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態環境需要

2020-11-27 人民網貴州站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習近平總書記對貴州生態文明建設格外關注、寄予厚望,黨的十八大以來每年都對貴州生態文明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孫志剛指出,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既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貴州代表委員強烈的責任擔當和深厚的為民情懷。

「貴州現在到處是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已經成為貴州一張靚麗的名片。」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委副書記、省長諶貽琴表示,貴州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去年,全省縣城以上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98.3%,森林覆蓋率58.5%,地表水水質狀況總體優良,貴州生態文明「金字招牌」越來越靚!

統籌好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關係,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解決好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貴州代表委員紛紛表示,堅定不移守牢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要全面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努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生態保護——堅決不動搖不鬆勁

「短短一個半月裡,習近平總書記三赴地方考察,一個鮮明主題貫穿其中: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全國政協委員、貴州省副省長王世傑表示,產業發展要適應生態保護核心的定位問題,既是脫貧的根本所在,也是決戰脫貧的主攻方向,要堅持生態化、多元化發展,走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發展之路。

4年前,貴州成為全國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生態兩字,深度改變著貴州。

2019年,貴州的生態成績單極不平凡:貴州乾淨茶種植面積連續7年全國第一,生態旅遊業持續「井噴」,數字經濟增速連續4年全國第一,社會公眾對貴州生態環境滿意度居全國前列。這些不僅是對貴州生態保護的最好褒獎,也是貴州生態產業的最高榮譽。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改善的是環境,最終得到實惠的是廣大老百姓。全國人大代表、貴州師範大學國際旅遊文化學院院長殷紅梅說:「多年來,貴州憑藉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傳統村落文化,大力開展鄉村旅遊,促進了鄉村發展與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

「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石阡縣龍塘鎮大屯村黨支部書記周紹軍表示,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是有機統一、相輔相成的,生態、優質、乾淨,讓貴州茶蜚聲海內外,極大推進了貴州茶產業快速發展。

「我希望為基層林農們發聲。」全國政協委員、貴州省森林資源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丁貴傑表示,經過一年來的多地調研,今年全國兩會我準備了兩個提案,作為林業科研人員,我們有義務為林業發展問題發聲助力。

綠色發展——走高質量發展新路

5月初,記者走進「90後」全國人大代表楊昌芹所在的赤水市大同鎮,猶如走進綠色畫廊。赤水河兩岸的翠竹接天,幾乎看不到盡頭,空氣中每立方釐米3萬多個負氧離子,讓人沉醉。

今年是楊昌芹第3次赴北京參加全國兩會。作為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今年她關注的是「傳統產業和鄉村振興的融合發展」。她希望通過竹編,讓更多貧困群眾吃上「生態飯」,甩掉「窮帽子」。

赤水市是中國十大竹鄉之一。森林覆蓋率82%以上,擁有竹林面積132.8萬畝,當地農民收入50%以上來自於竹業。赤水已形成以生態竹產業為支撐的種植、加工、旅遊等全產業鏈,去年,獲評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成為名副其實「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生態樣板」。

從赤水的竹子身上,是貴州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的縮影。

為了聽到原生態聲音,全國政協委員、貴州省盤州市淤泥鄉巖博聯村黨委書記餘留芬平時只要有空,就會去村裡走一走,到農戶家嘮嘮嗑,從中捕捉他們真實的想法。她認為,村民居住較為分散,因此汙水處理、垃圾處理、網絡發展等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還是較高。「而這也意味著我們的工作仍需努力。」

「依託良好生態做好林下中藥材種植和生態旅遊兩篇文章,海雀村人均收入從多年前的33元提高到去年的10611元。」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赫章縣河鎮彝族苗族鄉海雀村黨支部書記文正友說,接下來將繼續努力,為綠色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汙染防治——解決好突出環境問題

生態環境一頭連著老百姓的福祉,一頭連著社會和諧穩定。

今年初,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王勇專程來到了赤水河流域,對其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情況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調研。「赤水河流域是長江上遊的重要生態屏障,保護赤水河,就是保護『生態河』『美酒河』『英雄河』。」

「作為人大代表,我要發揮優勢,爭取更多支持,助力當地把綠水青山源源不斷變成金山銀山。」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南中源茶旅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韋波說,在推進鄉村建設中,要加大專項投入,解決好農村垃圾、汙水無害化處理等問題。

提高議案提案質量,是履職的重要抓手。磷石膏綜合利用,一直是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磷化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何光亮關注的重點內容。他說:「以渣定產解決了磷石膏利用上的難題,既加強了生態保護,又增強了經濟效益,為全力打贏固體廢物治理戰奠定基礎。」

「要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集中力量攻克損害人民群眾生態利益的突出環境問題。」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陳少波認為,在當前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我們更要堅持既定發展戰略,堅持做好自己的事,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大生態戰略行動。(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謝巍娥 申雲帆)

(責編:陳晶晶、陳康清)

相關焦點

  • 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及其實現路徑-光明日報-光明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這既是從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現實出發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
  • 讓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建議》明確提出: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紮實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新發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斷提高。
  • 陳宗委員:企業應當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為落腳點
    9月17日,李克強總理召開國務院常務會提出,要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也對改善民營企業的成長和發展環境具有重大意義。針對企業貸款難的問題,陳宗指出,如果關於短貸長投的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民營企業發展將會非常困難,一旦出現斷貸、抽貸情形,企業就會面臨危機。針對政策落地問題,要回歸初心,為民辦事,打通最後一公裡。企業家精神,最重要的是要有鮮明的政治態度。
  • 王濟光委員: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更多優質生態產品
    但自然狀態下的生態產品在數量、質量和區域分布上已經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為此,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政協副秘書長王濟光建議,堅持問題導向,主攻薄弱環節,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  在我國很多地區,尤其是在對自然生態影響較大的區域,比如大江大河源頭地區、溼地保護區、重要農業區、主要製造業集聚區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修復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貫徹不夠,為求經濟發展不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粗放式開發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破壞的情況時有發生,一些重點水域汙染嚴重、部分城市霧霾天氣增多、自然災害頻發。
  • 增進生態環境民生福祉的內涵、價值與路徑
    深入理解增進生態環境民生福祉的基本內涵、重大價值和主要路徑,有助於我們從講政治、重民生、求實效的高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切實增強人民群眾源自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障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權益,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 2020年9月時政熱點分析:保護生態環境 築牢發展根基
    但是生態文明建設卻是制約我國發展的「短板」,生活環境日益惡化,危害著人們的身體健康,不利於兩型社會的構建,與可持續發展理念背道而馳,也制約了經濟發展的腳步,更使得美麗中國成為空談。因此,我們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讓綠色成為發展的底色。保護生態環境,為經濟發展護航。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並不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關係,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
  • 人民星雲-鄭州大學生態環境研究院成立 打造空天生態環境大數據中心
    「人民星雲-鄭州大學生態環境研究院」籤約儀式 9月28日下午,人民星雲-鄭州大學生態環境研究院成立儀式暨「人民·黃河鄭大號」衛星發射新聞發布會在鄭州大學舉行。鄭州大學、人民網·人民數據(國家大數據災備中心)、中科光啟空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在會上聯合成立了人民星雲-鄭州大學生態環境研究院,同時宣布「人民·黃河鄭大號」衛星計劃將於今年10月14日通過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發射。
  • 如何看待當前及未來生態環境保護形勢?
    美麗中國既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詩意表達,同時具有深厚的哲學和科學含義,代表著人與自然在較高發展水平上的協調統一,生態環境根本好轉是美麗中國基本建成的前提與重要特徵。  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變成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 【陝西社科】生態環境保護是「很大的政治」的中國邏輯及意義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天藍、地綠、水清是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底色,關係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的需求由過去「盼溫飽」「求生存」發展為今天的「盼環保」「求生態」。「問題是時代的聲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
  • 人民網評: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文明 生態環境保護 八大公害事件...
    原標題:人民網評:生態興則文明興  「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  在剛剛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釋生態文明建設對於改善民生福祉、推進現代化建設、實現永續發展的深遠意義,系統闡釋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做出「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的重大判斷,擘畫了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的藍圖,13億中國人期盼的「美麗中國」前景可期。
  • 深刻認識良好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社會取得巨大發展成就,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得到大幅提升,總體幸福指數也得到大幅提升,但生態環境等問題也開始凸顯,人民群眾從注重「溫飽」逐漸轉變為更注重「環保」,從「求生存」到「求生態」。生態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扭轉環境惡化、提高環境質量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
  • 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孫金龍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持續改善...
    這是黨中央深刻把握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及生態環境保護形勢,著眼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立足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準確把握持續改善環境質量的重要意義、重點任務和主要措施,堅決抓好貫徹落實。
  • 防城港丨創新生態環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 生態環境保護多重要,聽習近平怎麼說
    【編前語】「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擁有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是每個中國人的夢想。習近平十分重視生態環境保護,頻頻以妙言雋語生動闡釋。新華社《學習進行時》梳理摘錄習近平在生態環保方面的十個精妙論述,與您分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
  • 【霍爾果斯·民生】美好環境讓健康生活更美好
    百姓利益掛心間,一枝一葉總關情,為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霍爾果斯市各單位把環境整治作為重點的民生實事來抓,常態化開展衛生大掃除、完善公共設施、美化城鄉環境等愛國衛生運動,在助力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同時,改善和美化人居環境,提高群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指數。
  • 生態環境「根本好轉」要有六個特徵
    三是改善的成效還不穩固,離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離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四是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與過去相比有很大的提升,但是與面臨的環境問題、解決問題的手段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我們要建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我們要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我們要還老百姓藍天白雲、繁星閃爍,水清岸綠、魚翔淺底,吃得放心、住得安心,鳥語花香、田園風光。這裡所說的都是生態環境問題,因此到2035年,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的關鍵,是全國生態環境根本好轉。
  • 奮力開創生態環境保護事業新局面——訪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部長...
    70年來,我國堅持依靠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從「32字」環保工作方針(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大家動手,保護環境、造福人民),到八項環境管理制度(環境影響評價、「三同時」、排汙收費、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汙許可、汙染集中控制、限期治理),再到生態環境指標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約束性指標。
  • 生態環境部氣候司司長: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發生歷史性變革
    該邊會由生態環境部指導,中國新聞社和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聯合主辦。 李高說,2018年5月,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在北京召開,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這一標誌性成果。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集中體現為「八個觀」。
  • 綠色發展呵護「防城港藍」 ——我市生態環境保護情況綜述
    ,全力呵護「防城港藍」,寫下了一篇可圈可點的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綠色文章」。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黨組成員鄭大雄表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的目標,我市將生態環境保護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以高質量的人居環境供給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 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堅持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貫穿到生產發展始終,這是新時代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第三,自然生態安全是事關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現實指向。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發展經濟是為了民生,維護生態安全,加強生態保護也是為了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