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要有一個健康的溼地生態系統,讓那些美麗的鳥兒在一個乾淨的天空、潔淨的水面自由飛翔。
——朱永傑
溼地驛站鳥類天堂
主講專家: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 朱永傑
近些年,人類對溼地生態系統的認識有所提高,開始保護溼地。為了保護溼地,人們找到了很多溼地對於人類社會的效益來說明保護的重要性。在自然世界裡,溼地生態系統對於鳥類的重要性就如同衣食住行等對於人類社會的意義。
1 溼地與鳥
鳥是6500萬年前白堊紀物種大滅絕事件中的倖存者,那次事件滅絕了地球上的恐龍,部分鳥類的祖先存活了下來。科學家基於基因組數據的研究發現,恐龍滅絕後1000萬年至1500萬年間,鳥類經歷了一次「超級物種大爆發」,後來逐漸演化出了1萬多種被稱為新鳥綱的鳥類,95%的現存鳥類來自這一綱。
每年的春天和秋天,人們都會看到或成隊、或成團的鳥兒在天空中飛過,這些是鳥類中的候鳥,它們要在辛勤的旅途中度過大半生命旅程。候鳥需要溼地作為休息和補充營養的中轉站和棲息地,溼地中的動植物成為遷徙鳥類的食物。世界上很多溼地因為處在候鳥遷徙的必經路線上,而成為自然保護區。
候鳥遷徙是一種規律性的季節性旅行,遷徙的路線在鳥類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間。很多候鳥遷徙路線的距離都很長,常常會跨國或跨洲,長達數千或上萬公裡。在自然狀態下,候鳥遷徙會利用來自太陽和恆星、地球磁場、動物的生物地圖等精密的生物旅行導航系統信號來指引,通過天然的河流、湖泊、草原、溼地或海島構成的特定路線完成旅行。遷徙途中會涉及大範圍的多種溼地類型與複雜生態、經濟社會環境。
對一隻鳥來說,從繁殖區域到越冬區域之間的長途遷徙是一段艱難而危險的旅程,並非所有的鳥都能存活下來。那為什麼每年春天和秋天,數以百萬計的鳥兒要飛到天空中,進行艱苦的旅行呢?
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生存,如果沒有遷徙,鳥類的食物在築巢季節就會迅速耗盡,許多雛鳥和成鳥就會餓死。對築巢地點的競爭將是激烈的,掠食者也會集中在特定的地區將鳥兒一舉殲滅。
如果這樣的事情發生,鳥兒們早就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了。但大自然並不會這樣安排,自然生態系統安排一部分鳥類留在固定的地方,成為留鳥;讓一部分鳥類將旅行遷徙作為生活方式,成為候鳥。在遷徙過程中,鳥類會接觸更多的資源,不同地球生態系統的資源得以更有效地利用。
每年春天,北方天氣在逐漸轉暖,食物資源在不斷恢復,數以百萬計的鳥類遷徙到這些地區來利用豐富的食物資源。當秋季食物供應減少時,它們會回到氣候比較溫暖的地區。在此期間,溫暖地區的食物已經得到了補充。這種為吃飯而遷徙的模式不僅適用於長途遷徙者,也適用於短途遷徙的鳥類。
千百年來,鳥類進化出不同的遷徙模式、時間和目的地,在世界各地分散繁殖。這有助於鳥類利用各種合適的條件來養育後代,從而增加健康後代生存的機會。最好的繁殖條件可能因鳥類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可能會涉及許多因素。穩定和充足的食物來源、安全的棲息地是其中最重要的物質因素。
遷徙到不同棲息地的鳥類可以避開掠食者的攻擊,讓幼鳥們有更高的概率達到成熟階段。許多鳥類甚至遷徙到掠食者幾乎無法接近的特殊棲息地,例如陡峭的海岸懸崖或多巖石的近海島嶼。
而適當數量的集體行動也比一對父母能提供給幼鳥的保護更強。數量較大和擁擠的鳥類群體都容易受到寄生蟲和疾病的影響,這些寄生蟲和疾病可以在短時間內殺死成千上萬的鳥類。然而,分散到不同地點的鳥類,傳播疾病給整個種群帶來的疾病風險會大大降低。
鳥類的遷徙讓這個世界多了一道自然風景,每當春天到來的時候,候鳥結隊飛到北方,人們知道繁花似錦的春天到了。在秋天,一隊隊鳥兒飛往南方,人們的心裡會莫名地生出些許傷感,甚至或許會產生別的感悟。這些感悟是人類社會生活的組成部分,如那些有心的觀鳥者會感受生命的涵義,產生了諸多浪漫主義領悟。
2 候鳥驛站
溼地生態將陸地、天空、水體連接在一起,因為溼地的種類繁多,以各種形態分布在地球陸地的各個地方,它也成為各種陸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的聯結點,成為多種陸地動物、水生動物和鳥類等生活的場所、棲息地和驛站,是不同營養、能量形態和生態環境的協調和補充。
每年都會有數以百萬計的鳥類來到恆河河口溼地度過冬天,其中最著名的要數蓑羽鶴,它要翻過高聳的喜馬拉雅山,從西藏來到恆河,還要再返回西藏。
對於各地的溼地來說,那些旅行的候鳥,到時候來了,過一段時間又走了,來年的特定時候又會回來。自然的溼地生態系統為那些旅行的鳥兒提供周到的飲食和差旅服務。在鳥兒到來的季節,溼地變得熙熙攘攘,熱鬧非凡,生機勃勃。而在鳥兒飛走的日子裡,很多生活在溼地的兩棲動物等也難覓蹤跡,溼地變得空曠和寂寥,只有溼地裡的水在昆蟲的挑逗下無聊地眨著眼睛,野花在風的吹拂下搖曳著,慢慢凋謝。
因為遷徙路線會經過大量城市和農田,人類活動對溼地的利用狀況直接影響到鳥類的食物供應和棲息地,關係到遷徙中鳥類的死亡率。上世紀最後20多年時間裡,原來的溼地面積減少,質量持續下降,世界上64%的溼地在上個世紀消失了,這使得候鳥在遷徙中沒有休息的場所,造成候鳥種群大量減少。
3 拉姆薩爾公約
1971年2月2日,18個國家的代表為了保護與合理利用溼地這個「地球之腎」,在伊朗南部馬贊德蘭省裏海沿岸的拉姆薩爾(Ramsar),這個僅有3萬多人口的小城,共同籤訂了《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溼地公約》,簡稱《溼地公約》或《拉姆薩爾溼地公約》。1997年,為了提高世界溼地保護的意識,拉姆薩爾公約局將每年的2月2日定為「國際溼地日」。該公約於1975年12月21日正式生效,目前,有158個締約方,每三年召開一次締約國會議。
在溼地公約中,溼地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溼地公約的使命是「通過本地、國家行動與國際合作,實現對所有溼地的保護與合理利用,為實現全世界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溼地公約》指出,溼地在地球生態系統中,具有淡水供應、提供食品、調節降水、調節空氣、分解有害廢棄物等多種效益,是地球上鳥類遷徙的驛站,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於農業活動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造成溼地中毒,很多溼地中的水已經不能飲用,溼地中的水生魚類大量死亡、植物種類減少,僅存的溼地生態系統面臨嚴重惡化的問題。
《溼地公約》還指出,管理溼地是全球性的挑戰,溼地系統的生物資源與人類社會活動息息相關。169個締約方在承認溼地對於人類社會的價值,願意承擔保護溼地的義務的基礎上,致力於通過世界各國的努力,建立一種國際機制來討論和分享信息,合作解決問題。《溼地公約》圍繞「合理利用溼地資源、編制國際重要溼地名錄、確保跨國家溼地的有效管理」三大支柱開展工作,並不斷完善。到2016年3月列入國際重要溼地名單的溼地共有2231個,佔地面積210萬平方公裡。
1990年,各締約國開始制定《合理利用操作指南》,強調製定國家溼地政策、編制溼地保護規劃與行動計劃。行動計劃要求涉及溼地資源清查、監測、研究、培訓、教育和公眾意識以及綜合溼地網站開發等內容,以便在全社會形成關注、保護、合理利用溼地的共識。
目前在世界上有國際鳥盟、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國際水管理研究所、溼地國際、世界自然基金會、野禽和溼地基金與拉姆薩爾公約局合作,支持公約局的工作,提供專業技術諮詢,為研究工作提供財政支持。
4 為什麼要保護鳥類
在傳統觀念中,人與鳥類的關係似乎非常簡單,鳥就是人類的食物和寵物。在自然界,鳥類數量巨大,種類繁多,是生態系統中數量上佔優勢的動物。在從極地到熱帶的廣大區域,在很多自然生態系統中,鳥類都扮演著重要的高級蛋白質生產者的角色,沒有鳥類,很多陸地上的動物都會因為缺少營養而生存困難。
聰明的人類很早就知道鳥是重要的食物來源,而且飼養簡單,生長迅速。在漫長的農業文明進程中,人類就成功地將自然界的雞、鴨、鵝等馴化為被人類養殖的家禽,不然現在我們的食品餐桌上會缺少很多肉類。或者在不久的將來,還會有一些適合飼養的禽類成為食品工業的重要資源,能夠為數量日益龐大的地球人口提供新的食品。
在人類文明的歷史上,鳥類與美麗有密切的關係,印度的德拉維人把普通孔雀看作地球母親。在古代,鴿子被用作美索不達米亞女神伊什塔爾的象徵,古希臘時代,智慧女神和雅典城的守護神雅典娜用小貓頭鷹作為她的象徵。
從生態學來看,鳥類是地球生態系統中重要一環。在大海中,鳥類是島嶼生態系統的重要環節,在陸地上,由於鳥類的存在,很多植物通過鳥類的遷徙向更遠的地方傳播種子和授粉。鳥類可以作為很多微生物的傳播和攜帶者,在遷徙途中,向各地傳播各種微生物,在這個過程中,鳥類也充當了傳染疾病的媒介,如鸚鵡蟲病、沙門氏菌病、彎曲桿菌病、細菌病、禽流感、心包蟲病和隱孢子蟲病。其中一些是動物傳染病,也可以傳染給人類。
儘管如此,這個過程是自然生態系統物種擴散過程的重要途徑。這個過程與其他生態系統的運動共同作用,讓物種在全世界迅速擴散,提高了生態系統的彈性和恢復能力。
5 文明的組成部分
因為溼地是一種生態系統,為諸多生命形態提供了庇護所和棲息地。保護溼地的重要目的是要保護包括鳥類在內的諸多溼地使用者。聯合國千年生態系統評估報告認為,溼地生態系統退化的問題比地球上任何其他生態系統都要突出,其退化造成非常負面的影響。部分國家或地區的溼地退化,往往會影響整條遷徙路線上的鳥類活動。因此,溼地的保護是世界各國應盡的責任和義務,需要世界各國共同努力,保護溼地是一個文明國家必須要肩負的國際義務。
地球生態系統相互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繫,溼地就是相互聯繫的樞紐,而來往於不同生態系統間的鳥兒是生態系統健康與否的指示物。一個提倡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一個講求生態文明的國度,一個文明的民族,一個高素質的社會,必須要保護健康的溼地、陸地和淺海生態系統,讓那些美麗的鳥兒在一個乾淨的天空、潔淨的水面自由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