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縣治,天下安」,縣域經濟是陝西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薄弱環節,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潛力所在。縣域經濟發展是實現陝西經濟社會發展新跨越,特別是實現陝南秦巴連片特困區與全國同步夠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現階段落後地區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關鍵舉措是推進城鄉融合與新型城鎮化發展,實現鄉村振興和區域協調發展。紫陽縣隸屬於陝西省安康市,地處我國重點生態功能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涵養區及秦巴山區連片特困地區。紫陽縣縣域經濟發展滯後,城鎮化水平較低。為此我們以紫陽縣17個鎮為研究對象。圍繞加快城鎮化建設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這一命題,在紫陽縣開展生態城鎮化路徑選擇研究,探索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轉型、生態保護、城鎮建設與鄉村振興等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可能模式。
一、問題現狀
紫陽縣地處關中平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長江中遊城市群的幾何中心地帶,是沿漢江生態城鎮帶重要節點城鎮,也是安康市通往成渝城市群的門戶。紫陽縣處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涵養區,是我國重點生態功能區和限制開發區,面臨生態保護與發展限制的雙重壓力。同時,紫陽縣位於秦巴山區連片特困地區,當地幹部群眾發展經濟、脫貧致富的願望非常強烈,協調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係是紫陽縣當前發展需解決的首要問題。此外,紫陽縣域經濟發展中還面臨生態保護壓力大、城鎮功能不完善、產業集群水平低、旅遊業發展緩慢等現實問題。
二、原因分析
1.生態保護壓力大。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以及人口數量的增長,生態環境質量下降、生態系統功能退化、生物多樣性豐富度降低等風險加大。部分廢棄礦區生態修復技術難度大、資金十分短缺。縣域重點開發區面積佔比僅6%左右,75%以上區域屬限制開發區,發展空間不足,承載能力有限。
2.城鎮功能不完善。集鎮基礎設施缺乏統一規劃,建設水平總體偏低,文化體育、農貿市場、集中停車場、汙水垃圾處理等公共服務設施不健全,發展空間被壓縮,對功能提升形成約束。中心鎮規模效益和輻射帶動能力有待提高,對周邊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吸引力和集聚效應不強。
3.產業集群化水平低。現有企業規模小、數量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緩慢,全鏈條增值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尚未形成,綜合競爭力不強。以富硒食品加工為代表的第二產業仍處於轉型升級初期,資源優勢轉化慢,高端化功能性產品少,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不足。服務業增加值佔比較小,產業發展層次整體偏低。
4.旅遊業發展緩慢。旅遊業仍處於初級階段,城景融合、農旅融合發展滯後,產業鏈條短,業態較為單一。旅遊資源利用率不高,精品旅遊線路開發緩慢,尚未融入安康市全域旅遊發展格局。旅遊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不高,產品開發以自然觀光型旅遊為主,配套服務不完善,體驗性產品供給不足。
5.協作機制不健全。資源共享程度低,缺乏統一有效的資源開發模式。城鎮間產業分工協作關係較弱、聯動效應不足,協同發展機制有待健全。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共建共享不足,運營管理效率不高,縣域一體化發展偏慢。全社會共同保護生態環境的合力不強,環境共治推進比較困難。
三、對策建議
1. 強化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綠色發展強化主體功能區戰略,堅持生態優先原則,依次確定城鎮空間、農業空間、生態空間。科學劃定重要水源地及各鎮的重要水源地禁建區和控制區保護紅線。以重點生態工程為抓手,推動生態建設聯動,構建「三屏兩廊」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三屏,即大巴山水源涵養、天然林保護和生物多樣性生態屏障;米倉山水源涵養、特色農業和生物多樣性生態屏障;鳳凰山水土保持、綠化造林、旅遊景觀生態屏障。兩廊,即漢江幹流及兩岸濱水走廊和高速路(鐵路、任河)沿線生態走廊。實施漢江、任河等重點流域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和防洪保安工程,建設漢江生態長廊。將生態效益融入綠地建設中,重視山地和漢江對氣候與生態的影響,保護漢江的生態環境,築牢漢江重要生態屏障。加強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持續推進國土綠化,建設沿漢江幹流及重要支流為脈絡的溼地生態綠廊,開展物種保護與繁育,提升溼地水源淨化功能,加強礦山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切實減少和控制各類開發建設活動對生態環境的損害。加快沿漢江重點鎮汙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持續改善大氣環境質量,開展土壤汙染治理。全面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新資源觀,促進低碳循環發展。
2. 打造完整產業鏈條,推動特色發展加快發展富硒農業。打造高產、高效、優質茶葉基地,提高茶園標準化管理水平,實施茶產業「十百千萬」工程,打造茶葉全產業鏈。在中高山區重點發展核桃、板慄,淺山丘陵區重點發展金錢橘、皺皮柑。不斷擴大厚樸、杜仲、金銀花、黃柏等秦巴道地中藥材種植規模,形成種苗、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發展,打造秦巴道地中藥材供應基地。推廣魔芋林下種植模式,建成全國重要的富硒魔芋生產基地。打造一批產業特色鮮明、要素高度集聚、設施裝備先進、生產方式綠色、經濟效益顯著、輻射帶動力強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形成國家級、省級、市縣級園區協調發展格局,同時積極推動園區功能由基地型向示範型、服務型轉變。積極發展新型工業,大力發展富硒茶、糧油、水產品、肉製品和果蔬等精深加工,積極研發富硒降脂減肥、降壓降脂等各類不同功能的茶產品衝劑及膠囊(保健品),積極發展運動員飲料、複合飲料、茶飲料、穀物飲料和咖啡飲料等,全力支持「真硒水」品牌創建。堅持鎮園一體化發展模式建設硒谷生態工業園區,大力發展生物醫藥、新型材料和裝備製造業,加快推進智慧物流項目建設,積極發展樞紐經濟,完善公共配套服務,推進智慧園區建設。
3. 完善全域旅遊格局,推動升級發展大力發展文旅產業,構建全季時旅遊產品,大力實施旅遊產品品質化提升工程,以「穩觀光、強度假、大休閒」為理念,注重提升旅遊產品的文化內涵、科技含量、綠色元素,構建自然山水觀賞、歷史人文博覽、鄉村田園體驗、休閒農業觀光和生態康養旅遊產品體系。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理念,在發展中文化產業的同時,注重文化遺產保護,構建縣—鎮—村三級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加快建設全域旅遊示範區,以漢江、任河沿線區域為主,結合「漢水、富硒、商幫、茶韻、民歌、道源」六大元素,圍繞「生態觀光、文化休閒、養生度假」主題,打造「城旅」「農旅」「文旅」「產旅」融合發展的秦巴漢水人文生態旅遊區。完善全域旅遊基礎設施,提升全域旅遊服務水平。打造百億康養產業,發展森林康養和體育康養等產業,培育康養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充分彰顯漢水、道教和茶歌等文化特質,打造具有紫陽特色的森林康養示範區。完善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統籌規劃全民健身公共設施,打造養生、休閒及健康於一體的康養產業。
4. 構建韌性城鎮布局,推動智慧發展優化空間布局,提升城鎮品質,重塑「江產城」融合發展新空間。按照城鎮組團、鄉村聚落、田園網絡(水網、茶網、田網)發展的生態空間形態,構建縣中心城區、漢江幹流沿線鎮為主要載體的「江產城」融合發展新模式。提高城鎮建設管理水平,通過城市建設規模控制紅線、城市空間擴展邊界控制紅線、產業園區擴張控制紅線、生態環境保育控制紅線和基本農田保護控制紅線「五條」紅線的剛性約束,實現空間集約高效利用。提高城市韌性,統籌布局市政設施和地下綜合管廊,高規格規劃、高水平建設交通、電力、給排水、供氣、電信、園林綠化等市政設施。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公路、鐵路、航空、水路交通網絡建設,構建快速便捷全域交通網絡,輻射布局生態經濟城鎮帶建設。強化城鄉融合,交通融合,推進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建成「廣覆蓋、深通達、高品質」的城鄉交通運輸網絡,切實解決好農民出行難、運輸難問題。提升城鎮韌性,建立健全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臺。推行日常監測管理常態化、網格化、信息化,紮實做好重點人群、重點部位防控工作,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措施,鞏固穩定向好的防控態勢。
(作者系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教授,本文系陝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重點項目【2019SJ003】結項成果摘要)
編輯: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