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根本好轉」要有六個特徵

2020-11-23 中國環境報

  黨的第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制定「十四五」規劃及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是我國「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謀劃國家發展宏偉藍圖的根本遵循。「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全面啟動進入美麗中國建設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圍繞美麗中國建設目標,謀劃好「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和重點工作方向,對美麗中國建設起好步、開好局具有重要意義。

  以辯證思維看待生態環保任重道遠

  「十三五」期間,汙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關鍵進展,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就目前指標看,各項目標進展順利,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而且有望圓滿完成。一方面,「十三五」汙染防治攻堅戰的階段性目標完成,有利於支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目標的實現;另一方面,也為「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

  就「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形勢而言,總體來說,全國生態環境保護進入新發展階段,面臨新形勢新機遇新挑戰,機遇和挑戰共存、機遇大於挑戰。機遇和有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習近平總書記堅定不移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各地逐步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是做好新時代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最大動力和根本保障。二是我國發展積累了雄厚的物質和技術基礎,隨著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新發展格局加快形成,為進一步推進綠色轉型帶來新機遇。三是生態環境保護「四梁八柱」性質的制度體系基本形成,相關改革舉措逐步落地見效,綜合效能進一步發揮,生態環境制度保障更加全面、更加有力。四是汙染防治攻堅戰各項目標任務圓滿完成,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生態環境工作的能力和手段明顯提升,為「十四五」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奠定了堅實基礎。

  看到有利因素的同時,也要看到面臨的挑戰,主要有4個方面。一是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上仍處於高位,最突出的是「三個沒有根本改變」,也就是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沒有根本改變,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者接近上限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生態環境事件多發頻發的高風險態勢沒有根本改變。二是新冠疫情給經濟社會帶來衝擊,特別是在經濟復甦的過程中,也看到了一些所謂「兩高一資」汙染排放比較大的重汙染行業率先復甦,說明經濟發展和能源資源消耗還沒有實質性地脫鉤。三是改善的成效還不穩固,離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離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四是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與過去相比有很大的提升,但是與面臨的環境問題、解決問題的手段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以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強化戰略引領

  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中明確,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我們要建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我們要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我們要還老百姓藍天白雲、繁星閃爍,水清岸綠、魚翔淺底,吃得放心、住得安心,鳥語花香、田園風光。這裡所說的都是生態環境問題,因此到2035年,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的關鍵,是全國生態環境根本好轉。

  何謂「根本好轉」?從我國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進程看,我國生態環境從「十一五」的「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基本遏制,重點地區和城市的環境質量有所改善」,到「十二五」期間「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扭轉」,「十三五」期間實現「生態環境總體改善」,經過3個五年的努力,實現了從「惡化」到「改善」的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轉變。從「十四五」開始,再經過3個五年的努力,從總體改善到實現根本好轉。這種好轉應該具有全局性、顯著性、穩定性,改善範圍廣、改善幅度大、穩定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具體包括6個方面的特徵。一是生態環境質量不僅不能拖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後腿,並且還要努力為其增光添彩。二是要從根本上有效解決制約生態環境改善的主要問題,才能穩固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三是覆蓋面要廣,是全國各地區、多要素、整體性的生態環境質量轉變,而不是部分地區、單一要素、某一領域的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四是好轉程度要大,是生態環境質量要出現根本性、轉折性的變化,而非僅僅扭轉惡化趨勢。五是協調性要強,是扭轉生態環境滯後於社會經濟發展的局面,社會、經濟、環境同步達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水平。六是認可度要高,是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成果得到全社會的廣泛認可,基本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需要。

  因此,謀劃「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目標任務,要站在2035年前的十五年的尺度上進行統籌考慮。從總體改善到根本好轉,需要科學確定 「十四五」和「十五五」兩個階段目標,尤其是「十四五」目標,要在汙染防治攻堅戰成果基礎上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全國和各地區都要對標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倒排三個五年生態環境保護目標、任務和保障措施。「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目標的確定,既要可行可達,還要堅持積極有為,圍繞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起好步開好局,為「十五五」「十六五」奠定基礎。

  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十四五」時期,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新發展理念,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把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擺在更加重要位置,科學確定「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和重點任務,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延伸深度、拓展廣度,繼續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在關鍵領域、關鍵指標上實現新突破,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水平。

  一是堅持生態環境全覆蓋,貫通汙染防治和生態保護,進行系統保護、綜合施策。圍繞生態環境保護的各個要素各個領域,做到生態保護修復與環境治理相統籌,城市治理和鄉村建設相統籌,流域汙染防治與海洋環境保護相統籌,環境治理、生態修復、應對氣候變化相統籌,做到預防與治理相結合,減汙和增容並重,努力解決影響人民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不斷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增加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重點要圍繞落實我國二氧化碳達峰目標與碳中和願景,推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低碳轉型,主動應對氣候變化。加強結構調整和協同治理,統籌推進大氣汙染防治和氣候變化應對。加強「三水統籌、陸海統籌」,持續改善流域和海域生態環境質量。堅持底線思維,統籌防範環境風險。科學推進重要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夯實生物多樣性保護基礎,強化生態保護全過程監督執法,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和生物安全。以國家重大區域戰略為引領,加快推進區域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協同治理。

  二是貫徹新發展理念,以結構調整和高質量發展為主線,形成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強大持久內生動力和穩定成效。以綠色發展為引領,統籌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係,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倒逼引領作用,不斷促進結構調整和高質量發展,通過不斷提升綠色發展和綠色生活水平,推動國際國內雙循環。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重點,下更大力氣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用地結構和農業投入結構調整,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三是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上,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不斷完善和發展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認真落實關於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建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的基本制度、重大政策和重大舉措。要把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轉化為具體任務,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推動結構調整和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支撐,堅持「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突出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不斷強化基礎能力建設,增強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的意識和能力,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有效防控環境風險,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和生物安全,譜寫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

  陸軍系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黨委書記、副院長;秦昌波系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戰略規劃所所長

相關焦點

  • 2035年全國生態環境「根本好轉」指哪六個特徵?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我們要建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我們要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我們要還老百姓藍天白雲、繁星閃爍,水清岸綠、魚翔淺底,吃得放心、住得安心,鳥語花香、田園風光。這裡所說的都是生態環境問題,因此到2035年,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的關鍵,是全國生態環境根本好轉。何謂「根本好轉」?
  • 專家解讀 | 2035年全國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包括哪六個特徵?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我們要建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我們要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我們要還老百姓藍天白雲、繁星閃爍,水清岸綠、魚翔淺底,吃得放心、住得安心,鳥語花香、田園風光。這裡所說的都是生態環境問題,因此到2035年,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的關鍵,是全國生態環境根本好轉。何謂「根本好轉」?
  • 如何看待當前及未來生態環境保護形勢?
    面向未來一段時期的生態環境保護要求,黨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美麗中國既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詩意表達,同時具有深厚的哲學和科學含義,代表著人與自然在較高發展水平上的協調統一,生態環境根本好轉是美麗中國基本建成的前提與重要特徵。  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變成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 堅持系統觀念精準科學施策全力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
    魏建鋒在市委生態環保專題會議上強調 堅持系統觀念精準科學施策全力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 恢復窄屏 發布時間:2020
  • 習近平理論創新六個重要特徵 問題意識重根本
    總的來說,習近平總書記理論創新具有問題意識、戰略思維、辯證分析、人民立場、求真務實和大眾話語六個重要特徵。    「問題意識」對於把握時代發展趨勢和優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極為重要。馬克思高度重視「問題」對於把握時代特徵的重要性。他指出,問題是時代的格言,是表現時代自己內心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
  • 環保科普|海洋生態環境基本特徵
    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小百科」篇一:海洋生態環境基本特徵海洋是地球的主體、生命的搖籃、人類文明的源泉。地球表面總面積約5.1×108km2,分屬於陸地和海洋。鄰近海域陸架寬闊,地形複雜,縱跨溫帶、副熱帶和熱帶三個氣候帶,四季交替明顯,沿岸徑流多變,因而具有獨特的區域海洋學特徵。我國海洋生物多樣性豐富,近岸海域具有紅樹林、珊瑚礁、濱海溼地、海草床、海島、海灣、入海河口等多種類型海洋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是全球最重要的生態系統,影響著全球生態系統的穩定與安全,人類生存及其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均與海洋息息相關。
  • 【衡陽市】推動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
    「三線一單」即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是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通過對區域空間生態環境進行系統性評價,科學確定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並以此為基礎,將行政區域劃分為若干生態環境管控單元,確定每個單元的汙染物排放控制、環境風險防控、資源開發利用等生態環境管控要求,從而形成生態環境準入清單,構建覆蓋全區域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
  • 新疆劃分六類生態環境功能區 確定環境保護紅線
    「十二五」期間,新疆將把全區劃分為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綠洲服務、防沙固沙、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以及特殊保護六類生態環境功能區,確定生態環境保護紅線,用以指導全區的資源開發和產業合理布局。  9月7日,記者在新疆生態保護工作專題座談會上了解到,按照《新疆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要求,新疆組織編制《新疆生態環境功能區劃》,依據生態環境的自然屬性和不同地域的主要生態環境功能,以「撫育山區、優化綠洲、穩定荒漠」為主線,將新疆劃分為六大類生態環境功能區,確定生態環境保護紅線。
  • 生態環境部發布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年)
    形成國家-省-市-縣四級生態環境監測組織架構,共有監測管理與技術機構3500餘個、監測人員約6萬人,另有各行業及社會機構監測人員約24萬人,全社會監測力量累計達30萬人左右。全力推進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國家和地方已建成城市空氣品質自動監測站點5000餘個、地表水監測斷面約1.1萬個、土壤環境監測點位約8萬個、輻射環境質量監測點位1500餘個,總體覆蓋所有地級及以上城市和大部分區縣。
  • 生態環境部通報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並就生態環境監測等有關...
    生態環境部門將堅持統籌兼顧,做好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生態環保工作,進一步深化生態環境領域「放管服」改革。堅持精準治汙,做到問題精準、時間精準、區位精準、對象精準和措施精準。堅持科學治汙,做到科學決策、科學監管、科學治理,切實提高環境治理的系統性和有效性。堅持依法治汙,牢固樹立法治思維,用法治的力量保護生態環境。
  • 甘肅省出臺《意見》劃定842個單元分類管控生態環境
    我省出臺《意見》劃定842個單元分類管控生態環境每日甘肅網1月6日訊 據蘭州晚報報導 近日,我省下發《甘肅省人民政府關於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劃定842個環境管控單元,分優先保護單元、重點管控單元和一般管控單元三類,實施分類管控
  • 極端乾旱區人口—經濟—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動態特徵與對策
    極端乾旱區人口—經濟—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動態特徵與對策——以新疆吐魯番市為例庫爾班尼薩·吐爾遜1,何秉宇2,侯志炎3(1.新疆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6;2.新疆大學綠洲生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6;3.新疆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6)摘要:本文基於生態文明建設理念
  • 生態環境部就《長江三角洲區域生態環境共同保護規劃》答記者問
    主要表現為:一是區域開發強度高,河湖水體及沿海灘涂佔用,自然溼地萎縮明顯,水環境質量改善效果不穩固,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威脅;二是資源能源消耗量大,結構性汙染突出,以PM2.5、臭氧(O3)為特徵的區域性大氣汙染明顯,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壓力大;三是地區之間生態環境差異大,解決跨界環境問題、實施生態補償、協同推進生態環境共同保護的機制手段還有待完善;四是部分城市環境質量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尚不匹配,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
  • 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髮生轉折性變化
    5年來沿江11省市和有關部門堅持問題導向,強化系統思維,以釘釘子精神持續推進生態環境整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髮生了轉折性變化,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 統籌劃定三類環境管控單元 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記者 馬昭 高樂)12月30日,記者從省生態環境廳獲悉,根據我省出臺的《關於加快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我省將對全省行政區域統籌劃定優先保護、重點管控和一般管控三類環境管控單元1381個,實施生態環境分區管控。
  • 2018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召開 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
    習近平指出,總體上看,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出現了穩中向好趨勢,但成效並不穩固。生態文明建設正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跨越一些常規性和非常規性關口。我們必須咬緊牙關,爬過這個坡,邁過這道坎。
  • 周晉峰:生物多樣性是生態文明的根本
    在報告中,周晉峰《以生物多樣性是生態文明的根本》為題,結合綠會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實踐案例,進行了生動闡述,先整理分享如下:人類棲息地是什麼?現在面臨什麼情況?為什麼要踐行生態文明?這就是我今天報告要講的重點。我們是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的國家一級學會。生物多樣性是生態文明的根本。生態文明起源於生物多樣性、截止於生物多樣性。
  • 禁漁六年生態景觀明顯好轉
    5 月 8 日,記者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獲悉,深圳灣海域列為禁漁區六年來,自然生態景觀明顯好轉,漁業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候鳥數量逐年回升,魚躍鳥歡已成深圳灣常態。▲ 5 月 8 日,深圳灣公園河道入海口處大量魚群聚集。" 海水水質潔淨,魚蝦豐富,所以深圳灣海域的候鳥種類也很多。"
  • 六年級上《只有一個地球》:懂得要珍惜資源、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
    六年級上《只有一個地球》:懂得要珍惜資源、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一、學習目標抓住關鍵句,說出課文主要內容。明白人類的生存「只有一個地球」,懂得要珍惜資源、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體會課文是如何一步步得出「保護地球」這一結論的。
  • 安全生產形勢長遠目標就是2020年實現根本好轉
    新華網 陳競超 攝  [主持人]從今年煤礦安全生產來說,從媒體曝光來看,已經有大幅度下降了。七條規定實施之後,安監總局希望煤礦安全生產呈現什麼樣的形勢?  [黃毅]當然我們對煤礦安全生產形勢,我們的長遠目標就是到2020年要實現根本好轉,所謂根本好轉就是煤礦的重特大事故要得到遏制,事故的總量、事故的死亡人數要降到最低限度,而且衡量安全生產狀況的相對指標要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甚至某項指標要超過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