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當前,石獅正全力打造全域旅遊。為了讓更多的攝影及旅遊愛好者了解石獅、感知石獅、走進石獅,即日起,石獅市文體旅遊局、石獅市文旅集團聯合石獅日報社推出「石獅·我行我攝」攝影旅遊線路推介系列報導,開啟行攝石獅的光影之旅,用鏡頭記錄美麗的風景,用心靈感受奇妙的旅程。
秋末冬初,候鳥遷徙又迎來了高峰。10月14日,本報刊登《第五季!西伯利亞候鳥再赴「石獅之約」》,用鏡頭記錄了從西伯利亞來石獅過冬的環頸鴴、黑腹濱鷸、黑尾塍鷸等候鳥展翅高飛的壯景,再次引來社會的無數關注。其實,除上述幾種鳥類,「約會」石獅的候鳥還有很多。候鳥遷徙時,正是石獅拍鳥季。在石獅,能拍到哪些候鳥?哪個時段是拍鳥的最佳時間?拍鳥又該注意些什麼?小編就此整理了一份石獅拍鳥旅遊線路攻略,請收好!
1 第一站 水頭外線溼地
如果從沿海大通道水頭外線進入石獅,那麼,水頭外線溼地便是不得不「打卡」的拍鳥點。鳥類對空氣、水等生存環境的要求較高。得益於石獅生態環境的日益改善和市民群眾愛鳥護鳥意識的提升,越來越多候鳥選擇來石獅越冬。如今,水頭外線溼地已成為西伯利亞候鳥在石獅的主要越冬地。2019年,石獅市委、市政府在短短3個月即完成生態保護紅線內141.67公頃海域的所有圍墾圍堰拆除和清理整頓工作,使水頭外線溼地生態環境得到更好的休養生息。生態環境好、氣候溫宜以及生物多樣性帶來的充足食物,讓水頭外線溼地成為萬千候鳥的「伊甸園」,不少來越冬的「候鳥」直接在石獅「安家落戶」,變成「留鳥」。
【最佳時間】每年的11月、12月至次年的1月,一般漲潮前後為最佳時間。
【拍攝鳥類】除了常見的大白鷺、小白鷺、蒼鷺,還有反嘴鷸、青腳鷸、紅腳鷸、綠翅鴨、白腰杓鷸、黑翅長腳鷸、北紅尾鴝等數十種鳥類的身影。若運氣好的話,還有機會看到小天鵝、卷羽鵜鶘、黑臉琵鷺的蹤影。候鳥季節,環頸鴴、金斑鴴、黑腹濱鷸、翻石鷸、紅嘴鷗等也是常客。
2 第二站 石獅溼地公園
和水頭外線溼地一樣,位於蚶江鎮環灣橋頭片區的石獅溼地公園,也是一處難得的拍鳥佳地。在這裡,無論是在藕塘、魚塘、土坎,還是在田埂、叢林、空中,處處都有鳥兒的蹤跡。它們或聚集成群,或孤寂單飛,或成雙成對,讓溼地公園變得多樣、生動。據泉州市觀鳥學會及石獅資深觀鳥愛好者的監測統計,出現在石獅溼地公園的有候鳥、留鳥和過境鳥,種類至少有40多種,其中不乏紅隼、黑翅鳶、鹰鵰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等珍稀鳥類的「身影」。
【最佳時間】常年有鳥,每年冬季品類更多。
【拍攝鳥類】有小白鷺、池鷺、牛背鷺、夜鷺、蒼鷺等鷺類;反嘴鷸、林鷸、黑翅長腳鷸、黑腹濱鷸、磯鷸、鶴鷸、彎嘴濱鷸等鷸類;紅喉歌鴝、藍喉歌鴝、北紅尾鴝等鴝類;金眶鴴、環頸鴴等鴴類;綠翅鴨、斑嘴鴨、赤頸鴨、鳳頭潛鴨、白頭鵯等小型鴨類;還有扇尾沙錐、白骨頂雞、黑水雞、小 等鳥類。
3 第三站 梅林漁港
沿著沿海大通道繼續往永寧鎮方向行駛,即可來到梅林漁港。當海水退潮後,梅林漁港露出水面的灘涂上,總有大群的海鳥在這裡嬉戲。它們有的行走在灘涂上低頭覓食,為身體補充能量;有的駐足於水中或船上休憩,盡情地享受著溫暖的陽光;有的則成群飛起,你追我趕,奔向下一個目的地……對了,這裡還是石獅觀賞日落的最佳場所之一。當夕陽西下,火紅的太陽從遠處的海岸線上漸漸落下,滿天紅霞輝映水面,頗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之感。
【最佳時間】每年12月至次年的2月,一般是海水退潮後為最佳拍攝時間。
【拍攝鳥類】以多種海鷗為主,成群結隊,也可看到白鷺、蒼鷺、杓鷸、藍嘰鶇等鳥類。
4 第四站 古浮海灣
在古浮海灣,最大的拍攝亮點要數古浮澳口正對面的大山嶼。近年來,大山嶼已成為石獅境內乃至泉州灣南岸白鷺等鳥類的主要棲息地,種群數量已達萬餘只,在福建省內實屬罕見。除了氣候條件、食物資源等因素外,更加重要的還是大山嶼無人驚擾的海島環境。由此,大山嶼成為一座以白鷺為主的、名副其實的「白鷺島」。
【最佳時間】一年四季都可觀賞,其中,每年的4至6月為繁殖季,可觀看到白鷺幼鳥初飛的情景。
【拍攝鳥類】以白鷺為主,時機好的話能看到國家二級保護鳥類——巖鷺,還有牛背鷺、蠣鷸、夜鷺、環頸鴴、黃腿鷗、斑胸濱鷸等多種鳥類。
溫馨提醒:廣大遊客及市民在拍鳥或觀鳥時要儘量保持安靜,從遠處拿著望遠鏡觀賞,不能為滿足好奇心,對小鳥窮追不捨。尤其當看見鳥類繁殖時,如築巢、育雛等,要儘快離去,以免雀鳥受到驚擾棄巢離去。禁止一切引誘、驅趕或驚嚇鳥兒等行為。
茅羅平/攝 林富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