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日曆:城市成為候鳥遷徙時的驛站,你見過這些可愛的肥啾嗎?

2020-12-03 騰訊網

絕大多數鳥類通過飛行來完成遷徙,而飛行是一種高耗能的運動方式。對許多候鳥來說,在遷徙途中及時得到休息和補充食物是性命攸關的事。

我是一個觀鳥愛好者。然而今年工作超級忙,無暇去市郊觀鳥,只是在上下班時瞅瞅單位大院裡的鳥兒們解悶。久而久之,我連老刺槐樹上住著的那對烏鶇[dōng]夫婦一共生了四個娃都搞明白了,天天看它們一家在草坪上叼蚯蚓,不由得開始期盼一些新面孔。

直到進入九月,有一天下班時路邊飛起一隻小鳥,仔細看是一隻雄性北紅尾鴝[qú]。起初我不以為意,因為它也是大院裡的常住居民。不過當我多走了幾步,另一隻一模一樣的雄性北紅尾鴝從地上飛起,和之前那隻並排站在電線上,我才恍然大悟——這是它北方的親戚到了。鳥兒的秋季遷徙已經拉開序幕。

北紅尾鴝,城市綠地非常容易遇到的小鳥。圖片:南川木菠蘿

春秋南來北往客

候鳥是指在春秋兩季沿著比較固定的路線,在繁殖區和越冬區之間進行遷徙的鳥類。這是鳥類行為上的定義,並不是分類學上的概念。

有些鳥類之間的親緣關係很近,但它們有的是候鳥,有的則不是,比如中國東部最常見的兩種斑鳩——珠頸斑鳩從來都懶得遷徙,而且做窩特別不講究,一度成為網紅;更喜歡山林的山斑鳩則會從東北、華北地區遷徙到南方越冬。

珠頸斑鳩(左)與山斑鳩(右)。圖片:Lip Kee / Flickr;KENPEI / wikimedia

說起候鳥,大家腦海裡浮現出的或許都是大雁、天鵝、丹頂鶴等大型鳥類,其實候鳥中佔大多數的還是雀形目的小傢伙們,比如各種燕、各種鶯,還有鶇、鴝、鶲[wēng]、鵐[wú]、鵖[bī]、鷚[liù]等(來,和日曆娘一起認字吧)。我看到的北紅尾鴝算是今年秋季的先頭部隊了。

果然,數日後,樹梢上又傳來清脆的「嗞——餵~」聲,這是黃眉柳鶯到了。這種手心一般大的小鳥喜歡在樹葉間跳躍飛舞,人們很難捕捉到它的身影,只有不時傳來的叫聲表明它的身份。

2016年10月記錄到一隻柳鶯(可能是黃眉柳鶯或黃腰柳鶯),正在吸食公園患病樹木流出的汁液。圖片:南川木菠蘿

國慶節後,大院裡又多了一種喜歡成群結隊邊飛邊「啾—啾—」叫的小綠鳥,這是紅脅繡眼鳥。夏季,它們在東北和俄羅斯地區繁殖,如今從我這路過,在樹上找些蟲子補充下能量。像這些小型鳥類,遷徙時一般不會刻意避開城市,所以我們遇到它們的機會比遇到那些大傢伙們要多得多。

紅脅繡眼鳥。圖片:Jason Thompson / Flickr

城市是候鳥的驛站

絕大多數鳥類通過飛行來完成遷徙(企鵝是靠遊的),而飛行是一種高耗能的運動方式。對許多候鳥來說,在遷徙途中及時得到休息和補充食物是性命攸關的事

隨著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改造,適宜的候鳥棲息地變得越來越少,這一點對大型候鳥的影響特別明顯。例如,科學家們通過衛星追蹤發現,在中國東北和俄羅斯繁殖的東方白鸛在遷往長江中下遊的越冬地時,必須在渤海灣沿岸的溼地停留,以覓食和恢復體力;假如渤海灣的溼地消失,東方白鸛無力飛越極遠的距離直接到達越冬地,這就很可能對它們的生存造成嚴重影響。

1:正在吃烏桕樹籽的黑尾蠟嘴雀;2:黃喉鵐喜歡在地面上尋找食物;3:在大學校園裡越冬的紅脅藍尾鴝;4:針尾沙錐會在城市溼地公園的水邊停歇。圖片:南川木菠蘿

雀形目的候鳥大都體型嬌小,體內無法儲存很多營養,需要頻繁覓食來補充能量,城市裡的公園和綠地就成了它們遷徙路上的「驛站」。這就是為什麼我即使每天上班也能在單位大院裡遇到一些新面孔。

一些城市公大學校園面積大、綠化好、人員密度較低,因此吸引了不少候鳥在遷徙季節停留,同時因為這些地方交通方便又易於觀察,也成了觀鳥愛好者們發掘新記錄的聖地。近期,四川大學著名的「天使林」因為一隻罕見的紫寬嘴鶇現身其中又火了一把,不少「鳥人」奔走相告,紛紛趕去加新。

一隻雄性紫寬嘴鶇。圖片:Dibyendu Ash / wikimedia

據成都觀鳥會的不完全統計,自2005年以來,國內外觀鳥愛好者在川大觀察到的野生鳥類已達8目22科65屬148種,約佔四川已知鳥種總數的21.5%,其中不乏黑喉歌鴝、四川短翅鶯等稀有種類,創造了不少四川省鳥類觀察的紀錄。

然而,城市綠地在為候鳥們提供難得停歇地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風險。單一的園林綠化殺蟲劑、除草劑的使用使得看似優質的棲息地並不能提供足夠的食物;心懷鬼胎的非法捕鳥人常常鑽空子伺機而動;片面追求拍攝效果的攝影師採用人工投餵的方式招引鳥類,往往對它們造成負面影響;人們的生活垃圾和愛心泛濫的投餵導致流浪貓狗數量居高不下,增加了候鳥被捕食的危險。

川大「天使林」被許多人冠以觀鳥「聖地」之名。多少長槍短炮守候在此。當然,觀鳥還是以科學、「不打擾」的方式為好。如果為了拍攝效果而清除周圍的植被,甚至是「抓拍」(抓在手中拍),就不可取了。圖片:華西都市報

一隻仙八色鶇。此前,中山大學校園裡的一隻仙八色鶇就遭到流浪貓捕捉,所幸被路過的同學救出,但後續存活情況未知。圖片:Jason Thompson / Flickr

晝間航班還是紅眼航班?

或許與我們想像的不同,絕大多數候鳥是在夜間遷徙的,特別是小型的食蟲鳥、雀類和秧雞類等。夜間遷徙有助於騰出白天的時間用來覓食和積攢能量,也可以躲避猛禽的襲擊。

在天氣不好、能見度較低時,許多夜間遷徙的候鳥會被亮光吸引而闖入屋內。西南地區一些候鳥遷徙通道上存在著歷史悠久的「打雀山」,當地群眾利用夜間遷徙候鳥的趨光性對其進行誘捕。現在一些科研機構也利用這種習性對候鳥進行捕捉環志。

人們將野生鳥類捕捉後戴上有唯一編號的標記物,並放歸野外,用以記錄分析遷移路線、種群數量、死亡率、領地狀況等信息,這就是環志。這隻黃喉雀鶥[méi]的左腳上就有一枚帶編號的金屬腳環。圖片:Umeshsrinivasan / wikimedia

對鶴、鸛等大型候鳥和猛禽來說,它們較少受到捕食者的威脅,較大的體型也需要藉助陽光照射產生的上升氣流來飛翔,於是大多選在白天遷徙。而飛行能力較強的天鵝、雁鴨和鴴鷸[héng yù]類則不是很在意遷徙時間,根據具體情況無論白天晚上都可以進行遷徙。

去年3月9日晚,我在辦公室加班時突然聽到窗外傳來雁鳴聲,衝到樓頂時只聽到它們漸漸北去;今年則是在3月10日下午下樓丟垃圾時聽到雁鳴,抬頭看到兩群大雁從小區上空往北飛去。兩年的時間只差了一天,只不過去年是夜間,今年是白天。

遷徙是一場豪賭

今年國慶假期我去了一趟大連旅順的老鐵山。這裡是遼東半島之角,是東亞候鳥遷徙的重要通道,無數候鳥在此集結飛越渤海灣。我去的目的本來是為了看各種猛禽,然而各種小型鳥類卻給了我更大的震撼。

大連老鐵山,一隻深色型的鳳頭蜂鷹。圖片:南川木菠蘿

到達第二天,我們正好趕上灰山椒鳥和紅脅繡眼鳥大批集結,然而當天的風兒太喧囂,鳥群大多不敢冒險跨海。我本以為是個觀察的好機會,也許能給這兩種習慣隱藏在樹冠裡的小鳥拍幾張清晰的照片。然而鳥群起起落落,根本沒有停歇的時候。

隨著時間推移,我發現了它們不斷轉移的原因——猛禽們也在等待天氣好轉後再上路,而等待的時間正好可以捕獵填飽肚子,雀鷹和日本松雀鷹們在山林間來回衝殺,這些小鳥根本不敢停下來歇息

遷徙中的雀鷹正在尋覓獵物。圖片:南川木菠蘿

唯一讓我們拍了個夠的是一隻落單的紅脅繡眼鳥。它落在我們眼前的樹梢上不斷鳴叫,直到它的群體飛過時才起飛跟上。我們不禁懷疑這小傢伙是藉助人類的威勢來躲避猛禽,畢竟雀鷹肚子再餓,也不太可能敢衝到一群人跟前去捕食。傍晚下山時,我們在山路上撿到一隻蝗鶯的殘骸,已經被猛禽吃得只剩下一個腦袋和幾片羽毛,這隻小鳥的旅程就此戛然而止。

遷徙時掉隊的紅脅繡眼鳥仿佛在呼喚同伴。圖片:南川木菠蘿

假期過後重新上班,我發現紅脅繡眼鳥們已經來到單位大院,不知它們是否與我在老鐵山有過一面之緣呢?遺憾的是,當天下午我就在樓下撿到一隻剛剛死亡的紅脅繡眼鳥,它可能是撞到了樓上的玻璃,它的同胞們還在旁邊的樹梢上飛著、叫著。

候鳥的遷徙是一場豪賭。夏季,北方的繁殖地有豐富的食物、較少的天敵,以及更多養育後代的可能性,然而遷徙路上有猛禽、野獸、陷阱、捕鳥網、摻了毒藥的誘餌、玻璃幕牆、電線和流浪貓狗的重重威脅。棲息地的減少導致它們失去了原本可以休息和覓食的場所,從而更難與惡劣的天氣相抗衡。

一些候鳥甚至還有跨越大洲的遷徙。圖片:L. Shyamal / wikimedia;漢化:物種日曆

天津北大港,不遷徙的戴勝、喜鵲和麻雀則顯得非常悠閒。圖片:南川木菠蘿

前段時間,在海上養殖作業船上待過的同學告訴我,每天都會有筋疲力盡的柳鶯、紅喉歌鴝、藍喉歌鴝、鷚、鶺鴒[jí líng]等小鳥落到船上。它們降落後都在拼命尋找食物,然而其中大多數鳥都會在漫漫長夜中凍餓而死。海上本來是沒有船的,這些小鳥原本的最終命運可能是在耗盡最後一絲力氣後,墜落大海。

大連老鐵山,遷徙時飛過海船上方的普通鵟。圖片:南川木菠蘿

看著手裡那隻紅脅繡眼鳥小小的屍體,我想起離開老鐵山那天,風和日麗,山下的黃渤海分界線風景區遊人如織。

絕大多數人不會發現,在頭頂的高空中,熙熙攘攘的鳥群義無反顧地飛向大海,沿著代代相傳的路線,延續著它們的生命旅程。這一切在我的望遠鏡裡清晰可見,堪比馬賽馬拉。

本文是物種日曆特約稿件,來自來自物種日曆作者@南川木菠蘿。

相關焦點

  • 敘永仙草湖成天然候鳥驛站,「紅腿娘子」、黃鸝等10多種鳥類都來了
    敘永仙草湖成天然候鳥驛站,「紅腿娘子」、黃鸝等10多種鳥類都來了 2020-11-18 10: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冬候鳥飛抵河南盧氏縣 第三紀冰川期遺留物種也來了
    冬候鳥飛抵河南盧氏縣,其中還包括第三紀冰川期遺留物種——中華秋沙鴨。王文超 拍攝 新京報記者 王紀辛 製作 新京報訊(記者 王紀辛)回升的氣溫催促花開草綠,也催促著冬候鳥們踏上遷徙旅途。近期,河南三門峽市盧氏縣迎來了豆雁、赤麻鴨、黑鸛等冬候鳥,其中還包括第三紀冰川期遺留物種——中華秋沙鴨。
  • 溼地驛站鳥類天堂
    科學家基於基因組數據的研究發現,恐龍滅絕後1000萬年至1500萬年間,鳥類經歷了一次「超級物種大爆發」,後來逐漸演化出了1萬多種被稱為新鳥綱的鳥類,95%的現存鳥類來自這一綱。        每年的春天和秋天,人們都會看到或成隊、或成團的鳥兒在天空中飛過,這些是鳥類中的候鳥,它們要在辛勤的旅途中度過大半生命旅程。
  • 候鳥為什麼要遷徙?只是因為怕冷?
    留鳥:留鳥是那些沒有遷徙行為的鳥類,它們常年居住在出生地,大部分留鳥甚至終身不離開自己的巢區,有些留鳥則會進行不定向和短距離的遷移,比如烏鴉會在冬季向城市中心區域聚集,而在夏季則會分散到郊區或者山區,這種規律性的短距離不定向遷移被叫做「漂泊」;還有一些物種如雪雞會根據季節的變化在高海拔和低海拔之間進行遷移,這種遷移叫做「垂直遷徙」,雖然名為遷徙,但仍然是留鳥的一種行為
  • 青島最全「觀鳥地圖」 這些鳥類你都見過嗎?
    特別是島城東部沿海山區森林和膠州灣大沽河溼地流域,每年春秋季節都有 數以百萬計的遷徙候鳥過境,是亞太地區候鳥遷徙線路上的重要「驛站」。  據悉,每到遷徙期,正是觀鳥的好時機,途經島城的候鳥們會選擇從海島路線、東部山區林地路線和大沽河溼地河流路線遷徙:海島沿線多是信天翁等 海洋鳥類遷徙,大沽河溼地河流路線多為白鷺、野鴨、天鵝、大杓鷸等溼地水鳥遷徙,而 東部山區林地
  • 候鳥遷徙季 東灘溼地成為候鳥棲息天堂
    眼下正值一年一度的春季候鳥遷徙季,南匯東灘溼地也熱鬧了起來,時不時可以看到蘆葦叢中飛起大批的野生鳥類。近期正是春季候鳥遷徙高峰。 據了解,整個遷徙季會持續至
  • 【附視頻】候鳥遷徙有多美?一起來感受下…
    一群大雁往南飛……「還記得小時候的課文嗎?眼下又到了候鳥遷徙的高峰季節,成千上萬隻候鳥沿著相對固定的路線,跨越多個地段,飛往地球的另一個方向。據了解,全世界鳥類有9000多種,其中有4000多種是候鳥。這些鳥由於氣候、溫度、食物、日照時間等因素,每年春秋兩季沿著固定的路線往返於繁殖地和避寒地之間。候鳥遷徙是地球上最大規模的生物遷徙,下面就跟隨小新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天津成為鳥類「五星級驛站」
    溼地環境不斷改善 保護意識明顯提升天津成為鳥類「五星級驛站」本報記者 陳 曦「遠處這些正在悠閒散步的就是東方白鸛,今年秋季以來,在七裏海及周邊地區發現的瀕危鳥類東方白鸛逾5000隻,數量超過全球總量的50%,是歷年同期的3倍多
  • 候鳥遷徙季,上海市區常見的五種鳥你都發現了嗎?
    候鳥遷徙季,上海市區常見的五種鳥你都發現了嗎?在上海植物園裡常見的冬候鳥有北紅尾鴝、紅脅藍尾鴝、灰背鶇、白腹鶇、懷氏虎鶇、黃雀、黃腰柳鶯、灰頭鵐等。截至目前,有超過百種鳥在園內棲息繁衍或過境,其中最常見的「五大金剛」深受遊客們的喜愛。快來看看這5種鳥,你都認識嗎?
  • 2018年日曆大賞,你買了嗎?
    2018年已經掀開帷幕了,可愛的狗年怎麼能沒有一本高顏值日曆呢?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推薦一波!大都會博物館2018每日服裝日曆在大都會博物館的服裝學院裡, 365天每一天都會展示一件時尚的服裝或配飾。2018貓咪日曆貓科動物在等著我們!貓奴們有福啦!無論這些貓咪是沉睡在草地上, 還是好奇地探索周圍的環境, 這本充滿可愛小貓咪的日曆一定讓你無法抗拒。2018紐約攝影日曆每個月都去探索一下紐約迷人的街道和備受追捧的地點吧!
  • 【看點】大長嘴、小短腿......大波「小可愛」集結密雲水庫!畫面太美!
    作為它們歇腳的「驛站」咱大北京迎來了一大批「小可愛」駐足天鵝是抵達較早的過境候鳥,它們一般會在水庫停留一段時間,在水面快結冰的時候才會南下遷徙。,每年秋冬都有大量候鳥由北向南遷徙過境。「驛站」,與生態保護密不可分密雲水庫流域的青山綠水和豐美的魚蝦,每年都會成為候鳥遷徙途中的必經之地
  • 今年在海南發現的新物種有不少!這些罕見的「小精靈」你見過嗎?
    中國科學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供圖海南山青水藍四季如春不但吸引了很多人才過來紮根很多罕見的小可愛、小精靈也不遠萬裡來海南遊玩不信,你看~海口日報記者 康登淋 攝每年一到候鳥遷飛時,數不勝數的鳥兒飛過荒漠、越過高山,一路向南。海口優越的自然環境為候鳥遷徙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棲息條件,成為許多候鳥遷徙的主要「落腳點」和「加油站」之一。
  • 一組照片告訴你:候鳥與北海相愛不是意外!
    北海原來住著很多鳥海邊小城,棲息天堂早在初秋,北方飛鳥就開始南下,循著遷徙的路徑,飛往被綠色植被與溫暖陽光包裹的海邊小城——北海,在這裡修養棲息!白露已至,北方已是天涼好個秋,此時的北海依舊溫暖宜人,儼然成了這群候鳥的棲息歡樂的天堂。咱們還是來看北海的飛鳥吧!
  • 候鳥為什麼會遷徙?
    在國際上已知的9000多種鳥類中,4000種是候鳥,其他的則是留鳥(終年棲息於同一地區的鳥類,如喜鵲、麻雀和環頸雉等)。每年,幾十億隻候鳥組成了地球上最大規模的生物遷徙隊伍。  候鳥遷徙的距離遠近不一,近的幾公裡,或者只是從山的南坡飛到北坡。遠的則可飛翔上萬公裡。例如,北極的燕鷗在北極繁殖,飛往南極過冬,遷徙的路途達2.2萬公裡,生命的大半時間都在飛行中度過。
  • 【城市物種日曆】9月4日 牽牛
    嗯,牽牛花每天早上開花、花瓣提取物可以做pH指示劑等等這些東西我都不打算多說,因為稍微有些童年的小夥伴們都應該已經爛熟於胸了。我只想說,其實你見過的不一定是嚴格意義上的牽牛(Ipomoea nil),當然,是它的可能性也不小。 真正的牽牛花Ipomoea nil。
  • 候鳥遷徙時 石獅拍鳥季
    秋末冬初,候鳥遷徙又迎來了高峰。10月14日,本報刊登《第五季!西伯利亞候鳥再赴「石獅之約」》,用鏡頭記錄了從西伯利亞來石獅過冬的環頸鴴、黑腹濱鷸、黑尾塍鷸等候鳥展翅高飛的壯景,再次引來社會的無數關注。其實,除上述幾種鳥類,「約會」石獅的候鳥還有很多。候鳥遷徙時,正是石獅拍鳥季。在石獅,能拍到哪些候鳥?哪個時段是拍鳥的最佳時間?拍鳥又該注意些什麼?
  • 候鳥南歸,廣州觀鳥勝地讓你邂逅別樣的浪漫
    又到了候鳥們最繁忙的季節,它們陸續開始長途跋涉來南方「過冬」。圖片來源:廣州南沙發布先給大家來個小科普:全球候鳥遷徙一共有8條路線,其中有3條貫穿我國境內。這3條遷徙路線為西部遷徙路線、東部遷徙路線和中部遷徙路線,而廣東就位於東部線路的中段偏東地帶。每年的9月到次年的3月,正好是候鳥遷徙的季節。從北到南、再從南到北的遷徙過程中,為人們提供了絕佳的觀鳥時機。
  • 吉林鎮賚 大批候鳥來臨 白鶴數量達2000隻
    央視網消息:又到了候鳥遷徙的時節。位於吉林省白城市鎮賚縣的莫莫格溼地近期迎來大批遷徙候鳥,僅世界瀕危物種、我國一級保護動物白鶴的數量就達到了2000隻左右。莫莫格溼地位於候鳥遷徙的重要通道上,由於有廣闊溼地和充足的食物,許多候鳥將這裡作為遷徙途中的「驛站」。
  • 候鳥遷徙高峰來臨!陽江多地成候鳥天堂
    每年冬季,候鳥南遷,我市地處候鳥遷徙路線上,當前,海陵島、山外西海岸、陽西北寮村灘涂等地也迎來了候鳥遷徙高峰。隨著我市生態環境的持續向好,越來越多的候鳥和一些珍貴的鳥類選擇來陽江「做客」。根據我這幾年的觀測,每年來到我們這邊的候鳥都比前一年多,大概一天最多能發現500多隻,看起來一大片。
  • 你知道那些有遷徙行為的鳥類嗎?知道它們的遷徙有什麼特點嗎?
    你知道那些有遷徙行為的鳥類嗎?知道它們的遷徙有什麼特點嗎?下面小編帶你了解一下。很多鳥類具有沿緯度季節遷移的特性,夏天的時候這些鳥在緯度較高的溫帶地區繁殖,冬天的時候則在緯度較低的熱帶地區過冬。夏末秋初的時候這些鳥類由繁殖地往南遷移到渡冬地,而在春天的時候由渡冬地北返回到繁殖地。這些隨著季節變化而南北遷移的鳥類稱之為候鳥。就特定觀察地點而言,這些南來北往的候鳥可依照它們出現時間的不同予以歸類,以臺灣為例,夏天由南方來到臺灣繁殖的候鳥稱之為「夏候鳥」,冬天由北方來到臺灣度冬的候鳥則稱為「冬候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