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秋季,來說說南方秋末常能見到的生食或入菜入藥佳品:慈姑。
為多年生草本,澤瀉科慈姑屬植物慈姑或野慈姑的根莖。南方各地的沼澤或水田常見。
有纖匐枝,枝端膨大而成球莖,第二年春即由此而生新株。葉變化極大,沉水的狹帶形,浮水的常為卵形或近戟形,突出水面的戟形。通俗的說法更像剪刀,故又名剪刀草。
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有花3~5輪,每輪有花3~5朵。花瓣3,白色,基部常紫色。花期夏、秋。
性味甘,微辛苦寒,歸經多,肝肺脾膀胱經任它行。
活血涼血,止咳通淋,散結解毒。主治產後血悶,胎衣不下,帶下,崩漏,瘡腫,目赤腫痛,角膜白斑,睪丸炎,骨膜炎,毒蛇咬傷等。
1、治肺虛咳血:生慈姑數枚(去皮搗爛),蜂蜜6g。水煎,米湯沫同拌勻,飯上蒸熟,熱服見效。(《滇南本草》)
2、治小兒疳積:慈姑粉3g,硃砂0.3g,飲內蒸食。(《湖南藥物志》)
小兒疳積分多種,比如脾疳,肝疳,心疳等,此方以治心疳為側重。心疳又名驚疳,多由心經鬱熱而致。表現為面赤唇紅、壯熱、煩躁、小便赤澀、口舌生瘡、煩渴,盜汗或虛驚。治宜清心瀉熱。
慈姑粉涼血散結解毒。硃砂清心鎮驚,安神解毒。共治病症。
3、治脫肛:慈姑5枚,去皮,放入豬直腸內,燉熟食2-3次。(4-6方出自《湖南藥物志》)
4、治石淋:鮮野慈菇球根30-90g,搗爛絞汁,開水衝服,每日2次。(安徽《單方草藥選編》)
石淋 ,多因下焦積熱,煎熬水液所致。表現為小便澀痛,尿出砂石。
5、治淋濁:慈姑塊根180g,加水適量煎服。(《湖南藥物志》)
淋濁是小便異常及排尿困難的不同徵候疾患。淋為小便滴瀝澀痛,濁為小便混濁不清。
6、治產後胞衣不出:慈姑60-120g,洗淨搗爛絞汁溫服。(《福建民間草藥》)
7、治崩漏帶下:慈姑9g,生薑6g,煎汁半碗,日服2次。(《吉林中草藥》)
8、治無名腫毒,紅腫熱痛:鮮慈姑搗爛,加入生薑少許攪和,敷於患部,每日更換2次。(《全國中草藥彙編》)
9、治赤眼腫痛:慈姑根去皮曬乾,磨水,沉澱後用水點眼。(《湖南藥物志》)
10、治乳腺結核:慈姑30g,核桃仁3粒。共搗爛,一日分兩次,白酒送服。(《福建藥物志》)
乳腺結核,多繼發於肺結核、腸結核或腸繫膜淋巴結核,是經血行傳播至乳房所引起的結核,臨床較少見。
11、治骨膜炎:慈姑,紅糖各適量,搗爛敷患處。(《福建藥物志》)
骨膜炎是由於骨膜及骨膜血管擴張、充血、水腫或骨膜下出血,血腫機化,骨膜增生及炎症性改變造成的應力性骨膜損傷或化膿性細菌侵襲造成的感染性骨膜損傷。表現為:腫脹、疼痛、功能障礙、肌萎縮。通常是採用外敷衍的方法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12、治睪丸炎:慈姑40g,酒水各半,燉後取湯煮雞蛋服。(《福建藥物志》)
13、治毒蛇咬傷:鮮慈姑搗爛敷於傷口,二小時更換一次,並用全草搗汁服。(《全國中草藥彙編》)
慈姑的選方講完啦,再來一道慈姑美食:蔥炒慈姑
1. 茨菰洗淨切片,並在清水中浸泡一會兒,洗去本身多餘的澱粉後濾水備用。
2. 一把蔥切小段備用。
3. 大火熱鍋加油,約比平時炒菜時的油多一倍,加入蔥段翻炒。
4. 倒入茨菰片迅速翻炒以免粘鍋,至半透明時加入稍許熱水,轉中火蓋上蓋子稍稍悶一會兒。
5. 加入適量鹽翻炒,也可加一點點糖吊鮮,就可出鍋。品味清熱潤肺健脾,又脆嫩的慈姑啦!
提醒提醒:由於每個人身體情況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據情況辨證加減,建議找專業醫生指導哦。(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