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正是慈姑生長旺季,我來到「中國慈姑之鄉」——寶應縣曹甸鎮下舍片區。
宋代大詩人楊長孺在七律《茨菰花》一詩中寫道:「長葉翦刀廉不割,小花茉莉淡無香。」只見那一畦畦、一塊塊、一片片碧綠的慈姑,秋風吹過,滿田的慈姑葉便會發出「沙沙沙」的響聲,那一朵朵茉莉似的慈菇花把「慈姑之鄉」點綴得更加美麗。
寶應種植慈姑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明代《隆慶志》《萬曆志》、清代《康熙志》《道光志》以及《民國志》的物產種類中均有慈姑種植的記錄。清代被列為朝廷貢品。1979年版的《農業辭典》列下舍慈姑為地方優良品種。2000年《中國土特產大全》專門介紹下舍慈姑。
據有關資料記載,慈姑又叫白地慄、茨菇、剪刀草、燕尾草、蔬卵、華夏慈姑、水芋,是澤瀉科,屬水生蔬菜。根據種植時間的早遲,有早水慈姑和晚水慈姑之分。早水慈姑一般種在剛開發的、不宜生長水稻的蕩田和面積不大的低洼田裡,在大伏天栽植;晚水慈姑是用收割完早稻的水田,在立秋後一周內栽植。
慈姑從育苗到刨挖收穫,要經過夏、秋、冬三個季節,有明顯的溫差變化。大暑天,頭頂烈日栽慈苗;冬臘月,北風呼嘯忙收穫。為了提高單位面積效益,下舍人在慈姑的栽培模式上作了大膽的創新,由過去傳統的全年一季種植模式改為油—稻—慈+藕—稻—慈等栽培模式,實行輪作套種,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益。
「慈姑之鄉」的下舍慈姑有侉老烏、紫皮子、大白皮等品種,尤其是紫皮子歷來以粉足、味甜、個頭大、營養高而著稱。2002年,通過國家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論證,並註冊「紫圓」商標。在屈舍村,村民告訴我,這裡出產的慈姑個頭大而圓,有的重達40多克,嘴子短而粗還帶彎曲,產量高、品質好。2009年11月獲得「中國慈姑之鄉」稱號,2011年11月「紫圓牌」慈姑又被原農業部認定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下舍人不但擅長種慈姑,還善於吃慈姑。過去,慈姑是人們果腹充飢的食品之一,做成菜餚的品種只有慈姑燒大鹹菜、慈姑燒肉、慈姑豆腐湯。改革開放以後,隨著人們經濟條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講究吃得營養,把慈姑與許多葷素食材搭配,做出慈姑燜牛肉、拔絲慈姑、慈姑丸子、油炸慈姑片、煎慈姑餅等多種菜餚。
現在,慈姑菜被家常菜館、農家樂飯店廣泛運用,把慈姑與肉、雞、魚、豬大腸、大蒜、豆腐等結合做成冷、炒、煎、羹、湯等菜品。2015年5月《曹甸慈姑烹飪技藝》被列入縣級「非遺」公布名錄,下舍片區顧金凱製作的慈姑燒肉、慈姑豆腐羹製作技藝入選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和傳承人,當地人為招待客人和親朋好友,一般都離不開慈姑和其他食材配製的菜餚。特別是用慈姑製作的「全慈宴」,風格獨特,別有一番風味,讓人百吃不厭,回味無窮。
作者: 郝立良
來源:揚州學習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