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能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倡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等僅僅作為經濟問題。這裡面有很大的政治。」這是201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談及經濟形勢講的一句話。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治理實踐及取得的成就說明,生態環境保護「裡面有很大的政治」這個論斷內涵豐富、意義深遠,體現著中國生態環境治理的獨特邏輯,反映了中國生態環境治理的寶貴經驗。
在中國,生態環境保護裡面之所以有很大的政治,原因在於:
其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關係民生人心。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天藍、地綠、水清是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底色,關係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的需求由過去「盼溫飽」「求生存」發展為今天的「盼環保」「求生態」。「問題是時代的聲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能否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提供更好的生態環境,關係人心向背,成為檢驗黨治國理政能力和執政效能的「試金石」。
其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關係黨的使命宗旨。黨的十七大把建設生態文明納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五大目標之一,並首次將人與自然和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寫入黨章。黨的十八大又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並寫入黨章。黨的十九大在修改黨章時又進一步將生態文明部分內容細化和豐富,並將建設美麗中國的要求寫入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所以說,生態環境保護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
其三,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關係民族命運。生態環境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關乎當代和未來。良好生態環境是全面小康的應有之義和國家現代化的重要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當前,中國的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已經取得重大成就,但是由於歷史欠帳、多期交匯等方面的原因,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危及國家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生態安全。為當代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子孫後代長遠發展計,協調好人口再生產、經濟再生產和自然再生產的關係,呵護好人類共同的家園並詩意地棲居,不僅是經濟和社會問題,更是政治問題。
美國學者羅斯·特裡爾在其主編的《習近平復興中國》一書中指出:「習近平說環境保護是『很大的政治』,內涵極其深刻。他並非單方面強調環保的重要意義,而是對執政黨面臨的形勢和挑戰有著清醒認識——生態文明直接關係公眾切身利益,又是中國社會治理體制中的一個利益交叉點,有可能引發諸多隱性問題,而在糾纏的『繩結』中找到拆解之法,無疑將為中國可持續發展難題的破解找到思路。」作為「旁觀者」的美國學者,找到了新時代中國生態環境治理的「密碼」,為研究和分析生態環境保護的中國邏輯作了註腳。
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生態環境保護「裡面有很大的政治」的重要論斷和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調研時談及秦嶺違建問題時的指示精神,必須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做到:
首先,要有自覺的政治意識。2015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審議《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時強調:「全黨上下要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真抓實幹、務求實效,把生態文明建設藍圖逐步變為現實,努力開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為推動世界綠色發展、維護全球生態安全作出積極貢獻。」這實際上已經為各級領導正確認識和解決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問題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要求。各級領導幹部要時刻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關注黨中央在生態環境方面關心什麼、強調什麼、主張什麼,將生態環境治理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其次,要有敢於擔當的勇氣。「我國生態環境矛盾有一個歷史積累過程,不是一天變壞的,但不能在我們手裡變得越來越壞,共產黨人應該有這樣的胸懷和意志。」各級幹部必須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堅決貫徹黨和國家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原則、方針和政策,積極解決攸關人民利益、危害人民健康、人民反映強烈或危及國家生態安全、生態利益的突出環境問題,將生態環境問題引起的社會風險和外交爭端降到最低。同時,也要構建領導幹部責任追究制度,對那些不顧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後果,特別是危害人民群眾身心健康、損害人民群眾生態利益、影響社會秩序穩定者,必須嚴加懲處、終身追責。
最後,要有善於作為的能力。各級領導幹部要善於把黨的領導優勢和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生態環境治理效能,推動生態環境治理的現代化。具體而言,就是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辯證看待人與自然、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關係;構建系統完備、規範有效的制度體系,整合環境治理資源、規範治理程序、減少治理成本、降低治理風險、提高治理效能;開闢網絡渠道推動環境治理的信息共建、信息共享、信息溝通,減少環境治理的信息滯後、信息屏障、信息混淆,推動環境決策、公眾參與、環境監督、環境司法救助等的網絡化、高效化;加強生態道德、生態倫理的宣傳教育,使生態正義、人與自然和諧、友善對待自然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並根植於人民群眾心中。最終,實現生態環境治理由人治向法治的轉變,全面提高治理水平和治理效能。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推進生態扶貧的歷程與經驗研究」(17BDJ069)階段性成果)
編輯: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