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兩萬餘只黑尾塍鷸聚集黃河口 非遷徙高峰期內此場景較為罕見

2021-01-19 手機鳳凰網

原標題:東營:兩萬餘只黑尾塍鷸聚集黃河口 非遷徙高峰期內此場景較為罕見

自然保護區內海灘上,黑尾塍鷸結隊覓食。 (通訊員提供)

本報9月4日訊(記者 段學虎) 日前,記者從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汶流管理站工作人員在日常工作中意外發現了近兩萬隻黑尾塍鷸在保護區的海灘上覓食。目前還不是鳥類遷徙季節,在入海口發現如此多的鳥類,在黃河三角洲較為罕見,這一現象已經引起業內關注。

前一段時間,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汶流管理站的巡護科研人員在做互花米草實驗時,發現了近兩萬隻黑尾塍鷸在海灘上覓食。這些鳥兒從8月10日至8月31日一直沒有離開。為了進一步確認鳥類數量與種類,工作人員連續多日隨身攜帶高倍單筒望遠鏡、雙筒望遠鏡、GPS定位儀、相機等監測設備,進一步對其進行了監測並拍攝了照片資料。通過觀測,工作人員發現,這些黑尾塍鷸成群結對地在前灘區嬉戲覓食,遠觀,藍天碧水之間的淺水區,鳥兒們黑壓壓一片。

為確保監測結果的準確性,工作人員將拍攝到的照片帶回保護區進行了保存,並向上級科研部門進行了匯報。在觀察中,工作人員發現,除了二萬餘只黑尾塍鷸外,還零散地混有黑翅長腳鷸、鶴鷸、林鷸、環頸鴴、中杓鷸、白鷺等物種。由於目前不是鳥類的遷徙季節,現在保護區內出現數量如此之多的黑尾塍鷸引起了有關專家的重視,現正積極觀測中。

黑尾塍鷸,體長36—44釐米。嘴、腳、頸皆較長,是一種細高而鮮豔的鳥類。該鳥平時棲息於平原草地和森林平原地帶的沼澤、溼地、湖邊和附近的草地與低溼地上。單獨或成小群活動,冬季有時偶爾也集成大群。主要以水生和陸生昆蟲、昆蟲幼蟲、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為食。繁殖於歐亞大陸北部,越冬於南非、印度、中南半島國家,往南到澳大利亞。在中國主要為旅鳥。另外,該鳥雖然分布較廣,但是數量種群一般都不大,本次在黃河入海口發現數量如此巨大的黑尾塍鷸種群,在歷史上也較為罕見。

所謂旅鳥,指遷徙中途經某地區,而又不在該地區繁殖或越冬,就該地區而言,這些鳥種即為旅鳥。黃河入海口能夠吸引如此數量龐大的鷸類種群,再一次從側面印證了,黃河三角洲生態修復的效果。

相關焦點

  • 瑞安灘涂現兩萬隻鴴鷸 其中一隻黑尾塍鷸戴「戒指」
    繼送走3月來做客的大濱鷸後,溫州又迎來以黑尾塍鷸、中杓鷸等大型鷸類的「到此一遊」。4月27日下午,浙江水利河口研究院生態學博士熊李虎在瑞安丁山圍墾灘涂一帶做調查時,發現約兩萬隻鴴鷸。鳥友葉成光聞訊趕來記錄,在茫茫鳥海中發現一隻被環志的黑尾塍鷸。
  • 一群帶環志的黑尾塍鷸來深了
    ▲深圳灣鳳塘河口的黑尾塍鷸群。他先是認真地記錄下魚塘內的反嘴鷸、金斑鴴、金眶鴴、黑尾塍鷸等候鳥的數字,然後拿出手機,把望遠鏡對準三隻戴著環志的黑尾塍鷸,一一拍攝下來。然後,他回到辦公室,在電腦上把照片放大觀察,發現這三隻黑尾塍鷸的環志編號分別是B9、Z6和P1。
  • 哈巴湖發現2隻黑尾塍鷸 今年有3種新記錄鳥類進入視線
    新發現的黑尾塍鷸(chéng yù)  隨著近日寧夏哈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新發現了2隻黑尾塍鷸[chéng
  • 給一隻斑尾塍鷸安裝追蹤器後放飛,它去了哪裡做了什麼?太了不起了!
    從飛行速度來看,不出意外,這隻斑尾塍鷸如今早已經抵達了南半球的大洋洲。杭州灣是我國沙質和淤泥質海岸的最南線,處於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中間位置,是重要的遷徙鳥類中轉停歇地和越冬地,也是浙江省水鳥分布最集中的區域。這隻斑尾塍鷸安裝追蹤器後放飛,它去了哪些地方?
  • 綠會代表將應邀出席首屆「東亞-澳大利亞遷徙路線鴴鷸類科學會議...
    ,圍繞鴴鷸類育種生態、移徙生態、非育種生態、監測以及養護管理等領域展開研究討論。在製鹽過程中產生營養豐富的「豐年蟲」,正是遷徙鳥類補充體力的最佳食物。數百年來,「中國綠髮會水鳥保護地·唐山」都有著鳥類天然聚集地的良好基礎。每年沿海灘涂和鹽場大大小小鹽池附近都會有數以千計的遷徙水鳥路經此處,是東亞澳大利亞鳥類遷徙的重要通道之一。候鳥以鴴鷸類居多,例如環頸鴴、灰斑鴴、金斑鴴、普通燕鴴等10餘種;流蘇鷸、鶴鷸、反嘴鷸、紅腹濱鷸、黑尾塍鷸、斑尾塍鷸、黑腹濱鷸等30多種鷸類。
  • 鳥類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遷徙奇蹟
    最長的遷徙:北極燕鷗北極燕鷗的繁殖地位於北極附近區域,它們會在8月到9月開始向南遷徙,抵達南極洲附近的海洋後在那裡定居4到5個月,然後在5月到6月返回繁殖區。其全部行程有4萬多千米,這是已知的動物中遷徙路線最長的。北極燕鷗在遷徙時的大部分時間裡都是在滑翔,這樣可以節省很多體力。它們還會俯衝到海面上捕魚吃。
  • 野生動植物保護|上海:秋季遷徙鳥類環志工作啟動
    本號訊(9月21日)隨著秋季鳥類遷徙高峰的到來,上海秋季遷徙鳥類環志工作在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啟動。東灘保護區位於崇明島最東端,為國際重要溼地,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網絡的中轉站之一,也是我國非常重要的遷徙鳥類環志點。近日,上海市野保事務中心組織人員赴東灘保護區參與鳥類環志工作。
  • 招募| 2018年春季中國沿海灘涂溼地鴴鷸類研究志願者
    ,由復旦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荷蘭皇家海洋科學研究所(NIOZ)、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和荷蘭格羅寧根大學聯合組成的研究團隊從2014年起對四個重要鴴鷸物種(大濱鷸、斑尾塍鷸、紅腹濱鷸和黑尾塍鷸)個體佩戴衛星追蹤器,研究它們在本區域的棲息地選擇狀況。
  • 全國最大的鳥類博物館 免費參觀被譽為「鳥類天堂」 就在山東東營
    地處山東黃河入海口三角洲地帶的東營市,是全球首批18座國際溼地城市之一和鳥類遷徙的重要驛站,每年有超過600萬隻候鳥在此遷徙、棲居,被國內外鳥類專家形象地稱為「鳥類國際機場」。在東營,還有一座全國規模最大、也是省內唯一的鳥類專題博物館——黃河三角洲鳥類博物館。
  • 360餘萬隻候鳥「過境」河南 世界稀有的10餘種
    據統計,每年有360餘萬隻候鳥「過境」河南,僅在鄭州黃河溼地過冬的候鳥就有200萬隻,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世界上都很稀有的有10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31種。「志願者們在網上發起要在河南建立候鳥遷徙加油站的倡議,是個好事。」趙宗英說,目前全省各地都建有保護站,也有站裡通過給候鳥加「環志」的辦法留下資料。但保護需要更多人參與。
  • 帶你辨識山西的鴴鷸類鳥(下)
    2015版《山西省志·林業志》野鳥名錄確認山西有鷸科鳥23種,與樊龍鎖主編的《山西鳥類》比較,增加了大杓鷸、中杓鷸、黑尾塍鷸、澤鷸4種,減少了孤沙錐、長趾濱鷸(長趾濱鷸山西拍到多次啊!為什麼取消?理由不詳!!!)2種,另外山西名錄中的紅胸濱鷸在鳥類分類中沒有此名,應修訂為紅頸濱鷸。
  • 20年來數量最多的黑臉琵鷺 聚集鴨綠江口
    8月25日,記者從丹東市林草局獲悉,該局鴨綠江口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科研人員開展南遷水鳥調查時,在大洋河口核心區孤山葦場內一次性觀測到79隻黑臉琵鷺。這是20年來最多的一次黑臉琵鷺觀測記錄。 丹東鴨綠江口溼地自然保護區位於東港市境內。目前,鴨綠江口溼地自然保護區有效恢復溼地4087公頃,2014年被授予「國際鴴鷸鳥最佳驛站」稱號。
  • 候鳥遷徙時 石獅拍鳥季
    秋末冬初,候鳥遷徙又迎來了高峰。10月14日,本報刊登《第五季!西伯利亞候鳥再赴「石獅之約」》,用鏡頭記錄了從西伯利亞來石獅過冬的環頸鴴、黑腹濱鷸、黑尾塍鷸等候鳥展翅高飛的壯景,再次引來社會的無數關注。其實,除上述幾種鳥類,「約會」石獅的候鳥還有很多。候鳥遷徙時,正是石獅拍鳥季。在石獅,能拍到哪些候鳥?哪個時段是拍鳥的最佳時間?拍鳥又該注意些什麼?
  • 東營首批20噸鮮活的黃河口大閘蟹起運香港
    2016/11/2 8:41:02   來源:大眾網       11月1日,東營市黃河口大閘蟹啟運香港市場發車儀式在市現代畜牧業示範區舉行
  • 這些罕見的「小精靈」你見過嗎?
    海口優越的自然環境為候鳥遷徙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棲息條件,成為許多候鳥遷徙的主要「落腳點」和「加油站」之一。今年一月份的時候,海口日報記者跟隨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林業工程師馮爾輝,前往夏塘溼地保護小區觀鳥,拍攝鳥兒曼妙多姿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