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當前及未來生態環境保護形勢?

2021-01-13 光明思想理論網

  作者: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 王倩、儲成君

  當前及「十四五」期間,中國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社會經濟發展面臨新形勢、新挑戰,生態環境保護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臨更加突出的挑戰。

  生態環境質量實現總體改善,美麗中國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三大攻堅戰取得關鍵進展,生態環境總體改善。據《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9年,細顆粒物(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年均濃度比2015年下降23.1%。達到或優於Ⅲ類水體比例比2015年提升8.9個百分點,國控劣Ⅴ類斷面比例比2015年下降6.3個百分點,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汙染物排放總量累計分別下降11.5%、11.9%、22.5%、16.3%。同時,綠色發展水平明顯提升,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改革順利推進,形成了一批有效方式方法,解決了一大批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全社會生態環保意識顯著增強。

  面向未來一段時期的生態環境保護要求,黨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美麗中國既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詩意表達,同時具有深厚的哲學和科學含義,代表著人與自然在較高發展水平上的協調統一,生態環境根本好轉是美麗中國基本建成的前提與重要特徵。

  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變成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決定了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這是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研判生態環境形勢的基本前提和總體要求。

  「三個沒有根本改變」是當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根本特徵

  近年來,雖然生態環境取得了明顯改善,但是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複雜,正如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今年兩會上指出的「三個沒有根本改變」,這是當前生態環境保護的根本特徵。

  一是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以公路貨運為主的運輸結構沒有根本改變。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2019年中國統計年鑑》顯示,2018年我國三次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7.2:40.7:52.2,第二產業比重依舊偏高,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第二產業比重是美國、歐盟、澳大利亞、日本的2.15、1.79、1.62、1.34倍。在能源結構方面,2019年版《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鑑》顯示,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煤炭消費國以及金屬礦產消費國,約佔全球能源消費量的24%,約佔全球煤炭消費量的50%。《中國能源發展報告2020》顯示,2019年我國煤炭消費量佔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57.7%,佔比超過一半以上;天然氣、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消費量僅佔能源消費總量的23.4%。京津冀區域單位國土面積的煤炭消耗量是美國的40多倍。在運輸結構方面,我國運輸結構仍以公路貨運為主,2019年約佔74%。有關數據顯示,就單位運量排放主要汙染物數據相比,公路貨運是鐵路貨運的13倍。

  二是環境汙染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嚴峻形勢沒有根本改變。生態環境部日前公布的《2019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簡況》顯示,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濃度尚未達標,我國環境空氣品質達標城市數量仍不足一半,其中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僅為53.1%;七大流域中的五大流域(黃河、松花江、淮河、遼河和海河)為輕度汙染,開展營養狀態監測的107個重要湖泊(水庫)中有28%的湖泊(水庫)處於輕度或中度富營養狀態;全國有32.6%的縣域面積生態質量為較差和差。

  三是生態環境事件多發頻發的高風險態勢沒有根本改變。在製藥、化工、造紙等高風險行業企業集聚的沿江、沿河、沿海區域,水環境受體敏感性高,突發水環境事件風險突出。長江、黃河、珠江等重點流域,大量工業企業沿江河而建,特別是化工園區和重點化工企業環境風險預警體系建設不完善,一旦發生突發環境事件,將對流域水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危及飲用水安全。環境風險預警防控體系薄弱,重點流域、重要水源地環境風險預警與防控體系尚不健全。安全生產事件引發的次生環境風險事件也不容忽視。

  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給生態環境保護帶來的壓力不容忽視,生態環境保護需久久為功

  從國家發展階段看,到2035年我國將整體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基本實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相適應的經濟發展水平,未來一段時期我國將處於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人民生活高品質提升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協同推進時期。

  一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正處於從高速度向高質量發展的轉換期,全要素生產率有望提升,制約綠色發展方式形成的不利因素猶存且影響程度可能加大。由於GDP基數不斷變大,經濟增速平穩回落,2019年我國GDP同比增長6.1%,比上年回落0.6個百分點。受疫情影響,今年一季度我國GDP同比下降6.8%。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預測結果顯示,2020年全球GDP分別下降5.2%和3%,我國GDP仍分別增長1%和1.2%。「十四五」期間,經濟增速回落一定程度上降低對資源環境的新增需求,減輕生態環境系統性負荷,但部分地區統籌發展和保護的難度加大,對傳統產業和粗放發展存在路徑依賴,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減弱、保護意願下降、行動要求放鬆、投入力度減小的風險有所增加。

  二是產業、能源、交通等結構調整仍將長期處於膠著期,持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仍需長期努力。據有關機構預測,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依然處於高位平臺期,鋼鐵、石化、火電等我國傳統重工業行業主要產品產量將在2020年左右進入峰值,並保持5年-10年左右的峰值平臺期。「十四五」時期煤炭消費總量仍將增加,能源消費總量將達到56億-57億噸標準煤。2019年鐵路貨運量比重為9.2%,公路貨運比重為73%,以公路貨運為主的運輸結構沒有根本改變,機動車保有量仍將繼續增長。

  三是科技革命加快推進,科技治汙的需求對新技術研發提出更高要求。「十四五」時期,我國有望進入科技紅利期,以信息科技為核心的未來網絡技術、虛擬實境技術、人工智慧技術,無人工廠、無人車間、無人物流、無人售賣將逐步成為常態,對產業結構、社會就業、倉儲物流、用戶體驗等產生革命性影響。以新能源科技為驅動的儲能釋能技術,以材料科技為支撐的製造技術革命,將全方位革新社會生產、生活、消費等。這既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的清潔化、綠色化升級,從根本上改變環境汙染特徵,同時新技術、新業態也將給生態環境治理帶來新手段,有助於持續提升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四是隨著城鎮化發展深化,社會結構和群體訴求趨於多樣,優質生態產品供給水平和需求將不斷提升。城鎮化仍將是高質量發展的主要推力與標誌,中西部地區處於城鎮化加速時期,將是城鎮化主要動力板塊。「十四五」時期,我國60歲以上人口將達到3億人,超過20%,步入深度老齡化社會。我國人均GDP將達到1.3萬-1.4萬美元,中等收入群體接近總人口的一半,網民數量超過10億人,總體進入消費型社會、網絡型社會。信息渠道增多,傳播方式和表達訴求方式跨入全民「微時代」,社會價值觀更趨多元化,社會治理認同度正面臨挑戰。隨著生活方式改變和消費升級,新技術、新業態的發展應用帶來新型生態環境問題,快遞包裝物、電子廢棄物、海洋微塑料等問題凸顯。

  五是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管理體系、能力機制形成還需要較長磨合期,綠色發展機制還不完善。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改革頂層設計基本完成,相關文件已經出臺,但距離各地區、各部門建立完善的機構、強有力的人才隊伍,形成有效配套機制與能力,落實各項改革要求,實施有效管理,還需要一定時間。特別是新形勢新要求下,生態環境監管能力和環境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壓力較大,地方在整合組建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隊伍等工作中還有較大差距。

  總體而言,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正處於從高速度向高質量發展的轉換期,受疫情防控、中美經貿摩擦等因素疊加影響,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國內外形勢極為複雜嚴峻。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入提質發展階段,新舊動能加快轉換,經濟增速、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城鎮化發展、社會結構等發生重大變化。但由於「三個沒有根本改變」,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要求更加迫切,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仍處於攻堅克難、負重前行的關鍵期。

  「十四五」期間,應堅定不移地堅持戰略思維、系統思維、底線思維,面向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穩中求進、統籌兼顧。從強化綠色發展機制入手,以綠色發展為主線布局產業優化和結構調整,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不斷增強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內生動力,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人民生活高品質提升、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

[ 責編:李澍 ]

相關焦點

  • 國新辦發布|環保部:環境汙染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嚴峻形勢沒有根本改變
    10月21日,國新辦「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在發布會上表示,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處於高位。最突出的就是表現在「三個沒有根本改變」。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以公路為主的運輸結構沒有根本改變。
  • 生態環境部未來工作如何開展?生態環境部部長解答
    生態環境部未來工作如何開展?生態環境部部長解答 原標題:   近日,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正式掛牌。相比於環境保護部,生態環境部職能有哪些變化?黨的十九大將汙染防治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未來工作將如何開展?記者專訪了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
  • 生態環境部回應「白鱘滅絕」: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形勢嚴峻
    對此,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17日在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指出,白鱘滅絕反映出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迫在眉睫。劉友賓說,近期農業農村部發布通告,將在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分類實行禁捕,這對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 新時期我國環境保護形勢與對策
    (二)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我國環境保護雖然取得了積極進展,但環境形勢嚴峻的狀況仍然沒有改變。主要汙染物排放量超過環境承載能力,流經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汙染,許多城市空氣汙染嚴重,酸雨汙染加重,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危害開始顯現,土壤汙染面積擴大,近岸海域汙染加劇,核與輻射環境安全存在隱患。
  • 【陝西社科】生態環境保護是「很大的政治」的中國邏輯及意義
    「我們不能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倡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等僅僅作為經濟問題。這裡面有很大的政治。」這是201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談及經濟形勢講的一句話。
  • 保護溼地環境 共築生態未來
    為了提高公眾對溼地在保護和豐富文化多樣性與生物多樣性方面的價值及其重要意義的認識,進而促進更好地保護與合理利用溼地資源。聊城大學生物踐行者協會和生科院體育部志願者在7月25日利用節假日去聊城高新區馬廟新村舉辦了「保護溼地環境,共築生態未來」活動。
  • 正確認識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
    7月31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一連用了六個「穩」字布局下半年經濟工作,其中就包括「穩預期」,就是要引導人們正確認識當前經濟形勢,打消市場的焦慮情緒,理性判斷我國經濟未來走向,推動人們對經濟形勢的主觀反映與經濟發展的客觀軌跡協調同步。宏觀經濟形勢複雜多變當前宏觀經濟形勢比較複雜。
  • 奮力開創生態環境保護事業新局面——訪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部長...
    原標題:奮力開創生態環境保護事業新局面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事業從萌芽起步到蓬勃發展,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積累了哪些寶貴經驗?當前形勢下,汙染防治攻堅戰進展如何?怎樣發揮好生態環境保護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保障作用?為此,記者專訪了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部長李幹傑。
  • 生態環境部將全面啟動生態保護紅線勘界定標
    法制網北京5月24日訊 記者郄建榮 國務院機構改革後,新的「三定」方案明確了生態環境部門生態保護監管者的責任,監管者的責任如何落實?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的要求是,牢牢把握政策法規標準制定、監測評估、監督執法、督察問責「四統一」工作要求,要以「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推進生態保護工作一步一個腳印向前邁進。全國自然生態環保工作會議近日在南昌市召開。
  • 生態環境部回應每經:將從五方面做好生物多樣性保護
    發布會上,《每日經濟新聞(博客,微博)》記者向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莊國泰提問:生物多樣性正在成為全球生態環境領域的熱門話題,特別是今年9月,習近平主席出席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並發表重要講話,請問在當前形勢下對進一步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有何考慮?
  • 全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召開
    李幹傑強調,要用新體制凝聚新優勢,用新思路謀劃新突破,在新起點上奮力開創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新局面,努力建成「水清、岸綠、灘淨、灣美、物豐、人和」的美麗海洋5月9日至10日,生態環境部組織召開全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出席會議並講話。
  • 課程大綱 | 環境倫理學與生態文明
    (二)課程簡介本課程主要立足於當前人類所面臨的全球環境危機,對反思環境問題之根源的各種環境倫理思潮和流派進行系統的梳理和評析。在此基礎上,結合我國的環境問題和我國目前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探尋未來的「生態人」所應具備的環境美德,以更好地保護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 專家論生態恢復與環境保護
    該著作從我國生態演變現實和未來發展的趨勢出發,率先提出了治理生態、保護環境的九大戰略和十大保障體系,對國家科學制定宏觀戰略和方針政策,指導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和重要意義。召開這次研討會,對宣傳和貫徹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是非常必要和及時的。
  • 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如何推動 生態環境部回應每經:加快推進野生...
    12月22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莊國泰介紹落實五中全會精神,以高水平保護促進綠色發展有關情況。生物多樣性正在成為全球生態環境領域的熱門話題。為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新聞發布會上提問:在當前形勢下,對進一步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有何考慮?
  • 生態環境部通報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並就生態環境監測等有關...
    三是生態越來越美。全國生態狀況指數呈上升趨勢,生態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縣域由2012年的452個增加到2019年的817個,其中12.5%的縣域生態環境質量同比好轉。  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但是,改善程度距離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距離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還有較大的差距,生態環境保護仍然面臨著嚴峻的形勢,仍然肩負著艱巨的任務。
  • 生態環境亮紅燈,看中荷生物多樣性保護答卷
    話語中再次強調,修復人類與自然之間破碎的關係,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平衡穩定的課題刻不容緩。世界自然基金會總幹事馬可·蘭博蒂尼也曾表態,在當前形勢下,各國應通過採取前所未有、協調一致的全球行動,遏制和扭轉生物多樣性和野生動物數量在全球範圍內的急劇下降,保護人類未來的健康和生計,這些工作和責任顯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重要。
  • 生態環境部就《長江三角洲區域生態環境共同保護規劃》答記者問
    在這樣的背景下,生態環境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科學院編制了《規劃》,主要目的是聚焦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共同面臨的系統性、區域性、跨界性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加強生態空間共保,推動環境協同治理,夯實長三角地區綠色發展基礎,共同建設綠色美麗長三角,著力打造美麗中國建設的先行示範區。問:長三角區域生態環境保護面臨怎樣的形勢?
  • 科技如何助力生態環境高質量發展?浙江這個科技盛會如期而至!
    全國各級環境科學學會要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按照全會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出的新目標、新要求、新部署,堅持正確的方向,緊密配合環境保護的中心工作,組織和團結廣大環保科技工作者,不斷開拓進取,為環境科技進步和環保科技隊伍的建設做出積極的貢獻。
  •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布會介紹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展等情況
    今年1月,習近平主席和馬克龍總統共同見證籤署《中法2018-2020環境合作行動計劃》,勾畫了未來三年雙方生態環境合作的藍圖。近年來,中法雙方合作日漸緊密、活躍,兩國在生態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上開展了長期友好交往與合作,內容涉及環境治理體系、應對氣候變化、大氣汙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土壤汙染修復、生活垃圾處理、環保產業合作等多個領域。
  • 如何讓水利工程充分發揮生態保護作用
    前不久,水利部部長鄂竟平指出,要深入研究以都江堰為代表的生態水利工程,使水利工程不僅發揮水資源開發、利用、配置功能,也能充分發揮生態保護作用。  都江堰的科學價值與生態理念何在?如何辯證看待水利工程之利弊?又該如何讓現代水利工程充分發揮生態保護作用?陳菁、陳茂山、譚徐明、王瑞芳、王忠靜、楊斌等六位專家圍繞這些話題暢談都江堰,希望為現代生態水利工程的發展提供更多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