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水利工程充分發揮生態保護作用

2021-01-09 中國水利

資料圖片

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副院長王忠靜(右一)發表觀點    安天杭/攝

河海大學農業工程學院副院長陳菁(右一)發表觀點    安天杭/攝

  □本報記者 軒瑋 安天杭

  六名家聚坐,六小盞咖啡,禮拜六侃水。2018年7月14日上午,北京玉淵潭南路3號的一間普通會議室內,由中國水利報社主辦、中國水利雜誌發起的「玉淵六人談」沙龍第一期活動正式舉辦。歷時兩個半小時,一場智慧交融的思想盛宴,令人意猶未盡、回味無窮。

  聚焦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的熱點話題和難點議題,邀請業界權威專家學者暢談觀點建議、闡發解題之策,是「玉淵六人談」活動舉辦的初衷。沙龍第一期主題是「問水都江堰」。都江堰堪稱人水和諧的典範。前不久,水利部部長鄂竟平指出,要深入研究以都江堰為代表的生態水利工程,使水利工程不僅發揮水資源開發、利用、配置功能,也能充分發揮生態保護作用。

  都江堰的科學價值與生態理念何在?如何辯證看待水利工程之利弊?又該如何讓現代水利工程充分發揮生態保護作用?陳菁、陳茂山、譚徐明、王瑞芳、王忠靜、楊斌等六位專家圍繞這些話題暢談都江堰,希望為現代生態水利工程的發展提供更多思路。

  尋策之源:如何看待都江堰的科學價值和生態理念

  世界奇蹟、文明瑰寶、智慧結晶、工程典範……對這座穿越2274年持續造福於民的工程,似乎怎樣表達讚美都不為過。而今面對現代水利工程發展,專家談論更多的是如何從這座蘊含東方智慧的古代水利工程中汲取價值。

  水利部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陳茂山介紹,春秋戰國時期以來有歷史記載的水利工程很多,但存留至今且歷久彌新發揮作用的並不多,都江堰首屈一指、彌足珍貴,其關鍵原因在於都江堰的科學性,它充分掌握並順應了自然規律。

  「對水沙規律的發現與運用,是都江堰的核心設計理念。」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副院長王忠靜認為,從魚嘴分水分流和飛沙堰洩洪排沙的水沙控制原理,到『深淘灘、低作堰』的歲修不刊之典,儘管當時並不具備系統的科學理論,但都江堰超越了歷史的局限,吻合了現代水力學的知識。

  河海大學農業工程學院副院長陳菁認為,都江堰經久不衰的關鍵還在於選址的科學性以及獨特的堰工技術。「都江堰位於岷江出山口,既可以扼住水勢,又因地勢高可控灌整個成都平原;工程材料竹籠、榪槎等重而不陷,擊而不反,硬而不剛,散而不亂,能夠有效吸收地震能量,極度契合了工程所處地震高髮帶的特點。」

  除了工程規劃建設的巧奪天工,在「六人談」專家看來,都江堰延綿兩千多年,與歲修管理制度密不可分。「歲修嚴格按照標準開展,經過歷朝歷代的完善,甚至經歷戰爭年代,仍保留下了完整的工程體系並持續發揮出綜合效益。」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研究所研究員王瑞芳介紹。「都江堰採用流域型管理模式,國家撥發經費負責從渠首至各乾渠進口段的維修,分水口以下誰受益誰負責維修。」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譚徐明說。

  把傳統技術發揮到如此極致,不少人都會疑問:古人是如何修建都江堰的?顯然歷史是無法還原的,而歷史的魅力正在於太多細節是不為人知的。「六人談」專家推測,修建都江堰必定經歷大量調查研究,這背後源於古人對自然的敬畏。

  都江堰管理局黨委書記楊斌認為,都江堰的成就有其內在的因素:一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學內涵,都江堰在工程布局、材料選取上體現順應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以工程為載體彰顯了古代哲學思想;二是以人為本的民生理念,都江堰對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受到歷代統治者重視,也得到灌區民眾的廣泛認可和尊崇,這是兩千多年來都江堰持續發展的精神動力。

  理念先進、原理科學、布局合理、技術精湛、管理有序……都江堰的成就與代表性是毋庸置疑的。但王忠靜還認為,看待都江堰生態水利工程,更要對歷史抱有敬畏而客觀的態度,要看到「不得已」的一面。這個「不得已」就是在當時的認知水平、技術條件和歷史環境下,古人已把當時的生產力發揮到極致,把工程做到最優,這是通貫古今應有的理念。

  利弊之辯:以歷史唯物主義視角看待生態水利工程

  20世紀50到70年代,都江堰經歷了規模宏大的現代化改造,不僅加固完善渠首三大工程,也對各大乾渠渠系進行合併優化,都江堰灌溉面積從過去500萬畝增至如今近1500萬畝,成為四川工農業生產最發達、經濟最繁榮的地區,改造帶來的發展效益十分可觀。

  譚徐明長期從事水利史研究,對都江堰工程尤其感情深厚,有《都江堰史》等著作。前段時間她帶隊到都江堰調研,卻感到些許遺憾:「都江堰的保護管理還任重道遠。」 

  「受過去鼓勵發展小水電的政策驅動,如今每條乾渠幾乎都有電站,對灌區生態環境帶來了負面影響;過去渠系改造實行裁彎取直,現在一下雨,徑流迅速匯集,加大了洪峰流量,也提前了洪峰出現的時間,城市內澇加重……」譚徐明說。陳菁認為,並不是應用現代材料就叫現代,因地制宜最適合都江堰的才是最現代的。

  無可迴避,當代都江堰,正是水利工程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縮影,也是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水平之後,人類從敬畏自然到徵服自然關係變化的側面寫照。

  陳菁與大家分享了兩張她外出考察時拍的圖片:一張是古老的舊橋,河有多寬橋就修多寬;另一張是在人為束窄的河道上修建的新橋。「為了節省投資而人為侵佔河道,這是值得我們深刻反思的。」陳菁認為這反映的是如何對待河流的問題。她又舉了設計魚道的例子:「減輕對築壩河流水生態環境影響,修建魚道是目前一項重要措施。應該如何設計魚道呢?這條河有哪些特有魚類,這些魚類有怎樣的生活習性,建造工程將對他們產生哪些影響,只有摸清這些情況再設計魚道,才能有效發揮作用從而減輕對生態的不利影響。但目前規劃設計並沒有充分考慮這部分投入。」

  「六人談」專家認為,水利工程和其他工程一樣都面臨生態環境問題,水利著力改善生態問題,但仍有很多問題有待更好地解決。看待分析問題的原因,要看到行業內的問題,也要看到行業外的影響;要看到問題本身,也要看到問題所處的時代背景。

  「有無調蓄功能,能否改變水資源時空分布格局,是區別古代水利與現代水利的根本標誌。在利用水的各種功能造福人類的同時,是否對自然造成了損害和影響,是每個水利人感到彷徨和深深思考的問題。」王忠靜坦言,「但不能忽視的是,水利工程既然有一個『利』字,其初心是讓人類遠離水害,滿足基本生存需求,並且在洪水來襲時讓人多份安全。」

  王忠靜提及,過去成都平原沼澤遍布,並不適宜人類生存,都江堰的興建改變了自然,創造了以稻田為主的人工生態環境。「我們希望回到都江堰修建之前麼?肯定不會。由此,水利工程產生的生態問題,是屬於改善環境,還是影響環境、要恢復到之前,這是值得思考的。」王忠靜說,「至於把天然河道裁彎取直,原本是為了提高輸水效率,但當時並沒有認識到彎曲河流的防洪與生態作用。如今裁彎取直這個詞,在規劃中已經越來越少用了,這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文明的進步。」

  解題之見:由「能治」向「善治」邁進

  如果說過去水利建設面臨的是以解決生存問題為重點的工程技術上的「能治」的話,如今在「能治」基礎上,專家進一步討論將哲學、倫理思考融入其中,推動邁向以發展為主題的「善治」之境。

  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正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王瑞芳認為,水利工程與人類的文明息息相關,在處理發展與保護關係時,必須堅持生態優先,尤其要在頂層設計上融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理念,充分發揮水利工程作用,最大程度減免生態負面影響。

  陳茂山認為,現代水利工程無論材料還是技術,都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但古人對自然的敬畏,對水各要素統籌考慮的系統思維,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生態理念,以及對水資源取用有度的自我節制,為現代工程規劃設計、施工建設、運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和借鑑。

  確有需要、生態安全、可以持續,這是近年開展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的原則。陳茂山介紹,這些原則正是總結汲取了都江堰及近代工程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而提出的,同時有必要進一步細化。「確有需要,是多大範圍的功能需求?生態安全,是怎樣的安全?可以持續,要持續多少年?這些都需要進一步思考。」

  「我國古代倫理思想以人為中心,規範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如今更需要一種廣義倫理學規範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尊重自然規律、儘可能少地改變自然的情況下,滿足人類生存發展的需求。」陳菁說,「工程師建造工程,改變水土,尤其要遵循這種倫理學,充分考慮工程技術材料與大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

  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開設了《工程倫理學》研究生課程,一共四講,王忠靜主講其中一講:水利工程的倫理。他認為,目前國家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應該儘快推動工程倫理學從課堂走向實踐。「世界各國尤其發達國家,都有土木工程師協會章程,被解讀為工程師的倫理守則。比如有的規定了工程師對社會、專業、僱主、同僚等四方面的責任,其中對社會的責任裡,明確『守法奉獻』之後,是尊重自然、維護生態平衡、珍惜自然資源、保護文化遺產等。」王忠靜說,「應該將工程倫理內化為人的思想理念,貫穿在人的行為準則中,因為我們改造自然的能力太強了,如果沒有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理念,很可能對自然造成重大的、不可彌補的損害。」

  譚徐明認為,現代水利工程發展中應當重視工程需求與可持續性的矛盾。「大運河也有兩千多年歷史,但一旦終止原有的功能需求,其負面影響就日益凸顯。」譚徐明借古鑑今,「再看看一些一哄而上、急功近利建設的水電站,雖然不能完全依靠煤炭解決能源問題,但建多少電站合適,該由誰來代表國家管理江河?面對我國空間水土要素不匹配的狀況,應如何在尊重自然基礎上實現『有所為』,這是下一步要著力考慮的。」

  「善始慎終,知雄守雌。」楊斌認為,借鑑都江堰,現代水利工程應當遵循這種哲學思想。「從工程最初規劃設計到運行報廢的全壽命周期,既要尊重水的規律,順應水勢而為,也要統籌考慮社會、經濟、生態等方面的綜合效益。」

  問水都江堰,相信這場思想的碰撞交流僅僅是解題的開始。正如譚徐明最後所言,「科學是沒有時代局限的,希望都江堰成為現代水利創新的源泉。」

  來源:中國水利報 2018年8月23日

相關焦點

  • 河湖生態保護 發揮擬自然治理技術作用
    為指導河湖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作,由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牽頭編制的水利部行業標準《河湖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程技術導則》(SL/T 800—2020)已於日前實施。標準規範了河湖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程技術要求,對於維持和改善河湖生態系統功能、發揮其綜合效益具有重要意義,為維護河湖健康美麗提供技術支撐。
  • 青海日報丨我省充分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 做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
    今年,我省充分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在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目標責任考核中,注重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考核作為重要內容,細化指標、創新方式、強化運用,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堅決扛起保護好「三江源」和「中華水塔」的政治責任。注重細化指標,明確工作重點任務。
  • 成都: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發揮人工溼地作用
    李冰到任後,便開始大規模的治水工作,在蜀地建立了以都江堰水利工程為主的灌溉系統,在此基礎上衍生出的人工溼地系統在減少自然災害、保護環境、促進農業發展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川西平原農業發達,物產富庶,被賦予「天府之國」的美譽,正是得益於這套從古代就建立起的偉大的人工溼地系統。
  • 水利工程對生態系統的脅迫(董哲仁)
    眾所周知,興建的大量水利工程滿足了人們對於供水、防洪、灌溉、發電、航運、漁業及旅遊等需求,水利工程對於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作用巨大。水利工程在生態建設方面也同樣具有積極作用。通過調節水量豐枯,抵禦洪澇災害對生態系統的衝擊,改善乾旱與半乾旱地區生態狀況以及調節生態用水等方面,水利工程同樣貢獻巨大。 那麼,「水利工程對生態系統造成脅迫」這個命題又從何談起呢?
  • 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政府調節兩種作用,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因此,對於有條件利用市場機制,通過人造資本、人力資本與自然資本三者的有機結合來實現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的地區來說,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頂層設計應當充分認識自然資本、人造資本、人力資本三種要素的有機結合對於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性,高度重視人造資本和人力資本投入,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達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目的。
  • 淺析水文「強監管」支撐作用的發揮
    水文工作如何主動適應治水思路轉變,找準工作切入點,切實增強做好行業監管支撐的責任感和緊迫感,為水利行業強監管發揮水文應有的作用?我認為主要從江河湖泊、水資源、水利工程三個方面入手。近年來,突發性重大水旱災害明顯增多,嚴重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對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系統產生重大影響。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勢下,水文人如何為江河湖泊「把好脈」,為水利行業監管提供可靠支撐,是我們在新形勢下需首要思考的問題。
  • 充分發揮陸海統籌的戰略引領作用(人民觀察)
    以陸海統籌推進海洋強國建設,要深入把握海洋強國建設的內涵和要求,進一步明確陸海統籌的主要任務,充分發揮陸海統籌對海洋強國建設的戰略引領作用,堅持走依海富國、以海強國、人海和諧、合作共贏的發展道路。   把握海洋強國建設的內涵和要求   習近平同志指出,「21世紀,人類進入了大規模開發利用海洋的時期。
  • 充分發揮重要平臺和有效載體作用
    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實現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內容。特色小鎮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平臺和有效載體。建設特色小鎮,對於加速鄉村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都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 張忠民:發揮法律對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作用
    原標題:發揮法律對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作用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乎人民福祉、民族未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政府、社會和個人共同努力。
  • 充分發揮科技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學習貫徹落實十七大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要求科技工作把促進解決好「三農」問題、服務新農村建設作為重要戰略目標,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予以推進,充分發揮科技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一、科技進步正在成為農業農村發展的主要動力和標誌   縱觀農業發展史,從傳統農業、近代農業到現代農業,每一個階段無不以技術變革為動力、以技術進步為標誌。
  • 生態文明理念下的國土空間綜合整治與生態保護修復
    而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保護修復將結合中央預算安排下的重點生態保護修復治理資金,探索多元融合的投資機制,多渠道籌集生態環保資金,鼓勵政府與政策銀行設立生態基金、發行綠色債券,激發利益相關者與義務人的內生動力,引導群眾無償投工投勞,形成整治修復投融資新機制。
  • 龔文密:發揮河長製作用 加強水資源保護
    龔文密在資水邵陽段開展巡河時指出發揮河長製作用 加強水資源保護新湖南客戶端3月17日訊(謝文遠) 3月17日上午,邵陽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市河長制工作委員會政委龔文密在沿資水邵陽段開展巡河時指出
  • 科普工作應充分發揮老科學家作用
    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進程的加快,退休老科學家人力資源豐富,因此,有必要充分發揮老科學家在科普工作中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加強科技界與公眾的溝通,緩解一線科研人員科普壓力;另一方面老科學家自身也能實現健康老齡化需求。老科學家開展科普工作現實可行且有必要。
  • 要求發揮氣象等監測站點作用
    《意見》提出,要建設各類各級自然保護地「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體系,充分發揮地面生態系統、環境、氣象、水文水資源、水土保持、海洋等監測站點和衛星遙感的作用,開展生態環境監測。  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是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大舉措,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改革任務。
  • 充分認識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極端重要性
    &nbsp&nbsp&nbsp&nbsp12月14日至15日,省委常委、副省長吳忠瓊赴鷹潭和上饒督導江銅集團所屬企業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工作。&nbsp&nbsp&nbsp&nbsp吳忠瓊一行先後來到鷹潭和上饒,實地察看江銅集團所屬貴溪冶煉廠、德興銅礦、永平銅礦的環保設施運行、生態復墾、廢水處理排放等運行情況,聽取當地政府和江銅集團對企業生態環保問題整改工作情況匯報,並就做好下一步整改工作提出具體要求。
  • 水利工程管理單位固定資產管理存在問題及對策
    本文通過對水利工程管理單位固定資產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並針對性提出對策建議,以期為水利工程管理單位完善內部控制、提高管理水平提供參考。水利工程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命脈,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歷來是治國安邦的大事。
  • 充分發揮黨支部橋頭堡作用 衛星遙感助力汛情精密監測
    氣象衛星作為自然災害監測的科技利器,如何充分發揮它的功效,這是衛星氣象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和責任擔當。   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衛星氣象研究所是我國氣象衛星遙感資料開發應用研究的搖籃,成立30多年來參與和見證了我國17顆風雲氣象衛星的研發和應用,目前主要承擔風雲極軌和靜止兩個系列氣象衛星上百類產品的研發任務,衛星氣象研究所黨支部是一支特別能戰鬥、善創新、樂奉獻的隊伍,在氣象衛星地面應用系統工程的研發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獲得了基層先進黨支部等一系列的榮譽稱號。
  • 以實踐難題為導向 發揮理論研究智庫作用
    檢察機關積極參與和促進國家治理研究檢察機關作為國家法律監督機關,如何通過強化「四大檢察」職能,更好發揮服務與保障民營經濟發展的作用,是檢察機關實現新時代轉型發展的重要課題。「民營經濟司法保護與檢察職能發揮」課題主持人、最高檢第七檢察廳二級高級檢察官韓成軍認為,強化「四大檢察」在民營經濟司法保護中的作用,需要引申出獨特路徑,包括轉變理念認識、強化監督職能、優化立法與創新機制,實現「四大檢察」聯合發力。
  • 技術交流:水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技術
    保護和修復水生態系統要根據以下幾點原則:(1)綠色發展,保護優先,努力向事前保護和自然恢復的方向轉變,改變從前的「以需定供、經濟最優、技術可行」的思路,提高水生態系統的自然修復能力,把人工修復和自然修復策略相互融合,以此才能建設友好生態水工程。(2)流域總體規劃和系統修復。
  • 「雙西」生態如何保護修復?生物多樣性要保護
    聚焦話題「雙西」生態如何保護修復?西湖邊有10多對留守鴛鴦,西溪植物、昆蟲和鳥類的多樣性顯著增加西湖與西溪,水系人文相通,都是杭州綠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些年來,「雙西」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都做出了不小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