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初,在新浦海邊,環志志願者為捕獲的最後一隻斑尾塍鷸戴上環志後在海塗上放飛。
在杭州灣溼地棲息休整一個多月後,它踏上了新的旅途,截至記者發稿時,起飛後後臺還只收到了11月2日發回的數據。當時,它已經飛到了兩千多公裡外的南海!(太陽能追蹤器充電速度慢,電量充足時才能發回信號。)
從飛行速度來看,不出意外,這隻斑尾塍鷸如今早已經抵達了南半球的大洋洲。
杭州灣是我國沙質和淤泥質海岸的最南線,處於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中間位置,是重要的遷徙鳥類中轉停歇地和越冬地,也是浙江省水鳥分布最集中的區域。
這隻斑尾塍鷸安裝追蹤器後放飛,它去了哪些地方?做了些什麼呢?
上圖是斑尾塍鷸環志放飛後至10月31日飛離杭州灣時的活動軌跡圖。
從圖上可以看到,這隻斑尾塍鷸留在杭州灣期間,活動的範圍並不算大。最西進入了庵東鎮四灶浦以西的漁塘,最東也只到了觀海衛鎮,東西兩端的距離約19.5公裡。
平時,它也很少越過海堤,基本上只在離海堤2.5公裡以內的海塗上活動。
杭州灣溼地生態站研究人員焦盛武博士介紹,一方面,潮水能帶來豐富的食物,斑尾塍鷸喜歡吃的沙蠶、蛤類等小型底棲動物海塗上就有很多。
另外,斑尾塍鷸喜歡開闊的環境,海塗上這個季節雖然也有一些蘆葦、米草,但相對堤內樹木隨處可見,海塗的環境相對更開闊,也就更安全一點。
事實上,當初捕獲這隻斑尾塍鷸時,網場就設在離海堤約500米左右的一片蘆葦叢間。
上圖斑尾塍鷸佩戴的追蹤器在11月2日傳回的數據。
顯示它於10月31日離開杭州灣後,腳不沾地連續飛行了44個小時,飛行距離約2300公裡,當時已經抵達了南海。
作為遷飛候鳥中的「飛行專家」,上萬公裡的不間斷飛行記錄就是由斑尾塍鷸創造的。這隻斑尾塍鷸兩天飛行兩千多公裡,「成績」中規中矩。
「在人類看來,鳥類的遷徙首先是一個挑戰極限的過程。」焦博士說,在抵達目的地後,候鳥的體重一般要大幅下降。
同時,旅途中的安全對候鳥至關重要。一般來說,斑尾塍鷸偏向於與同類成群遷飛。這樣比單獨「闖關」安全性會大幅提高,同時對個體來說也更加省力。
另外,為了防止被猛禽或人類捕殺,候鳥一旦起飛就極少停留。從這個角度來看,作為起飛前最後一個「補給站」,杭州灣溼地對於這隻斑尾塍鷸的重要性,可謂不言而喻。
全媒體記者:楊貫 編輯:芝麻
我們的杭州灣溼地,對鳥兒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補給站,
請愛護鳥兒,愛護溼地,愛護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