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淺論生態補償、生態佔補平衡與生物多樣性補償

2020-11-29 澎湃新聞

望川

【重要通知:投稿方式改變】由於系統升級,報社投稿系統將於2019年8月8日起暫時關閉。即日起,報社啟用郵箱投稿,請將稿件發送至zrzybtg@126.com。由此給您帶來不便,敬請諒解。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履行好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職責,必須借鑑國際經驗、結合中國實際,做好生態補償相關工作。當前,「生態補償」在國內外得到廣泛的關注與研究,但「生態補償」概念在國內的認識還不統一,與國際公認概念差異較大。筆者在此梳理與介紹比較正式的「生態補償」概念及其相對應的工作。

在知網上,按主題及關鍵詞檢索「生態補償」,最早出現的研究為張誠謙發表於1987年的《論可更新資源的有償利用》:「可更新資源的利用特點決定了生態補償的必要性。所謂生態補償就是從利用資源所得到的經濟收益中提取一部分資金並以物質或能量的方式歸還生態系統,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物質、能量、輸入、輸出的動態平衡。」

1992年,鄒振揚、黃天其發表了《試論城鄉開發自然生態補償的植被還原原理》,這是知網上按篇名搜索最早的研究文章,也是按關鍵詞搜索第二早的一篇文章。他們沒有直接定義「生態補償」,但提出「生態—植被還原的原則:任何一幢住宅、一座工廠、一條公路修建所砍伐、破壞的樹木及植被,開發者必須負責在就近進行等量的綠色種植來給予補償。」「根據植被還原理論訂立法律,讓開發者承擔恢復因土地開發而被破壞的植被的責任是一種獲得利益與承擔責任相平衡的最公正和最有效的辦法。」

可以看出,中國學者早期的「生態補償」概念,強調生態系統物理特性的平衡與補償,與經典的國際認識一脈相承。

隨著我國生態公益林的建設及退耕還林(草)等工程的實施,國內生態補償研究重點偏向了生態保護的經濟補償,目前甚至將中文「生態補償」翻譯成「eco-compensation」,以區別於國際上主流的EC(ecologicalcompensation生態補償),出現了「一些國家或地區對生態功能區的『生態補償』,實質是政府代表人民購買這類地區提供的生態產品」的解釋。雖然有些認識還比較混亂,如將生態補償解讀為「使生態影響的責任者承擔破壞環境的經濟損失;對生態環境保護、建設者和生態環境質量降低的受害者進行補償的一種生態經濟機制」,但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研究部門再到社會,主體上把生態補償認作為一種生態環境保護的經濟補償手段。

2014年,《蘇州市生態補償條例》將生態補償定義為「主要通過財政轉移支付方式,對因承擔生態環境保護責任使經濟發展受到一定限制的區域內的有關組織和個人給予補償的活動。」2018年4月,《廈門市海洋生態補償管理辦法》明確:海洋生態損害補償,是指從事海域開發利用活動的單位和個人,履行海洋生態環境資源有償使用責任,對其造成的海洋資源、環境及生態系統等損害進行的補償。海洋生態保護補償是指市、區政府在履行海洋生態保護責任中,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需要,對海洋生態系統、海洋生物資源等進行保護或修復的補償性投入。2018年8月,國家發改委指出:生態補償簡單地說就是生態受益地區向生態價值提供地區給予補償,包括資金、項目、人才各方面的補償,讓這些生態保護地區或者生態價值提供地區有積極性,減少汙染和破壞環境。

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及發展需求,生態補償定義為「生態受益者向生態產品與服務提供者支付的物質補償」,這裡的受益者及服務提供者可以是政府、組織機構甚至個人,物質補償包括直接付費、項目及智力支持等等。

國際上,生態補償EC的概念與國內理解差異較大。歐洲基礎設施與生態網絡編輯的《野生動物與交通——歐洲識別衝突和設計解決方案手冊》認為,「生態補償EC意味著,特定的自然生境及其質量——如溼地或老森林——在受到批覆的建設項目影響時,應在其他地方得到發展(補償)。在實施補償時,應平衡生態損害,以『零淨損失』為目標,使生境及其相關物種都受益。生態補償可以定義為創造、恢復或提高自然質量,以平衡基礎設施建設所造成的生態損害。」荷蘭學者將生態補償EC定義為「高速公路或其他基礎設施建設造成的生態功能與價值損害的替代」。即社會經濟發展(建設項目)對生態系統造成了損害,必須補償(置換、替代)回來。這種觀點得到了廣泛的認同,成為生態補償EC的基本要義。而補償的準則,則從「零淨損失」——即通過各種措施補償回來的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要與建設前的生態系統相當,不能造成生態虧欠。考慮到生態系統的複雜性,當前國際上尤其是歐盟的生態補償準則要求做到「淨收益」,即補償回來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要求超過建設前的生態系統。

可以看出,國際上,生態補償EC概念甚至包括補償方式與我們的耕地佔補平衡完全相似。為了與國內「生態補償」概念區分,我們將國際上生態補償EC稱作生態佔補平衡。一般情況下,生態佔補平衡等同於生物多樣性補償。

與生態佔補平衡類同的概念,叫生物多樣性補償BO(Biodiversity Offset,簡稱生物補償,這裡的Offset是指抵消、彌補的意思)。按照商業及生物多樣性補償計劃,一個政府、公司、金融機構和民間社會組織之間的國際合作機制,目標是努力實現生物多樣性的淨收益(生物多樣性補償領域的規範、標準等等主要由其制定)。「生物多樣性補償BO是指在採取適當的預防和緩解措施後,為補償項目開發中遺留下來的嚴重不利生物多樣性影響而採取的行動所產生的可衡量的保護成果。」生物多樣性補償BO的目標是,在生物多樣性的物種組成、生境結構、生態系統功能、人類使用和文化價值方面,實現生物多樣性零淨損失、最好是淨收益。這個定義得到國際上廣泛的認同與應用。

有的學者認為生態補償EC是對生物多樣性損失的一般補償,可以通過支付或保護行動等多種方式進行補償。相反,生物多樣性補償BO被理解為一種涉及保護行動的補償方法,其目標是生物多樣性零淨損失或淨收益。生態補償EC包括對損失的一般補償,可以包括一系列不同的措施(例如付款或採取保護行動)。即生物多樣性補償BO主要強調生物多樣性零淨損失或淨收益;而生態補償EC(佔補平衡)意思更寬泛,既包括採取具體的保護措施實現生物多樣性零淨損失或淨收益,也可以包括通過付費購買(由他人實現的生態保護信用額度)等方式,實現生態佔補平衡的方式。一般情況下,可以認為生態佔補平衡EC等同於生物多樣性補償BO。其他類似叫法包括環境彌補EO、補償緩解、環境補償EC、補償性緩解等,通常情況下,可以認為他們意思相同。國際上,生物多樣性補償BO叫法較多,建議國內使用生物多樣性補償BO或生態佔補平衡EC。

由定義可以看出,整個生態佔補平衡EC遵從一個緩解結構體系,即規避、最小化(減量)、修復、補償。規避是為了避免從一開始就造成影響而採取的措施,例如謹慎地在空間或時間上安排基礎設施建設,以便完全避免對生物多樣性的某些結構造成影響。最小化是指在實際可行的情況下,為減少無法完全避免的影響(包括直接、間接和累積影響)的持續時間、強度和程度而採取的措施。修復是指在遭受無法完全避免和儘量減少的影響之後,為恢復退化的生態系統或恢復已清除的生態系統而採取的措施。補償是指為補償任何無法避免、儘量減少和修復的重大殘餘不利影響而採取的措施,以實現生物多樣性零淨損失或淨收益。補償可以採取積極管理幹預的形式,例如恢復退化的生境、制止退化或避免風險、保護即將喪失生物多樣性的地區。

生物多樣性補償按地點可以分為場內或場外補償。場外補償是指由於社會經濟建設佔用、破壞了原地生態系統,只能在異地進行補償,也是補償的主要方式。按補償對象可以分為原類補償和異類補償。異類補償是指在異地,難以修復、重建原類生態系統,以結構與功能相似的生態系統來補償原類生態系統。在生物多樣性補償發達的美國,主要有三種補償方式:一是受讓人負責緩解措施——即開發商自己補償;二是補償費繳付,即花錢請別人補償;三是從保育銀行購買信用額度。

當前,約有40個國家或政府建立了專門要求生物多樣性補償或某種形式的補償保護以應對特定影響的法律或政策。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新近實施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法2016》(2017年8月25日實施)建立了完善的生物多樣性補償制度,以替代《瀕危物種保護法1995》建立的自願性質的生物銀行制度。配套建立了生物多樣性保護信託基金,把經濟關係引入生物多樣性補償。這套生物多樣性補償制度,使得地主有積極性籤訂協議,利用自己「閒置的」土地生產生態信額(信用額度),並將生態信額出售給建設者或開發商獲利。而後者通過購買生態信額,滿足了生態保護的管理要求。這一做法既保障了生態系統物理保護的要求,又建立了市場化的可持續性體系;既滿足了開發商履行其生態保護義務的需求,又使生態保護者獲得了長久的收益。新南威爾斯州從法律、規章、標準規範、技術方法、管理制度等方面建立了完善的生物多樣性補償體系,值得我們借鑑學習。

稿

中國自然資源報社「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視頻徵集活動開始了!歡迎各位讀者朋友踴躍投稿!

我們將在中國自然資源報社官方微博、微信、今日頭條號、大屏等平臺上開設專欄,在9月30日前隨時刊發收到作品中的優秀短視頻。

投稿時間為:即日起至9月30日。

投稿郵箱:mnrnews@163.com。

拍攝內容:在視頻中寄語祝福新中國成立70年。視頻中要介紹自己或介紹工作、拍攝地點和正在做的事情。並在視頻結尾前加一句「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可以多提供相應視頻素材,如展示工作場景的鏡頭,只要夠緊湊、有趣或有故事。請同步提供視頻相關文字。敬請留下聯繫方式。

期待你們的參與!

自然資源報刊徵訂進行中!

全年均可訂閱~

2019年1月1日起,《中國自然資源報》支持智慧型手機端同步原版閱讀,當期報紙當天看,往期報紙即翻即覽,價值文章隨手評論、收藏、轉發,附贈百餘種期刊雜誌、有聲讀物,讀報互動積分有機會兌換神秘禮品哦……請到當地郵局訂閱,郵發代號1-22,全年定價456元。

2019年度《自然資源通訊》《中國土地》《中國不動產》雜誌為自辦發行,訂閱詳情見雜誌內頁「徵訂啟事」,或致電:010-68047627/010-68047643索取訂單。

歡迎自然資源系統負責新聞宣傳的朋友加入

申請時請備註「單位+姓名」,核實後入群

歡迎自然資源企業的讀者朋友加入

申請時請備註「單位+姓名」,核實後入群

本期編輯:趙志坤

喜歡我,就給我一個「在看」

在看

相關焦點

  • 重構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這個原則同樣適用於生態保護補償領域的改革與發展工作。《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也為系統性重構我國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指明了方向。生態文明建設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及治國理政重大戰略創新。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整體性工作,其中加強生態保護補償工作,是體現生物多樣性、環境山清水秀、資源高效利用、空間開發布局優化等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
  • 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
    生物多樣性下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退化,是當今世界面臨的主要環境危機之一。各國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資金,但仍未能實現《生物多樣性公約》設定的「到2010年,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得到遏制」的目標。通過經濟手段促進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提出來並迅速得到各國廣泛認可的有效措施之一。
  • 生態補償財稅政策
    (2)開徵森林資源稅和草場資源稅,以避免和防止生態破壞行為。(3)將稀缺性的可再生資源納入資源稅徵稅範圍。(4)擴大土地徵稅範圍,將在農村佔有土地用於非農業生產納入土地使用稅徵稅範圍之中,對於農民居住用地給予稅收優惠,平衡城鄉之間土地使用稅的稅收負擔。   2 建立多層次的資源課稅體系。
  • 綠會發布《生物多樣性補償標準》(SBC)1.0團體標準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發布《生物多樣性補償標準》(T/ CGDF 00005-2020)團體標準,現予以公告。該標準自發布之日後5個工作日起實施。2020年6月12日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生態和環境問題已經成為阻礙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
  • 探索中國特色生態補償制度體系
    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要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黨的十七大將生態補償機制上升為制度要求,強調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黨的十八大將生態補償制度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保障,提出要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和五中全會進一步深化對生態補償機制的要求。
  • 董戰峰:長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框架與重點
    關鍵詞 長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補償標準;框架;對策引言長江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經濟帶之一,是人口和經濟高度集聚的區域,流經九省和兩個直轄市,流域面積覆蓋我國面積的近 20%,水流量約佔全國的 35%,是我國生物多樣性資源高度豐富的流域,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保護和建設區。
  • 四部門:生態補償機制建設成效實行早建早補、早建多補、多建多補
    5月9日,財政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國家林草局聯合發布《支持引導黃河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實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2020—2022年開展試點,試點初期,中央財政按照「早建早補、早建多補、多建多補」的原則,對開展生態補償機制建設成效突出的省(區)安排獎勵,鼓勵地方早建機制、多建機制,進一步引導地方積極參與、支持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推動黃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建設水平邁上新臺階。
  • 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受困地域界限 建議加強上下遊配合
    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受困「地域界限」  建議加強部門合作、上下遊配合  記者近日在貴州、湖南等地調研了解到,各地在探索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努力謀求在利益平衡基礎上的水生態和諧方面,取得初步成果,但也存在補償效率不高、地方單打獨鬥和以局部發展訴求為先等問題。
  • 【專家視角】董戰峰: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思路與重點
    生態補 償機制是調節生態利益與經濟利益的重要手段,國內外 在流域生態補償領域開展了較多的研究。黃 河流域幹支流生態環境問題情況複雜,流域上下遊缺乏 協調,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統籌不足,流域水治理 和地區發展協調不足,流域整體缺乏體現生態環境開發 利用與保護改善利益與經濟利益的調節機制,流域上下 遊共建共享治水效益難以形成內在動力機制,沿黃九省 區生態利益、經濟利益難以平衡,影響黃河流域治理成效。  (2) 補償關係:補償主體與客體缺乏統一。
  • 非法捕撈野生魚 請生態補償!
    非法捕撈野生魚 請生態補償!另附帶民事訴訟被告錢某某償付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起訴人生態補償金15490.94元及評估鑑定費3000元(均已繳納)。經審理查明:2019年4月18日20時許至4月19日0時左右,被告人錢某某駕駛一鐵質漁船,在長江樅陽白蕩閘口附近水域,使用電瓶、逆變器、電撈兜等明令禁止的電捕魚工具,非法捕獲長江野生魚共計16.02kg(經安慶市價格認證中心認定,價值人民幣261元)。
  • 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研討會在京召開
    本次會議的主題為「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會議以實踐和政策為導向,邀請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領導詳解《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行動計劃》等政策文件,探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多種途徑,邀請生態補償相關專家學者交流建立中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所面臨的政策機遇、制度需求以及實踐中的問題,為推進中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提出政策參考建議。
  • 生態保護補償條例徵求意見 生態補償將納入法制化軌道
    人民網北京12月3日電 (記者喬雪峰) 近日,為了推動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加快形成符合我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體系,國家發展改革委研究起草了《生態保護補償條例(公開徵求意見稿)》,並將《生態保護補償條例(公開徵求意見稿)》及起草說明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 保護生物多樣性,維持生態平衡
    保護生物多樣性是維持生態平衡的基礎,因此保護生物多樣性已成為全球共同的呼聲,將有利於環境保護和生物資源的持續利用,對人類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需要全人類共同採取迫切行為生命無所不在,從熱帶雨林上端離地數百尺的地方、澳大利亞的沙漠,到深海火山熔巖的縫隙,處處都有生命。浩瀚多樣的生命形態維繫人類的生存,也確保清潔的空氣與水,這些驚人豐富的多樣性如何形成?又是什麼神奇的力量使萬物凝聚在一起維持平衡?
  • 加快研究起草生態補償條例
    加快研究起草生態補償條例,明確生態補償的基本原則、主要領域、補償範圍、補償對象、資金來源、補償標準、相關利益主體的權利義務、考核評估辦法、責任追究等。鼓勵各地出臺規範性文件或地方法規,不斷推進生態補償的制度化和法制化。
  • 關於印發《支持引導黃河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實施方案...
    近日,財政部發布了關於印發《支持引導黃河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實施方案》的通知,目的是通過逐步建立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實現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進一步完善和提升,河湖、溼地生態功能逐步恢復,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增強,生物多樣性穩步增加,水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節約集約利用。
  • 綠色經濟政策評估報告—海南省生態補償政策
    此外,中國也將生態補償制度寫入多項法律條文。3.評估範圍在國家生態補償政策框架下,海南省結合自身特點,先後發布了《海南省關於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等政策文件,構建了海南省生態公益林、森林、溼地、海洋、耕地、流域等領域的生態補償政策框架。
  • 生態補償的理論基礎
    生態經濟學、環境經濟學與資源經濟學理論,特別是生態環境價值論、外部性理論和公共物品理論等為生態補償機制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1、生態環境價值論   長期以來,資源無限、環境無價的觀念根深蒂固地存在於人們的思維中,也滲透在社會和經濟活動的體制和政策中。
  • 貴州赤水河流域生態補償創新實踐
    建立赤水河省內生態補償機制為推進赤水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流域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14年貴州生態環境廳廳按照「保護者收益、利用者補償、汙染者受罰」的原則,研究制定了《貴州赤水河流域水汙染生態補償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補償辦法》」),並於同年5月經省人民政府同意,在畢節市和遵義市之間組織實施赤水河流域水汙染生態補償。
  • 基於政府間博弈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研究
    流域作為水資源環境的承載體,資源大量利用、環境的汙染與破壞進一步加劇了水量的減少和水質的下降,流域用水關係日趨緊張,用水矛盾日益突出,流域上下遊間用水關係和用水利益的平衡成為穩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生態補償制度。
  • 生態補償問題國外研究進展綜述
    結果發現,首先,除了體現以激勵換取生態服務這一共同點之外,國外生態補償的概念內涵並不一致,從理論基礎上看,則主要源自於科斯或庇古經濟學。其次,由於理論出發點不同、技術制約以及制度與文化背景等的差異,國外不同生態補償實踐在包括參與者、補償標準、支付條件和補償方式在內的機制設計上也各不相同,而這些都直接導致了生態補償效應評估上的困難,以及針對生態補償作用的諸多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