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解讀!2035年全國生態環境「根本好轉」指哪六個特徵?

2020-11-25 澎湃新聞

黨的第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制定「十四五」規劃及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是我國「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謀劃國家發展宏偉藍圖的根本遵循。「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全面啟動進入美麗中國建設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圍繞美麗中國建設目標,謀劃好「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和重點工作方向,對美麗中國建設起好步、開好局具有重要意義。

以辯證思維看待生態環保任重道遠

「十三五」期間,汙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關鍵進展,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就目前指標看,各項目標進展順利,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而且有望圓滿完成。一方面,「十三五」汙染防治攻堅戰的階段性目標完成,有利於支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目標的實現;另一方面,也為「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

就「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形勢而言,總體來說,全國生態環境保護進入新發展階段,面臨新形勢新機遇新挑戰,機遇和挑戰共存、機遇大於挑戰。機遇和有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習近平總書記堅定不移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各地逐步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是做好新時代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最大動力和根本保障。二是我國發展積累了雄厚的物質和技術基礎,隨著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新發展格局加快形成,為進一步推進綠色轉型帶來新機遇。三是生態環境保護「四梁八柱」性質的制度體系基本形成,相關改革舉措逐步落地見效,綜合效能進一步發揮,生態環境制度保障更加全面、更加有力。四是汙染防治攻堅戰各項目標任務圓滿完成,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生態環境工作的能力和手段明顯提升,為「十四五」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奠定了堅實基礎。

看到有利因素的同時,也要看到面臨的挑戰,主要有4個方面。一是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上仍處於高位,最突出的是「三個沒有根本改變」,也就是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沒有根本改變,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者接近上限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生態環境事件多發頻發的高風險態勢沒有根本改變。二是新冠疫情給經濟社會帶來衝擊,特別是在經濟復甦的過程中,也看到了一些所謂「兩高一資」汙染排放比較大的重汙染行業率先復甦,說明經濟發展和能源資源消耗還沒有實質性地脫鉤。三是改善的成效還不穩固,離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離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四是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與過去相比有很大的提升,但是與面臨的環境問題、解決問題的手段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以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強化戰略引領

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中明確,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我們要建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我們要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我們要還老百姓藍天白雲、繁星閃爍,水清岸綠、魚翔淺底,吃得放心、住得安心,鳥語花香、田園風光。這裡所說的都是生態環境問題,因此到2035年,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的關鍵,是全國生態環境根本好轉。

何謂「根本好轉」?從我國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進程看,我國生態環境從「十一五」的「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基本遏制,重點地區和城市的環境質量有所改善」,到「十二五」期間「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扭轉」,「十三五」期間實現「生態環境總體改善」,經過3個五年的努力,實現了從「惡化」到「改善」的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轉變。從「十四五」開始,再經過3個五年的努力,從總體改善到實現根本好轉。這種好轉應該具有全局性、顯著性、穩定性,改善範圍廣、改善幅度大、穩定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具體包括6個方面的特徵。一是生態環境質量不僅不能拖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後腿,並且還要努力為其增光添彩。二是要從根本上有效解決制約生態環境改善的主要問題,才能穩固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三是覆蓋面要廣,是全國各地區、多要素、整體性的生態環境質量轉變,而不是部分地區、單一要素、某一領域的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四是好轉程度要大,是生態環境質量要出現根本性、轉折性的變化,而非僅僅扭轉惡化趨勢。五是協調性要強,是扭轉生態環境滯後於社會經濟發展的局面,社會、經濟、環境同步達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水平。六是認可度要高,是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成果得到全社會的廣泛認可,基本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需要。

因此,謀劃「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目標任務,要站在2035年前的十五年的尺度上進行統籌考慮。從總體改善到根本好轉,需要科學確定 「十四五」和「十五五」兩個階段目標,尤其是「十四五」目標,要在汙染防治攻堅戰成果基礎上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全國和各地區都要對標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倒排三個五年生態環境保護目標、任務和保障措施。「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目標的確定,既要可行可達,還要堅持積極有為,圍繞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起好步開好局,為「十五五」「十六五」奠定基礎。

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十四五」時期,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新發展理念,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把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擺在更加重要位置,科學確定「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和重點任務,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延伸深度、拓展廣度,繼續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在關鍵領域、關鍵指標上實現新突破,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水平。

一是堅持生態環境全覆蓋,貫通汙染防治和生態保護,進行系統保護、綜合施策。圍繞生態環境保護的各個要素各個領域,做到生態保護修復與環境治理相統籌,城市治理和鄉村建設相統籌,流域汙染防治與海洋環境保護相統籌,環境治理、生態修復、應對氣候變化相統籌,做到預防與治理相結合,減汙和增容並重,努力解決影響人民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不斷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增加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重點要圍繞落實我國二氧化碳達峰目標與碳中和願景,推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低碳轉型,主動應對氣候變化。加強結構調整和協同治理,統籌推進大氣汙染防治和氣候變化應對。加強「三水統籌、陸海統籌」,持續改善流域和海域生態環境質量。堅持底線思維,統籌防範環境風險。科學推進重要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夯實生物多樣性保護基礎,強化生態保護全過程監督執法,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和生物安全。以國家重大區域戰略為引領,加快推進區域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協同治理。

二是貫徹新發展理念,以結構調整和高質量發展為主線,形成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強大持久內生動力和穩定成效。以綠色發展為引領,統籌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係,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倒逼引領作用,不斷促進結構調整和高質量發展,通過不斷提升綠色發展和綠色生活水平,推動國際國內雙循環。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重點,下更大力氣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用地結構和農業投入結構調整,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三是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上,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不斷完善和發展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認真落實關於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建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的基本制度、重大政策和重大舉措。要把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轉化為具體任務,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推動結構調整和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支撐,堅持「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突出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不斷強化基礎能力建設,增強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的意識和能力,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有效防控環境風險,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和生物安全,譜寫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黨委書記、副院長陸軍;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戰略規劃所所長秦昌波解讀)

原標題:《權威解讀!2035年全國生態環境「根本好轉」指哪六個特徵?》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專家解讀 | 2035年全國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包括哪六個特徵?
    四是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與過去相比有很大的提升,但是與面臨的環境問題、解決問題的手段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以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強化戰略引領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中明確,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 生態環境「根本好轉」要有六個特徵
    以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強化戰略引領  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中明確,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 生態環境部發布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年)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 (2020-2035年)。全文如下: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年)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
  • 2016年全國高考考試大綱權威解讀(生物)
    《2016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全國卷)近日出爐。今年福建、四川、廣東、湖北、湖南、陝西、重慶、安徽等8省不再自主命題,將會統一採用全國卷,海南、山東將有部分試卷採用全國卷。2016年全國卷的使用省份增至26個,因此全國卷的大綱尤其備受矚目。
  • 《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了《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當前,我國生態保護和修復面臨的形勢如何?怎樣保護和修復母親河?6月1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自然資源部、國家林草局舉行新聞發布會,就熱點問題進行了回應。
  • 如何看待當前及未來生態環境保護形勢?
    達到或優於Ⅲ類水體比例比2015年提升8.9個百分點,國控劣Ⅴ類斷面比例比2015年下降6.3個百分點,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汙染物排放總量累計分別下降11.5%、11.9%、22.5%、16.3%。同時,綠色發展水平明顯提升,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改革順利推進,形成了一批有效方式方法,解決了一大批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全社會生態環保意識顯著增強。
  • 2018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召開 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
    5月18日至19日,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王滬寧,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趙樂際出席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作總結講話。  習近平在講話中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
  • ...解讀《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汙染...
    到2020年,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生態環境保護水平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新華社記者第一時間採訪權威專家,對這份意見進行全面解讀。全面加強黨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領導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5月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是一場大仗、硬仗、苦仗,必須加強黨的領導。意見提出,落實黨政主體責任。
  • 專家解讀2035年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全會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其中提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作出這一重要表述的意義是什麼?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解釋稱,這意味著在未來15年內,我國的人均GDP要上升到約相當於最發達國家人均GDP50%左右的位置。如何實現這一重大發展目標?
  • 禁漁六年生態景觀明顯好轉
    5 月 8 日,記者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獲悉,深圳灣海域列為禁漁區六年來,自然生態景觀明顯好轉,漁業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候鳥數量逐年回升,魚躍鳥歡已成深圳灣常態。▲ 5 月 8 日,深圳灣公園河道入海口處大量魚群聚集。" 海水水質潔淨,魚蝦豐富,所以深圳灣海域的候鳥種類也很多。"
  • 統籌劃定三類環境管控單元 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記者 馬昭 高樂)12月30日,記者從省生態環境廳獲悉,根據我省出臺的《關於加快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我省將對全省行政區域統籌劃定優先保護、重點管控和一般管控三類環境管控單元1381個,實施生態環境分區管控。
  • 甘肅省出臺《意見》劃定842個單元分類管控生態環境
    我省出臺《意見》劃定842個單元分類管控生態環境每日甘肅網1月6日訊 據蘭州晚報報導 近日,我省下發《甘肅省人民政府關於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劃定842個環境管控單元,分優先保護單元、重點管控單元和一般管控單元三類,實施分類管控
  • 河南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 全省地域分為優先保護...
    我省將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保障生態環境安全為底線,強化區域空間生態環境管控,建立「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意見》中附帶了一張全省生態環境管控單元分布示意圖,三類單元分別用綠色、紅色、黃色來標識。綠色的優先保護單元指具有一定生態功能、以生態環境保護為主的區域,突出空間用途管控,以生態環境保護優先為原則,依法禁止或限制有關開發建設活動。
  • 2025年基本消除重汙染天氣!山東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
    中宏網山東1月4日電 近日,山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建立較為完善的「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基本消除重汙染天氣、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體。到2035年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
  • 四個關鍵詞解讀《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
    (本報記者王火炎航拍器攝)  到2020年  生態環境保護機制更加健全,生態環境質量持續位居全國前列,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基本形成,建成美麗中國典範城市  到2035年  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總體形成,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全面提升,實現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衡陽市】推動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
    「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是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通過對區域空間生態環境進行系統性評價,科學確定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並以此為基礎,將行政區域劃分為若干生態環境管控單元,確定每個單元的汙染物排放控制、環境風險防控、資源開發利用等生態環境管控要求,從而形成生態環境準入清單,構建覆蓋全區域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
  • 生態環境部部長在全國生態環境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本文原標題:《全文實錄|生態環境部部長在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努力營造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良好輿論氛圍——在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 生態環境部:到2025年初步建立全國生態監測網絡
    中新網1月4日電 據生態環境部網站消息,生態環境部日前發布《關於加強生態保護監管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了總體目標,到2025年,初步形成生態保護監管法規標準體系,初步建立全國生態監測網絡,提高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監管能力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引領作用
  • 全文實錄|生態環境部召開2020年12月例行新聞發布會
    《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指標體系(試行)》聚焦「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監管目標,以人為幹擾活動及其生態環境影響為重點,設定8個共性指標和7個特徵指標。指標體系兼顧全國通用性、地方差異性,各省(區、市)可結合本地實際,增加特徵指標,體現區域差異化特點。
  • 天津市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
    近日,為促進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天津市人民政府印發了《關於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將行政區域劃分為311個生態環境管控單元,明確每個單元的汙染物排放控制、環境風險防控、資源開發利用等生態環境管控要求,形成生態環境準入清單,推動構建覆蓋全區域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