鷺鳥築巢區,一隻白鷺覓食歸來。
南沙溼地今昔對比。
鷺鳥築巢區,為搶奪一條魚,兩隻白鷺和一隻夜鷺大打出手,過程持續幾十秒,最終由白鷺獲勝,叼著食物匆忙離去。
南沙溼地河道,一隻綠頭鴨從水面掠過。
鷺鳥築巢區,看到成鳥捕食歸來,一隻夜鷺幼鳥張開嘴巴嗷嗷待哺。
溼地灘涂區,兩隻黑水雞出來覓食。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乘船悠遊於南沙溼地公園,一對鷺鳥在樹上的巢穴旁撲騰著翅膀用銳利的鳥喙向對方進行猛烈攻擊。銜草築巢、孵化雛鳥、餵食幼鳥等景象在紅樹林鳥巢區隨處可見,這時節,早出生的鳥兒羽翼剛豐,開始在笨拙地學習飛翔,它們的體型已與成年鳥無異,只有頭頂的絨毛標識著它們的稚嫩。
南沙溼地公園位於廣州的最南端,有人稱它為「廣州南極」,又因其強大的生態功能獲得「廣州之腎」的美稱。
1986年以前,這裡仍是一片荒蕪灘涂。1986年,由當時的番禺政府率圍墾公司員工進行荒地改造,圍海造田,1994年基本成圍。而後,在某個冬天,人們驚訝地發現約有2萬隻紅嘴鷗在此覓食數天。這一壯觀景象讓圍墾公司感到非同尋常,專門找來專家對此進行監測和分析。
專家們又意外地發現,這片位於廣州之南的人工溼地,竟然位於地球候鳥遷徙路線上。據華南瀕危動植物研究所的專家介紹,正常情況下候鳥群遷徙的時間和路徑是基本不變的,這種固定的遷徙路線俗稱「鳥道」。這樣的鳥道在地球上一共有八條,其中三條穿越中國,南沙溼地公園正好位於第三條鳥道上,這條鳥道上的鳥兒每年在西伯利亞和印度半島之間來回遷徙。
廣州人第一次發現大量紅嘴鷗時,便希望它們能在此安家。然而,當時苦於沒有樹林,候鳥無法長時間在此停留,吃飽喝足繼續前行。
此後圍墾公司開始整體規劃,大面積種植紅樹,至1998年,南沙溼地已具雛形。而正是在這一年,人們又驚喜地在此發現了國家二級保護鳥類黑臉琵鷺,這是當時世界僅存2000餘只的珍稀品種。2008年元旦,南沙溼地公園正式對外開放,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東方白鸛、世界瀕危鳥類——— 黑臉琵鷺也來到南沙溼地棲息。
這是一個以鳥為本的世界。淺灘區是鳥兒們的飯堂,但是下雨後,水太深了就會有鳥兒吃不到食,公園管理者就會通過閘門將水位調到合適的深度。而水位下降後伴隨而來的水草猛長,也會影響鳥兒們的覓食,於是公園需派人在鳥兒們外出覓食時,悄悄地進入長草的區域進行清理,儘量讓它們不要覺察到人類活動的痕跡。
根據溼地公園提供的最新監測結果,直至現在,前來南沙溼地越冬的候鳥數量已超10萬,鳥類種類數據已達到152種,南沙溼地已經成為鳥道上的驛站,珠江三角洲難得一見的飛鳥天堂。甚至有些候鳥南飛至此便不再向南,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景。
策劃:潘勁松
統籌:陳軍 譚偉山 陳偉斌
攝影:南都記者 陳坤榮
採寫:南都記者 劉軍 通訊員 萬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