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一隻斑尾塍鷸安裝追蹤器後放飛,它去了哪裡做了什麼?太了不起了!

2021-02-28 慈谿日報

10月初,在新浦海邊,環志志願者為捕獲的最後一隻斑尾塍鷸戴上環志後在海塗上放飛。

在杭州灣溼地棲息休整一個多月後,它踏上了新的旅途,截至記者發稿時,起飛後後臺還只收到了11月2日發回的數據。當時,它已經飛到了兩千多公裡外的南海!(太陽能追蹤器充電速度慢,電量充足時才能發回信號。)

從飛行速度來看,不出意外,這隻斑尾塍鷸如今早已經抵達了南半球的大洋洲。

杭州灣是我國沙質和淤泥質海岸的最南線,處於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中間位置,是重要的遷徙鳥類中轉停歇地和越冬地,也是浙江省水鳥分布最集中的區域。

這隻斑尾塍鷸安裝追蹤器後放飛,它去了哪些地方?做了些什麼呢?

上圖是斑尾塍鷸環志放飛後至10月31日飛離杭州灣時的活動軌跡圖。

從圖上可以看到,這隻斑尾塍鷸留在杭州灣期間,活動的範圍並不算大。最西進入了庵東鎮四灶浦以西的漁塘,最東也只到了觀海衛鎮,東西兩端的距離約19.5公裡。

平時,它也很少越過海堤,基本上只在離海堤2.5公裡以內的海塗上活動。

杭州灣溼地生態站研究人員焦盛武博士介紹,一方面,潮水能帶來豐富的食物,斑尾塍鷸喜歡吃的沙蠶、蛤類等小型底棲動物海塗上就有很多。

另外,斑尾塍鷸喜歡開闊的環境,海塗上這個季節雖然也有一些蘆葦、米草,但相對堤內樹木隨處可見,海塗的環境相對更開闊,也就更安全一點。

事實上,當初捕獲這隻斑尾塍鷸時,網場就設在離海堤約500米左右的一片蘆葦叢間。

上圖斑尾塍鷸佩戴的追蹤器在11月2日傳回的數據。

顯示它於10月31日離開杭州灣後,腳不沾地連續飛行了44個小時,飛行距離約2300公裡,當時已經抵達了南海。

作為遷飛候鳥中的「飛行專家」,上萬公裡的不間斷飛行記錄就是由斑尾塍鷸創造的。這隻斑尾塍鷸兩天飛行兩千多公裡,「成績」中規中矩。

「在人類看來,鳥類的遷徙首先是一個挑戰極限的過程。」焦博士說,在抵達目的地後,候鳥的體重一般要大幅下降。

同時,旅途中的安全對候鳥至關重要。一般來說,斑尾塍鷸偏向於與同類成群遷飛。這樣比單獨「闖關」安全性會大幅提高,同時對個體來說也更加省力。

另外,為了防止被猛禽或人類捕殺,候鳥一旦起飛就極少停留。從這個角度來看,作為起飛前最後一個「補給站」,杭州灣溼地對於這隻斑尾塍鷸的重要性,可謂不言而喻。

全媒體記者:楊貫  編輯:芝麻

我們的杭州灣溼地,對鳥兒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補給站,

請愛護鳥兒,愛護溼地,愛護自然!

相關焦點

  • 瑞安灘涂現兩萬隻鴴鷸 其中一隻黑尾塍鷸戴「戒指」
    繼送走3月來做客的大濱鷸後,溫州又迎來以黑尾塍鷸、中杓鷸等大型鷸類的「到此一遊」。4月27日下午,浙江水利河口研究院生態學博士熊李虎在瑞安丁山圍墾灘涂一帶做調查時,發現約兩萬隻鴴鷸。鳥友葉成光聞訊趕來記錄,在茫茫鳥海中發現一隻被環志的黑尾塍鷸。
  • 一群帶環志的黑尾塍鷸來深了
    ▲深圳灣鳳塘河口的黑尾塍鷸群。他先是認真地記錄下魚塘內的反嘴鷸、金斑鴴、金眶鴴、黑尾塍鷸等候鳥的數字,然後拿出手機,把望遠鏡對準三隻戴著環志的黑尾塍鷸,一一拍攝下來。然後,他回到辦公室,在電腦上把照片放大觀察,發現這三隻黑尾塍鷸的環志編號分別是B9、Z6和P1。
  • 鳥類南飛,去的是哪個「南方」?
    為了幫助它們順利去往南方過冬,人們開車載著它們,行駛兩千公裡後放飛。看起來是個很暖心的故事。但看完視頻,心中不免有一些疑問:用車送鳥兒去南方,真的合理嗎? 鳥類南飛的終點究竟在哪裡? ,到哪裡去,經過哪裡,勾畫出它們的生活軌跡。
  • 一次性飛1.22萬公裡,橫穿太平洋,一隻飛鳥打破肉身耐力極限
    該報導表示,這是一名叫Limosa lapponica的飛鳥,中文學名「斑尾塍鷸」,來自美國奧杜邦協會研究人員說,一隻斑尾塍鷸從北美大陸西北端阿拉斯加,一口氣飛到了紐西蘭,連續飛行了11天,飛行距離達到12200公裡,打破了科學家對鳥類的認知。
  • 一口氣飛1.22萬公裡,橫穿太平洋,一隻350克飛鳥打破耐力極限
    該報導表示,這是一名叫Limosa lapponica的飛鳥,中文學名「斑尾塍鷸」,來自美國奧杜邦協會研究人員說,一隻斑尾塍鷸從北美大陸西北端阿拉斯加,一口氣飛到了紐西蘭,連續飛行了11天,飛行距離達到12200公裡,打破了科學家對鳥類的認知。
  • 東營:兩萬餘只黑尾塍鷸聚集黃河口 非遷徙高峰期內此場景較為罕見
    自然保護區內海灘上,黑尾塍鷸結隊覓食。 (通訊員提供)本報9月4日訊(記者 段學虎) 日前,記者從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汶流管理站工作人員在日常工作中意外發現了近兩萬隻黑尾塍鷸在保護區的海灘上覓食。目前還不是鳥類遷徙季節,在入海口發現如此多的鳥類,在黃河三角洲較為罕見,這一現象已經引起業內關注。
  • 哈巴湖發現2隻黑尾塍鷸 今年有3種新記錄鳥類進入視線
    新發現的黑尾塍鷸(chéng yù)  隨著近日寧夏哈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新發現了2隻黑尾塍鷸[chéng
  • 招募| 2018年春季中國沿海灘涂溼地鴴鷸類研究志願者
    ,由復旦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荷蘭皇家海洋科學研究所(NIOZ)、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和荷蘭格羅寧根大學聯合組成的研究團隊從2014年起對四個重要鴴鷸物種(大濱鷸、斑尾塍鷸、紅腹濱鷸和黑尾塍鷸)個體佩戴衛星追蹤器,研究它們在本區域的棲息地選擇狀況。
  • 綠會代表將應邀出席首屆「東亞-澳大利亞遷徙路線鴴鷸類科學會議...
    首次鴴鷸類遷徙路線科學會議邀請到5位來自荷蘭、中國、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國家的鳥類生態研究專家。其中,主題報告人包括著名鴴鷸類專家荷蘭瓦格寧根教授、荷蘭皇家藝術和科學院院士特尼斯·皮爾斯馬(Theunis Piersma)和復旦大學馬志軍教授等人。本次會議由韓國國家生態研究所主辦。
  • 電動車的民間追贓:安裝追蹤器 丟失後用GPS定位找回
    在電動自行車上安裝追蹤器,車輛一旦被偷,無論小偷將車藏匿或賣到哪裡,都能通過追蹤器找到。發明追蹤神器的80後小夥韓子良還成立了「電動車防盜俱樂部」,他們有一個很宏大的想法——做偷車賊的剋星,讓電動自行車永遠不會丟。追回被盜車輛電動自行車安裝追蹤器丟失後通過GPS定位找回10月31日上午9時半許,西安市太華路北段一家糧油店門口。
  • 國慶放飛的7萬羽和平鴿,到底是怎麼回家的?
    但在10月2日,河南鄭州的臧女士在自家小區撿到一隻鴿子,由於右腳腳環上帶有「70周年紀念」的標誌,不免讓人懷疑這正是一隻迷路飛到河南的「兵鴿鴿」。以沿著這條線路遷徙的黑尾塍鷸為例,當它們從西伯利亞飛入我國境內後,總是會途經吉林省向海溼地,而後飛向天津北大港溼地、山東黃河三角洲溼地、江蘇鹽城溼地,然後沿著東南沿海一路飛向臺灣澎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