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姑是一種澤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有球莖,黃白色或青白色,我們常以球莖作蔬菜食用。慈姑的別稱又叫剪刀草、燕尾草。原產於中國,在中國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而且慈姑具有涼血止血、止咳通淋、散結解毒、和胃厚腸等功效,對人體有著不錯的治療和保健功能。慈姑的肉質細膩甘甜,拿來做菜也別有一番風味,因此也受到許多人的喜愛。而慈姑的種植在我國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北方很少種植。因此慈姑的種植也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慈姑該怎麼種植吧。
慈姑適於淺水,生長期間需保持水深-20cm,喜溫,生長期間要求20-30℃的溫度,休眠期間內要求較低溫度,以5-10℃為宜。並且土壤以土質肥沃、土層鬆軟,以黏土或壤土為宜。慈姑要求光照充足,需種植在有充足陽光的地方,在球莖形成期間不能遮陰。屬於短日照植物,日照轉短有利於球莖的形成和開花。
慈姑在我國各地多為春季或夏季種植,秋冬季節採收。由於慈姑的生長發育期比較長,並且移栽容易存活,因此多實行育苗移栽。一般都在當地春季氣溫達到15℃時就開始育苗。長江流域多在4月中下旬,華南地區氣候溫暖,溫度較高,多於2-3月就開始 育苗。
慈姑品種的選擇應選取品質優良、產量較高、市場適銷的品種。育苗時取出貯藏越冬的種球,稍帶球莖上部,掰下頂芽,室內晾房1-2天,然後插種於預先施肥、耕耙的苗床中,株距、行距各10cm,插種時以頂芽1/2入土,只露出芽尖即可。然後保持田間水深2-3cm,經一個多餘左右,出現3-4片箭形葉時,即可起苗定植。
長江流域一般在5月下旬至7月下旬定植,華南地區多於7月上旬至9月上旬定植。定植前需要施足基肥,一般畝施腐熟堆肥或廄肥3000-4000公斤、尿素15-20公斤、過磷酸鈣30-40公斤、硫酸鉀25-30公斤。當慈姑苗齡45天左右時,有4片箭形葉就可定植。定植時將苗上部1/3用刀割去,保留中心嫩葉以及3-4根25-30cm的葉柄,定植深度為9-12cm,每株行距40*40cm。
定植後要保持田間淺水7-10cm,在一些高溫季節,溫度常在30℃以上,應加深田間水深至13-20cm。到了慈姑生長發育的後期,溫度降低,球莖持續膨大,水層應逐漸排淺,最後保持田土充分溼潤而無水層,以利於球莖的成熟。定植存活後要進行中耕除草,知道植株抽生匍匐莖為止,需進行2-3次。
以上就是一些慈姑種植時需要留意的種植技巧,歡迎各位讀者對其糾正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