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來圍觀!一群帶環志的黑尾塍鷸來深了

2021-01-08 澎湃新聞
快來圍觀!一群帶環志的黑尾塍鷸來深了

2020-12-16 19: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12月15日上午,深圳市紅樹林溼地保護基金會(MCF)「守護深圳灣」項目負責人戎燦中來到福田紅樹林保護區2號魚塘,架起專用望遠鏡仔細觀察魚塘裡聚集的一大群候鳥。這是和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同步進行的一次魚塘水鳥調查,戎燦中的目光很快就被魚塘中部高地上的一群黑尾塍(cheng)鷸(yu)吸引,他驚喜地發現,在鳥群近岸一側,有三隻戴著鳥類環志的黑尾塍鷸。

▲深圳灣鳳塘河口的黑尾塍鷸群。

鳥類環志是用來研究候鳥遷徙動態及其規律的一種重要手段。鳥環由鎳銅合金或鋁鎂合金製成,上面刻有環志的國家及地區、機構、地址(信箱號)和鳥環類型、編號等。通過觀察記錄環志鳥,可以了解候鳥遷徙的行蹤、年齡以及種群數量等寶貴資料。

▲黑尾塍鷸掠過深圳灣上空。

時近中午,候鳥並不活躍,絕大部分都把頭埋進翅膀裡打盹兒。他先是認真地記錄下魚塘內的反嘴鷸、金斑鴴、金眶鴴、黑尾塍鷸等候鳥的數字,然後拿出手機,把望遠鏡對準三隻戴著環志的黑尾塍鷸,一一拍攝下來。然後,他回到辦公室,在電腦上把照片放大觀察,發現這三隻黑尾塍鷸的環志編號分別是B9、Z6和P1。

根據顏色和編號,他很快判斷出這是香港地區的環志,於是他進入相關網站查閱,果然查到了這幾隻候鳥的身份信息:

B9,於2011年1月在香港佩戴環志,每年回深圳灣越冬,並於2017年3月在渤海灣被記錄;

Z6,2018年9月在香港佩戴環志,每年回深圳灣越冬;

P1,2012年12月在香港佩戴環志, 每年回深圳灣越冬。

換句話說,這幾隻黑尾塍鷸都是深圳灣的「常客」,可以說是深圳人的「老朋友」了。

▲出現在福田紅樹林保護區2號魚塘的黑尾塍鷸P1。

黑尾塍鷸(學名:Limosa limosa)是一種中型涉禽,體長36釐米至44釐米。嘴、腳、頸皆較長,白色的尾部有寬闊的黑色端斑。主要以昆蟲、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為食,繁殖於歐亞大陸北部,主要在南非、印度和澳大利亞越冬。「黑尾塍鷸現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近危(NT)。」戎燦中說。

▲黑尾塍鷸B9。

據市觀鳥協會會員、資深鳥類專家田穗興介紹,近十年來,黑尾塍鷸有一個約500隻到700隻的種群在深圳灣越冬,就在12月13日,他還在2號魚塘拍攝到5隻佩戴環志的黑尾塍鷸,其中就包括戎燦中記錄到的B9、Z6和P1,另外兩隻是H6和Y6。他認為,在深圳灣越冬的黑尾塍鷸種群已經相對穩定,同時印證了深圳灣生態環境建設已經初見成效。

深圳灣橫跨深港兩地,承擔著全球九條候鳥遷飛路線之一——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EAAF)候鳥越冬地和「中轉站」的重要作用,每年有約10萬隻遷徙候鳥在此越冬或經停。

不久前,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林業局)與MCF就「共同推動深圳濱海溼地的保護和發展,創建濱海溼地保護和發展的深圳模式,成為全球溼地保護樣板」達成五年戰略合作。「希望市民在觀察記錄到環志候鳥後,能夠及時通知媒體或者保護區,讓深圳候鳥統計信息更加準確、豐富,從而為相關科學研究提供更詳實的資料。」深圳市紅樹林溼地保護基金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說。

內容來源:深圳晚報

記者 李晶川 徐婭/文

戎燦中 李晶川/圖

原標題:《快來圍觀!一群帶環志的黑尾塍鷸來深了》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瑞安灘涂現兩萬隻鴴鷸 其中一隻黑尾塍鷸戴「戒指」
    繼送走3月來做客的大濱鷸後,溫州又迎來以黑尾塍鷸、中杓鷸等大型鷸類的「到此一遊」。4月27日下午,浙江水利河口研究院生態學博士熊李虎在瑞安丁山圍墾灘涂一帶做調查時,發現約兩萬隻鴴鷸。鳥友葉成光聞訊趕來記錄,在茫茫鳥海中發現一隻被環志的黑尾塍鷸。
  • 哈巴湖發現2隻黑尾塍鷸 今年有3種新記錄鳥類進入視線
    新發現的黑尾塍鷸(chéng yù)  隨著近日寧夏哈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新發現了2隻黑尾塍鷸[chéng
  • 東營:兩萬餘只黑尾塍鷸聚集黃河口 非遷徙高峰期內此場景較為罕見
    自然保護區內海灘上,黑尾塍鷸結隊覓食。 (通訊員提供)本報9月4日訊(記者 段學虎) 日前,記者從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汶流管理站工作人員在日常工作中意外發現了近兩萬隻黑尾塍鷸在保護區的海灘上覓食。目前還不是鳥類遷徙季節,在入海口發現如此多的鳥類,在黃河三角洲較為罕見,這一現象已經引起業內關注。
  • 給一隻斑尾塍鷸安裝追蹤器後放飛,它去了哪裡做了什麼?太了不起了!
    從飛行速度來看,不出意外,這隻斑尾塍鷸如今早已經抵達了南半球的大洋洲。上圖是斑尾塍鷸環志放飛後至10月31日飛離杭州灣時的活動軌跡圖。杭州灣溼地生態站研究人員焦盛武博士介紹,一方面,潮水能帶來豐富的食物,斑尾塍鷸喜歡吃的沙蠶、蛤類等小型底棲動物海塗上就有很多。另外,斑尾塍鷸喜歡開闊的環境,海塗上這個季節雖然也有一些蘆葦、米草,但相對堤內樹木隨處可見,海塗的環境相對更開闊,也就更安全一點。事實上,當初捕獲這隻斑尾塍鷸時,網場就設在離海堤約500米左右的一片蘆葦叢間。
  • 招募| 2018年春季中國沿海灘涂溼地鴴鷸類研究志願者
    ,由復旦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荷蘭皇家海洋科學研究所(NIOZ)、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和荷蘭格羅寧根大學聯合組成的研究團隊從2014年起對四個重要鴴鷸物種(大濱鷸、斑尾塍鷸、紅腹濱鷸和黑尾塍鷸)個體佩戴衛星追蹤器,研究它們在本區域的棲息地選擇狀況。
  • 鳥浪來了!帶你辨識山西的鴴鷸類鳥(下)
    2015版《山西省志·林業志》野鳥名錄確認山西有鷸科鳥23種,與樊龍鎖主編的《山西鳥類》比較,增加了大杓鷸、中杓鷸、黑尾塍鷸、澤鷸4種,減少了孤沙錐、長趾濱鷸(長趾濱鷸山西拍到多次啊!為什麼取消?理由不詳!!!)2種,另外山西名錄中的紅胸濱鷸在鳥類分類中沒有此名,應修訂為紅頸濱鷸。
  • 模仿黑尾鷸身體結構 遠距離零排放高空客機有望誕生
    飛機的零件這款客機的機翼設計參考了黑尾鷸翅膀的弧線造型新客機的飛行高度將遠高於現在的客機黑尾鷸是一種耐力極強的鳥,以不吃不喝不停歇地長距離飛行而著稱。據英國《每日郵報》9月29日報導,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航空飛行器設計師威廉·布萊克就以黑尾鷸為原型設計出了一款遠距離零排放的高空噴氣式客機。他希望通過模擬黑尾鷸的身體構造和飛行原理實現大型客機不間斷飛行的夢想。「我的設計成果十分環保,且可以直飛世界任何一個角落,」布萊克介紹說。
  • 綠會代表將應邀出席首屆「東亞-澳大利亞遷徙路線鴴鷸類科學會議...
    首次鴴鷸類遷徙路線科學會議邀請到5位來自荷蘭、中國、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國家的鳥類生態研究專家。其中,主題報告人包括著名鴴鷸類專家荷蘭瓦格寧根教授、荷蘭皇家藝術和科學院院士特尼斯·皮爾斯馬(Theunis Piersma)和復旦大學馬志軍教授等人。本次會議由韓國國家生態研究所主辦。
  • 20年來數量最多的黑臉琵鷺 聚集鴨綠江口
    本報訊 記者王盧莎報導 在丹東大洋河口核心區孤山葦場內,來了一群優雅的舞者,它們飛行時姿態優美而平緩,頸部和腿部伸直,有節奏地緩慢拍打著翅膀,仿佛正在舞蹈。這些面色黝黑、有著一張琵琶形大嘴的珍禽,是世界級的瀕危物種——黑臉琵鷺。
  • 精準發布:4月初丹東最佳觀鳥時間,地點,潮汐表來了!
    @白清泉 丹東市林業和草原局、丹東市林業和草原發展服務中心、鴴鷸鳥類研究所、丹東市攝影家協會、丹東市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聯合發布:2020年4月上中旬丹東-東港觀賞鳥浪的適宜時間和地點。
  • 注意,遷徙「大部隊」來啦!劍鴴、大杓鷸現身
    分別是:劍鴴(héng)、大杓(biāo)鷸(yù)、蒙古沙鴴(héng)、鐵嘴沙鴴(héng)、斑尾塍(chéng)鷸(yù)、草鷺、普通燕鷗 、高山兀(wù)鷲(jiù)、灰眉巖鵐(wú)、褐灰雀、紅胸啄花鳥、慄頭鶲(wēng)鶯 、棕臀鳳鶥(me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