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在線特約專欄
文 | 陳紅娟
九月初,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布了一份最新的《地球生命力》報告。該報告指出,全球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在1970年至2016年間平均減少了68%,這一數據意味著,50年裡全球物種銳減了2/3。向地球母親上交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作業裡,沒有哪個國家是合格的。
早在今年五月底,《荷蘭忠誠報》就指出:自1990年來荷蘭政府已花費110億歐巨款,卻仍未能阻止荷蘭生物多樣性的喪失。30年間,荷蘭已經有近一半的生物消失。
在全球生物多樣性銳減、新冠疫情給全球經濟社會帶來全面衝擊的當下,我們應該採取什麼行動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又將以何種姿態走向未來?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巴西的裡約熱內盧舉行,世界許多國家都派出代表團參加會議。在此次大會上,通過了《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標誌著世界範圍內的自然保護工作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公約中對「生物多樣性」的通用定義,指所有來源的形形色色生物體,這些來源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它包括物種內部、物種之間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生物的多樣性,不僅有利於保護珍稀瀕危物種,同時還可以調控地球表面溫度、大氣層成分、地表沉積層氧化還原電位以及pH值等,有利於保持土壤肥力、保證水質、調節氣候,從多方面改善生態環境。
目前,在自然科學諸多的分支中,保護生物多樣性是當前最緊迫的任務之一,也是全球生物學界共同關心的焦點問題之一。地球上的生命已經存在了30多億年,隨著地球環境的演化,許多物種得以產生也曾滅絕,但這種自然繁衍與滅絕的過程是相當緩慢的,而近幾個世紀以來,人類大規模的社會生產活動及其對自然環境的破壞與汙染大大加快了地球上物種的滅絕速度,使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遭到了嚴重的損害。
《自然》雜誌稱,50年後100多萬種陸地生物將從地球上消失,因為人類活動造成的影響,物種滅絕速度比自然滅絕速度快了1000倍,平均每小時就有一個物種滅絕,很多生物在沒有被人類認識以前就消亡在地球角落。因此,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行動勢在必行、迫在眉睫。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布對《地球生命力》報告指出,自1970年以來,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魚類的全球種群數量平均下降了約三分之二。
荷蘭與中國在生物多樣性上的一些真實數據令人痛心。
據《荷蘭忠誠報》報導,在世界自然基金會對荷蘭的國別研究報告中顯示,過去三十年間,荷蘭生物多樣性喪失了近一半。除此之外,研究還發現荷蘭的鳥類、蝴蝶和許多爬行動物在荷蘭幾乎消失蹤跡,特別是在荒地和農業地區。
中國的數據也同樣令人擔憂。由中國環境保護部牽頭制定的《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中顯示,中國生物多樣性也正受到嚴重威脅。草原、內陸淡水系統功能不斷退化,海洋及海岸帶物種及其棲息地不斷喪失,海洋漁業資源也在急劇減少。
同時,動植物的瀕危程度日益加劇。據估計,中國野生高等植物瀕危比例達15%—20%,有233種脊椎動物面臨滅絕,約44%的野生動物數量呈下降趨勢,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數量下降趨勢明顯。而一些農作物野生近緣種的生存環境也不容樂觀,生存地遭受破壞,棲息地喪失,野生稻原有分布點中的60%—70%已經消失或萎縮,部分珍貴和特有的農作物、林木、花卉、畜、禽、魚等種質資源流失嚴重。
自2020年1月爆發的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生物多樣性也遭到了全面的衝擊。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執行秘書伊莉莎白·馬魯瑪·穆雷瑪(Elizabeth Maruma Mrema)表示:「人類在留給後代的自然遺產問題上正處於一個十字路口……伴隨著大自然的退化,類似2019新型冠狀病毒的毀滅性疾病很可能再度爆發並傳播給人和動物。我們可以把握的機會窗口非常短暫,但此次疫情全球大流行也證明了在迫不得已時,我們有能力進行必要的變革。」話語中再次強調,修復人類與自然之間破碎的關係,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平衡穩定的課題刻不容緩。
世界自然基金會總幹事馬可·蘭博蒂尼也曾表態,在當前形勢下,各國應通過採取前所未有、協調一致的全球行動,遏制和扭轉生物多樣性和野生動物數量在全球範圍內的急劇下降,保護人類未來的健康和生計,這些工作和責任顯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重要。
面向未來,我們對於生物多樣性保護課題的新目標是什麼,我們又該採取怎樣的行動呢?
針對這一課題,中荷兩國早已設立了國家中長期目標,制定政策,各自部署投入人財物,致力於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2050年願景。兩國最近兩年在國家和地區層面採取的一些行動,各具特色,為全球生物多樣性維護提供更多可行性思路。
荷蘭將生物多樣性作為一個整體,從生態圈整體著眼進行生態建設,擴大保護範圍,從源頭上保護生活在大環境中的人與動植物。2019年,荷蘭烏特勒支把300多個公交站改造成了「蜜蜂車站(bee stops)」。通過把現有的公交車站改造成「屋頂花園」來吸引蜜蜂授粉,這樣能夠豐富城市的生態多樣性,也可以捕捉空氣中的灰塵並儲存雨水,優化城市生態環境。這項簡單易行的舉措既緩解了荷蘭蜜蜂的減少,又有助於改善空氣品質和建設城市生態圈。
同年,荷蘭國家生物多樣性中心(Naturalis)大樓在荷蘭西部城市萊頓建成落地。它由荷蘭建築設計師與服裝設計師聯合設計,既是國家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又是自然博物館,將科學與大眾緊密地融合。館藏品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19世紀初。現在藏品中包含約3700萬個標本,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然歷史收藏品之一。如今,已然成為新的自然教育科普打卡地。
此外,荷蘭政府還計劃至2025年,將自然保護區域的面積拓展至728,500公頃。擴大後的自然保護區將包括現有的20個國家公園、新的野生動植物棲息地,自然友好管理的農業用地,以及超過六百萬公頃的湖泊、河流、北海地區和瓦登海組成的水域。自然保護區的擴大,將為當地生物的生存、繁衍提供更舒適的環境。
在中國,人們秉承保護優先、惠益共享的原則,自上而下地對環境進行治理,先從區域治理著手,推動全國範圍內的生態環境優化。據2020年3月新華社報導,雲南林草部門將生態護林員作為實施生態扶貧的重要抓手,全省共聘用生態護林員17.04萬名,數量居全國第一位。同時開展生態治理促增收,截止2019年,全省重點安排貧困戶退耕還林155.6萬畝,貧困地區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在生物保護與救助方面,四川成都不僅開設了熊貓基地,還建立了亞洲最大的黑熊救護中心。黑熊救護中心的近百頭黑熊由國內外專家和志願者照顧,成為生物保護和動物福利的教育基地。
與此同時,中國制定了多項法規和政策貫徹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近年來,中國將「生態文明」寫入憲法,將生物多樣性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保護修復規劃。今年6月,中國發布了《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全面提出未來十五年生態系統綜合治理目標。在未來,中國將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建立32個陸地保護優先區和3個海洋保護優先區,為生物生存活動創造更多適宜空間。
面對人類共同的挑戰,中荷兩國默契前行,積極開展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上有益的嘗試和努力,多維度考量從實際出發,旨在2050年達到「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終極目標。但想要為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做出實質貢獻,向地球母親提交一份合格答卷,我們仍需鼓足幹勁,更進一步。
作者 | 陳紅娟
荷蘭華人。中歐氣候政策、高科技新能源行業投資併購資深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