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北京,記者 高雲)訊,由華泰證券聯合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中華環保基金會、北京大學自然保護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學能源環境中心共同發起,旨在推動資本市場與生態保護對話的「一個長江」可持續發展論壇12月17日在北京舉辦。
來自生態環境部、國家林草局、上交所、北京大學、中科院、環保組織與實體經濟、金融業的代表,共同探索ESG(環境、社會和治理)投資中的生態環境準入體系,完善數據平臺工具的應用。
圖/生物多樣性影響評估工具(BiA)發布
用資本撬動更多的保護力量
今年爆發的疫情促使全社會深刻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綠色復甦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主基調,中國政府也正在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主導作用,來自公眾、社會組織和企業的貢獻也在產生著積極的影響。
2018年,華泰證券開啟 「益心華泰 一個長江」生態保護項目,攜手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等NGO保護長江流域的生物多樣性。華泰證券戰略發展部總經理、華泰創新投資董事長孫穎表示,「 『一個長江』項目設立3年來,我們越來越認識到,保護需要跨界、融合。中國資本市場國際化、機構化進程提速,ESG投資主流化趨勢明顯,期待通過『一個長江』可持續發展論壇發揮各方在資本市場和生態環境領域的專長,探索ESG 投資在中國還不清晰,又急切需要破解的關鍵問題,用資本撬動更多的保護力量。」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保護司副司長周志華在論壇上評價說,「一個長江」可持續發展論壇是一次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會議。「自然保護工作者和金融界的人士坐在一起共商保護和發展問題,不單是我國生物多樣性主流化的重要一步,在國際上也有極佳的示範意義,讓我們共同努力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保護與發展並進的道路,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力量,也為世界提供嶄新的中國方案。」
生物多樣性信息披露須完善
近年來,破壞生態環境、對瀕危物種棲息地造成重大負面影響的投資項目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環保部門的督察、民間組織的反對以及媒體質疑之下,一些破壞生物多樣性的重大工程被迫中止,金融業和實體企業均遭受了重大的經濟損失和聲譽危機。在綠色發展成為全社會共識的當下,ESG投資也受到資本市場越來越多的關注。
「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環境系統退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了重大的風險,也對經濟發展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社會各界,包括企業,應該有高度的社會責任心,助力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雙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原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在視頻致辭中說。
「金融行業的參與對生物多樣性保護至關重要,但如何在ESG投資中充分體現對於生物多樣性的關注,目前缺乏足夠的討論。」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二級巡視員、CBD COP15中方談判代表劉寧表示,「國內ESG投資最大的制約因素之一是信息缺乏,尤其是生物多樣性相關信息。希望上市公司、科研機構有更多生物多樣性方面的信息披露嘗試,能夠在投資領域逐步完善生物多樣性的準入標準,對影響生物多樣性的潛在項目進行充分論證。例如在重要區域,生物多樣性不僅被納入環境影響評價,而且在程序中也應該具有非常關鍵的地位。」
在論壇上,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等機構發布了生物多樣性影響評估(BIA)工具,基於生物多樣性和建設項目環評信息,為建設、投資、規劃等單位提供生物多樣性影響查詢和評估。目前已聚合了超過30萬條物種分布數據,1100多條各類型自然保護地數據,以及超過18萬個環評建設項目信息,將為ESG評級中的生物多樣性指標提供基礎數據支撐,用於評估投資項目可能帶來的生物多樣性和金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