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的例子不勝枚舉,而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正慢慢顯現出來。保護生物多樣性是維持生態平衡的基礎,因此保護生物多樣性已成為全球共同的呼聲,將有利於環境保護和生物資源的持續利用,對人類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需要全人類共同採取迫切行為生命無所不在,從熱帶雨林上端離地數百尺的地方、澳大利亞的沙漠,到深海火山熔巖的縫隙,處處都有生命。浩瀚多樣的生命形態維繫人類的生存,也確保清潔的空氣與水,這些驚人豐富的多樣性如何形成?又是什麼神奇的力量使萬物凝聚在一起維持平衡?
人類實在難以盡窺其中的奧秘,但可以確定的是,如果我們拆散了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就永遠也不能恢復原狀了。對於現在地球上生存的物種數量,人們一直十分關注,同時也一直是一個無法確切知道的謎。物種統計是一門粗略的科學,據1994 發表的「系統學2000年議程」估算,如今已發現並得到正式命名的物種約160.4萬種,尚未發現的約1千萬種至1億種,另據聯合國環境署1996年估算,如今得到定義的物種約175萬種。
3
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及其與環境形成的生態複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總和,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和他們所擁有的基因以及他們與其生存環境形成的複雜的生態系統。它是生命系統的基本特徵生命系統是一個等級系統,包括多個層次和水平——基因、細胞、器官、有機體、種群、群落等。生物多樣性也可分為多個組分,每個組分又可分為多個層次。但在理論與實踐上較重要、研究較多的主要有基因多樣性(或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水平。
一、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1生物多樣性具有直接利用和潛在利用的價值,而對這些價值的研究無不建立在對生物多樣性信息充分了解的基礎上。生物多樣性及其組分在社會、經濟、科技、教育、文化、娛樂和美學等方面具有廣泛的價值對生物圈生命維持系統的進化和保持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是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基礎。生物多樣性的利用價值可分為直接利用價值、生態價值、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四個方面。同時,生物多樣性與我國道教發祥地青城山的宗教文明相互相成。道家親和自然與順應自然的基本哲學思想,源自對人與自然基本關係的深刻體察與思考,包含了超前的、先進的、合乎科學規律的生態倫理觀念和思想遺產。
2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是人類管理物種與生態系統,最大限度地發揮它們當前提供的用途,並維持它們的潛力以滿足子孫後代的需要,不是單純消極的保護行動一個國家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可能牽扯到挽救、研究和利用該國的本地野生物種,保護和利用栽培與飼養物種的野生親緣種及其遺傳多樣性,維護人類生存環境和生物圈的動態平衡,控制對自然和人工生態系統有害的入侵種等方面。可見,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對於所有國家、集體和個人來說都是重要的,都應把它視為國家經濟發展的工作重點,不說其物種豐富與否,都應保證滿足人民的需要和履行國家對全球的義務
三、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生態平衡是生態系統在一定時間內結構和功能的相對穩定狀態,其物質和能量的輸入輸出接近相等,在外來幹擾下能通過自我調節(或人為控制)恢復到原初的穩定狀態。當外來幹擾超越生態系統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復到原初狀態時謂之生態失調或生態平衡的破壞生態平衡是動態的。維護生態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穩定狀態。生態系統可以在人為有益的影響下建立新的平衡,達到更合理的結構、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態效益。生態學是研究生物有機體與無機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科學。首先,隨著全球人口的持續膨脹及個人消費的不斷提高,人類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耗著地球上的有限自然資源。與此同時,人類活動如大面積破壞自然植被、大量排放溫室氣體等正在影響著或已經改變了地球的環境。其影響波及到大氣、海洋、陸地、生物多樣性、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等許多方面;其強度已大大超過了自然力的作用。這種空前的變化威脅著地球上基本的生命支撐系統及其賴以生存的所有生命。作為環境與資源問題的主導學科之一,世紀的生態學面臨巨大挑戰。由此,我們要維持生態平衡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