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東營:兩萬餘只黑尾塍鷸聚集黃河口 非遷徙高峰期內此場景較為罕見
自然保護區內海灘上,黑尾塍鷸結隊覓食。 (通訊員提供)
本報9月4日訊(記者 段學虎) 日前,記者從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汶流管理站工作人員在日常工作中意外發現了近兩萬隻黑尾塍鷸在保護區的海灘上覓食。目前還不是鳥類遷徙季節,在入海口發現如此多的鳥類,在黃河三角洲較為罕見,這一現象已經引起業內關注。
前一段時間,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汶流管理站的巡護科研人員在做互花米草實驗時,發現了近兩萬隻黑尾塍鷸在海灘上覓食。這些鳥兒從8月10日至8月31日一直沒有離開。為了進一步確認鳥類數量與種類,工作人員連續多日隨身攜帶高倍單筒望遠鏡、雙筒望遠鏡、GPS定位儀、相機等監測設備,進一步對其進行了監測並拍攝了照片資料。通過觀測,工作人員發現,這些黑尾塍鷸成群結對地在前灘區嬉戲覓食,遠觀,藍天碧水之間的淺水區,鳥兒們黑壓壓一片。
為確保監測結果的準確性,工作人員將拍攝到的照片帶回保護區進行了保存,並向上級科研部門進行了匯報。在觀察中,工作人員發現,除了二萬餘只黑尾塍鷸外,還零散地混有黑翅長腳鷸、鶴鷸、林鷸、環頸鴴、中杓鷸、白鷺等物種。由於目前不是鳥類的遷徙季節,現在保護區內出現數量如此之多的黑尾塍鷸引起了有關專家的重視,現正積極觀測中。
黑尾塍鷸,體長36—44釐米。嘴、腳、頸皆較長,是一種細高而鮮豔的鳥類。該鳥平時棲息於平原草地和森林平原地帶的沼澤、溼地、湖邊和附近的草地與低溼地上。單獨或成小群活動,冬季有時偶爾也集成大群。主要以水生和陸生昆蟲、昆蟲幼蟲、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為食。繁殖於歐亞大陸北部,越冬於南非、印度、中南半島國家,往南到澳大利亞。在中國主要為旅鳥。另外,該鳥雖然分布較廣,但是數量種群一般都不大,本次在黃河入海口發現數量如此巨大的黑尾塍鷸種群,在歷史上也較為罕見。
所謂旅鳥,指遷徙中途經某地區,而又不在該地區繁殖或越冬,就該地區而言,這些鳥種即為旅鳥。黃河入海口能夠吸引如此數量龐大的鷸類種群,再一次從側面印證了,黃河三角洲生態修復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