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送走3月來做客的大濱鷸後,溫州又迎來以黑尾塍鷸、中杓鷸等大型鷸類的「到此一遊」。4月27日下午,浙江水利河口研究院生態學博士熊李虎在瑞安丁山圍墾灘涂一帶做調查時,發現約兩萬隻鴴鷸。鳥友葉成光聞訊趕來記錄,在茫茫鳥海中發現一隻被環志的黑尾塍鷸。
環志為黃色旗標58號。據經驗,這旗標來自澳大利亞。溫州野鳥會秘書長王小寧將環志信息發給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工作小組,今早收到肯定的答覆:黑尾塍鷸58號是2016年2月在澳大利亞西北部布魯姆的羅巴克灣被環志的,當時2歲多。更巧的是,答覆人正是當初親自給這隻黑尾塍鷸環志的人。「可以推測,跟它一起的這一大群鳥都有可能來自遙遠的澳大利亞。」王小寧說。
經鳥類學博士朱冰潤鑑定,這是一隻雄性成年夏羽黑尾塍鷸。鳥兒性別是怎麼鑑定的?朱冰潤說,測性別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野外觀察,通過雌雄體型和羽毛顏色花紋差異可以大致判斷。「但最靠譜的方法還是在實驗室通過羽毛等提取dna進行鑑定。」
在4月16日的溫州首屆數鳥活動中,鳥友陳曦恆也在靈崑拍下一隻環志黑尾塍鷸。在這張片子裡,同時發現少見的半蹼鷸身影。它們的頻繁出現,都說明近期是黑尾塍鷸、中杓鷸等大型鴴鷸春季遷徙過境溫州的高峰。
送走這批「客人」後,將輪到小濱鷸等小型鷸類登場。春季北上,秋季南下,當它們再次途經溫州時,將添許多新成員——它們在北極圈附近繁殖下來的鳥寶寶。
比較有意思的是,這些遷徙鳥兒體力、毅力驚人,通常是幾天幾夜馬不停蹄地「趕路」。抵達目的地後,體重驟減,趕緊再吃成個「小胖子」,去挑戰一段新的旅程。
小貼士:「兩萬隻」是怎麼數出來的?
熊李虎解釋,當鳥類個頭小,數量多,分布範圍大的時候,通常採用估算法。用單筒對著灘涂,數整個視野裡的鳥的數量,連續數四到五個視野,然後得到一個均值,再用單筒去掃整個灘涂,看一共有多少個全視野裡有差不多數量的鳥類,最後全視野數量乘以視野內鳥數均值得到總數。
黑尾塍鷸名片
黑尾塍鷸(學名:Limosa limosa,英文名:Black-tailed Godwit)為鷸科塍鷸屬的鳥類。體長約42釐米的長腿、長嘴涉禽,夏羽頭慄色。似斑尾塍鷸,但體型較大,嘴不上翹,尾前半部近黑,腰及尾基白色。習性光顧沿海泥灘、河流兩岸及湖泊。食性同斑尾塍鷸,但更喜淤泥,頭往泥裡探得更深,有時頭的大部分都埋在泥裡。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保護級別:NT近危物種。近年數量呈現下降趨勢,需要加以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