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立項名單公示 |
序號 | 學科 | 項目名稱 | 申請人 | 工作單位 |
1 | 馬列·科社 |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邏輯 | 金民卿 |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 |
2 |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學習觀研究 | 祝志男 | 首都師範大學 |
3 | 中國共產黨青年觀研究 | 張春枝 | 中南民族大學 |
4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安全問題研究 | 方同義 | 寧波大學 |
5 | 馬克思的勞動概念及其當代價值 | 熊來平 | 井岡山大學 |
6 | 恩格斯社會批判思想研究 | 張振鵬 | 渤海大學 |
7 | 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經濟思想的歷史邏輯和未來發展 | 陳鵬 | 上海交通大學 |
8 | 平等論:馬克思恩格斯的視角 | 李紀才 | 中央黨校 |
9 | 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研究 | 戴銳 | 河海大學 |
10 | 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前沿發展研究 | 王學儉 | 蘭州大學 |
11 | 知識分子與革命文化關係論綱 | 雷家軍 | 浙江農林大學 |
12 | 財富與信仰的衝突及其化解:生態幸福論的出場邏輯 | 董輝 | 陝西師範大學 |
13 | 霍耐特「承認理論」探究 | 趙琰 | 華僑大學 |
14 | 沉思與批判——盧卡奇思想研究 | 燕宏遠 | 湖南師範大學 |
15 | 清末民初中國社會主義論爭文獻彙編 | 魯法芹 | 山東大學 |
16 | 黨史·黨建 | 長徵日誌 | 肖居孝 | 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 |
17 | 中央蘇區時期中國共產黨組織形態研究 | 劉魁 | 贛南師範大學 |
18 | 中國共產黨與湖南抗戰 | 羅玉明 | 湘潭大學 |
19 | 中國共產黨協商民主思想發展史 | 丁雲 | 北京工業大學 |
20 | 新中國成立以來救災捐贈研究 | 韓穎 | 中共深圳市委黨校 |
21 | 建國以來經濟發展戰略與經濟體制模式的歷史互動與歷史啟示 | 任志江 | 西南大學 |
22 | 習仲勳地方施政思想研究 | 湯哲 | 深圳大學 |
23 | 中國政府對港澳地區出口供應工作研究(1949—1978) | 唐富滿 | 華南師範大學 |
24 | 哲學 | 馬克思實踐思維方式研究 | 路向峰 |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
25 | 哲學究竟所是論——哲學的本質、一般定義及合理形態研究 | 高懿德 | 曲阜師範大學 |
26 | 早期儒家的「為己之學」 | 匡釗 |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 |
27 | 可能的《老子》——文本對勘與思想探原(道篇) | 汪韶軍 | 海南大學 |
28 | 尋繹正當性——諸子學中「類」的思想新研究 | 李巍 | 中山大學 |
29 | 陶淵明哲學思想研究 | 苟小泉 |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 |
30 | 明清儒釋道「三教合一」思想史稿 | 肖建原 | 陝西師範大學 |
31 | 信仰、禮儀與生活:以朱熹祭孔為中心 | 張清江 | 中山大學 |
32 | 朱熹禮樂哲學思想研究 | 馮兵 | 華僑大學 |
33 | 程大昌學術思想研究 | 陶新宏 | 南京郵電大學 |
34 | 王船山體用思想研究 | 田豐 | 武漢理工大學 |
35 | 王船山遵禮之道研究 | 陳力祥 | 湖南大學 |
36 | 禪之延異 | 石義華 | 江蘇師範大學 |
37 | 華嚴學與現代新儒學 | 許寧 | 陝西師範大學 |
38 | 對現代社會的複雜性理解:馬克思與韋伯比較研究 | 鄭飛 |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 |
39 | 重新發現海德格爾、列維納斯與中國哲學 | 馬琳 | 中國人民大學 |
40 | 自由意志與普遍規範——黑格爾法哲學研究 | 李育書 | 中共上海市委黨校 |
41 | 約翰-賽爾的意義理論研究 | 胡光遠 | 中原工學院 |
42 | 技藝與身體:斯多亞派治療哲學研究 | 於江霞 | 浙江財經大學 |
43 | 斷裂與整合:馮特心理學體系的元哲學探究 | 趙萬祥 | 長春師範大學 |
44 | 阿倫特的康德闡釋研究 | 陳聯營 | 河南大學 |
45 | 蘇格蘭啟蒙哲學研究 | 管月飛 | 安徽師範大學 |
46 | 批判實在論哲學研究 | 趙華 | 中共山西省委黨校 |
47 | 西方科技意識形態批判理論研究 | 劉海龍 | 南京林業大學 |
48 | 人的關懷與憂慮:處境倫理研究 | 成海鷹 | 長沙理工大學 |
49 | 德性倫理生活化反思 | 童建軍 | 中山大學 |
50 | 德性知識論 | 方紅慶 | 浙江工業大學 |
51 | 儒家身心觀的倫理之思 | 張豔婉 | 湖南中醫藥大學 |
52 | 平等理論的譜系 | 李石 | 中國人民大學 |
53 | 社會治理的政治哲學話語 | 周謹平 | 中南大學 |
54 | 環境美學與美學重構 | 楊文臣 | 信陽師範學院 |
55 | 意向性視野中的意義理論 | 黃敏 | 中山大學 |
56 | 邏輯全能問題研究 | 陳曉華 | 湘潭大學 |
57 | 基於覆蓋律則的反事實條件句邏輯研究 | 胡懷亮 | 雲南師範大學 |
58 | 現代性存在論基礎的反思與重構 | 曹瑜 | 西北工業大學 |
59 | 和諧社會心態及其培育路徑的精神哲學研究 | 張廷幹 | 鹽城師範學院 |
60 | 最優學通論 | 張瑞甫 | 曲阜師範大學 |
61 | 陌生的近鄰——東方管理哲學初探 | 李萍 | 中國人民大學 |
62 | 理論經濟 | 供給側改革:方法論與實踐邏輯 | 江小國 | 安徽工業大學 |
63 | 中國創新驅動發展路徑研究 | 高偉 | 中央財經大學 |
64 | 技術決定國家地位 | 王珏 | 中國人民大學 |
65 | 金融摩擦條件下中國貨幣政策的信貸傳導渠道研究:結構主義視域 | 戰明華 | 浙江理工大學 |
66 | 城鄉收入差距演變機制及其對經濟增長的門限效應 | 孫華臣 | 山東省宏觀經濟研究院 |
67 | 轉型經濟的消費需求演變特徵——收入分布變遷效應理論與實證 | 孫巍 | 吉林大學 |
68 | 經濟理論分析的投入佔用產出模式 | 劉新建 | 燕山大學 |
69 | 區域金融學導論 | 王學信 | 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 |
70 | 基於市場、產業、空間三重維度的長江中遊城市群一體化模式選擇及機制研究 | 李琳 | 湖南大學 |
71 | 東亞視野的積極老齡化研究 | 劉文 | 山東大學 |
72 | 外商直接投資產業控制力研究 | 李泳 | 中國政法大學 |
73 | 「常平倉」的歷史超越與中國經濟傳統的現代價值研究 | 線文 | 陝西師範大學 |
74 | 清代前期北京糧食市場研究 | 鄧亦兵 | 北京社會科學院 |
75 | 近代上海公共租界的土地制度與市政管理 | 杜恂誠 | 上海財經大學 |
76 | 近代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現代化研究:以民生經濟學為例(1840—1949) | 熊金武 | 中國政法大學 |
77 | 近代中國的工業發展:與日本比較 | 關權 | 中國人民大學 |
78 | 滿族經濟史 | 楊思遠 | 中央民族大學 |
79 | 中國財政制度史 | 黃天華 | 上海財經大學 |
80 | 財局與政局:中國的政治經濟關係研究 | 林光彬 | 中央財經大學 |
81 | 中國財政分權與經濟增長研究(1949—1965) | 姜長青 |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
82 | 侵權判決規避問題的法經濟分析 | 李井奎 | 浙江財經大學 |
83 | 應用經濟 | 發展、轉型與規制 | 馮中越 | 北京工商大學 |
84 | 最優資產配置理論研究:模型及其比較 | 丁元耀 | 寧波大學 |
85 | 開放經濟條件下中國通貨膨脹形成機制 | 張明 | 西南大學 |
86 | 中國貨幣政策有效性研究 | 王曉芳 | 西安交通大學 |
87 | 後發展大國經濟發展視角下財政制度變遷的二元經濟結構轉換研究 | 文峰 | 西南財經大學 |
88 | 中國商貿流通業制度變革與持續發展研究 | 周殿昆 | 西南財經大學 |
89 | 虛擬商圈集聚與演化研究 | 唐紅濤 | 湖南商學院 |
90 | 嵌入生態產權要素的寡頭博弈研究 | 辛寶貴 | 山東科技大學 |
91 | 環境公共治理多主體協同模式研究 | 周縣華 | 中央財經大學 |
92 | 三峽庫區生態補償額度測算及生態效益評估 | 官冬傑 | 重慶交通大學 |
93 | 財政風險管理視角下的政府會計改革研究 | 劉慧芳 | 青島大學 |
94 | 中國固體礦產資源會計規範問題研究 | 魏紫 | 中央財經大學 |
95 | 地點理論研究 | 張中華 |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
96 | 統計學 | 國際貿易統計學 | 賈懷勤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
97 | 政治學 | 地方政府創新的動因及其作用機制研究 | 翁列恩 | 中國計量大學 |
98 | 公民監督權行使研究 | 何士青 | 華中科技大學 |
99 | 民主捍衛正義——社會正義的政治邏輯研究 | 殷冬水 | 吉林大學 |
100 | 兩岸交流對兩岸關係的影響研究:接觸、利益與認同 | 於強 | 國際關係學院 |
101 | 家戶變遷與政府治理:基於農戶的政治人類學考察 | 黃振華 | 華中師範大學 |
102 | 結構分化與政治體系的發展進路——阿爾蒙德政治發展理論研究 | 鍾冬生 | 浙江理工大學 |
103 | 歷史主義與自然正當——施特勞斯政治哲學研究 | 牛子宏 | 洛陽師範學院 |
104 | 公共政策負排斥及其治理研究 | 鍾裕民 | 南京師範大學 |
105 | 法學 | 網絡主權論 | 趙宏瑞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106 | 海洋習慣法在南海爭端中的適用研究 | 王志堅 | 河海大學 |
107 | 司法民主與接近正義問題研究 | 王荔 | 陝西師範大學 |
108 | 宗教事務法治化的基本問題研究 | 陳林林 | 浙江大學 |
109 | 私法主體制度研究 | 張保紅 | 廣東韶關學院 |
110 | 患者權利的法政策學研究 | 肖柳珍 | 南方醫科大學 |
111 | 民法法源的體系構造與法典表達 | 李敏 |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
112 | 共有制度基礎理論重述 | 唐勇 | 中央民族大學 |
113 | 網絡交易關係的民法調整 | 楊立新 | 中國人民大學 |
114 | 《海商法》修改基本理論與主要制度研究 | 胡正良 | 上海海事大學 |
115 | 犯罪控制策略研究:以刑罰變革為背景 | 葛磊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116 | 犯罪論爭議問題研究 | 賈濟東 | 華中科技大學 |
117 | 刑法教義學中體系思維之證成及其適用研究 | 潘星丞 | 華南師範大學 |
118 | 我國犯罪論體系的階層化改造 | 梁雲寶 | 東南大學 |
119 | 汙染環境罪的客觀歸責研究 | 李冠煜 | 華中師範大學 |
120 | 環境控權論:通過法律控制政府環境決策權力 | 唐瑭 | 上海海事大學 |
121 | 法國刑法總論 | 孫平 | 北京師範大學 |
122 | 有效辯護研究 | 張佳華 | 北京科技大學 |
123 | 行政訴訟功能模式研究 | 鄧剛宏 | 華東理工大學 |
124 | 證券監管法論 | 李東方 | 中國政法大學 |
125 | 合作社商人法律制度研究 | 鄭景元 | 揚州大學 |
126 | 網絡服務提供者侵犯著作權責任問題研究 | 張玲玲 | 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 |
127 | 變革中的版權制度研究 | 梁志文 | 南京師範大學 |
128 | 國有公共企業公司治理法律問題研究 | 龔博 | 中南大學 |
129 | 社會法視角下的社會保險法制研究 | 何平 | 武漢理工大學 |
130 | 非經營性國有資產使用權研究 | 鮑家志 | 廣西教育學院 |
131 | 消費者破產債務清償制度研究 | 顧芳芳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
132 | 網際網路反壟斷的新命題及其解決 | 王中美 | 上海社會科學院 |
133 | 現代國際商事仲裁制度比較研究 | 林一飛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
134 | 日本反壟斷法歷史沿革與制度變遷 | 王玉輝 | 鄭州大學 |
135 | 英美法上信義義務基本理論研究 | 範世乾 | 新疆師範大學 |
136 | 中國海外投資企業法律風險識別研究 | 祝寧波 | 華東理工大學 |
137 | 國際商事仲裁裁決效力論 | 楊樺 | 重慶師範大學 |
138 | 訴權概念史 | 巢志雄 | 中山大學 |
139 | 小傳統的法治面向 | 黃金蘭 | 廈門大學 |
140 | 中國古代環境資源法律探研 | 劉海鷗 | 湘潭大學 |
141 | 宗族社會糾紛解決機制研究——以明清時期為中心 | 張國安 | 華僑大學 |
142 | 社會學 | 國家權力與城市社區治理 | 王迪 | 北京大學 |
143 | 當代中國農村地權結構研究 | 熊萬勝 | 華東理工大學 |
144 | 自然貧困線原理、方法與實證研究 | 譚詩斌 | 華中科技大學 |
145 | 合作視野下的轉型期村莊集體資源治理 | 周懷峰 | 華南師範大學 |
146 | 社區、居住空間與社會資本——城市社區社會資本的形成路徑研究 | 方亞琴 | 渤海大學 |
147 | 壯泰群體先人越人文化發展史略 | 李桂明 | 廣西師範學院 |
148 | 人口學 | 中國少數民族人口學特徵的地域性研究 | 原華榮 | 浙江大學 |
149 | 民族問題研究 | 傳承與嬗變——赫哲族族群地區傳統文化與旅遊開發研究 | 謝維光 | 佳木斯大學 |
150 | 藏族古典寓言小說研究 | 覺乃·雲才讓 | 四川廣播電視臺 |
151 | 《大唐西域記》藏譯文研究 | 崗措 | 中央民族大學 |
152 | 文化與戰爭:對乾嘉苗民起義戰爭的人類學考察 | 譚必友 | 湖南師範大學 |
153 | 納西族的祭祖儀式和東巴文祭祖經典調查研究 | 楊亦花 | 西南大學 |
154 | 國際問題研究 | 國際關係實證研究方法 | 蔣建忠 | 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 |
155 | 新常態下「一帶一路」建設新興開發性金融機構支持研究 | 劉剛 | 廣東財經大學 |
156 | 跨國政治協作空間及其建構——以歐亞地區國家間合作為例 | 萬青松 | 華東師範大學 |
157 | 冷戰後西方軍事幹涉問題研究 | 劉萬俠 |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 |
158 | 冷戰后海灣地區合作的特徵與趨向 | 喻珍 | 湘潭大學 |
159 | 古阿姆與俄美兩國的關係研究 | 張英姣 | 北京聯合大學 |
160 | 美國的核武器政策與國家安全戰略(1945—1991) | 劉磊 | 中國海洋大學 |
161 | 美印關係轉向對中印關係的影響 | 張根海 | 河北科技大學 |
162 | 印度的周邊戰略及其對我「一帶一路」建設的影響 | 李雲霞 | 河北師範大學 |
163 | 中國歷史 | 五色文化視野下的「天人合一」政治哲學 | 許哲娜 | 天津社會科學院 |
164 | 圖騰分析路徑下中國五帝文明及其起源綜合研究 | 付希亮 | 內蒙古師範大學 |
165 | 秦郡新探——以出土文獻為主要切入點 | 凡國棟 |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166 | 新出簡牘與秦漢賦役制度研究 | 朱德貴 | 哈爾濱商業大學 |
167 | 邊地出土文獻所見秦漢使者研究 | 李斯 | 湘潭大學 |
168 | 徙封:西周封國政治地理的結構過程 | 於薇 | 中山大學 |
169 | 歷史多元視野中的鹽鐵會議與《鹽鐵論》 | 楊勇 | 鄭州大學 |
170 | 東周兩漢社會轉型背景下的《春秋》詮釋 | 朱松美 | 濟南大學 |
171 | 六朝時期南方生態環境中的居民生活 | 連雯 | 山東師範大學 |
172 | 唐與外部世界管窺 | 李錦繡 |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
173 | 唐代佛教官寺制度研究 | 聶順新 | 陝西師範大學 |
174 | 宋代縣級行政與地方社會研究 | 吳業國 | 華南理工大學 |
175 | 宋朝物質賞賜研究 | 王豔 | 洛陽師範學院 |
176 | 遼代西遼河平原城鄉聚落體系調查與研究 | 李鵬 | 內蒙古民族大學 |
177 | 宋元明前期珠江三角洲農業變革與廣州城市發展 | 吳建新 | 華南農業大學 |
178 | 元明嬗代與中朝政治關係變遷研究 | 屈廣燕 | 寧波大學 |
179 | 明前期政治生態與士大夫主體意識研究 | 王偉 | 信陽師範學院 |
180 | 明代翰林館課研究 | 張婷婷 | 山東省藝術研究院 |
181 | 明代宦官制度:考證與研究 | 胡丹 | 三峽大學 |
182 | 明代吐魯番與「大禮議」 | 姚勝 | 北京外國語大學 |
183 | 中古京兆韋氏的變遷 | 馬建紅 | 渭南師範學院 |
184 | 史權與秩序:清初史家群體的明史書寫 | 尤學工 | 華中師範大學 |
185 | 清代文官選任制度研究 | 張振國 | 渤海大學 |
186 | 乾隆朝滿漢臣工磨合研究 | 衣長春 | 河北大學 |
187 | 環境、制度、行為:清代晉北地區土地利用及驅動機制研究 | 張青瑤 | 陝西師範大學 |
188 | 清末暫行內閣研究 | 熊元彬 | 湘潭大學 |
189 | 晚清民國中國經濟領域道德生活探微 | 黃濱 | 廣州大學 |
190 | 晚清時期中國紅十字運動研究 | 池子華 | 蘇州大學 |
191 | 國民革命前後的階級觀念研究 | 張文濤 | 揚州大學 |
192 | 民國大學從業群體生活水平與社會結構研究——以清華為中心的考察 | 梁晨 | 南京大學 |
193 | 近代史學轉型視野下的民國時期清史學(1912—1949) | 庾向芳 |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
194 | 近代天津民間借貸研究 | 馮劍 | 河北民族師範學院 |
195 | 社會資本與近代企業發展 | 範礦生 | 中共上海浦東新區黨校 |
196 | 國家與邊緣:近代蘭州城市發展研究(1872—1949) | 邵彥濤 | 華中師範大學 |
197 | 近代香港的西方醫學與公共衛生(1841—1941) | 楊祥銀 | 溫州大學 |
198 | 早期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的蔣廷黻及其學派 | 尹媛萍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
199 | 危機下的融合與發展——抗戰時期後方機制麵粉工業研究 | 王榮華 | 浙江師範大學 |
200 | 抗戰時期的中國史家群體研究(1937—1945) | 鄭善慶 | 寧波大學 |
201 | 抗戰時期中國圖書館界研究 | 劉勁松 | 江西師範大學 |
202 | 城市管理者:近代北京警察研究 | 李自典 | 北京聯合大學 |
203 | 從中立到到參戰:中國外交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 侯中軍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
204 | 南京國民政府縣級司法改革困局研究 | 吳燕 | 電子科技大學 |
205 | 民族主義與近代中國博覽會事業(1851—1937) | 洪振強 | 華中師範大學 |
206 | 中國地學會研究(1909—1924) | 謝皆剛 | 福建師範大學 |
207 | 近代華北鄉村的民間信仰及其空間體系研究 | 段文豔 | 大連大學 |
208 | 展示新中國:展覽、空間與新生政權的形象建構(1949—1957) | 夏松濤 | 嶺南師範學院 |
209 | 楚簡詩類文獻與詩經學要論叢考 | 胡寧 | 安徽師範大學 |
210 | 《梁書》補註 | 趙燦鵬 | 暨南大學 |
211 | 阮刻《毛詩註疏》研究 | 李慧玲 | 華東師範大學 |
212 | 泰山編年通史 | 周郢 | 泰山學院 |
213 | 福建歷代刻書家考略 | 方彥壽 | 福州理工學院 |
214 | 中國治水通運史 | 趙維平 | 淮陰師範學院 |
215 | 「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外貨幣文化交流 | 鮑展斌 | 寧波大學 |
216 | 白銀陷阱——近代中國白銀核心型貨幣體系脆弱性根源及影響 | 習永凱 | 河北師範大學 |
217 | 袁世凱年譜長編 | 張華騰 | 陝西師範大學 |
218 | 黃遵憲年譜長編 | 林振武 | 嘉應學院 |
219 | 世界歷史 | 中世紀西歐的醫生 | 高建紅 | 陝西師範大學 |
220 | 20世紀西方歷史人類學的理論與實踐 | 陸啟宏 | 復旦大學 |
221 | 西摩卡塔《歷史》研究 | 蘇聰 | 貴州師範大學 |
222 | 中美醫學交流史 | 張大慶 | 北京大學 |
223 | 無法實現的平等夢——20世紀美國黑人就業領域的「肯定性行動」 | 楊超 | 哈爾濱師範大學 |
224 | 英國現代法治的歷史淵源研究 | 於洪 | 吉林大學 |
225 | 從隔離病人到治理環境:19世紀英國霍亂防治研究 | 毛利霞 | 河南科技大學 |
226 | 英國慈善活動發展史研究 | 周真真 | 杭州師範大學 |
227 | 近代早期英國叛逆法的歷史考察 | 鞠長猛 | 江蘇師範大學 |
228 | 高麗史 | 王明星 | 煙臺大學 |
229 | 考古學 | 牛河梁遺址紅山文化晚期社會的構成 | 郭明 |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230 | 鄭州二裡崗期青銅技術與金屬資源研究 | 田建花 | 南京博物院 |
231 | 長江中遊西周時期考古學文化研究 | 傅玥 | 華中師範大學 |
232 | 五代十國墓葬與唐宋墓葬制度變革研究 | 崔世平 | 暨南大學 |
233 | 南宋巴蜀城堡「八柱」調查與研究 | 蔡東洲 | 西華師範大學 |
234 | 宣化遼墓壁畫研究 | 鄭紹宗 |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
235 | 宗教學 | 明清以來關帝信仰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傳播 | 梅紅 | 西南交通大學 |
236 | 法雲佛學研究 | 胡垚 | 西南民族大學 |
237 | 金元道教繪畫考論 | 申喜萍 | 四川師範大學 |
238 | 翻譯名義集校注 | 富世平 | 嘉興學院 |
239 | 傳教士與近代中國風俗嬗變 | 王海鵬 | 魯東大學 |
240 | 19世紀英國牛津運動研究 | 唐科 | 東北師範大學 |
241 | 西美爾的宗教理論研究 | 邵鐵峰 | 深圳大學 |
242 | 身體、不死與神秘主義 | 程樂松 | 北京大學 |
243 | 非洲伊斯蘭教史 | 李維建 |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
244 | 中國文學 | 中國古代經典傳說之文學闡釋與多元整合 | 肖波 | 武漢大學 |
245 | 中國古代文學經典化機制研究 | 周曉琳 | 西華師範大學 |
246 | 體驗與文學:比較意義上的中西方文學觀 | 張奎志 | 黑龍江大學 |
247 | 詞體正變觀研究 | 王衛星 | 中山大學 |
248 | 知性反省江西詩學研究 | 吳晟 | 廣州大學 |
249 | 《詩經》學在元代的經學轉向研究 | 曹繼華 | 北京師範大學 |
250 | 《易傳》文學研究 | 張慶利 | 遼寧師範大學 |
251 | 《漢書》文本的形成及其早期傳播 | 陳君 |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
252 | 班固集校注 | 侯文學 | 吉林大學 |
253 | 任昉集箋注 | 李兆祿 | 濱州學院 |
254 | 《班馬異同評》整理與研究 | 王曉鵑 | 陝西師範大學 |
255 | 魏晉南北朝各體隱逸文學研究 | 李洪亮 | 阜陽師範學院 |
256 | 北朝文學的本土性及其對南朝文學的接納 | 金溪 | 中國音樂學院 |
257 | 唐宋詞譜平仄譜之本源研究 | 黃華童 | 浙江師範大學 |
258 | 墓誌的生成及其在唐代的衍變研究 | 孟國棟 | 浙江師範大學 |
259 | 宋代詠史詩綜合研究 | 周小山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
260 | 場域視角下的宋代文學傳播研究 | 葉寬 | 武漢工商學院 |
261 | 曾鞏的儒道觀和散文創作研究 | 喻進芳 | 江漢大學 |
262 | 米芾文學及書畫理論研究 | 周興祿 | 貴州大學 |
263 | 南宋四明史氏家族及其文學研究 | 夏令偉 | 中山大學 |
264 | 南園五先生與明初嶺南詩派研究 | 陳恩維 |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
265 | 明代唐詩選本與明代詩歌批評研究 | 孫欣欣 | 河北大學 |
266 | 明清傳奇敘事藝術研究 | 劉志宏 | 浙江傳媒學院 |
267 | 明清通俗小說婚姻敘事研究 | 葉楚炎 | 中央民族大學 |
268 | 湯顯祖《牡丹亭》的前世今生——17~19世紀明清文人傳奇文學戲劇批評 | 張雪莉 | 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269 | 楊慎文學評點研究 | 白建忠 | 山西師範大學 |
270 | 明末清初西泠詞人群體研究 | 胡小林 | 湖北文理學院 |
271 | 學風轉型背景下的明末詩學研究 | 王遜 | 揚州大學 |
272 | 清初珍稀杜詩學文獻十種整理與研究 | 孫微 | 山東大學 |
273 | 驚隱詩社研究 | 周於飛 | 西南科技大學 |
274 | 馮舒、馮班與清初詩學 | 周小豔 | 河北大學 |
275 | 晚清域外遊記與中國現代散文的發生研究 | 楊湯琛 | 華南農業大學 |
276 | 民國小說學理論的轉型研究 | 劉浩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
277 | 作為方法的日本魯迅研究:從竹內好到伊藤虎丸 | 韓琛 | 青島大學 |
278 | 啟蒙先驅心態錄:《野草》解讀與研究 | 田建民 | 河北大學 |
279 | 劉師培文學思想及其文化語境研究 | 施秋香 | 揚州大學 |
280 | 劉永濟評傳 | 陳文新 | 武漢大學 |
281 | 錢南揚學術年譜 | 趙興勤 | 江蘇師範大學 |
282 | 施蟄存評傳 | 楊迎平 | 南京曉莊學院 |
283 | 周立波年譜 | 鄒理 | 中南大學 |
284 | 文人群體與現代天津的文化空間 | 黃育聰 | 福建師範大學 |
285 | 20世紀臺灣現代詩的突圍與轉型研究 | 柴高潔 | 中原工學院 |
286 | 新時期以來的陝西文學批評研究 | 李春燕 | 西安工程大學 |
287 | 新時期文藝學研究與自然科學方法 | 祁永芳 | 浙江工業大學 |
288 | 新世紀鄉土小說與中國農村變革 | 李興陽 | 南京大學 |
289 | 莫言文學中怪誕審美形態功能價值研究 | 劉法民 | 南昌師範學院 |
290 | 艾特瑪託夫與中國當代文學 | 李雪 | 哈爾濱學院 |
291 | 話語權與中國當代文學 | 張慧敏 | 景德鎮學院 |
292 | 當代文學「現代派」問題再研究——一種知識社會學的視角 | 李建立 | 河南大學 |
293 | 中國現代文學的空間意識構成研究 | 王平 | 浙江財經大學 |
294 | 現代性自然美學導論 | 杜學敏 | 陝西師範大學 |
295 | 中國現當代美學史 | 祁志祥 | 上海政法學院 |
296 | 圖文關係及其張力的學理研究 | 楊向榮 | 浙江傳媒學院 |
297 | 中國巫性美學 | 王振復 | 復旦大學 |
298 | 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批評的「西方話語」與「本土經驗」研究 | 李長中 | 阜陽師範學院 |
299 | 中國人口特少民族民間故事的生態文化研究 | 于敏 | 雲南師範大學 |
300 | 鄂爾多斯蒙古民間故事研究 | 李麗丹 | 天津師範大學 |
301 | 清江流域土家族人生儀禮歌唱傳統研究 | 王丹 | 中央民族大學 |
302 | 中國古典詩歌在俄羅斯的傳播研究 | 張淑娟 | 內蒙古大學 |
303 | 中日書法交流史 | 朱仁夫 | 湖南理工學院 |
304 | 高麗朝鮮時代杜甫評論資料彙編 | 左江 | 深圳大學 |
305 | 外國文學 | 艾麗絲?沃克的混雜性書寫研究 | 王秀傑 |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
306 | 納博科夫文藝理論與當代西方文論 | 汪小玲 | 上海外國語大學 |
307 | 日本民族的反思者大江健三郎文學研究 | 李方陽 | 安陽師範學院 |
308 | 同一與他者:裡爾克與卡夫卡之爭的哲學闡釋 | 唐妙琴 | 浙江大學 |
309 | 20世紀西方反烏託邦小說研究 | 王一平 | 四川大學 |
310 | 卡夫卡及其現象的現象學研究 | 張莉 | 蘇州大學 |
311 | 存在與超越——黑塞的跨界研究 | 陳敏 | 東華大學 |
312 | 後現代語境中的思想者:索爾·貝婁研究 | 武躍速 | 江南大學 |
313 | 語言學 | 敦煌醫卷整理及詞彙研究 | 範崇峰 | 南京中醫藥大學 |
314 | 學術筆記中語言文字研究語料的鑑別與考釋 | 郭海洋 | 洛陽師範學院 |
315 | 《海篇統匯》研究 | 張道升 | 合肥師範學院 |
316 | 鄭珍小學研究 | 史光輝 | 貴州師範大學 |
317 | 章太炎語源學思想及其現代意義——以《文始》為核心的考察 | 張虹倩 | 華東師範大學 |
318 | 錢鍾書譯論譯藝研究 | 楊全紅 | 溫州大學 |
319 | 上古漢語語氣副詞研究 | 谷峰 | 南開大學 |
320 | 現代漢語隱語研究 | 邵燕梅 | 山東師範大學 |
321 | 功能語言學視野下的現代漢語傳信範疇研究 | 樂耀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
322 | 基於語素庫的漢語支配式雙音詞構詞規律研究 | 陳樹 | 揚州大學 |
323 | 江西省湖口方言研究 | 陳凌 | 江西師範大學 |
324 | 廣州話表意範疇研究 | 陶原珂 | 廣東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
325 | 鄂西南三省市過渡地帶方言文化研究 | 王樹瑛 | 福建師範大學 |
326 | 海外華語研究的理論與方法 | 李計偉 | 暨南大學 |
327 | 漢佤大詞典 | 王敬騮 | 雲南民族大學 |
328 | 基於嚴格語音對應的苗瑤語歷史比較研究 | 汪鋒 | 北京大學 |
329 | 東巴文文字單位與語言單位對應關係演變研究 | 白小麗 | 西南大學 |
330 | 漢英語碼轉換的句法差異研究 | 王琳 | 浙江工商大學 |
331 | 認知語言學視閾下的日漢句式研究 | 聶中華 | 北方工業大學 |
332 | 認知語義學視角下的日語複合動詞研究 | 楊曉敏 | 復旦大學 |
333 | 清末日文科技文獻在中國的翻譯與傳播 | 王鵬飛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
334 | 新聞學與傳播學 | 中國文化傳播與國家軟實力 | 楊永軍 | 山東師範大學 |
335 | 華夏傳播觀念研究 | 邵培仁 | 浙江大學 |
336 | 顛覆與重構:危機溝通新論 | 陳虹 | 華東師範大學 |
337 | 兩種範式的對話:西方媒介效果研究的歷程與轉向 | 張卓 | 武漢大學 |
338 | 世博會在中國近代百年傳播研究(1851—1949) | 魏殿林 | 中國計量大學 |
339 | 中國近代書刊形態變遷研究 | 沈珉 | 浙江工商大學 |
340 | 網際網路時代媒體平臺經濟發展的理論與實踐 | 林翔 | 武漢工商學院 |
341 | 中國網民網絡媒介素養實證研究 | 王天德 | 浙江傳媒學院 |
342 | 網際網路時代的影像新聞研究 | 彭華新 | 深圳大學 |
343 | 政府門戶網站公眾滿意度概念模型研究 | 李海濤 | 中山大學 |
344 | 會議新聞傳播活動論 | 李春雨 | 綏化學院 |
345 | 中國西部民族地區媒介素養培養模式研究 | 李苓 | 四川大學 |
346 | 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 | 唐代秘書省研究 | 郭偉玲 | 浙江傳媒學院 |
347 | 新中國雕版印書研究 | 秦嘉杭 | 南京財經大學 |
348 | 「17年」圖書館事業與學術思想史研究 | 吳稌年 | 江南大學 |
349 | 體育學 | 中國北方地區民俗體育文化研究 | 趙忠偉 | 瀋陽師範大學 |
350 | 舞龍習俗研究 | 呂韶鈞 | 北京體育大學 |
351 | 體育課程學研究 | 張振華 | 安徽師範大學 |
352 | 兒童青少年體力活動促進:挑戰與應對 | 胡亮 | 浙江大學 |
353 | 管理學 | 管理機制設計理論及其應用 | 陳安 | 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 |
354 | 中國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研究——基於資產負債的視角 | 潘志斌 | 華東師範大學 |
355 | 區際生態補償機制研究 | 郭平 | 石家莊鐵道大學 |
356 | 銀色經濟視角下的養老服務 | 楊燕綏 | 清華大學 |
357 | 中國情境下的企業社區參與研究 | 張桂蓉 | 中南大學 |
358 | 企業日常交往的戰略實踐觀:初探中式組織管理理論構建 | 潘安成 | 大連理工大學 |
359 | 企業全面創新管理研究 | 水常青 | 嘉興學院 |
360 | 產品質量危機管理研究 | 劉書慶 | 西安理工大學 |
361 | 外部知識網絡嵌入性對製造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作用機制研究——知識搜索的中介作用 | 徐衛星 | 寧波大學 |
362 | 基於供應鏈視角的食品質量安全管控體系的研究 | 姜方桃 | 金陵科技學院 |
363 | 供應鏈企業信任的演化分析與實證研究 | 石巋然 | 南京審計大學 |
364 | 企業技術創新的內外部驅動因素研究 | 李苗苗 | 青島大學 |
365 | 科技金融體系建設與效果評價 | 劉驊 | 南京審計大學 |
366 | 電子商務環境下的消費者認知與行為研究 | 李傑 | 河北工業大學 |
367 | 教育學 | 國家資歷框架研究 | 王立科 | 上海交通大學 |
368 | 環境變遷中的學術戰略與組織回應——基於A大學的案例研究 | 閆樹濤 | 河北大學 |
369 | 高被引科學家職業遷移與集聚現象研究 | 鄧僑僑 | 上海體育學院 |
370 | 大學內部管理制度改革與創新研究——基於國際比較的視野 | 張茂聰 | 山東師範大學 |
371 | 鏡鑑與啟示:外國職業教育問題史研究 | 翟海魂 | 河北師範大學 |
372 | 應用型碩士研究生培養研究 | 廖湘陽 | 湘潭大學 |
373 | 非洲職業教育發展與援助研究 | 陳明昆 | 浙江師範大學 |
374 | 藝術學 | 解讀者的邏輯:實踐分析的藝術符號學 | 陳彥青 | 汕頭大學 |
375 | 繪畫境界論 | 夏開豐 | 江蘇師範大學 |
376 | 日常生活與藝術現代性 | 胡玲玲 | 德州學院 |
377 | 中國皮影的文化詮釋 | 鞏偉 | 鄭州大學 |
378 | 從曲式原則到結構邏輯——音樂結構進程中的有機關聯 | 姚恆璐 | 曲阜師範大學 |
379 | 音樂產業論 | 汪月波 | 浙江傳媒學院 |
380 | 唐宋書法史論考 | 陳志平 | 暨南大學 |
381 | 清代朝廷書法研究 | 陳佳 | 吉林大學 |
382 | 香港書法研究(1911-1941) | 陳雅飛 | 浙江大學 |
383 | 李漁編劇藝術研究 | 蔡東民 | 蘇州科技學院 |
384 | 景觀藝術形式研究 | 邰傑 | 江蘇理工學院 |
385 | 歷史文化名村——吉安釣源的個案研究 | 盧世主 | 江西師範大學 |
386 | 張道一學術思想研究 | 韓超 | 湖州師範學院 |
387 | 中國玉文化傳統研究 | 朱怡芳 | 江蘇師範大學 |
388 | 森林的回聲——關於鄂倫春人歌唱的音樂民族志 | 高賀傑 | 西安音樂學院 |
389 | 當代展演類西江苗族服飾設計的意義、想像與建構 | 周瑩 | 中央民族大學 |
390 | 臘爾山苗族巴岱儀式音樂文化研究 | 熊曉輝 | 湖南科技大學 |
391 | 軍事學 | 軍隊政治工作導向機制研究 | 但洪敏 |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 |
392 | 踐行軍隊政治工作時代主題論 | 徐雲蘭 |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 |
393 | 大別山紅色文化強軍價值研究 | 楊家餘 |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官學院 |
394 | 中國軍事司法論綱 | 曹瑩 | 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 |
395 | 哲學視閾下的信息化戰爭實質研究 | 康蘭波 |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工程大學 |
396 | 國共合作時期黃埔軍校教育探源 | 郭勝偉 | 武警特種警察學院 |
397 | 美國軍事制度史 | 陳海宏 | 山東師範大學 |
398 | 日本軍政關係研究 | 劉世剛 |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