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晚報導|魚群鳥類扎堆「打卡」深圳灣!禁漁六年生態景觀明顯好轉

2020-12-04 湘湘愛旅行

近日深圳灣出現魚群聚集排水口的奇妙景觀,吸引了不少攝影愛好者和深圳市民前來觀賞。5 月 8 日,記者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獲悉,深圳灣海域列為禁漁區六年來,自然生態景觀明顯好轉,漁業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候鳥數量逐年回升,魚躍鳥歡已成深圳灣常態。

▲ 5 月 8 日,深圳灣公園河道入海口處大量魚群聚集。

" 海水水質潔淨,魚蝦豐富,所以深圳灣海域的候鳥種類也很多。" 一位攝影愛好者說,連有著 " 鳥類中的大熊貓 " 之稱的黑臉琵鷺也在深圳灣畔頻繁光臨。抱著孩子前來深圳灣公園散步遛狗的胡先生告訴記者,近海岸能觀賞到這麼多魚群,表明深圳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了,作為深圳市民也感到高興和驕傲。

▲ 5 月 8 日,不少市民在深圳灣公園河道入海口觀賞魚群嬉戲。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海洋綜合執法支隊支隊長許安陽介紹,深圳灣海域是珠江口魚蝦類重要的產卵場、繁殖場、索餌場和洄遊通道,也是候鳥遷徙、越冬場所。為加大對深圳灣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深圳灣大橋以東約 23 平方公里海域範圍於 2014 年 5 月 1 日起被市政府列為禁漁區,全面禁止任何形式的捕撈和養殖行為。

記者了解到,禁漁六年來,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海洋綜合執法支隊始終對深圳灣禁漁區保持高壓執法態勢,日夜巡邏、鐵腕整治,嚴查嚴管海上違法違規行為,查獲並銷毀 900 餘艘 " 三無 " 船舶和 170 餘萬米非法網具,有效杜絕了深圳灣非法捕撈,豐富了候鳥的食物來源,保護了深圳灣自然資源環境和漁業資源。

▲ 5 月 8 日,中國漁政執法船在深圳灣海域巡邏。

據悉,目前深圳正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大力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下一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海洋漁業局)將嚴格落實《深圳市海洋環境保護規劃(2018-2035 年)》的要求,繼續做好深圳灣禁漁區執法管控工作,積極推進深圳灣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申報工作,同時,借鑑以往設立深圳灣禁漁區的經驗,全力推進深圳東西部近岸海域設立禁漁區,降低沿岸捕撈強度,不斷強化我市海洋資源的保護與生態修復。

【來源:深圳晚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深圳灣群魚聚集 「鳥中大熊貓」黑臉琵鷺頻繁光臨
    陳文 攝 中新網深圳5月8日電(記者 鄭小紅 陳文)深圳灣近期出現魚群聚集排水口的奇妙景觀,更有「鳥類中的大熊貓」—黑臉琵鷺頻繁光臨,吸引大批市民遊客駐足「打卡」,展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面。 深圳灣海域是珠江口魚蝦類重要的產卵場、繁殖場、索餌場和洄遊通道,也是候鳥遷徙、越冬場所。
  • 南山開年喜見"年年有魚」好兆頭
    禁漁7年深圳灣海域水質在逐步好轉 近幾年,來深圳灣公園賞魚觀鳥,已成為深圳人的生活時尚。但在2014年深圳灣公園海域被列為禁漁區之前,鳥飛魚躍可不是常態景象。
  • 深圳灣再現赤潮 暫未發現魚群死亡
    記者5月17日從深圳市海洋監測預報中心獲悉,近日,深圳灣海域再現赤潮。經該中心監測,此次引發赤潮的是該海域常見藻類,無毒,暫未發現魚群死亡。5月15日,深圳市海洋監測預報中心在例行檢查海上自動監測結果時發現深圳灣海域葉綠素-a和溶解氧數據出現明顯波動,立即安排監測人員前往現場監測。監測人員到達現場後,發現該海域海水呈淺棕褐色,初步判斷可能發生赤潮。
  • 深晚薦讀|7隻黑臉琵鷺在深圳灣覓食嬉戲
    9 月 20 日一早,7 只黑臉琵鷺出現在晨光中的深圳灣,這一幕被守候多時的深晚記者成功記錄下來。深圳觀鳥專家認為,不排除這些黑臉琵鷺並未參與今春候鳥季的正常遷徙,也許是長期留在深圳的一個亞成鳥種群。近日,深圳鳥友阿宇報料稱,在深圳灣灘涂上發現 6 只黑臉琵鷺,但由於距離太遠,手機無法拍攝。深晚記者即刻趕赴現場,趕到後卻並未發現黑臉琵鷺。此後,深晚記者又先後兩次前往深圳灣守候,由於連日下雨,也未能如願。
  • 太湖禁漁│一網到底,大小全收,最近幾年撈上的魚類品種明顯變少
    這意味著,中國五大淡水湖將步入史上最長的全面禁漁期,實行暫定為期10年的常年禁捕,期間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為什麼要禁漁?根源在於日益緊迫的生態壓力。2019年,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已跌至最差的「無魚」等級。為什麼要10年?
  • 全國最大屋頂花園建築群——深圳灣科技生態園
    編者按: 2020年8月26日,是深圳特區成立四十周年紀念日。四十年來,深圳的發展恰如奔流不息的江河,雖有蜿蜒曲折,卻仍然一路奔騰,洶湧向前。在這期間,全國最大屋頂花園建築群——深圳灣科技生態園建成,成為這座城市又一典範之作。
  • 深晚薦讀|懷氏虎鶇首次現身華僑城溼地
    12 月 11 日,經深圳市觀鳥協會鳥類專家鑑定,最終認定這隻 " 不速之客 " 實際上是懷氏虎鶇。12 月 11 日下午,深晚記者專程來到華僑城溼地公園,工作人員陪同深晚記者來到懷氏虎鶇的發現地——鷺島。深晚記者在現場看到,鷺島實際上是華僑城溼地中間的一座天然小島,島上植被茂密,是一個極佳的野生動物庇護所。
  • 深圳十佳健身步道揭曉,打卡走起
    深圳十佳健身步道揭曉 推動"體育 + 文化 + 旅遊"融合發展"大健康實踐"展現國際文體之城風採,深圳晚報承擔合作媒體及投票平臺6 月 30 日,"深圳十佳健身步道"評選結果出爐,歷經初選、網絡票選和專家評審三個環節的選拔,深圳最具代表性的 10 條健身步道獲得"十佳"殊榮——蓮山春早路、梅沙踏浪道、香蜜幸福路、濱海紅林路、陽臺疊翠路、梧桐煙雲路
  • 50多隻黑臉琵鷺 集體現身深圳灣
    今早海潮位剛剛好,天氣也好,深圳灣罕見出現這麼多的黑臉琵鷺,50多隻,場面空前壯觀。」昨日上午,一位觀鳥人士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黑臉琵鷺集體現身深圳灣覓食的壯觀照片。因其扁平如湯匙狀的長嘴,與中國樂器中的琵琶極為相似,因而得名;亦因其姿態優雅,又被稱為「黑面天使」或「黑面舞者」;屬於鸛形目、䴉科、琵鷺亞科,琵鷺亞科的鳥類全世界共六種,其中以黑面琵鷺數量最為稀少(已知六種琵鷺當中唯黑面琵鷺屬瀕危物種),屬全球瀕危物種類別之一。
  • 公海禁漁 同樣需要被關注
    目前,漁業捕撈已成為對海洋生物和生態系統影響最大的人類活動。自1950年以來,公海漁業已遍及約48%的公海面積。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020年報告指出,「公海漁業資源形勢非常嚴峻。作為公海漁業主要捕撈對象之一的金槍魚,有1/3的種群被過度捕撈。公海漁業捕撈每年造成數萬隻海鳥,大量的鯊魚、海洋哺乳動物、海龜等意外死亡。
  • 鳥類專家確定繫懷氏虎鶇
    12 月 11 日,經深圳市觀鳥協會鳥類專家鑑定,最終認定這隻"不速之客"實際上是懷氏虎鶇。▲你看見我在哪兒了嗎?12 月 11 日下午,深晚記者專程來到華僑城溼地公園,工作人員陪同記者來到懷氏虎鶇的發現地——鷺島。記者在現場看到,鷺島實際上是華僑城溼地中間的一座天然小島,島上植被茂密,是一個極佳的野生動物庇護所。
  • 公海禁漁同樣需要被關注
    如今幾十年過去了,在近一點的公海海域捕到的魚再沒有那麼大了。父親常告訴我,只為了生計而不顧魚的生息繁衍是短視的。」在挪威羅弗敦群島,記者認識了家族世代都以打漁為生的JannEinarOlsen。目前,漁業捕撈已成為對海洋生物和生態系統影響最大的人類活動。自1950年以來,公海漁業已遍及約48%的公海面積。
  • 2021年1月1日起,綿陽實行「十年禁漁」!
    近些年來,受攔河築壩、水域汙染、過度捕撈等因素影響,長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日趨惡化,根據《全市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範圍和時間的通告》,自2021年1月1日0時起,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以外的禁捕水域實行暫定為期10年的常年禁捕。
  • 珍稀野生動物成深圳人「好鄰居」,深晚記者獨家專訪還原歐亞水獺...
    戎燦中看到,就在這灰色的支撐梁上,明顯多了些本不存在的非常顯眼的東西。準確來說,是七坨野生動物排洩物。"就是這裡!"他掏出生態監測尺放在邊上作為參照,拍下視頻和照片,然後用鑷子將這些動物糞便小心翼翼地全部裝進樣品袋。"聞起來有股新鮮的魚腥味,非常健康。" 他心想。很快,經過專家影像分析和現場痕跡採集,最終確定了紅外相機拍到的正是歐亞水獺。
  • 一群帶環志的黑尾塍鷸來深了
    ▲深圳灣鳳塘河口的黑尾塍鷸群。鳥類環志是用來研究候鳥遷徙動態及其規律的一種重要手段。鳥環由鎳銅合金或鋁鎂合金製成,上面刻有環志的國家及地區、機構、地址(信箱號)和鳥環類型、編號等。通過觀察記錄環志鳥,可以了解候鳥遷徙的行蹤、年齡以及種群數量等寶貴資料。
  • 引鳥生態景觀建設紅花荷屬類
    同時暗綠繡眼鳥為集群活動,叫聲頻繁悅耳,在生態景觀構建方面有「聲景觀」的意義。蝶類主要發現有巴黎翠鳳蝶、玉斑鳳蝶、玉帶鳳蝶、報喜斑粉蝶等中大型蝶類取食其花蜜,也有其它粉蝶類、眼蝶類取食。在雲南採集標本時,當地村民也表示該種可吸引大量本地鳥類、蝶類取食。這同顧磊等研究紅花荷主要靠鳥類傳粉的結論相對應 。
  • 福田紅樹林入選國家重要溼地名錄 記錄有23種鳥類為珍稀瀕危物種
    深圳晚報記者寧傑文 攝  從廣東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近期發布了《2020年國家重要溼地名錄》,共有29處自然保護地入選,更令深圳人高興的是,深圳福田紅樹林入列名錄。  國家重要溼地是指符合國家重要溼地確定指標,溼地生態功能和效益具有國家重要意義,按規定進行保護管理的特定區域。
  • 2035年全國生態環境「根本好轉」指哪六個特徵?
    三是生態環境保護「四梁八柱」性質的制度體系基本形成,相關改革舉措逐步落地見效,綜合效能進一步發揮,生態環境制度保障更加全面、更加有力。四是汙染防治攻堅戰各項目標任務圓滿完成,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生態環境工作的能力和手段明顯提升,為「十四五」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奠定了堅實基礎。
  • 生態環境「根本好轉」要有六個特徵
    三是生態環境保護「四梁八柱」性質的制度體系基本形成,相關改革舉措逐步落地見效,綜合效能進一步發揮,生態環境制度保障更加全面、更加有力。四是汙染防治攻堅戰各項目標任務圓滿完成,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生態環境工作的能力和手段明顯提升,為「十四五」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奠定了堅實基礎。  看到有利因素的同時,也要看到面臨的挑戰,主要有4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