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出席開館儀式並致辭。
紅網時刻長沙9月27日訊(記者 鄧正可)9月27日上午,長沙市芙蓉區瀏陽河畔東岸,以「傳播稻作知識,弘揚農耕文化」為宗旨的隆平水稻博物館正式開館,並於每周三至周日向公眾免費開放。該博物館兼具人文館、歷史館、科普館特點,觀眾不僅能看到五六千年前的炭化稻穀、早期稻作農具,還能了解雜交水稻的發展和先進水稻科技。開館儀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出席並致辭。
隆平水稻博物館博物館總建築面積1.1萬平方米,由芙蓉區人民政府全額投資建設。主體建築俯瞰效果為6粒金黃的稻穀,寓意華夏大地五穀豐登;平視效果為五瓣盛開的芙蓉花。
博物館展陳近6000平方米,分別有水稻歷史廳、水稻科技廳和袁隆平與雜交水稻廳,擁有《稻米香萬年——中國水稻歷史文化陳列》《奇異的旅程——水稻的一生陳列》和《夢想成真——袁隆平與雜交水稻陳列》三大主題展陳。綜合運用實物、圖片、多媒體影像和蠟像場景等多種方式,向公眾展示了雜交水稻的產生、發展和影響,以及中華民族悠久的稻作文化和水稻科技。
在展廳裡,觀眾不僅能看到野生稻模型、距今五六千年的炭化稻穀、早期稻作農具,還能體驗環幕影院、幻影成景、360°全息投影等高科技多媒體技術融合帶來的視覺震撼。從一粒稻米生長的故事,深讀中華民族不懈開拓、墾殖、成長和進步的史詩。
開館儀式上,袁隆平院士說,湖南素有「九州糧倉」「魚米之鄉」的美譽,有著悠久的水稻栽培歷史。道縣玉蟾巖出土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炭化稻穀,城頭山、八十檔等一系列的稻作農業考古發現改寫了歷史,奠定了長江中下遊地區是世界稻作農業起源地的國際地位。同時,雜交水稻首先在湖南研究成功,在芙蓉區建一個大型的水稻博物館可謂實至名歸。值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水稻博物館建成開放意義非凡,可喜可賀。
隆平水稻博物館免費面向公眾開放,展覽時間為每周三至周日9:00至16:00。在博物館外文化園區的水稻田裡,還展示了由湖南水稻研究所專業人員種植的全世界優秀水稻品種。觀眾除了能在展廳學習水稻文化知識之外,還能在文化園區體驗戶外稻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