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社科】生態環境保護是「很大的政治」的中國邏輯及意義

2021-01-16 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我們不能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倡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等僅僅作為經濟問題。這裡面有很大的政治。」這是201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談及經濟形勢講的一句話。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治理實踐及取得的成就說明,生態環境保護「裡面有很大的政治」這個論斷內涵豐富、意義深遠,體現著中國生態環境治理的獨特邏輯,反映了中國生態環境治理的寶貴經驗。

在中國,生態環境保護裡面之所以有很大的政治,原因在於:

其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關係民生人心。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天藍、地綠、水清是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底色,關係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的需求由過去「盼溫飽」「求生存」發展為今天的「盼環保」「求生態」。「問題是時代的聲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能否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提供更好的生態環境,關係人心向背,成為檢驗黨治國理政能力和執政效能的「試金石」。

其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關係黨的使命宗旨。黨的十七大把建設生態文明納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五大目標之一,並首次將人與自然和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寫入黨章。黨的十八大又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並寫入黨章。黨的十九大在修改黨章時又進一步將生態文明部分內容細化和豐富,並將建設美麗中國的要求寫入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所以說,生態環境保護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

其三,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關係民族命運。生態環境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關乎當代和未來。良好生態環境是全面小康的應有之義和國家現代化的重要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當前,中國的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已經取得重大成就,但是由於歷史欠帳、多期交匯等方面的原因,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危及國家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生態安全。為當代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子孫後代長遠發展計,協調好人口再生產、經濟再生產和自然再生產的關係,呵護好人類共同的家園並詩意地棲居,不僅是經濟和社會問題,更是政治問題。

美國學者羅斯·特裡爾在其主編的《習近平復興中國》一書中指出:「習近平說環境保護是『很大的政治』,內涵極其深刻。他並非單方面強調環保的重要意義,而是對執政黨面臨的形勢和挑戰有著清醒認識——生態文明直接關係公眾切身利益,又是中國社會治理體制中的一個利益交叉點,有可能引發諸多隱性問題,而在糾纏的『繩結』中找到拆解之法,無疑將為中國可持續發展難題的破解找到思路。」作為「旁觀者」的美國學者,找到了新時代中國生態環境治理的「密碼」,為研究和分析生態環境保護的中國邏輯作了註腳。

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生態環境保護「裡面有很大的政治」的重要論斷和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調研時談及秦嶺違建問題時的指示精神,必須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做到:

首先,要有自覺的政治意識。2015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審議《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時強調:「全黨上下要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真抓實幹、務求實效,把生態文明建設藍圖逐步變為現實,努力開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為推動世界綠色發展、維護全球生態安全作出積極貢獻。」這實際上已經為各級領導正確認識和解決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問題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要求。各級領導幹部要時刻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關注黨中央在生態環境方面關心什麼、強調什麼、主張什麼,將生態環境治理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其次,要有敢於擔當的勇氣。「我國生態環境矛盾有一個歷史積累過程,不是一天變壞的,但不能在我們手裡變得越來越壞,共產黨人應該有這樣的胸懷和意志。」各級幹部必須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堅決貫徹黨和國家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原則、方針和政策,積極解決攸關人民利益、危害人民健康、人民反映強烈或危及國家生態安全、生態利益的突出環境問題,將生態環境問題引起的社會風險和外交爭端降到最低。同時,也要構建領導幹部責任追究制度,對那些不顧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後果,特別是危害人民群眾身心健康、損害人民群眾生態利益、影響社會秩序穩定者,必須嚴加懲處、終身追責。

最後,要有善於作為的能力。各級領導幹部要善於把黨的領導優勢和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生態環境治理效能,推動生態環境治理的現代化。具體而言,就是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辯證看待人與自然、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關係;構建系統完備、規範有效的制度體系,整合環境治理資源、規範治理程序、減少治理成本、降低治理風險、提高治理效能;開闢網絡渠道推動環境治理的信息共建、信息共享、信息溝通,減少環境治理的信息滯後、信息屏障、信息混淆,推動環境決策、公眾參與、環境監督、環境司法救助等的網絡化、高效化;加強生態道德、生態倫理的宣傳教育,使生態正義、人與自然和諧、友善對待自然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並根植於人民群眾心中。最終,實現生態環境治理由人治向法治的轉變,全面提高治理水平和治理效能。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推進生態扶貧的歷程與經驗研究」(17BDJ069)階段性成果)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秦嶺生態保護的歷史意義與責任擔當
    保護好秦嶺生態環境,對確保中華民族長盛不衰、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此前在浙江考察時,總書記強調,「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  如何認識秦嶺的歷史文化價值與生態意義,從思想上、行動上履行好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職責,當好守護綠水青山的生態衛士?
  • 陝西首個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基地揭牌成立
    正義網西安6月5日電(記者倪建軍 通訊員張愛萍)在第48個「世界環境日」之際,由陝西省檢察院西安鐵路運輸分院聯合西安鐵路運輸中級法院、陝西省樓觀臺國有生態實驗林場共建的陝西首個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基地——「秦嶺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基地
  • 生態環境部開展重點流域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編制...
    11月25日,生態環境部以視頻形式組織調度重點流域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督促有關地方落實規劃編制主體責任,加快推動規劃編制。生態環境部副部長翟青出席會商並講話。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師、水司司長張波主持會商。
  • 陝西:秦嶺生態和生物資源保護是事關實現「美麗陝西」和國家生態...
    按照省委部署,11月30日,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郭永平赴周至縣,對他聯繫的重大項目「陝西秦嶺生態和生物資源保護工程」進行調研。他強調,秦嶺生態和生物資源保護是事關實現「美麗陝西」和國家生態安全的大事,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生態保護系列講話精神,特別是關於秦嶺生態保護的重要講話精神,充分發揮秦嶺極為獨特的區位優勢和無可比擬的戰略價值,讓群眾享有更多「獲得感」。
  • 匯聚陝西新時代追趕超越的強勁動力——全省社科理論界學習貫徹黨...
    「生命共同體」理念:引領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智慧」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李剛深入理解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論斷,就要全面理解「生命共同體」理念及其「中國智慧」意義。一、深入認識「生命共同體」理念的唯物史觀創新意義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鮮明地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論斷,深化了綠色發展理念的內涵,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辯證關係的理論。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綠色發展觀,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別是唯物史觀,是典型的「中國智慧」。
  • 2016年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立項名單公示
    > 6 恩格斯社會批判思想研究 張振鵬 渤海大學 7 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經濟思想的歷史邏輯和未來發展 知識分子與革命文化關係論綱 雷家軍 浙江農林大學 12 財富與信仰的衝突及其化解:生態幸福論的出場邏輯
  • 央視紀錄片《美麗中國》熱播 陝西生態環境監測強勢出鏡 速來圍觀~
    央視紀錄片《美麗中國》熱播 陝西生態環境監測強勢出鏡 速來圍觀~ 2019-11-13 11: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西方環境正義理論的意義與局限
    西方環境正義理論的意義與局限 2018年04月03日 07:4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田世錠 字號 內容摘要:隨著20世紀80年代西方環境正義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 全文實錄|生態環境部部長在2019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201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史上具有重要裡程碑意義的一年,黨中央、國務院對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
  • 道義理想主義:中國外交的政治邏輯
    由於中國國家處境的變化,「後革命社會」塑形外交,政治脫敏成為新外交戰略思維形成的前提條件。政治脫敏成功,中國外交就會進入一個新天地;政治難以脫敏,由內政到外交方式都會循排斥性的政治思維展開。在一個複雜的現代世界中,確立中國外交的自洽政治邏輯,既有利於維護中國國家利益,又有利於世界各國融洽相處。
  • 大秦嶺生態環境:過去、現在與未來
    而在此以前,西北大學、陝西師範大學、陝西省動物研究所等動物學專家或項目組,前後出版了秦嶺各種大型動物研究專著。   新中國成立以來,秦嶺生態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種質資源調查,而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關注較少。
  • 國家生態環境保護專家委員會全體會議在京舉行
    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科學謀劃「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奠定堅實的生態環境基礎。會上,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介紹了「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總體思路,專委會委員代表圍繞如何做好「十四五」期間生態環保工作作交流發言或提交書面意見建議。
  • 【陝西社科】陝西紫陽縣域經濟發展與生態城鎮化路徑選擇研究
    二、原因分析1.生態保護壓力大。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以及人口數量的增長,生態環境質量下降、生態系統功能退化、生物多樣性豐富度降低等風險加大。部分廢棄礦區生態修復技術難度大、資金十分短缺。縣域重點開發區面積佔比僅6%左右,75%以上區域屬限制開發區,發展空間不足,承載能力有限。2.城鎮功能不完善。
  • 專家論生態恢復與環境保護
    編者按:   生態恢復與環境保護是一項巨大的系統的社會工程,任重而道遠。加強這一重大課題的研究,探討其中的規律性認識,是極其重要而緊迫的。由中國環境學會、中國生態學會、中國生態經濟研究會、中國水土保持學會等單位聯合召開的「落實科學發展觀暨《中國生態演變與治理方略》研討會」,於日前在北京舉行。
  • 生態環境部舉行新聞發布會 介紹生態環境保護法規標準等工作進展並...
    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鍵少數」,要將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始終做到理論上清醒、政治上堅定、行動上自覺。大家認為,學習好宣傳好貫徹好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要做到「九個結合」。一要與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結合起來,把打贏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作為生態環境部門心中的「國之大者」。
  • 保護生物多樣性——生態文明背景下國土空間規劃的邏輯基礎
    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 ...解讀《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汙染...
    新華社北京6月24日電 題:建設美麗中國的總部署——專家解讀《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新華社記者高敬、董峻新華社24日播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確定,
  • 中國生態環境保護吉祥物發布
    人民網北京6月5日電(記者 餘璐)5日上午,由生態環境部、中央文明辦共同主辦的「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2020年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在北京舉行。在活動現場,「中國生態環境保護吉祥物」正式發布。小山和小水面帶笑容、活潑靈動,寓意著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積極踐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共同守護地球家園。
  • 人民網評: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文明 生態環境保護 八大公害事件...
    原標題:人民網評:生態興則文明興  「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  在剛剛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釋生態文明建設對於改善民生福祉、推進現代化建設、實現永續發展的深遠意義,系統闡釋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做出「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的重大判斷,擘畫了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的藍圖,13億中國人期盼的「美麗中國」前景可期。
  • 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名單公示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2020年3月31日附件: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名單公示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名單公示立項課題名稱首席專家責任單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屬性和基本特徵研究孟鑫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共產黨對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探索實踐和經驗研究何顯明浙江省社會科學院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實踐探索研究郭傑忠南昌航空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