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地驛站鳥類天堂

2020-12-08 中國綠色時報電子報

        地球要有一個健康的溼地生態系統,讓那些美麗的鳥兒在一個乾淨的天空、潔淨的水面自由飛翔。

——朱永傑

        溼地驛站鳥類天堂

        主講專家: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 朱永傑

       近些年,人類對溼地生態系統的認識有所提高,開始保護溼地。為了保護溼地,人們找到了很多溼地對於人類社會的效益來說明保護的重要性。在自然世界裡,溼地生態系統對於鳥類的重要性就如同衣食住行等對於人類社會的意義。

著名溼地小城拉姆薩爾

        1 溼地與鳥

        鳥是6500萬年前白堊紀物種大滅絕事件中的倖存者,那次事件滅絕了地球上的恐龍,部分鳥類的祖先存活了下來。科學家基於基因組數據的研究發現,恐龍滅絕後1000萬年至1500萬年間,鳥類經歷了一次「超級物種大爆發」,後來逐漸演化出了1萬多種被稱為新鳥綱的鳥類,95%的現存鳥類來自這一綱。

        每年的春天和秋天,人們都會看到或成隊、或成團的鳥兒在天空中飛過,這些是鳥類中的候鳥,它們要在辛勤的旅途中度過大半生命旅程。候鳥需要溼地作為休息和補充營養的中轉站和棲息地,溼地中的動植物成為遷徙鳥類的食物。世界上很多溼地因為處在候鳥遷徙的必經路線上,而成為自然保護區。

        候鳥遷徙是一種規律性的季節性旅行,遷徙的路線在鳥類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間。很多候鳥遷徙路線的距離都很長,常常會跨國或跨洲,長達數千或上萬公裡。在自然狀態下,候鳥遷徙會利用來自太陽和恆星、地球磁場、動物的生物地圖等精密的生物旅行導航系統信號來指引,通過天然的河流、湖泊、草原、溼地或海島構成的特定路線完成旅行。遷徙途中會涉及大範圍的多種溼地類型與複雜生態、經濟社會環境。

        對一隻鳥來說,從繁殖區域到越冬區域之間的長途遷徙是一段艱難而危險的旅程,並非所有的鳥都能存活下來。那為什麼每年春天和秋天,數以百萬計的鳥兒要飛到天空中,進行艱苦的旅行呢?

        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生存,如果沒有遷徙,鳥類的食物在築巢季節就會迅速耗盡,許多雛鳥和成鳥就會餓死。對築巢地點的競爭將是激烈的,掠食者也會集中在特定的地區將鳥兒一舉殲滅。

        如果這樣的事情發生,鳥兒們早就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了。但大自然並不會這樣安排,自然生態系統安排一部分鳥類留在固定的地方,成為留鳥;讓一部分鳥類將旅行遷徙作為生活方式,成為候鳥。在遷徙過程中,鳥類會接觸更多的資源,不同地球生態系統的資源得以更有效地利用。

        每年春天,北方天氣在逐漸轉暖,食物資源在不斷恢復,數以百萬計的鳥類遷徙到這些地區來利用豐富的食物資源。當秋季食物供應減少時,它們會回到氣候比較溫暖的地區。在此期間,溫暖地區的食物已經得到了補充。這種為吃飯而遷徙的模式不僅適用於長途遷徙者,也適用於短途遷徙的鳥類。

        千百年來,鳥類進化出不同的遷徙模式、時間和目的地,在世界各地分散繁殖。這有助於鳥類利用各種合適的條件來養育後代,從而增加健康後代生存的機會。最好的繁殖條件可能因鳥類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可能會涉及許多因素。穩定和充足的食物來源、安全的棲息地是其中最重要的物質因素。

        遷徙到不同棲息地的鳥類可以避開掠食者的攻擊,讓幼鳥們有更高的概率達到成熟階段。許多鳥類甚至遷徙到掠食者幾乎無法接近的特殊棲息地,例如陡峭的海岸懸崖或多巖石的近海島嶼。

        而適當數量的集體行動也比一對父母能提供給幼鳥的保護更強。數量較大和擁擠的鳥類群體都容易受到寄生蟲和疾病的影響,這些寄生蟲和疾病可以在短時間內殺死成千上萬的鳥類。然而,分散到不同地點的鳥類,傳播疾病給整個種群帶來的疾病風險會大大降低。

        鳥類的遷徙讓這個世界多了一道自然風景,每當春天到來的時候,候鳥結隊飛到北方,人們知道繁花似錦的春天到了。在秋天,一隊隊鳥兒飛往南方,人們的心裡會莫名地生出些許傷感,甚至或許會產生別的感悟。這些感悟是人類社會生活的組成部分,如那些有心的觀鳥者會感受生命的涵義,產生了諸多浪漫主義領悟。

 溼地中的鳥

        2 候鳥驛站

        溼地生態將陸地、天空、水體連接在一起,因為溼地的種類繁多,以各種形態分布在地球陸地的各個地方,它也成為各種陸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的聯結點,成為多種陸地動物、水生動物和鳥類等生活的場所、棲息地和驛站,是不同營養、能量形態和生態環境的協調和補充。

        每年都會有數以百萬計的鳥類來到恆河河口溼地度過冬天,其中最著名的要數蓑羽鶴,它要翻過高聳的喜馬拉雅山,從西藏來到恆河,還要再返回西藏。

        對於各地的溼地來說,那些旅行的候鳥,到時候來了,過一段時間又走了,來年的特定時候又會回來。自然的溼地生態系統為那些旅行的鳥兒提供周到的飲食和差旅服務。在鳥兒到來的季節,溼地變得熙熙攘攘,熱鬧非凡,生機勃勃。而在鳥兒飛走的日子裡,很多生活在溼地的兩棲動物等也難覓蹤跡,溼地變得空曠和寂寥,只有溼地裡的水在昆蟲的挑逗下無聊地眨著眼睛,野花在風的吹拂下搖曳著,慢慢凋謝。

        因為遷徙路線會經過大量城市和農田,人類活動對溼地的利用狀況直接影響到鳥類的食物供應和棲息地,關係到遷徙中鳥類的死亡率。上世紀最後20多年時間裡,原來的溼地面積減少,質量持續下降,世界上64%的溼地在上個世紀消失了,這使得候鳥在遷徙中沒有休息的場所,造成候鳥種群大量減少。

恆河河口溼地鳥瞰

        3 拉姆薩爾公約

        1971年2月2日,18個國家的代表為了保護與合理利用溼地這個「地球之腎」,在伊朗南部馬贊德蘭省裏海沿岸的拉姆薩爾(Ramsar),這個僅有3萬多人口的小城,共同籤訂了《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溼地公約》,簡稱《溼地公約》或《拉姆薩爾溼地公約》。1997年,為了提高世界溼地保護的意識,拉姆薩爾公約局將每年的2月2日定為「國際溼地日」。該公約於1975年12月21日正式生效,目前,有158個締約方,每三年召開一次締約國會議。

        在溼地公約中,溼地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溼地公約的使命是「通過本地、國家行動與國際合作,實現對所有溼地的保護與合理利用,為實現全世界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溼地公約》指出,溼地在地球生態系統中,具有淡水供應、提供食品、調節降水、調節空氣、分解有害廢棄物等多種效益,是地球上鳥類遷徙的驛站,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於農業活動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造成溼地中毒,很多溼地中的水已經不能飲用,溼地中的水生魚類大量死亡、植物種類減少,僅存的溼地生態系統面臨嚴重惡化的問題。

        《溼地公約》還指出,管理溼地是全球性的挑戰,溼地系統的生物資源與人類社會活動息息相關。169個締約方在承認溼地對於人類社會的價值,願意承擔保護溼地的義務的基礎上,致力於通過世界各國的努力,建立一種國際機制來討論和分享信息,合作解決問題。《溼地公約》圍繞「合理利用溼地資源、編制國際重要溼地名錄、確保跨國家溼地的有效管理」三大支柱開展工作,並不斷完善。到2016年3月列入國際重要溼地名單的溼地共有2231個,佔地面積210萬平方公裡。

        1990年,各締約國開始制定《合理利用操作指南》,強調製定國家溼地政策、編制溼地保護規劃與行動計劃。行動計劃要求涉及溼地資源清查、監測、研究、培訓、教育和公眾意識以及綜合溼地網站開發等內容,以便在全社會形成關注、保護、合理利用溼地的共識。

        目前在世界上有國際鳥盟、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國際水管理研究所、溼地國際、世界自然基金會、野禽和溼地基金與拉姆薩爾公約局合作,支持公約局的工作,提供專業技術諮詢,為研究工作提供財政支持。

 溼地中嬉戲的候鳥

        4 為什麼要保護鳥類

        在傳統觀念中,人與鳥類的關係似乎非常簡單,鳥就是人類的食物和寵物。在自然界,鳥類數量巨大,種類繁多,是生態系統中數量上佔優勢的動物。在從極地到熱帶的廣大區域,在很多自然生態系統中,鳥類都扮演著重要的高級蛋白質生產者的角色,沒有鳥類,很多陸地上的動物都會因為缺少營養而生存困難。

        聰明的人類很早就知道鳥是重要的食物來源,而且飼養簡單,生長迅速。在漫長的農業文明進程中,人類就成功地將自然界的雞、鴨、鵝等馴化為被人類養殖的家禽,不然現在我們的食品餐桌上會缺少很多肉類。或者在不久的將來,還會有一些適合飼養的禽類成為食品工業的重要資源,能夠為數量日益龐大的地球人口提供新的食品。

        在人類文明的歷史上,鳥類與美麗有密切的關係,印度的德拉維人把普通孔雀看作地球母親。在古代,鴿子被用作美索不達米亞女神伊什塔爾的象徵,古希臘時代,智慧女神和雅典城的守護神雅典娜用小貓頭鷹作為她的象徵。

        從生態學來看,鳥類是地球生態系統中重要一環。在大海中,鳥類是島嶼生態系統的重要環節,在陸地上,由於鳥類的存在,很多植物通過鳥類的遷徙向更遠的地方傳播種子和授粉。鳥類可以作為很多微生物的傳播和攜帶者,在遷徙途中,向各地傳播各種微生物,在這個過程中,鳥類也充當了傳染疾病的媒介,如鸚鵡蟲病、沙門氏菌病、彎曲桿菌病、細菌病、禽流感、心包蟲病和隱孢子蟲病。其中一些是動物傳染病,也可以傳染給人類。

        儘管如此,這個過程是自然生態系統物種擴散過程的重要途徑。這個過程與其他生態系統的運動共同作用,讓物種在全世界迅速擴散,提高了生態系統的彈性和恢復能力。

天空中排隊遷徙的鶴隊

        5 文明的組成部分

        因為溼地是一種生態系統,為諸多生命形態提供了庇護所和棲息地。保護溼地的重要目的是要保護包括鳥類在內的諸多溼地使用者。聯合國千年生態系統評估報告認為,溼地生態系統退化的問題比地球上任何其他生態系統都要突出,其退化造成非常負面的影響。部分國家或地區的溼地退化,往往會影響整條遷徙路線上的鳥類活動。因此,溼地的保護是世界各國應盡的責任和義務,需要世界各國共同努力,保護溼地是一個文明國家必須要肩負的國際義務。

        地球生態系統相互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繫,溼地就是相互聯繫的樞紐,而來往於不同生態系統間的鳥兒是生態系統健康與否的指示物。一個提倡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一個講求生態文明的國度,一個文明的民族,一個高素質的社會,必須要保護健康的溼地、陸地和淺海生態系統,讓那些美麗的鳥兒在一個乾淨的天空、潔淨的水面自由飛翔。

相關焦點

  • 全國最大的鳥類博物館 免費參觀被譽為「鳥類天堂」 就在山東東營
    地處山東黃河入海口三角洲地帶的東營市,是全球首批18座國際溼地城市之一和鳥類遷徙的重要驛站,每年有超過600萬隻候鳥在此遷徙、棲居,被國內外鳥類專家形象地稱為「鳥類國際機場」。在東營,還有一座全國規模最大、也是省內唯一的鳥類專題博物館——黃河三角洲鳥類博物館。
  • 黃河溼地成為鳥類棲息的天堂
    檢察官到孟津黃河溼地保護區現場查看檢察建議落實整改情況。近日,黃河溼地孟津管理中心高級工程師馬朝紅,在黃河溼地河南孟津段意外發現了大約80餘只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定義為「極危」物種的黃胸鵐。而在黃胸鵐之前,來到孟津黃河溼地保護區的還有被譽為鳥中「大熊貓」的黑鸛、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蓑羽鶴。蓑羽鶴是鶴類中個體最小者,對生態環境質量要求極高。它的到來,標誌著孟津黃河溼地生態環境的明顯改善。
  • 靜海團泊溼地化身「候鳥天堂」
    素有「華北綠寶石」之稱的團泊湖溼地,在靜海區多年來大力修復保護之下,已逐漸成為「候鳥天堂」。作為南遷候鳥的重要遷徙驛站,團泊湖豐沛的水草資源和優越的溼地環境已然成為鳥類繁衍生息的家園,越來越多的野生鳥類在這兒「歇腳」、安家,這些最公正的「精靈們
  • 西寧湟水溼地發現上百種鳥類
    湟水河畔,成為候鳥遷徙的驛站,留鳥越冬的天堂。隨著生態優先、打造綠色發展樣板城市的奮力推進,西寧生態環境的改善和市民愛鳥護鳥意識的提升,湟水河畔變成了遷徙候鳥的驛站,甚至不少「精靈」還難捨難離,「定居」在西寧,成為我們的鄰居。
  • 天津成為鳥類「五星級驛站」
    溼地環境不斷改善 保護意識明顯提升天津成為鳥類「五星級驛站」本報記者 陳 曦「遠處這些正在悠閒散步的就是東方白鸛,今年秋季以來,在七裏海及周邊地區發現的瀕危鳥類東方白鸛逾5000隻,數量超過全球總量的50%,是歷年同期的3倍多
  • 煙臺溼地面積大 「鳥類天堂」在身邊
    而溼地與森林、海洋並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溼地生態系統對環境的影響同樣非常重大。植樹節來臨之際,記者背起相機、帶上紙墨,走進身邊的「鳥類天堂」——溼地,拜訪了林業部門和專家學者,傾聽城市「綠腎」的脈動。河流清澈見底,草叢內群鳥飛舞  昨天上午9時,感受著微涼的春風,記者來到了位於萊山區逛蕩河入海口。
  • 河南長垣:鳥兒的天堂,黃河溼地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這裡是河南長垣黃河溼地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長垣市黃河溼地位於黃河下遊地段,包括黃河河道和洪泛平原(黃河灘地),一級支流天然渠、文巖渠、天然文巖渠溼地區域。這裡水域遼闊,灘涂寬廣,地理位置特殊,水文特徵明顯,野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看,從西伯利亞南下過冬的候鳥們已經陸續到了。漫漫旅途,不知歷經了多少艱險,終於能在此收羽歇足。
  • 觀鳥天堂府河溼地首發鳥類名錄 149種鳥類榜上有名
    武漢府河鳥類名錄,是結合近10年來的各種歷史資料、歷史數據、民間組織和個人的觀鳥記錄等數據源,對武漢府河溼地的越冬候鳥、水鳥以及鳥類類群進行了分別的統計和整理,最終形成的。監測報告統計出的武漢府河溼地冬候鳥、夏候鳥、水鳥、林鳥等各類鳥類種類的總數,共計149種,佔武漢市所有鳥類種類數量的39%。
  • 「生態文明@溼地」天津溼地 鳥類天堂
    溼地,是自然饋贈給人類的豐富營養能夠保護生物多樣性,調節徑流,改善水質。溼地,也是候鳥長途遷徙中棲息的地方。土壤浸泡在水中,孕育了豐富的魚蝦,成為鳥類能量補給的來源。許多水生植物,又成為了鳥類天然的遮蔽所。因此,這些位於遷徙路線上的溼地,又被譽為「鳥類的樂園」。
  • 七裡河成南京鳥類天堂
    專家發現,在已觀測到的67種鳥中,僅七裡河就聚集了43種,堪稱南京鳥兒天堂。 南京觀測到67種鳥  研究小組通過對南京市「一城三區」(主要指江浦老山、六合芝麻嶺、江浦七裡河及六合滁河入江口溼地)生物多樣性本地狀況進行了初步調查。一共記錄到了67種鳥,其中海鳥2種,溼地鳥24種,麻雀等陸地鳥類41種。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黃河溼地成為鳥類棲息的天堂
    近日,黃河溼地孟津管理中心高級工程師馬朝紅,在黃河溼地河南孟津段意外發現了大約80餘只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定義為「極危」物種的黃胸鵐。而在黃胸鵐之前,來到孟津黃河溼地保護區的還有被譽為鳥中「大熊貓」的黑鸛、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蓑羽鶴。
  • 青島膠州灣溼地成鳥類天堂,5種極危鳥類都能在這裡看到
    膠州灣溼地成鳥類天堂,5種極危鳥類都能在這裡看到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好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其中野生動物資源保護既關係到生物安全、人民健康,同時也是生態環境的「風向標」。
  • 候鳥天堂——永濟伍姓胡
    那是一個刮著大風的下午,我們騎行伍姓湖溼地公園,事先沒有看天氣預報,出門才知道外面的風很大,由於天氣的原因,溼地公園除了勞作的人們幾乎看不到遊人,但湖邊的水鳥不畏強風,不時在覓食、嬉戲打鬧,為我這個攝影愛好者提供了絕佳的學習練手機會。
  • 廣州之南 飛鳥驛站
    南沙溼地今昔對比。    溼地灘涂區,兩隻黑水雞出來覓食。    專家們又意外地發現,這片位於廣州之南的人工溼地,竟然位於地球候鳥遷徙路線上。據華南瀕危動植物研究所的專家介紹,正常情況下候鳥群遷徙的時間和路徑是基本不變的,這種固定的遷徙路線俗稱「鳥道」。這樣的鳥道在地球上一共有八條,其中三條穿越中國,南沙溼地公園正好位於第三條鳥道上,這條鳥道上的鳥兒每年在西伯利亞和印度半島之間來回遷徙。
  • 來江海溼地,感受鳥類天堂!
    江海溼地,在新區外十七工段沿江區塊,是最後一期圍墾留存的遺蹟。美好如初,生態鏈完整。「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是國人在三千年前就描繪的那一種美麗,古老而新鮮的美麗。
  • 【曹妃甸的網紅鳥】曹妃甸「驛站」的鴴鷸鳥
    」的鴴鷸鳥 曹妃甸溼地是鳥的天堂,鳥的數量、種類眾多。鳥兒們的倩影、歌聲、動人故事在曹妃甸溼地隨處可聞可見。這些小精靈是曹妃甸人眼中的「網紅」, 曹妃甸人打心底愛著他們。曹妃甸及其附近的濱海溼地,地處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飛路線,據北京師範大學長期監測,約有89種35萬隻遷徙水鳥利用此地,其中包括27個物種的種群數量超過其全球種群總數或遷徙路線總數的1%,顯示該地區達到了國際重要溼地的標準。
  • 白河國家城市溼地公園:水鳥的天堂
    近年來,我市築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著力加大中心城區生態水系建設,有效改善水質,給白鷺、白骨頂、蒼鷺、野水鴨等提供有利的棲息環境和生存空間,南陽白河國家城市溼地公園成了水鳥們的天堂。
  • 生態好轉迎來白天鵝 南樂成珍稀鳥類遷徙途「驛站」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映 通訊員 蔣曉宇 馮雲麗  得益於生態環境的改善,南樂縣馬頰河國家溼地公園首次迎來野生白天鵝棲息據南樂縣林業局工作人員介紹,不僅僅是白天鵝,在該縣以樂西湖為核心區的馬頰河國家溼地公園中,已發現多種珍稀鳥類的「身影」,「南樂縣成為珍稀鳥類遷徙途中的『驛站』,說明一系列生態恢復和保護措施已見成效。」  近年來,南樂縣圍繞「宜居宜遊生態南樂」的發展定位,鐵腕整治環境汙染,高標準推進造林綠化工程,從根本上改善生態環境。「白天鵝的出現振奮人心。
  • 武漢府河溼地記錄鳥類多達160種 再次刷新記錄(圖)
    楚天金報訊(記者彭嵐 通訊員趙旋)9月3日,武漢府河溼地又有新鳥種「露臉」——「紅頸瓣蹼鷸」在府河溼地柏泉段被發現。當日傍晚和次日清晨,武漢市觀鳥會兩名會員拍攝到了這種主要在沿海分布的鳥類。紅頸瓣蹼鷸為海洋性鷸類,非繁殖期多在近海淺水處棲息活動,也出現在大的內陸湖泊、河流、水庫、沼澤及河口地帶,在武漢觀鳥歷史上還是首次被鏡頭捕捉發現。從圖片看來,在武漢出現的紅頸瓣蹼鷸的脖子並不是紅色,對此,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野保處負責人介紹,該鳥類在繁殖期脖子才會變紅。
  • 海興溼地和鳥類自然保護區變成殺戮場
    昔日鳥兒的天堂,如今已經變成了殺戮場。」海興縣一名環保人士向本報反映,最近一段時間,在海興溼地和鳥類自然保護區周邊,不少附近的村民埋設捕鳥器具獵殺鳥兒。11月6日,記者來到海興溼地進行了調查走訪。    中招喜鵲腿部鮮血淋淋    幾天前,海興縣小山鄉的環保人士宋先生,和幾位外地的朋友一起來到海興溼地和鳥類自然保護區觀鳥、拍鳥。宋先生說,在溼地旁宣惠河上一座危橋東側的空地上,正當他全神貫注拍照時,不遠處一塊空地上卻發生了一幕令他意想不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