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10月10日訊 (記者 喻亮)高高的長堤,連著廣袤的蘆葦蕩,埦子裡綠樹青藤,稻香魚跳,白沙洲的村民忙碌並歡欣著。「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出生於此的湖南省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書記方志輝,走在白沙洲的堤壩下,用鄉音迎著眾人。
10月9日,袁隆平院士助理、「隆平文化驛站」理事會理事長黃崎,湖南省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書記方志輝、副所長劉詠紅,湖南日報華聲慈善網副總編輯瞿建波,北京高能時代環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品牌總監鄧靈燕、公關經理王煥昭,潯龍河黨建辦公室主任陳靜,益陽日報拓展部主任孫殉華,以及沅江市相關領導來到沅江市共華鎮白沙洲村,為「隆平文化驛站」白沙洲站授牌。現場嘉賓、詩社成員及聞訊趕來的村民近三百人參加了活動。這次授牌儀式結合「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暨白沙洲詩歌之鄉六十周年」慶典,現場賽詩、捐贈、扶貧解讀、健康公益講座和愛心義診,把隆平文化中的知識、環保、科技、健康等理念帶進鄉村,為鄉村振興助力。
「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暨白沙洲詩歌之鄉六十周年」與「隆平文化驛站」白沙洲村站授牌現場
又一站,白沙洲「隆平文化驛站」授牌
「村上詩書閒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伴著秋雨,上午11時許,在方志輝書記的主持下,「隆平文化驛站」又迎來新的一站,理事長黃崎博士給白沙洲村村主任皮紅輝授牌及站長聘書。授牌儀式上,黃崎表示,袁隆平院士倡導「鄉村振興、文化先行」的發展理念,在白沙洲村設立「隆平文化驛站」,是希望在當地建立一個紐帶和平臺、樹一面旗幟,集中包括農技人員、企業、專家在內的各種社會力量,共同推動鄉村振興。
理事長黃崎博士給白沙洲村村主任皮紅輝授牌
「四海風雲筆下翻,東風萬裡正揚帆。」方志輝引用詩社的一首詩,正切合了今天「隆平文化驛站」授牌的景。作為白沙洲「隆平文化驛站」授牌的牽頭人,方志輝說道:「白沙洲文化底蘊深厚,『隆平文化驛站』的到來,能夠為白沙洲美麗鄉村建設加點火,也能最大限度地感召吸引社會各界人士積極參與鄉村文化建設,為我國的鄉村振興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湖南省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書記方志輝發表講話
驛站授牌儀式上,湖南袁隆平叢書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向驛站捐贈書籍400本,湖南國稻影視傳媒有限公司捐贈白沙洲村貧困戶現金1萬元,國際稻都投資經營集團(湖南)有限公司捐贈農村移動無線WIFI信號覆蓋設備一套,湖南湘龍綠色食品有限公司向白沙洲村留守兒童捐贈書包100個,沅江蘆筍產業開發協會向白沙洲村堅持詩歌創作的老同志及支持詩社發展的老書記捐贈沅江特色蘆筍禮盒。
又一村,詩歌之鄉傳承優秀文化
花鼓,聲樂,賽詩,喝彩,白沙洲村村委前,村民和來賓意氣風發,正在慶祝「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暨白沙洲詩歌之鄉六十周年」。豐收定節農業長興,總理授牌詩鄉永耀,白沙洲村不僅是一片創作詩歌的魚米之鄉,還是許多文化工作者魂牽夢繞的地方。
白沙洲詩社成員賽詩
「早在1958年,沅江的白沙洲村獲得了國務院頒發的全國『詩歌之鄉』的牌匾,漫漫六十載,白沙洲村民充滿熱情的進行詩歌創作,為村裡的文化發展和經濟建設帶來了極大影響;此次詩鄉和『隆平文化驛站』結合,將為鄉村振興作出獨有的貢獻。」白沙洲村詩社奠基人陳定國說道。白沙洲詩社的建立,陳定國老先生的貢獻最大,作為第一位帶『農』字的作家,耄耋之年的陳定國從事業餘創作65年,一輩子痴心傳承鄉土文化。
青松為何不到,因為精神常在,在陳老的影響下,白沙洲村成立了詩社,帶動村民加入詩社,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沅江之子的方志輝,也受家鄉文化氛圍的影響,作為雜交水稻湘軍勁旅之一的領頭人,為推廣雜交水稻,足跡遍及全球50多個國家,並在30多個國家種植雜交水稻;期間,無論遇到多大困難和險阻,他都以白沙洲的精神激勵著自己,並團結與感染著每個團隊成員,以輕鬆、詼諧、樂觀的心態,奮勇向前。
「我受陳老的影響很大,無論是出版袁隆平系列叢書:《稻可道》、《非常稻》、《稻生一》等,還是主編出版《詩鄉》,都受到了家鄉的侵染和薰陶。」方志輝介紹說,受袁隆平老師的教育,他積極投入到鄉村扶貧的大政策中,策劃已久的『隆平文化驛站』又落戶一村,將給白沙洲換新貌,同時期待文化驛站能在鄉村文化振興提供獨有模式。
袁隆平叢書創作團隊的瞿建波(左)、方志輝(右)與袁隆平院士合影
共華鎮上建詩壇,歌贊文明揚國粹。據白沙洲村村主任皮紅輝介紹,白沙洲成立農民創作組以來,有1200多位農民參加詩歌創作,由寫詩歌到寫小說、散文、報告文學、戲劇、曲藝、文藝評論,全村有重點詩歌作者近100人,每年作品在《農民日報》、《湖南日報》、《湖南文學》等報刊發表;築夢白沙洲,詩鄉飄逸,如今的白沙洲村已經被評為「全國先進單位」,譽為全國「詩歌之鄉」;白沙洲詩社也將一代傳一代,陳定國老人的精神也將生生不息。
「詩歌之鄉」白沙洲村
又一程,「一帶一站」扶貧村村不息
山一程,水一程,為「隆平文化驛站」的推廣,理事會成員和方志輝團隊數下益陽。「隆平文化驛站」作為一個純公益性機構,主要開展農民課堂、莊稼醫院、精準扶貧、美麗鄉村建設、文藝下鄉等公益活動,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文化驛站不僅僅是推廣文化扶貧,而是以驛站為中心,向關聯性強的扶貧方式延伸,如健康、環保、產業、企業等扶貧方式。」黃崎說道。
在扶貧解讀研討會上,方志輝及其團隊成員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呂慧英博士,分享了產業鄉村扶貧的獨有觀點。在解讀「產業興旺與生態宜居二者之間的辯證關係」時,方志輝引用了兩個典型故事開篇,論證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之道,教授村民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產業興旺,生態宜居建設時,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根據產業需求,呂慧英博士作了沅江蘆筍營養健康及精深加工研究進展的講座。
健康知識講座中,國家一級健康管理師、著名慢病管理專家、湖南元一堂健康產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原軍隊離退休幹部休養所全科醫生袁媚英專程給活動現場村民進行健康講座和愛心義診,她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示例,講到運動醫學,並提出「飲食+運動+心理」是健康的基石;最後,袁醫生建議村民每年都要去參加健康體檢,只有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解決初級階段的病症,才能預防重大疾病的發生並且及時醫治。
袁媚英醫生給白沙洲村民進行愛心義診
實施鄉村振興,扶貧要先扶質,還要扶智和扶志。隆平文化驛站的扶貧方式得到了企業和許多地方的青睞,活動當天還有來自企業和益陽市桃江縣的代表前來觀摩和學習。「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公益活動,傳播科學文化,普及先進農業知識技術,為鄉村振興提供『隆平文化驛站』模式;今後『隆平文化驛站』將以湖南為中心,以驛站為紐帶,在全國範圍推廣,『一帶一站』,村村不息。」黃崎告訴記者。
稻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方志輝認為,「隆平文化驛站」落戶益陽,只是開始,不會是結束;在未來新的徵程中,有沅江的典型模範,「隆平文化驛站」能夠走的更遠,傳播的更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