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8來源:貴州學習平臺
赤水河是長江上遊重要的生態屏障,是長江上遊唯一沒有攔河建築物的一級支流,是國家級珍稀特有魚類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是中國高檔醬香型白酒生產基地,是一條名副其實的生態河、美景河、美酒河、英雄河。赤水河作為雲貴川三省界河,發源於雲南省鎮雄縣,沿川黔邊界流至貴州省仁懷市茅臺鎮後,納桐梓河、古藺河經赤水市至四川省合江縣與習水河相匯合後注入長江,幹流總長436公裡。
2013年,貴州省將赤水河作為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改革先河,先後通過開展流域生態保護紅線、流域資源使用和管理制度、流域自然資源資產審計制度、流域生態補償制度、生態環境保護監管和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生態環境保護司法保障制度、流域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投融資制度、合力整治農業農村汙染、生態環境治理和恢復制度、環境保護河長制度、生態環境保護考評機制等12項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創新。生態補償作為赤水河流域生態文明制度改革的一項機制創新,有力的支撐了赤水河流域生態環境質量的穩定和持續改善。
赤水河谷旅遊公路
關鍵詞:生態補償
建立赤水河省內生態補償機制
為推進赤水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流域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14年貴州生態環境廳廳按照「保護者收益、利用者補償、汙染者受罰」的原則,研究制定了《貴州赤水河流域水汙染生態補償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補償辦法》」),並於同年5月經省人民政府同意,在畢節市和遵義市之間組織實施赤水河流域水汙染生態補償。按照《補償辦法》遵義市和畢節市通過水環境質量實施協議對賭,即跨界水質監測斷面達到或優於地表水Ⅱ水質標準,下遊遵義市向畢節市繳納生態補償資金;反之則由上遊畢節市向遵義市繳納生態補償資金,並專款用於赤水河流域水汙染防治、生態建設和環保能力建設。通過實施生態補償,極大地調動了上遊地區強化生態環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017年「生態共享·發展共贏」中國赤水河流域保護治理發展協作推進會,雲貴川三省政協領導現場籤訂《雲貴川三省政協助推赤水河流域生態經濟發展協作協議書》。
關鍵詞:跨省協作
建立赤水河跨省生態補償機制
為進一步鞏固治理效果,持續推進流域生態環保改善,2016年,貴州省生態環境廳在總結省內流域生態補償經驗基礎上,按照《財政部、環境保護部、發展改革委、水利部關於加快建立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指導意見》(財建〔2016〕928號)的要求,貴州省研究起草了《雲貴川赤水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方案》,先後三次組織雲南省、四川省環境保護部門對補償方案進行研討,在財政部、生態環境部的大力支持下,三省就赤水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方案的原則、範圍、期限、目標以及資金籌集和分配考核等關乎各自利益的核心問題達成了共識,擬定《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赤水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協議》(以下簡稱「《補償協議》」),於2018年2月在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修復暨推動建立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工作會議進行現場籤署。
《補償協議》籤署後,為貫徹落實協議約定,細化各省權責,三省共同委託生態環境部規劃設計院編制了《赤水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實施方案》,生態環境部科技財務司領導分別在貴州仁懷、四川成都先後召開五次生態補償研討會,重點對各省約定斷面的水質目標、水質監測斷面責任資金、權責劃分、斷面位置設置等關鍵節點進行討論。經過長達10個月的討論協商,最終於2018年12月三省達成共識,共同印發《赤水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實施方案》。目前雲貴川三省正按照協議和方案的約定有序推進。
2018年11月25日,2018年中國赤水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發展協作推進會在畢節市召開。
關鍵詞:三大變化
牢築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
通過赤水河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赤水河流域發生了三大變化。
一是破解了全流域長期存在的環境難題。赤水河作為三省界河,流域管轄範圍縱橫交錯,長期以來存在上下遊、左右岸之間產業布局、環境準入、汙水排放標準、環境監管執法尺寸、環保資金投入力度的不一致,部分地區為此形成區域政策窪地,對赤水河水質改善和地區經濟發展造成極大影響。從目前水質改善程度來看,貴州省範圍內赤水河環境質量穩定向好,水質優良率達100%,跨省國控監測斷面水質到達Ⅱ類水質標準,各支流水質達到或優於Ⅲ類水質。但是從四川匯入赤水幹流支流,卻仍然為Ⅳ水質以下,工業企業汙染源偷排漏排現象仍然累見不鮮。三省人民政府籤署赤水河生態補償協議,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實現省與省之間的相互約束和相關管制,為解決赤水河長期存在的環境監管難題探索了新的途徑。
二是建立了「權責對等,合理補償」的工作制度。雲貴川三省人民政府將以構築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為目標,以改善赤水河生態環境質量為目的,約定共同出資2億元設立赤水河流域生態保護橫向補償資金,並按照「權責對等,合理補償」的原則,實施約定水質目標的分段清算,實現水質改善、水量保障的帶來利益,水質惡化承擔相應懲處,以此促進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改善。
三是重新構建流域的生態安全格局。建立聯防聯控和環境信息共享機制,強化聯合查處和打擊,實行流域上下遊環評會商及環境汙染應急聯動,促進三省之間關於赤水河流域保護的溝通協調,形成赤水河流域上下遊統一決策、統一行動。四是建立合作共治,區域協作的工作機制。貴州省協商雲南、四川兩省圍繞「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環境準入負面清單」硬約束,堅持統分結合,協同發力,實施赤水河流域環境保護「五統一」(即: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環評、統一監測、統一執法)。約定每半年召開一次輪值會議,共同探討赤水河流域環境保護工作,落實長江流域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戰略部署,共推「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產業發展、區域合作」的任務,促進赤水河流域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赤水河元厚紅軍渡口
通過建立赤水河跨省生態補償機制,雲貴川三省統一了共識,凝聚了合力,明確了構建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為共同目標,有力的推進赤水河流域生態保護,形成成本共擔、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流域保護和治理長效機制,2018年赤水河流域水質總體良好,所有監測斷面均達到或優於規定水質類別,出境水質斷面穩定達到二類,獲得「中國好水」優質水源地稱號,仁懷市榮獲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表彰,赤水市被命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創新實踐基地。同時,赤水河作為全國首個跨多省流域的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為全國下一步探索建立多省生態補償積累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