳孫權定都建業(今南京)
使秦淮河與江南運河相銜接
奠定了秦淮河流域的繁華發達
時至明清
「十裡秦淮」蜚聲天下,所謂: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
華燈璀璨的秦淮河 攝影/孫公甫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9年第10期
城市
繁華璀璨
城市群崛起
象徵著國家發展達到新的階段
長江流域上
分布著三個重量級的城市群
在近年經濟發展放緩的形勢下
成為了長江經濟帶堅固的「堡壘」
重慶朝天門,嘉陵江與長江匯合處
成渝城市群坐鎮長江上遊
向東可依託長江黃金水道出海
向西可藉助中歐班列
連通絲綢之路經濟帶
向南則以鐵路、公路
通往中南半島、南亞
更是中國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
其中成都在遊戲、醫美領域獨領風騷
重慶則在電子、汽車行業頗有建樹
同時兩城的文化產業皆格外發達
協調經濟布局
將會是雙城發展的一大重點
成渝城市群開放通道示意圖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9年第10期
2015年國務院批准《長江中遊城市群發展規劃》
以武漢、長沙、南昌為核心的
武漢城市圈
環長株潭城市群
環鄱陽湖城市群
加強區域合作
更好地發揮各自的產業優勢
像是武漢的科教
長沙的製造業
南昌的航空、醫藥
協同共進
構成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
長江中遊城市群範圍示意圖
長江中遊城市群東接長三角
南北連通珠三角與中原
面積廣大,約是6個珠三角、2個成渝
常住人口約1.3億,僅次於長三角
在「九省通衢」武漢的引領下
調配和運用漢江、贛江、湘江沿線資源
發展潛力巨大
湖北武漢是長江中遊重要的國家中心城市
安徽皖江地區
自古與「傳統長三角」
山水、人緣、文化相連
同屬江南血脈
長三角城市圈順著長江向西延伸
納入皖江城市帶
構成新的格局
向皖江延伸的長三角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9年第10期
皖江地區與長江黃金水道相連
人力與土地資源充足
教育程度較高
為「傳統長三角」提供了巨大的空間
適宜實現產業轉型、升級、轉移
如果說上海、杭州、南京
是長江經濟的「龍頭」
以合肥為首的皖江城市則是「龍頸」
首頸有力
巨龍就可擺尾騰飛
安徽合肥政務新區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9年第10期
三大長江城市群
坐鎮長江流域上、中、下遊
夜晚從高空俯瞰
燈光璀璨,熠熠生輝
長江流域夜晚燈光衛星地圖
燈光的繁華程度對應著長江上、中、下遊三大城市群
底圖自NASA EO
吸納百川,開枝散葉
成就了繽紛多姿的長江之美
中國之美
亦如是
文章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中國國家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