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赤水河流域生態補償創新實踐

2020-11-20 黎川發布

2019-11-08來源:貴州學習平臺

赤水河是長江上遊重要的生態屏障,是長江上遊唯一沒有攔河建築物的一級支流,是國家級珍稀特有魚類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是中國高檔醬香型白酒生產基地,是一條名副其實的生態河、美景河、美酒河、英雄河。赤水河作為雲貴川三省界河,發源於雲南省鎮雄縣,沿川黔邊界流至貴州省仁懷市茅臺鎮後,納桐梓河、古藺河經赤水市至四川省合江縣與習水河相匯合後注入長江,幹流總長436公裡。

2013年,貴州省將赤水河作為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改革先河,先後通過開展流域生態保護紅線、流域資源使用和管理制度、流域自然資源資產審計制度、流域生態補償制度、生態環境保護監管和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生態環境保護司法保障制度、流域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投融資制度、合力整治農業農村汙染、生態環境治理和恢復制度、環境保護河長制度、生態環境保護考評機制等12項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創新。生態補償作為赤水河流域生態文明制度改革的一項機制創新,有力的支撐了赤水河流域生態環境質量的穩定和持續改善。

赤水河谷旅遊公路

關鍵詞:生態補償

建立赤水河省內生態補償機制

為推進赤水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流域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14年貴州生態環境廳廳按照「保護者收益、利用者補償、汙染者受罰」的原則,研究制定了《貴州赤水河流域水汙染生態補償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補償辦法》」),並於同年5月經省人民政府同意,在畢節市和遵義市之間組織實施赤水河流域水汙染生態補償。按照《補償辦法》遵義市和畢節市通過水環境質量實施協議對賭,即跨界水質監測斷面達到或優於地表水Ⅱ水質標準,下遊遵義市向畢節市繳納生態補償資金;反之則由上遊畢節市向遵義市繳納生態補償資金,並專款用於赤水河流域水汙染防治、生態建設和環保能力建設。通過實施生態補償,極大地調動了上遊地區強化生態環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017年「生態共享·發展共贏」中國赤水河流域保護治理發展協作推進會,雲貴川三省政協領導現場籤訂《雲貴川三省政協助推赤水河流域生態經濟發展協作協議書》。

關鍵詞:跨省協作

建立赤水河跨省生態補償機制

為進一步鞏固治理效果,持續推進流域生態環保改善,2016年,貴州省生態環境廳在總結省內流域生態補償經驗基礎上,按照《財政部、環境保護部、發展改革委、水利部關於加快建立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指導意見》(財建〔2016〕928號)的要求,貴州省研究起草了《雲貴川赤水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方案》,先後三次組織雲南省、四川省環境保護部門對補償方案進行研討,在財政部、生態環境部的大力支持下,三省就赤水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方案的原則、範圍、期限、目標以及資金籌集和分配考核等關乎各自利益的核心問題達成了共識,擬定《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赤水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協議》(以下簡稱「《補償協議》」),於2018年2月在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修復暨推動建立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工作會議進行現場籤署。

《補償協議》籤署後,為貫徹落實協議約定,細化各省權責,三省共同委託生態環境部規劃設計院編制了《赤水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實施方案》,生態環境部科技財務司領導分別在貴州仁懷、四川成都先後召開五次生態補償研討會,重點對各省約定斷面的水質目標、水質監測斷面責任資金、權責劃分、斷面位置設置等關鍵節點進行討論。經過長達10個月的討論協商,最終於2018年12月三省達成共識,共同印發《赤水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實施方案》。目前雲貴川三省正按照協議和方案的約定有序推進。

2018年11月25日,2018年中國赤水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發展協作推進會在畢節市召開。

關鍵詞:三大變化

牢築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

通過赤水河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赤水河流域發生了三大變化。

一是破解了全流域長期存在的環境難題。赤水河作為三省界河,流域管轄範圍縱橫交錯,長期以來存在上下遊、左右岸之間產業布局、環境準入、汙水排放標準、環境監管執法尺寸、環保資金投入力度的不一致,部分地區為此形成區域政策窪地,對赤水河水質改善和地區經濟發展造成極大影響。從目前水質改善程度來看,貴州省範圍內赤水河環境質量穩定向好,水質優良率達100%,跨省國控監測斷面水質到達Ⅱ類水質標準,各支流水質達到或優於Ⅲ類水質。但是從四川匯入赤水幹流支流,卻仍然為Ⅳ水質以下,工業企業汙染源偷排漏排現象仍然累見不鮮。三省人民政府籤署赤水河生態補償協議,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實現省與省之間的相互約束和相關管制,為解決赤水河長期存在的環境監管難題探索了新的途徑。

二是建立了「權責對等,合理補償」的工作制度。雲貴川三省人民政府將以構築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為目標,以改善赤水河生態環境質量為目的,約定共同出資2億元設立赤水河流域生態保護橫向補償資金,並按照「權責對等,合理補償」的原則,實施約定水質目標的分段清算,實現水質改善、水量保障的帶來利益,水質惡化承擔相應懲處,以此促進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改善。

三是重新構建流域的生態安全格局。建立聯防聯控和環境信息共享機制,強化聯合查處和打擊,實行流域上下遊環評會商及環境汙染應急聯動,促進三省之間關於赤水河流域保護的溝通協調,形成赤水河流域上下遊統一決策、統一行動。四是建立合作共治,區域協作的工作機制。貴州省協商雲南、四川兩省圍繞「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環境準入負面清單」硬約束,堅持統分結合,協同發力,實施赤水河流域環境保護「五統一」(即: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環評、統一監測、統一執法)。約定每半年召開一次輪值會議,共同探討赤水河流域環境保護工作,落實長江流域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戰略部署,共推「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產業發展、區域合作」的任務,促進赤水河流域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赤水河元厚紅軍渡口

通過建立赤水河跨省生態補償機制,雲貴川三省統一了共識,凝聚了合力,明確了構建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為共同目標,有力的推進赤水河流域生態保護,形成成本共擔、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流域保護和治理長效機制,2018年赤水河流域水質總體良好,所有監測斷面均達到或優於規定水質類別,出境水質斷面穩定達到二類,獲得「中國好水」優質水源地稱號,仁懷市榮獲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表彰,赤水市被命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創新實踐基地。同時,赤水河作為全國首個跨多省流域的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為全國下一步探索建立多省生態補償積累經驗。

相關焦點

  • 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受困地域界限 建議加強上下遊配合
    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受困「地域界限」  建議加強部門合作、上下遊配合  記者近日在貴州、湖南等地調研了解到,各地在探索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努力謀求在利益平衡基礎上的水生態和諧方面,取得初步成果,但也存在補償效率不高、地方單打獨鬥和以局部發展訴求為先等問題。
  • 探訪四川赤水河流域生態環保:守護「母親河」清水綠岸
    單鵬 攝   中新網瀘州10月29日電 題:探訪四川赤水河流域生態環保:守護「母親河」清水綠岸  作者 單鵬  在四川、雲南、貴州三省交界處的高山峽谷間,今年一月份通車的雞鳴三省大橋高高聳立。站在橋上俯瞰,綠色的赤水河在橋下湍急流淌,浪花翻騰,由此地「正式」入川。
  • 董戰峰:長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框架與重點
    在借鑑全國跨界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加快推進建立長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是長江經濟帶實施生態優先戰略的重要途徑。本文分析了長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與挑戰,提出了長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總體思路和框架,建議長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重點處理好八大關係,本文可為長江流域可持續管理提供技術支撐。
  • 探索中國特色生態補償制度體系
    在有關部委的積極推動下,《關於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關於加快建立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指導意見》《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行動計劃》《關於建立健全長江經濟帶生態補償與保護長效機制的指導意見》《生態綜合補償試點方案》等重要政策文件密集出臺。各地嚴格落實國家生態補償政策,根據本省實際積極探索創新生態補償實踐模式,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補償制度格局日益清晰。
  • 施懿宸:關於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的建議
    在開展流域內各項水汙染控制工作的同時,生態補償作為一種重要的有效管理資源與環境的措施,已有一些如三江源區生態補償、陝甘渭河跨省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補償等實踐。這些實踐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時,也暴露出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存在的一些問題。
  • 合江縣赤水河流域發現40多條長江鱘
    近年來,合江縣把長江、赤水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修復保護擺在突出位置,打出系列組合拳,取得階段性成效。赤水河流域作為長江上遊重要的生態屏障,水源生物生存環境不斷改善。近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對合江縣赤水河流域科研監測時就意外發現40多條有著「水中大熊貓」稱號的長江鱘。
  • 【專家視角】董戰峰: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思路與重點
    分析了當前黃河流域生態補償實踐進 展,評估了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基本思路、重點 方向以及實施路徑,為黃河流域實施大保護大治理提供管理技術支撐。黃河流域生態 補償研究主要集中於相關立法、流域某段或者某個地區 的補償機制與標準核算、補償方式等3】,研究難點是 上遊水源涵養與保護、水土保持、跨省界治水、黃河下 遊灘區等用】,生態補償有助於推動黃河流域協同共治叫 黃河流域面積大、生境脆弱,開發利用歷史悠久,不同 流域間經濟社會文化差異較大,落實大保護大治理要求, 需要就黃河生態補償機制創新進行流域尺度的整體性、 系統性研究,明確機制創新的基本思路和重點方向
  • 貴州赤水河古鎮產生的地理緣由和赤水河雨季為紅色的地質原因
    我們赤水市的這一地質特點在以喀斯特為主的貴州是相當獨特的,貴州省很多地質、農業、森林等方面的區劃都把赤水作為一個單獨區域。赤水市地域從地質上來講,不屬於雲貴高原,而屬於中國最大的紅層盆地——四川盆地。赤水的侏羅紀地層主要分布在河谷丘陵和盆地,如上圖的淺黃色塊、淺綠色塊、綠色色塊所在區域,這一帶正好是赤水的農業地區,侏羅紀地層提供了肥沃的紫色土。
  • 基於政府間博弈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研究
    流域作為水資源環境的承載體,資源大量利用、環境的汙染與破壞進一步加劇了水量的減少和水質的下降,流域用水關係日趨緊張,用水矛盾日益突出,流域上下遊間用水關係和用水利益的平衡成為穩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生態補償制度。
  • 加快研究起草生態補償條例
    報告介紹,總體來看,我國的生態補償機制還沒有根本確立,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利益調節格局還沒有真正形成,在促進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還需要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  報告要求,要通過完善政策和立法,建立健全生態補償長效機制。抓緊修改完善《關於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的若干意見》,在認真總結近年實踐經驗基礎上,研究提出推進工作的主要措施。
  • 奏響生態文明的長江之歌——長江經濟帶各省市共抓大保護成效顯著
    貴州省抓住這一契機,主動和四川、雲南兩省磋商協調機制,建立了環保補償基金,三省籤訂了《赤水河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使環保補償有了法規依據,形成了合作共治、責任共擔、效益共享的流域保護和治理長效機制,極大調動了沿赤各地的環保積極性,赤水河水質發生根本性好轉。目前幹流穩定達到Ⅱ類水質,徑流斷面水質優良率100%,魚類達到149種。
  • 四部門:建立黃河全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
    來源:經濟日報5月9日,財政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和國家林草局聯合發布《支持引導黃河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實施方案》,明確2020—2022年開展試點,探索建立黃河全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標準核算體系,完善目標考核體系、改進補償資金分配辦法
  • 各方共話長三角跨流域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
    王祖強:跨流域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對省域之間的綠色協同發展同樣意義重大。以新安江跨省流域生態補償試點為例,作為打造綠色長三角過程中積極有效的探索,截至目前,浙江與安徽已籤署三輪新安江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補償協議。  通過生態補償機制,新安江的水質持續改善。如今,新安江已經成為浙皖高質量一體化的新引擎。依託流域優質生態資源,浙皖兩省已經構築起皖南—浙西—浙南黃金旅遊路線。
  • 貴州四川雲南交界處的赤水河屬於金庸武俠小說裡哪個教派的地界?
    而貴州、四川、雲南三省交界處的赤水河流域在金庸的武俠世界裡屬於什麼教派的地界呢?從地理上看,赤水河流域屬於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相接的地方,應該是屬於以雲貴高原為核心區的苗疆的五毒教,赤水河下遊的貴州赤水市應該是五毒教的邊緣區,一河之隔的四川瀘州合江縣九支鎮就屬於四川峨眉派的地界了。
  • 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態環境需要
    4年前,貴州成為全國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生態兩字,深度改變著貴州。 2019年,貴州的生態成績單極不平凡:貴州乾淨茶種植面積連續7年全國第一,生態旅遊業持續「井噴」,數字經濟增速連續4年全國第一,社會公眾對貴州生態環境滿意度居全國前列。這些不僅是對貴州生態保護的最好褒獎,也是貴州生態產業的最高榮譽。
  • 鳥瞰雲貴高原與四川盆地交接處的千年古城赤水復興,富饒的赤水河
    貴州遵義赤水市復興鎮赤水河大部分蜿蜒穿梭於雲南、貴州、四川三省交界處的茫茫群山中,是一條典型的山區河流。赤水河大部分河段,兩岸山高水深。可是從貴州遵義赤水市復興鎮開始,赤水河的河道突然不再狹窄,而變得寬闊,顯露出大河的風光。赤水河兩岸也從復興鎮開始,高聳如雲的山峰消失了,變為低矮平緩的丘陵。復興鎮所在的地理位置,正好就是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相接的地方,也正好是赤水河中下遊的分界線所在地。
  • 古代趣事:赤水河古代土人的壯陽藥,原來是我們常見的一種臭蟲
    貴州赤水河流域赤水河是一條穿梭於雲南、貴州、四川三省交界處的河流,歷來就是多民族世代居住的家園。據了解,古時候每到秋冬季節,赤水河沿岸的灘涂上人頭攢動,那是當地的土人在尋找有壯陽功效的秘藥。其實古代土人們尋找的秘藥,就是一種我們赤水河當地稱之為「打屁蟲」的昆蟲。這種打屁蟲是一種會飛的青黑色昆蟲,指甲般大小,狀如水龜。春夏季節,這種蟲也經常到處亂飛,人們不小心碰到它,便放出一種奇臭無比的氣體,讓人噁心難聞。關鍵是這種味道還久久難以散去,讓人們避而遠之。
  • 近期下暴雨,赤水河支流上衝出了神秘恐龍腳印化石的「仙雞石」
    近期下暴雨,在貴州遵義赤水市和四川瀘州古藺縣交界處的赤水河支流盤龍河裡衝出了有四個神秘腳印的大石板。據悉,盤龍河中的石板是由於近期漲大水,被大水衝翻出露水面,而被當地原林村村民發現的。這塊石板表面非常平整,上面有四個間距差不多的腳印。
  • 赤水河支流習水河發現長江鱘
    國慶節後,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員們來到赤水河流域支流習水河,開始漁獲物科研監測中科院進行科研捕撈,在赤水河流域支流習水河裡發現了長江鱘,發現數量如此之多的長江鱘還是頭一回。據悉,是在10月10日,在高洞河的寒沱點,科研捕撈了42條長江鱘起來,這是在以前以是不可能的事,說明現在的生態變好了
  • 踐行「兩山論」需建立完善的生態補償機制
    黨的十八大報告適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越來越迫切的期待,確立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把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放在了同等的高度,進而又確立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黨的十九大把「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作為重要內容寫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