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歸來:中國全力恢復長江生物多樣性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大河歸來:中國全力恢復長江生物多樣性

  2020年12月16日,在安徽省安慶市,安慶江豚巡護隊的隊員們駕船在長江上巡視。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新華社合肥1月3日電(記者汪海月 杭澤波)如今,55歲的漁民王根德不再駕著漁船在長江上捕魚,而是開著一艘30多米長的工程船提供港口服務,不時能看到船尾有魚兒躍出水面。

  「看來我們『洗腳上岸』後,魚兒也慢慢回來了。」來自安徽省安慶市大觀區十里舖鄉袁江村的王根德說。

  綿延6300公裡的長江是中國生物多樣性最具典型性的一條生態河流,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孕育了豐富的水生生物資源。但長期以來,因為高強度的人類活動影響,長江珍稀特有物種持續衰退,經濟魚類資源量接近枯竭。

  2020年11月11日在安徽省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拍攝的長江江豚。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王根德家世代打魚,經歷了長江漁業資源的衰竭。「20世紀80年代,我們每天能捕100多斤魚,很多是大魚,但是2000年以後,每天不到20斤魚,鰣魚、河豚這些種類再也沒捕到過。」他說。

  數據顯示,長江幹流每年的天然捕撈量已從1954年的42.7萬噸降至近年的不足10萬噸,僅佔中國淡水水產品總量的0.32%。

  為了恢復長江生物多樣性,根據中央總體部署,2020年1月1日,長江流域332個水生生物保護區已按期實現全面禁捕。2021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將實行為期十年的常年禁捕。

  在數十萬漁民退捕轉產的浪潮中,2019年,王根德和村裡的500多位漁民告別了賴以為生的漁船和漁具。「我的兩條漁船被拆解了,政府提供了各類補貼共計約17萬元,還為我們辦理了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王根德說。

  農業農村部長江辦主任馬毅近日表示,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退捕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經過逐船逐戶建檔立卡,沿江10省市共核定退捕漁船11.1萬艘、漁民23.1萬人,漁船漁民退捕基本完成。

  「現在江上看不到漁船了,有時候我還能看到有人在長江裡放養魚苗,這是恢復長江生物多樣性的好跡象。」王根德說。

  為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農業農村部會同沿江各省市發布實施中華鱘、長江江豚等珍稀瀕危物種拯救行動計劃,持續組織開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每年在長江流域放流各種魚類超過50億尾。

  在上岸的同時,一些漁民轉而成了長江的「守護者」。54歲的張賢敏幾十年來在長江流域打魚為生,2019年上岸後,他成了安慶江豚巡護隊的一員。

  長江江豚是世界上唯一的淡水江豚,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2500萬年。「我每天和其他隊員一起在長江上巡視,觀測江豚,查看是否有非法捕魚、採砂這些威脅江豚生存的非法行為。」張賢敏說,20世紀90年代的時候經常見到江豚,但過去幾年很少看到。

  2017年長江江豚生態科學考察結果顯示,長江江豚數量約為1012頭,極度瀕危的狀況沒有改變。

  「過度捕撈減少了食物,航運、水汙染、非法採砂影響生存環境,這些都是導致江豚數量減少的原因。」57歲的安慶江豚巡護隊隊長胡師斌說。

  2017年,致力於長江保護十多年的胡師斌和6位上岸漁民一起成立了安慶江豚巡護隊。「成立至今,巡護隊成員從最初的6人增加至21人,巡護範圍涵蓋了長江安慶段180公裡。」胡師斌說,除安徽外,江西、湖南、湖北等沿江省市也紛紛建立了江豚巡護隊。

  10月,南京長江江豚監測站正式揭牌啟用,這是江蘇省首個以長江江豚保護為主的江豚監測站。12月,安徽省出臺長江江豚保護條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2020年12月16日,在安徽省安慶市,王根德在自己的工程船上整理工具。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江西省也出臺實施意見,明確通過加強江豚重要棲息地保護,開展江豚科學研究、救護技能培訓,完善江豚遇險救護應急工作機制和巡護制度等手段,全面加強長江江豚保護。

  在政府和民間力量的共同努力下,近年來非法捕魚等現象逐漸減少,江豚的生存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出現的頻次和數量都在增加。

  「長江安慶段2017年科考結果顯示有130-150頭江豚,2019年科考顯示數量達到180-200頭,這說明長江江豚的生存狀況有了明顯好轉。」安慶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姜奎堂說。

  日前,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長江保護法。這部法律將從2021年3月1日起施行,形成保護母親河的硬約束機制。

  「保護長江水生生物、修復長江水域生態環境,是一項涉及面廣、系統性強的重大工程,必須多地多部門聯合發力、久久為功,方能取得最終勝利。」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局長張顯良近日在一場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相關焦點

  • 「大江大河大徵途」手記⑰:美麗長江知多少
    任萬裡 攝)11月26日上午,「大江大河大徵途」「美麗長江之歌」中國綠髮會工作組,走進雲南省麗江市麗江師範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麗江師專」),在這裡開展了首場「美麗長江知多少」公開課。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研究室主任楊曉紅作為本次「美麗長江知多少」系列公開課特別邀請的講師,以「藍色星球 多彩生命」為主題,展開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科普講座。她圍繞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現狀、保護行動等方面,帶領學生們深刻了解生物多樣性,上了一場生動、精彩的公開課。
  • 研究揭示中國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生態學機制
    > 近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關於中國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生態學機制的論文「Challenges to saving China’s freshwater biodiversity
  • 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面臨挑戰
    東方網12月14日消息:不僅是三峽庫區魚類生態平衡遭受破壞,放眼整個長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也正面臨嚴峻挑戰。曾幾何時,長江淡水生態系統在我國乃至世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水生生物多樣性具有巨大的經濟、社會、生態和科學價值,長江經濟水產品一直是我國淡水漁業的支柱,漁業產量佔全國的60%以上。
  • 華泰證券攜手WWF資助13支本土團隊,助力長江生物多樣性保護
    2019年12月,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和深圳市一個地球自然基金會(OPF)聯合華泰證券,共同發起「一個長江·野生動植物保護小額基金」項目(以下稱「小額基金」),旨在支持長江中下遊地區生物多樣性的實地保護工作,通過向民間保護團體提供經費,填補部分受威脅物種的保護空白,並向公眾普及物種生存和保護現狀,支持中國本土NGO成長。
  • 聚焦「三江併流」區域生物多樣性,當一種植物標本掛到牆上時,它離...
    『三江併流』區域豐富的生物物種資源是大自然的饋贈。我們要珍惜這份上天賜予的禮物。」在麗江高山植物標本館,莫新春博士指著一面牆的植物標本,告訴現場觀眾。在高山植物標本館有個區域,收集了麗江玉龍雪山一帶數千種植物標本,非常壯觀。11月26日上午,「大江大河大徵途」「美麗長江之歌」中國綠髮會工作組走進雲南省麗江市麗江師範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在這裡開展了首場「美麗長江知多少」公開課。
  • 地理熱點 | 從長江白鱘滅絕看生物多樣性保護
    背景材料   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近日發布研究,預計2005-2010年「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已滅絕。科研人員2003年以來沒有再發現過白鱘。白鱀豚、長江鰣魚已被宣布功能性滅絕,中國特有的中華鱘、長江鱘目前仍被評為「極危」等級。   「千斤臘子,萬斤象。」「象」指的是長江白鱘,據說它可以長到上萬斤。白鱘體型碩大,成魚可長達七八米,遊速迅疾,被稱為「水中老虎」、「中國淡水魚之王」,它也是世界十種最大的淡水魚之一。   十年前,2009年,IUCN對白鱘物種瀕危等級的評估結果是「極危」。
  • 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消減受多重因素影響,過度捕撈只是冰山一角
    超過四億人口生活在180萬平方公裡的長江流域,並且是中國GDP40%的來源(Pittock and Xu, 2010)。儘管上述因素協同作用最終導致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喪失,但是對該生態系統功能造成最大影響的是連通性喪失。當然,讓生態系統從資源過度利用下得到喘息和恢復十分重要,例如禁漁令這類行動如果不加以清晰規劃,將造成災難。在保護行動的規划過程中,你必須考慮到涉及該方案的各方:人與自然。不能將(保護行動)工作割裂開來,不然計劃終將失敗。
  • 雲南:全力辦好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
    雲南:全力辦好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會議指出,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是我國舉辦的一次重要多邊主場外交活動,是宣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成就的重大契機,是展示負責任大國形象和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的重要平臺。
  • 「美麗長江知多少」系列公開課在麗江師專開講
    11月26日上午9點,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麗江公開課於麗江師專禮堂開課,主題為「大江大河大徵途」之「美麗長江知多少」。莫新春老師以點帶面,以平實又不失生動的語言深入剖析什麼是生物多樣性、怎樣維護生物平衡、怎麼實現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學生們用心聆聽的同時也跟隨著莫新春老師的引導不斷思考。
  • ...生態環境準入,「一個長江」論壇推動資本向善,發布生物多樣性...
    圖/生物多樣性影響評估工具(BiA)發布用資本撬動更多的保護力量今年爆發的疫情促使全社會深刻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綠色復甦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主基調,中國政府也正在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主導作用,來自公眾、社會組織和企業的貢獻也在產生著積極的影響。
  • 2020中國開封「生物多樣性保護攝影展」在汴京公園開幕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瞧 12月2日上午,2020中國開封「生物多樣性保護攝影展」在汴京公園正式拉開帷幕。本次攝影展的主題是「大鴇回家——生物多樣性保護攝影展」。此次攝影展是河南省內五個地市的巡展的第三站,在汴京文化之家的標本館和科普長廊,共展出我省的鳥類研究專家和學者、攝影愛好者的100件攝影作品,並以攝影展、科普講解的形式,向市民普及和傳播生物多樣性保護知識,提高市民對保護生物多樣性重要性的認識。豐富多彩的展板上展示著鳥類相關的科普知識和圖片。
  • 生態環境部回應「白鱘滅絕」: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形勢嚴峻
    對此,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17日在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指出,白鱘滅絕反映出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迫在眉睫。劉友賓說,近期農業農村部發布通告,將在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分類實行禁捕,這對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 研究提出改善生物多樣性完善森林恢復
    本報訊(記者崔雪芹)10月12日,《自然—生態與進化》在線發表了中科院院士傅伯傑團隊最新研究成果,研究提出「完善森林恢復,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15」。作為17項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之一,目標15(陸地生物)強調保護和恢復森林生態系統是世界各國的重要任務。根據2015年全球森林資源評估報告,從1990到2000年,全球天然林面積的年淨損失率為0.18%,且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更為嚴重。進入21世紀,各項國際大規模森林保護和恢復項目在減緩森林淨損失率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過去20年的遙感衛星觀測結果表明,全球陸地生態系統呈現出「變綠」現象。
  • 尋覓中國生物分布的家底
    雖然可能少了名原子核物理專家,但貢獻了一位出色的生物多樣性研究者。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生活日益富裕的人們越發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北京百花山自然保護區、湖南東洞庭湖自然保護區、雲南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越來越多,可保護的生物到底有多少,誰也說不清。
  • 「希望的理由」——著名動物學家珍·古道爾在長江文明館大河講堂開講
    2020年10月16日,長江文明館(武漢自然博物館)第十九期、2020年首期大河講堂在長江文明館學術報告廳正式開講。著名動物學家珍·古道爾博士(Dr.北京根與芽總幹事錢蕾、武漢市公園協會自然教育分會秘書長倪雲、長江文明館(武漢自然博物館)副館長張肖雯出席此次大河講堂。
  • 「保護和恢復生物多樣性符合我們的利益」
    日前在巴黎舉行的第四屆「一個星球」峰會上,與會各國政要和國際組織負責人就全球氣候環境治理提出多項倡議、作出具體承諾,共同推動國際社會採取行動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為今年在中國昆明舉行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上達成「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創造條件。
  • 雲南全力籌備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
    把大會辦成中國氣派、雲南特色、春城風貌、驚豔世界的國際盛會雲南全力籌備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  雲南網訊(記者 劉子語)記者12月4日從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專題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我省正全力推進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
  • 白鱘已滅絕,長江全流域十年禁漁,是否為時已晚?
    作為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長江涵養著多種多樣的魚類,但近幾十年來,長江的魚類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減少,生物完整性指數也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從因果關係上看,人類可能對長江白鱘的滅絕負有最大責任。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於2019年5月發布的環境報告列舉了物種消失和生態退化的幾大原因。以嚴重度排名,分別是縮小或退化的物種棲息地、狩獵或野生動物貿易、全球變暖、汙染以及外來物種。
  • 長江:中國第一大河,哪哪都美
    長江:中國第一大河,哪哪都美 說起長江
  • 大自然保護協會在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
    上世紀50年代初中國在廣州設立了第一個保護區,到現在已經有2600多個保護區,這2600多個保護區是做生物多樣性保護唯一有效的工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保護區就是為了所有的人把這些生物多樣性資源保留下來。2600多個保護區,已經劃定了中國最好的地方,和中國最好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