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多部門聯合開展觀鳥護鳥行動 部分候鳥變留鳥

2021-01-09 閩南網

4月13日下午,春光明媚,海風吹拂,泉州灣河口溼地水頭村段的灘涂上,一隻只大小白鷺或低頭覓食,或展翅高飛,或駐足休憩,而這些美麗的「倩影」,被灘涂邊上的幾個高清照相機鏡頭一一記錄下來……原來,以福建省第38屆「愛鳥周」為契機,石獅市直城建系統黨委聯合福建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志願者委員會、泉州林業局、泉州市觀鳥學會開展「同心呵護鳥類,共建美好家園」為主題的觀鳥護鳥主題黨日活動。

「你們看,那隻就是小白鷺,黃色腳黑色嘴,繁殖期頭上會長出蓑羽或辮狀飾羽,屬於『三有』(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動物,而大白鷺個頭比較大,脖子呈『S』形,黑色腳黃色嘴,屬於省級重點保護動物……」活動現場,泉州市觀鳥學會會長吳軻朝一邊指導黨員和志願者科學觀鳥,一邊為他們普及鳥類相關知識。活動期間,黨員和野保志願者們還通過發放「愛鳥護鳥」等鳥類知識宣傳單頁,對過往市民群眾開展「護飛行動」、鳥類知識科普及野生動物保護宣傳,現場排查捕鳥網、獵套等非法獵捕工具,積極營造愛鳥護鳥、保護野生動物的良好氛圍。

吳軻朝介紹,鳥類對空氣、水等生存環境的要求較高,隨著石獅生態環境日益改善和市民群眾愛鳥護鳥意識的提升,越來越多候鳥選擇來石獅越冬。「像今年我們還在石獅觀察到了小天鵝、卷羽鵜鶘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身影』,這實屬難得!」

在當日近三個小時的觀鳥過程中,黨員和野保志願者們先後在泉州灣河口溼地水頭村段和石獅溼地公園發現了大白鷺、小白鷺、環頸鴴、白眉鴨、黑翅長腳鷸、彎嘴濱鷸、尖尾濱鷸、黑水雞、家燕、林鷸、針尾沙錐、扇尾沙錐、棕背伯勞等十多種鳥類,其中,彎嘴濱鷸和尖尾濱鷸的數量最多,達到一百多隻。頗值得一提的是,黑翅長腳鷸原本是來石獅越冬的候鳥,如今直接選擇「長居」石獅,成為了留鳥。「候鳥變留鳥,便是石獅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的最好例證。」

(記者 林富榕 顏華傑 通訊員 林明富)

相關焦點

  • 候鳥遷徙時 石獅拍鳥季
    編者按:當前,石獅正全力打造全域旅遊。為了讓更多的攝影及旅遊愛好者了解石獅、感知石獅、走進石獅,即日起,石獅市文體旅遊局、石獅市文旅集團聯合石獅日報社推出「石獅·我行我攝」攝影旅遊線路推介系列報導,開啟行攝石獅的光影之旅,用鏡頭記錄美麗的風景,用心靈感受奇妙的旅程。
  • 候鳥、留鳥、旅鳥傻傻分不清?福州觀鳥指南來啦
    N海都記者 羅丹凌 石磊磊夏去秋來,越來越多的候鳥南遷而來,地處東南沿海的福州迎來最佳觀鳥季。上周末,福建省石探記生物學研究中心和福山郊野公園共同進行了今年入秋的第一次候鳥觀鳥調查。工作人員悄悄走進林中,舉起手中的觀鳥望遠鏡,仔細觀察林間的小鳥。
  • 海寧市開展「護鳥清網」行動 讓候鳥安心落腳
    海寧市是東亞及澳大利亞候鳥遷徙通道的中間環節,其中尖山新區(黃灣鎮)及周邊地區是候鳥遷徙中的重要停歇地,每年春、秋兩季,大批候鳥在此棲息覓食。為依法保護野生鳥類,嚴厲打擊非法捕鳥行為,11月30日,海寧市林業局聯合尖山新區(黃灣鎮)、袁花鎮工作人員、護林員等近50人開展「護鳥清網」行動。此次清網行動分11個小組,由護林員帶隊,對尖山新區(黃灣鎮)、袁花鎮的山林採取覆蓋式巡查。捕鳥網的網線很細、韌勁也很強,在遠處肉眼很難發現,小鳥入網後更是無法逃脫、非死即傷。
  • 護鳥南飛!廣東三大舉措確保候鳥安全遷徙
    每年秋冬季 大量候鳥遷徙途經廣東 正是觀鳥、賞鳥的最佳時機! 12月初,9隻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白鶴飛抵江門,這是廣東省歷史上首次觀測記錄到白鶴。
  • 高臺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讓候鳥變留鳥
    高臺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讓候鳥變留鳥每日甘肅網1月6日訊 據張掖日報高臺報導(記者段海)雖然是數九寒天,但在高臺黑河溼地,成群結隊的天鵝、白鷺等珍稀鳥類棲息覓食、引頸高歌,展現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畫卷。
  • 珍稀白鶴首次飛臨石獅 全球僅存4000隻
    秋冬時節 越來越多的候鳥來到石獅棲息過冬 前兩天,我市觀鳥愛好者就發現心情是非常高興,因為白鶴這種鳥,在石獅以前從來沒見過,在福建省以前也沒有人見過,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清晰的影像記錄過它在福建省的出現。
  • 萬羽競飛 泉州迎來最佳觀鳥季「圖」
    來源:泉州網珍稀白鶴首次入閩,出現在石獅溼地公園,來泉越冬、過境的候鳥種群和數量越來越多,不少候鳥從「遊客」變成「居民」——萬羽競飛 泉州迎來最佳觀鳥季白鶴首次入閩,圖片攝於石獅溼地公園。據泉州市觀鳥學會及石獅資深觀鳥愛好者的監測統計,出現在石獅溼地公園的有候鳥、留鳥和過境鳥,其中不乏紅隼、黑翅鳶、鹰鵰、黃嘴白鷺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珍稀鳥類,有記錄到鳥類超80種。
  • 經停密雲水庫的候鳥從20多種增加到110多種
    作為天鵝等候鳥遷徙的重要停歇地,北京密雲水庫溼地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到此棲息的候鳥數量逐年增加。   據密雲水庫候鳥監測站統計,過去10年間,密雲水庫過境候鳥的總量比2005年增加了2倍多,常見候鳥也從20多種增加到110多種,成為北京重要的候鳥中轉站和百鳥樂園。
  • 留鳥與候鳥
    一年都生活在一個地區,不隨季節遷徙的鳥,叫做留鳥,我故事裡的麻雀、喜鵲、大斑啄木鳥都是留鳥,還有我常見的烏鴉也是留鳥。在一個地區生寶寶、養育寶寶,而到另外一個地區過冬,每年定時進行有規律地遷徙的鳥,叫做候鳥。候鳥又分為夏候鳥和冬候鳥。
  • 萬羽競飛 泉州迎來最佳觀鳥季
    珍稀白鶴首次入閩,出現在石獅溼地公園,來泉越冬、過境的候鳥種群和數量越來越多,不少候鳥從「遊客」變成「居民」——萬羽競飛 泉州迎來最佳觀鳥季白鶴首次入閩,圖片攝於石獅溼地公園。(茅羅平 攝)小天鵝,攝於泉州灣水頭外線。(吳東塔 攝)雉雞,攝於安溪。
  • 全國「愛鳥周」活動舉行 「愛鳥護鳥」深入人心
    中國政府一直很重視對野生鳥類的保護,自1981年正式確立「愛鳥周」以來,每年都會開展各種宣傳教育活動,引導社會公眾愛鳥、護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今年,各地也都以「愛鳥周」為契機積極創新鳥類保護活動,讓「愛鳥護鳥」深入人心。
  • 冬季到洞庭來觀鳥!數十萬候鳥聚會洞庭湖國際觀鳥節
    三湘都市報記者 丁鵬志 實習生 廖靜旋洞庭湖,作為「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國際重要溼地,不僅是鳥類的天堂,也是觀鳥的勝地。每年10月至翌年3月,有20餘萬隻候鳥在此越冬和棲息。12月7日,第十一屆洞庭湖國際觀鳥節開幕式暨洞庭湖博物館開館儀式,在位於嶽陽市君山區的洞庭湖博物館舉行,國內外鳥類專家學者、環保志願者等共赴觀鳥盛宴。
  • 戀上青山綠水 候鳥變成留鳥 尼泊爾小精靈在紹興住下了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的野生動植物保護專家趙鍔告訴記者,這段時間,迎春、山櫻、海棠等相繼在府山開放,各種鳥兒競相前來取食花蜜、捕捉昆蟲,棕臉鶲鶯是其中最為活躍的鳥。棕臉鶲鶯產地在尼泊爾,屬於鶲鶯屬,體長不到10釐米,羽毛顏色多樣,有慄色、黑色、綠色、黃色、白色等,而且色彩亮麗,是一種高顏值的林鳥。
  • 最佳觀鳥季到了,護鳥課上,孩子們了解到武漢是「候鳥天堂」
    長江網11月17日訊(記者黃亞婷 通訊員苑天虎)進入深秋,地處世界8條候鳥遷徙路線之一、我國中部候鳥遷徙路線關鍵節點的武漢,也進入了最佳觀鳥季節。本次課程的研學老師、武漢道大自然觀察工作室的楊雲武,一邊展示府河溼地的小天鵝視頻,一邊講解,「每年10月開始,冬候鳥就陸陸續續從遙遠的西伯利亞或蒙古飛來,11月下旬達到數量峰值,這也意味著,武漢進入了最佳觀鳥季節。」
  •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關於開展2020年保護候鳥志願者「護飛行動...
    2019年「護飛行動」得到了各級政府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的積極響應和各地公益組織、志願者團隊的廣泛參與。多個省級協會成立了「護飛行動」組織領導小組,舉辦了啟動儀式和系列宣傳活動,與志願者保持密切聯繫,及時進行指導,積極協調行政執法部門解決志願者反映的問題和遇到的困難。
  • 西伯利亞候鳥再赴「石獅之約」
    在泉州灣南岸石獅水頭外線溼地,從西伯利亞來這裡過冬的環頸鴴、黑腹濱鷸又一次展開了翅膀,被記者的相機鏡頭所定格。從2016年冬首次被本報報導算起,西伯利亞候鳥石獅過冬已進入「第五季」,其足跡也從最初的石湖紅礁,延伸至如今的水頭外線、溼地公園等區域。10月以來,本報記者多次前往水頭外線等地,趕赴與西伯利亞候鳥的「一年之約」。
  • 到重慶的候鳥已有218種 除了紅嘴鷗,還有好看的
    其實,不僅僅是紅嘴鷗,重慶日報記者從11月10日舉行的2020年「愛鳥護飛」專項行動啟動儀式上獲悉,截至目前,重慶能夠觀察到的鳥類已達502種,其中有218種為候鳥。11月10日上午,在江津幾江長江大橋下、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水域內,許多紅嘴鷗在此休憩。它們或是三五成群在鵝卵石上曬太陽,或是展翅飛翔,或是在江中嬉戲,吸引了許多居民駐足觀看。
  • 高臺:候鳥變留鳥 人鳥更和諧
    記者在黑河沿岸採訪時看到,河道內活動的鳥兒非常多,其中不到1公裡的距離內就遇到了2群在水面遊戈的天鵝,最大的一群有三四十隻。  該縣合黎鎮五三村村民王漢生是一名溼地協管員,主要負責合黎鎮和巷道鎮境內黑河沿岸溼地的巡邏管護工作,從2018年開始他又有了一項新任務,入冬後每天定時給轄區內越冬的鳥兒投餵玉米粒,確保它們有充足的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