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中國第一大河,哪哪都美

2021-01-15 騰訊網

長江:中國第一大河,哪哪都美

說起長江

我們總會率先想到她的大氣磅礴

但長江之美遠不止如此

她可以是

鋪陳在高原上的髮辮

奔湧過峽谷間的巨流

沉靜於湖泊中的碧水

安徽巢湖

她的支流

滋潤千家萬戶

浙江湖州南潯,雪後的民居與桑基魚塘

她的主幹

創造都市繁華

上海

長江之美

美在浩瀚多元

峽谷

雄偉壯麗

長江上遊

由直門達至沱沱河口這一段

被稱為通天河

從青海稱多縣的熱喔拉山上

能看到通天河穿行在山脈之間

遊龍般蜿蜒曲折

有別於草原或溼地上的蛇曲河道

通天河峽谷河曲的景觀

源於地殼運動

平原地勢抬升

曲流下切巖石

形成了很深的峽谷

周折往復,蔚為壯觀

蜿蜒的通天河峽谷

我國地勢第一和第二階梯的過渡地帶

長江從高山峽谷之間奔騰呼嘯而過

是領略河流險奇之美的理想地

隨著第四紀*玉龍-哈巴板塊的抬升

原本南下的長江急劇轉向

造就了如今

雲南哈巴雪山與白馬雪山之間

金沙江大峽谷中的虎跳峽

兩岸是90度垂直於江面的崖壁

從崖頂到江面的落差超過3000米

江水落差超過200米

水流湍急,浪濤滾滾

再加上石灰巖與江水發生喀斯特作用

賦予了虎跳峽舉世難尋的

窄、深、峭、險

(*距今約180-300萬年前)

雲南金沙江虎跳峽

同樣受巖溶影響的長江三峽

土層較薄,沉積物少

在長江強力的流水搬運作用下

懸崖乾淨利索

瞿塘峽壁立如削

形勢曲折如斧劈

巫峽雲雨繚繞

秋季漫山紅葉

西陵峽重巖疊嶂

山中有山、嶺中有嶺

俯視三峽

山體聳峙

是長江最美的屏障

長江三峽第二峽:巫峽

長江中遊的清江

是湖北省境內僅次於漢江的第二大支流

號稱「八百裡清江,八百裡畫廊」

其中自西向東流經的恩施大峽谷

2.3億年前還處在汪洋之底

直到二疊紀末期上升為陸地

之後受燕山運動影響

褶皺成山,不斷上升

又長期受到風化、剝蝕

逐漸形成今天迷宮般的景色:

清江升白雲

絕壁環峰叢

地縫配天坑

天橋連洞群

暗河接飛瀑

恩施鶴峰屏山峽谷,行船猶如漂浮在空中

生態

野性家園

位於青海的長江源區

冰川融水奔流而下

具有極大的勢能和動能

水流攜帶著沙石赴往河道

衝刷、侵蝕著大地

形成辮狀水系

其中洲灘密布

成為了生命的舞臺

河中沙洲以水作為屏障

隔絕了猛獸的威脅

是斑頭雁、黑頸鶴、燕鷗等鳥類

築巢、孵化的基地

河灘上水草豐美

每年夏末秋初

候鳥如衰羽鶴在此覓食、休息

當曲與沱沱河匯合處的通天河口

常有藏羚羊、白唇鹿出沒

湖北的荊江之畔

散落著許多牛軛湖

由曾經彎彎曲曲的河道

通過人工或天然的方式

裁彎取直而成

被稱作「長江故道」

其中的沙灘子故道

氣候溫潤,土地肥沃

適宜眾多溼地生物棲息

有著國家級的

麋鹿自然保護區

白鱀豚自然保護區

麋鹿在長江故道的水中納涼玩耍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9年第10期

安徽與江蘇交界處

長江支流滁河、向陽河繞經之地

是一塊難以耕作的低洼積水區

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

通過引進、種植池杉

並在周邊「退耕退漁還溼」

人為地改善生態

造就了如今華東最大的池杉林

池杉湖國家溼地公園

林鳥豐富,風光優美

成為瀕危物種過境、棲居的庇護所

黑天鵝遊弋池杉湖中

湖泊

浩瀚靜謐

長江三源

北源楚瑪爾河

西源沱沱河

南源當曲

流經青藏高原夷平面

地勢平坦寬闊,水道繁多

有著多達120個湖泊

大多未經雕琢,處於原始狀態

其中有藏羚羊棲居、產崽的卓乃湖

也有廣袤的無名溼地

草地金黃

湖泊錯落如星

青海雜多縣長江當曲源

呈現「星宿海」景象的湖泊溼地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9年第10期

長江中遊最負盛名的大湖

莫過於《嶽陽樓記》筆下

晴時「上下天光,一碧萬頃」

雨時「陰風怒號,濁浪排空」

氣象萬千的洞庭湖

洞庭湖並非一汪巨大的湖水

而是包含眾多河湖水系的溼地

湖泊本身由東、西、南三部分組成

許多地方漲水為湖,落水為洲

既是重要的候鳥棲居地

亦深受古往今來的文人騷客鍾愛

登臨嶽陽樓

可觀洞庭湖煙波浩瀚

可望長江滾滾東去

嶽陽樓與洞庭湖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作為中國第一大淡水湖的鄱陽湖

每年流入長江的水量

超過黃河、淮河、海河入海水量的總和

被稱為「長江之腎」

而且季節性的水位變化極為明顯

當汛期來臨

上遊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水

五河來水

下遊長江水頂託

令水位高漲

但是在枯水期

五河來水減少和長江的拉空作用

使水位顯著降低

湖灘會大面積地露出水面、長出水草

夏秋像大海

冬春似草原

是鄱陽湖的獨特景觀

鄱陽湖枯水期,湖灘上盛開的水蓼花

長江下遊的皖江地區

坐鎮長三角後方

水源充沛,土壤肥沃

深水岸線良好

滋養了豐富的物產

位於安徽與江蘇交界的石臼湖

以水鴨、銀魚、螃蟹「三珍」聞名

在李白筆下

石臼湖景色秀美,漁歌綿綿:

湖與元氣運,煙波浩難止

龜遊蓮葉上,魚戲蘆花裡

少婦棹輕舟,歌聲逐流水

安徽與江蘇兩省交界處的石臼湖 攝影/吳昌貴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9年第10期

歷史

深厚多姿

距今6000年前左右

人類完成對水稻的馴化

長江流域

產生了中國最早的稻作文明

寶墩文化、良渚文化

源出於此

浙江杭嘉湖平原上的水稻垛田 攝影/孟原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9年第10期

沿著長江

古文明群星閃耀

留下諸多遺蹟、瑰寶

從通天河巖畫到營盤山陶器

從石家河城壕到三星堆面具

無不充滿謎團,讓人驚嘆

長江上遊的三星堆文明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9年第10期

發源於南嶺和武夷山脈的贛江

自南而北地貫穿江西

於九江市匯入鄱陽湖,與長江貫通

是塑造客家民系的地理大通道

從西晉到清朝的1600年間

客家先民有5次大遷徙

其中前4次皆是沿著贛江南下

江邊的贛州就是客家南遷的第一站

其中部分移民留在這裡

順應當地自然條件

與畲族等土著居民發生融合

形成獨特的客家方言系統和文化習俗

贛江支流貢水上始建於宋代的浮橋

見證了古代客家先民的遷徙

攝影/劉念海

長江三角洲土壤肥沃、氣候溫潤

孕育了富饒的江南魚米之鄉

包括皖南贛北、浙北蘇南

隋唐擴修的京杭大運河

連通江南與中原

使得長江流域的經濟生產地位愈發重要

隨著南宋遷都臨安(今杭州)

中國歷史上的經濟重心南移

江南繁華邁向鼎盛

今天精緻的水鄉古鎮

訴說著往昔繁華

位於太湖流域、大運河上的水鄉烏鎮

沿著長江的航運

促進文化交流與貿易互通

帶來了內陸物產、工藝的發達

長江上遊的大山深處

四川白玉縣河坡鄉以手工藝聞名於世

始自唐代,河坡製作的藏刀、弓箭、槍矛

靠著金沙江沿岸渡口

進入南方絲綢之路

遠銷西藏、印度、尼泊爾

宋代開始,江西景德鎮瓷器工藝飛速發展

制瓷的原料、燃料

經鄱陽湖支流昌江進入

製成的瓷器再原路運出,銷往各地

沿江之濱,舟楫雲集

江西景德鎮的瓷器通過長江水運銷往各地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秦淮河雖然長度僅有110公裡

在長江支流中小到排不上號

但在文化上無疑是耀眼的明珠

秦淮河是史前湖熟文化的發源地

即江南吳文化的源頭

東吳孫權定都建業(今南京)

使秦淮河與江南運河相銜接

奠定了秦淮河流域的繁華發達

時至明清

「十裡秦淮」蜚聲天下,所謂: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

華燈璀璨的秦淮河 攝影/孫公甫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9年第10期

城市

繁華璀璨

城市群崛起

象徵著國家發展達到新的階段

長江流域上

分布著三個重量級的城市群

在近年經濟發展放緩的形勢下

成為了長江經濟帶堅固的「堡壘」

重慶朝天門,嘉陵江與長江匯合處

成渝城市群坐鎮長江上遊

向東可依託長江黃金水道出海

向西可藉助中歐班列

連通絲綢之路經濟帶

向南則以鐵路、公路

通往中南半島、南亞

更是中國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

其中成都在遊戲、醫美領域獨領風騷

重慶則在電子、汽車行業頗有建樹

同時兩城的文化產業皆格外發達

協調經濟布局

將會是雙城發展的一大重點

成渝城市群開放通道示意圖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9年第10期

2015年國務院批准《長江中遊城市群發展規劃》

以武漢、長沙、南昌為核心的

武漢城市圈

環長株潭城市群

環鄱陽湖城市群

加強區域合作

更好地發揮各自的產業優勢

像是武漢的科教

長沙的製造業

南昌的航空、醫藥

協同共進

構成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

長江中遊城市群範圍示意圖

長江中遊城市群東接長三角

南北連通珠三角與中原

面積廣大,約是6個珠三角、2個成渝

常住人口約1.3億,僅次於長三角

在「九省通衢」武漢的引領下

調配和運用漢江、贛江、湘江沿線資源

發展潛力巨大

湖北武漢是長江中遊重要的國家中心城市

安徽皖江地區

自古與「傳統長三角」

山水、人緣、文化相連

同屬江南血脈

長三角城市圈順著長江向西延伸

納入皖江城市帶

構成新的格局

向皖江延伸的長三角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9年第10期

皖江地區與長江黃金水道相連

人力與土地資源充足

教育程度較高

為「傳統長三角」提供了巨大的空間

適宜實現產業轉型、升級、轉移

如果說上海、杭州、南京

是長江經濟的「龍頭」

以合肥為首的皖江城市則是「龍頸」

首頸有力

巨龍就可擺尾騰飛

安徽合肥政務新區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9年第10期

三大長江城市群

坐鎮長江流域上、中、下遊

夜晚從高空俯瞰

燈光璀璨,熠熠生輝

長江流域夜晚燈光衛星地圖

燈光的繁華程度對應著長江上、中、下遊三大城市群

底圖自NASA EO

吸納百川,開枝散葉

成就了繽紛多姿的長江之美

中國之美

亦如是

文章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中國國家地理

相關焦點

  • 長江:中國第一大河,哪哪都美!
    長江:中國第一大河,哪哪都美! 上海 長江之美 美在浩瀚多元 蜿蜒的通天河峽谷 我國地勢第一和第二階梯的過渡地帶 長江從高山峽谷之間奔騰呼嘯而過 是領略河流險奇之美的理想地 隨著第四紀*玉龍-哈巴板塊的抬升 原本南下的長江急劇轉向
  • 世界最長的大河,比我國長江還長370公裡,你知道是哪條河嗎
    世界最長的一條大河,比我國長江還長370公裡,你知道是在哪嗎?大江大河大家見多了,長江是我國最長的河流,全長約6300公裡,在世界大河中的長度居第三位,那麼,世界上最長的一條河流你知道是什麼河嗎?尼羅河也是世界唯一一條從南向北流的大河,所經之處都是沙漠地帶,在入海口形成一個巨大的三角洲最後流入地中海。尼羅河有兩條源頭,一條在衣索比亞高原,一條在非洲中部的盧安達。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稱「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每年的大水使得尼羅河沿岸非常富饒,埃及的大城市以及9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尼羅沿岸平原和三角洲地區。
  • 亞洲十大平原都在哪?第一是東北平原7倍多,中國4大平原上榜
    亞洲十大平原都在哪?第一是東北平原7倍多,中國4大平原上榜文/號外歷史之淑琴 圖/網路平原是世界五大基本陸地地形之一,指的是地面平坦或者欺負較小的一個較大區域,主要分布在大河兩岸和瀕臨海洋的地區,平原主要有兩大類型,獨立型平原和從屬型平原,獨立型平原比如長江中下遊平原等,從屬型平原比如關中平原等。那麼亞洲十大平原都是哪?
  • 中國第一大河長江的上遊——金沙江(20——229)
    金沙江是中國第一大河長江的上遊,因江中沙土呈黃色而得名。發源地(即長江的發源地)七十年代前,定於青海省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正源沱沱河。金沙江穿行於川、藏、滇三省區之間,其間有最大支流雅礱江匯入,至四川宜賓納岷江始名長江。金沙江落差3300米,流急坎陡,江勢驚險,航運困難。由於河床陡峻,流水侵蝕力強,金沙江是長江幹流宜昌站泥沙的主要來源。早在2000多年前戰國時期將其稱為黑水,隨後的《山海經》中稱之為繩水,東漢時期稱為淹水,三國時期,稱為瀘水。
  • 長江最深的地方在哪?有多深?長江三峽是哪三峽?
    重慶市、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市共11個省級行政區,於崇明島以東注入東海,全長6387公裡,世界水能第一大河,第三長河,亞洲第一長河。長江幹流自西而東橫貫中國中部,位於東經90°~122°,北緯24°~35°之間。
  • 歐洲第一長河和第一大河是哪條河流?
    其中最常見的排名是根據河流的「流程」排名,比如世界第一長河是非洲的尼羅河,總長度約為6670千米;另一種是根據河流的「年徑流量」排名,比如世界第一大河是南美洲的亞馬孫河,徑流量達到了每秒21.9萬立方米,相當於7條長江的徑流量。歐洲位於亞歐大陸西部地區,西臨大西洋,地處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終年受來自海洋的盛行西風帶影響,降水豐富,是世界上氣候最為溼潤的大洲。
  • 大江大河奔流不息,你知道河流的源頭都是哪裡嗎?
    長江和黃河,奔流不息,也被寫入歌謠代代傳唱,你知道世界上的大江大河源頭都是哪裡嗎?通過今天這道題,和小師一起來看看吧!大江大河奔流不息,下列選項中,大河及其起源地對應錯誤的是哪一個?A、長江——唐古拉山B、亞馬孫河——落基山脈C、黃河——巴顏喀拉山D、伏爾加河——瓦爾代丘陵長江和黃河咱們比較熟悉,其餘兩個選項,挨個來了解一下吧。長江長江,位於中國境內,起源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流經我國多個地區,是亞洲第一長河,世界第三長河。
  • 世界第二大河是剛果河還是長江?其實這條還沒名字的河流水量更大
    我們都知道世界第一長河是尼羅河,長達6600公裡,但是尼羅河水量並不大,流域面積也不是很大,一般認為世界第一大河是亞馬遜河,該河位於南美洲,長度達6400公裡,流域面積達690多萬平方公裡,年徑流量達6.9萬億立方米,除了長度之外都比尼羅河大很多,是當之無愧的全球第一大河,那麼世界第二大河又是哪條河流呢?
  • 厲害了,中國的這條第二大河,徑流量是黃河的7倍之多
    因經緯度的差異以及地形地貌的影響,不同地區的河流長度以及徑流量會不同,這裡就引出了一個話題:中國的第二大河流是哪一條?眾所周知,黃河是中國的第二長河,全長約5464千米,僅次於長江6300千米,在世界上排名第五(前四位分別是:尼羅河6671千米、亞馬遜河6571千米、長江6300千米)。
  • 中國科學家刷新世界大河河長數據 尼羅河最長
    劉少創的研究論文《全球主要大河長度量測》發表在《中國國家地理》6月號上。  根據劉少創的研究結果:尼羅河全長7088公裡,為世界第一長河;亞馬遜全長6575公裡,名列第二。這一結果結束了人類對哪條河是世界長河這一問題的困擾。另外,黃河長度為5778公裡,比法定長度長出314公裡;黑龍江長度為5498公裡,應列入世界5000公裡長河之列。
  • 這條大河,曾經在國內的流域面積超過長江
    長江是我國最大的河流,無論長度、年徑流量、水能蘊藏量、還是流域面積,都統統是無可爭議的第一大河,它在我國的影響力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母親河黃河。除此之外,人們想到的大河還有淮河、珠江,一條更大的河流——黑龍江,往往被忽視了,這條以「龍」命名的河流,是一個流域面積超過長江的河流。
  • 「大江大河大徵途」考察團探訪夯措湖國家溼地公園野保員其美多吉
    #11月15日,「大江大河大徵途」活動考察團走進西藏自治區那曲市的夯措湖國家溼地公園,這裡地處長江上遊支流,總面積2543.85公頃,是蓄水調洪,緩解枯水的重要一環。其美多吉就是在這時自發來到夯措湖溼地開始保護鳥類的工作,「看到有人殺鳥,我會很心痛,就像家被別人破壞,這裡是我的家,守護它是我的義務。」其美多吉拍著自己的胸口說道。在越來越多人的保護下,政府於2000年在夯措湖設立五大區,對園區內的野保員發放補貼,這讓其美多吉在義務守護家鄉的同時,感到肩上多了一份來自國家支持的責任。
  • 中國有條大河,流域面積大過長江,水量是黃河7倍,卻鮮有人知
    眾所周知,我國境內最大的兩條淡水河無疑是長江與黃河了,幾千年來,這兩條大河一直靜靜流淌在華夏大地上,哺育了無數中華兒女,乃是中國當之無愧的母親河。值得一提的是,兩條母親河之一的長江,還是亞洲第一長河,世界水能第一大河。
  • 共論大河文明 全球15個大河流域代表達成武漢宣言
    「世界上每一個文明的發源地,都是傍依江河湖泊,並依靠必要的可供水源而發展起來的。古代早期的城市,也都選擇在有河流、有水的地方。許多民族和國家都把河流比作自己的母親,如中國的長江、印度的恆河和俄羅斯的伏爾加河等。
  • 第二屆世界大河歌會將在渝舉行 全球歌者唱響長江三峽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7月15日17時訊(記者 舒婷)今(15)日下午,第二屆世界大河歌會暨「百萬遊客打卡萬州遊三峽」大型旅遊活動新聞發布會召開,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獲悉,第二屆世界大河歌會將在渝舉辦,今年7月至11月期間,將開展短視頻大賽、區縣廣場音樂會、電視直播晚會等系列活動,邀全球歌者唱響長江三峽。
  • 「大江大河大徵途」手記⑰:美麗長江知多少
    任萬裡 攝)11月26日上午,「大江大河大徵途」「美麗長江之歌」中國綠髮會工作組,走進雲南省麗江市麗江師範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麗江師專」),在這裡開展了首場「美麗長江知多少」公開課。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研究室主任楊曉紅作為本次「美麗長江知多少」系列公開課特別邀請的講師,以「藍色星球 多彩生命」為主題,展開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科普講座。她圍繞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現狀、保護行動等方面,帶領學生們深刻了解生物多樣性,上了一場生動、精彩的公開課。
  • 大河歸來:中國全力恢復長江生物多樣性
    2020年12月16日,在安徽省安慶市,安慶江豚巡護隊的隊員們駕船在長江上巡視。  綿延6300公裡的長江是中國生物多樣性最具典型性的一條生態河流,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孕育了豐富的水生生物資源。但長期以來,因為高強度的人類活動影響,長江珍稀特有物種持續衰退,經濟魚類資源量接近枯竭。
  • 擁有大河水源地最多的國家,世界十大河流,五條發源於此
    從這些大河的分布就可以看出,世界上很少有多條大河發源於一國的案例。不過少有並不是沒有,世界上有一個國家,卻是五條世界大河的發源地,堪稱擁有大河水源地最多的國家,那麼他是誰呢?這個國家就是我們中國。我國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國家之一,有許多源遠流長的大河,僅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就超過了1500條。
  • 中國流量最大的10條河,長江穩居第一,同為母親河黃河竟榜上無名
    中國流量最大的10條河,長江穩居第一,前十竟沒黃河的事?尼羅河是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大的河流,但也有人覺得亞馬遜的河流量更大,兩種聲音的歡呼聲僵持不下。也許是由於在世界上,有著眾多的名流,所以對於不同的地方自然有著不同的支持者。
  • 「希望的理由」——著名動物學家珍·古道爾在長江文明館大河講堂開講
    2020年10月16日,長江文明館(武漢自然博物館)第十九期、2020年首期大河講堂在長江文明館學術報告廳正式開講。著名動物學家珍·古道爾博士(Dr.北京根與芽總幹事錢蕾、武漢市公園協會自然教育分會秘書長倪雲、長江文明館(武漢自然博物館)副館長張肖雯出席此次大河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