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丨 隆平水稻博物館正式開館 袁隆平院士:意義非凡

2020-12-05 紅網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出席開館儀式並致辭。

紅網時刻長沙9月27日訊(記者 鄧正可)9月27日上午,長沙市芙蓉區瀏陽河畔東岸,以「傳播稻作知識,弘揚農耕文化」為宗旨的隆平水稻博物館正式開館,並於每周三至周日向公眾免費開放。該博物館兼具人文館、歷史館、科普館特點,觀眾不僅能看到五六千年前的炭化稻穀、早期稻作農具,還能了解雜交水稻的發展和先進水稻科技。開館儀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出席並致辭。

隆平水稻博物館博物館總建築面積1.1萬平方米,由芙蓉區人民政府全額投資建設。主體建築俯瞰效果為6粒金黃的稻穀,寓意華夏大地五穀豐登;平視效果為五瓣盛開的芙蓉花。

博物館展陳近6000平方米,分別有水稻歷史廳、水稻科技廳和袁隆平與雜交水稻廳,擁有《稻米香萬年——中國水稻歷史文化陳列》《奇異的旅程——水稻的一生陳列》和《夢想成真——袁隆平與雜交水稻陳列》三大主題展陳。綜合運用實物、圖片、多媒體影像和蠟像場景等多種方式,向公眾展示了雜交水稻的產生、發展和影響,以及中華民族悠久的稻作文化和水稻科技。

在展廳裡,觀眾不僅能看到野生稻模型、距今五六千年的炭化稻穀、早期稻作農具,還能體驗環幕影院、幻影成景、360°全息投影等高科技多媒體技術融合帶來的視覺震撼。從一粒稻米生長的故事,深讀中華民族不懈開拓、墾殖、成長和進步的史詩。

開館儀式上,袁隆平院士說,湖南素有「九州糧倉」「魚米之鄉」的美譽,有著悠久的水稻栽培歷史。道縣玉蟾巖出土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炭化稻穀,城頭山、八十檔等一系列的稻作農業考古發現改寫了歷史,奠定了長江中下遊地區是世界稻作農業起源地的國際地位。同時,雜交水稻首先在湖南研究成功,在芙蓉區建一個大型的水稻博物館可謂實至名歸。值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水稻博物館建成開放意義非凡,可喜可賀。

隆平水稻博物館免費面向公眾開放,展覽時間為每周三至周日9:00至16:00。在博物館外文化園區的水稻田裡,還展示了由湖南水稻研究所專業人員種植的全世界優秀水稻品種。觀眾除了能在展廳學習水稻文化知識之外,還能在文化園區體驗戶外稻田活動。

相關焦點

  • 你早,科技丨首批院士團隊進駐隆平院士港;2020中國5G+工業網際網路...
    11月20日,隆平院士港院士進港活動暨農業創新發展基金設立活動在廣州舉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鄒學校、劉仲華等首批院士團隊進駐隆平院士港。當日,由袁隆平倡議發起的廣州市隆平院士港農業創新發展基金也正式設立,相關資金將為隆平院士港開展科研工作提供保障。
  • 「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的家鄉,你了解嗎?
    袁隆平,男,漢族,無黨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1930年9月7日生於北京,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發明協會會士,湖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第六屆、七屆、八屆、九屆、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
  • 第三代雜交水稻技術啟動商業化應用 袁隆平:是今後發展的方向
    每經記者:吳澤鵬 每經編輯:魏官紅10月14日,湖南隆平高科第三代雜交水稻種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第三代雜交水稻公司)宣布成立,該公司由隆平高科(000998,SZ)出資設立,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將出任董事長。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的3個兒子,如今過得如何?
    "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改革先鋒稱號獲得者、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鏗鏘誓言。今天的我們有此幸福的生活都要感謝袁隆平院士,他和以他為代表的科學家們是中國真正的脊梁!
  • 袁隆平團隊在世界推廣雜交水稻技術
    ▲ 歐生·優麗在水稻栽培師李建武帶領下體驗下田勞作。圖/受訪者提供 今年4月,中央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提出了「六保」,保糧食能源安全是其中的一項重要任務。糧食生產方面,雜交水稻技術是一項重大發現,還被推廣到國際,解決了更多國家的糧食短缺問題。由國務院新聞辦對外推廣局、湖南省政府新聞辦指導,國家廣電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支持,芒果超媒、芒果TV出品的聚焦中國新興行業領域奮鬥者的系列短視頻《閃耀的平凡》於5月21日正式在芒果TV上線,獻禮2020全國兩會。
  • 袁隆平抖音帳號風波背後,有一個海水稻的商業江湖
    按照抖音的說法,「袁隆平中華拓荒人」帳號原本將於12日發布首條視頻,並於15日的第五屆國際海水稻論壇上開啟首場直播。  值得一提的是,快手平臺早在2020年8月就已註冊同名帳號。該帳號目前粉絲629萬,並與青島海水稻中心執行主任劉佳音相互關注。帳號發布的首條視頻中,袁隆平第一句話就是「快手的朋友們」。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位國寶級的偉大科學家!
    中國有很多偉大的人物,也被授予了各種的稱號,比如說先前我們都熟知的兩彈一星元勳,今天所要介紹的這一位偉大的科學家是,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並且非常平易近人的一位人物,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就是被稱之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袁隆平院士是一位非常幽默可愛的科學家,我們在一些新聞上和視頻上看到過關於他的訪問
  • 都研究雜交水稻,為什麼中國科學院院士沒有袁隆平,有謝華安?
    很多人喜歡說是袁老養活了14億人,但實際上,大部分人吃到的可能都是謝華安院士的「汕優63」,而並非超級雜交水稻,這與高產水稻品種對生長條件的要求和抗病蟲害能力有很大關係,這決定了一個雜交稻品種育成之後能否被大面積推廣。為什麼雜交水稻之父是袁隆平?
  • 中國雜交水稻創紀錄,袁隆平英文致辭:願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
    6月27日,湖南長沙,中非農業合作發展研討會,袁隆平獻上一段英文致辭視頻。他表示,目前正致力於研究超級雜交水稻,願意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發展雜交水稻,以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此前有媒體報導,我國雜交水稻在非洲創高產紀錄!
  • 列支敦斯登國家元首康斯坦汀親王到訪水稻公園,袁隆平院士介紹雜交水稻並陪同遊園
    康斯坦汀親王和袁隆平院士合影2018年4月16日上午,應袁隆平院士的邀請,列支敦斯登國家元首康斯坦汀親王一行來到三亞海棠灣水稻公園國家雜交水稻南繁綜合試驗基地,參觀超級水稻試驗田,並遊覽水稻公園恐龍科普教育基地。
  • 袁隆平及其團隊研發雜交水稻 助東南亞解決「吃飯問題」
    「我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另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我畢生的追求和夢想。」「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日前在回顧幾十年來的雜交水稻研究時如是說。上世紀90年代初,聯合國糧農組織將推廣雜交水稻列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的首選戰略措施。東南亞多國自此開始推廣雜交水稻。
  • 吃米不忘「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獲得很多大獎不為人熟知
    (圖片來自東方IC)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 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與此同時,袁隆平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
  • 組圖丨豐收!成都「袁隆平雜交水稻科學園」4000多水稻組合實現首次...
    四川在線記者 何海洋9月1初,稻田中金燦燦的稻穗兒隨風搖擺,又到了一年收穫季,位於成都市郫都區德源街道的東林村袁隆平雜交水稻科學園,成片的水稻已進入收割期,工作人員正在試驗田中用傳統方式將水稻組合種子收割下,準備進行下一步的科研工作。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貢獻卓著,卻為何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袁隆平在我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上到年邁的老人,下到還在上學的學生,都聽過袁隆平的鼎鼎大名。首先明確一點,袁隆平是院士,但他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而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時也是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而貢獻卓著的袁隆平為何沒入選中科院院士呢?入選兩院院士的條件是有所差別的,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的方可當選為中科院院士。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發現,中科院院士比較側重理論研究,而工程院院士更側重工程技術發展。我們先看看袁隆平的經歷,袁隆平1930年在北京出生,1953年8月,袁隆平畢業於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後被分配到學校教書。
  • 袁隆平+鍾南山=醫食無憂
    今天,一條袁隆平和鍾南山的視頻在微博上熱傳。 2011年,鍾南山在某頒獎盛典上為袁隆平頒獎,期間還打趣說:「我剛給隆平大哥檢查過身體,但是以後別再抽菸了,好不好?」 眾多網友向這對「醫食無憂組合」致敬。
  • 《稻生一》 生生不息——中國詩歌之鄉白沙洲「隆平文化驛站」掛牌
    10月9日,袁隆平院士助理、「隆平文化驛站」理事會理事長黃崎,湖南省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書記方志輝、副所長劉詠紅,湖南日報華聲慈善網副總編輯瞿建波,北京高能時代環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品牌總監鄧靈燕、公關經理王煥昭,潯龍河黨建辦公室主任陳靜,益陽日報拓展部主任孫殉華,以及沅江市相關領導來到沅江市共華鎮白沙洲村,為「隆平文化驛站」白沙洲站授牌。
  • 袁隆平開通短視頻帳號,7小時漲粉300萬,不愧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本次分享的主題是袁隆平開通短視頻帳號,7小時吸粉300萬,不愧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在我們國內,幾乎沒有幾個人不知道袁隆平的名字,他很久以前就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為全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被時代所銘記!最近,90多歲的袁隆平爺爺開通了一個短視頻帳號,短短7個小時就已經吸粉300萬,可想而知人們對他的喜愛程度!
  • 國際事件丨"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獲智利"麥哲倫海峽獎"
    而袁隆平院士在農業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得無數國家的人民有了賴以生存的食物,改善了成千上萬民眾的生活質量。袁隆平院士仍在堅持研究在雜交水稻上取得建樹之後,袁隆平院士並未懈怠,雖然年事已高,但仍帶領著團隊繼續研究新型的雜交水稻,爭取做出更多突破。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共有3個兒子,他們如今都怎樣了?
    而提到我國糧食產業的快速發展,就不得不說到袁隆平,他為研究雜交水稻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解決了我國大多數人民的溫飽問題。對於袁隆平的貢獻自是令人敬佩,如今他已90高齡,雖然年老了但還能保持年輕的心態,真是吾輩楷模。對於這樣一個極具貢獻的名人,想必大家都對他的家人有所好奇,而「雜交水稻之父」袁爺爺也生有3個兒子,如今他們又都怎樣了?
  • 哈尼歷史文化博物館開館,白嫻鳥展翅高飛 視頻
    哈尼歷史文化博物館開館 視頻來自:Long CNC 新華社 朋友圈 收集 原標題:雲南哈尼歷史文化博物館今日正式開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