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稻在世界的傳播和影響

2020-12-05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一、稻在世界的傳播

稻自中國原產地在公元前25世紀傳至南亞次大陸的印度,公元前25世紀傳入印尼、泰國、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公元前23世紀進入朝鮮,公元前15-9世紀傳播至大洋洲玻里尼西亞島嶼,公元前5-3世紀傳入近東、再經巴爾幹半島於公元前傳入匈牙利(羅馬帝國),公元前4世紀傳入日本,公元前3世紀亞歷山大大帝帶入埃及,7世紀越太平洋往東至復活節島,15世紀末以哥倫布第二次航海為契機、在美洲的西印度群島推廣,16世紀後傳到美國的佛羅裡達州並向西擴展、19世紀傳入加利福尼亞州,拉美的哥倫比亞1580年始有稻作栽培,巴西則是始於1761年,最後澳大利亞在1950年方引種成功。[1]

馬達加斯加,在亞非美三大洲的稻作交流中出於比較獨特的地位,首先馬達加斯加不同於其他非洲國家,其農業文化繼承了東方文化的特質(住宅形式、稻梯田種植形式、祖先崇拜、農耕技術、語言等),具體傳入時間已不可考,但很可能在史前便傳入,即使在史前從南洋西跨印度洋到達馬達加斯最快僅需要40天,考古發現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6世紀。在溝通了亞洲、非洲之後,馬達加斯加進一步作為中轉站,稻被英國人在17世紀晚期帶入美國的南卡羅來納州,進而在北美開花結果,[2]就結果來說,較哥倫布推廣更為成功。當然,17世紀稻也是通過多種途徑傳到北美。

一般來說伴隨稻的傳入,栽培技術也隨之而來,是為稻作的發端,然而例外並不罕見。歐洲早在史前時期就開始進口大米,特別是在羅馬帝國和希臘,中世紀西亞大米貿易十分發達,歐洲也於中世紀後期開始種植水稻,首先傳入西班牙,然而一直不溫不火,義大利直到15世紀才開始種植並逐步擴大種植面積。[3]葡萄牙是15世紀從西非掌握種植技術,法國還要晚於伊比利亞半島。可以說,歐洲人從很早就了解稻米,到開始種植,再到逐步擴大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期間又由於16-17世紀的瘟疫流行,除了少數水田之外,稻作幾乎絕跡。非洲亦是如此,稻在不少地區傳入之初僅作為商品,並未融入當地的種植制度,直到阿拉伯人將稻作傳入埃及已經是639年的事了,距亞洲稻最早記載正好相隔一千年。

此外,即使是同一國家,稻作的普及時間也各不相同。朝鮮半島距今最早的水稻遺存為4300年前,然而稻作技術在全島普及是在距今2300-2100年的「青銅時代」。[4]稻作早在公元前4世紀秦統一之前由逃避戰亂吳越人(江南)渡海到了日本九州一帶,這是日本有栽培稻之始。[5]隨著誕生的稻作文化稱之為「彌生文化」,並直接導致了漁獵文化形態「繩文文化」生存空間的壓縮(也有繩文後期傳入北九州一說)。之後,1世紀傳入京都,3世紀傳到關東,12世紀才至本州北部,明治時期方入北海道。

如前所述,稻可能要經過多次引種才能最終在當地紮根,同一的國家的不同地區也可能分別引種,最終在全區域的普及也就包含了不同的品種,而且不同國家之間的稻作流動也可能是雙向的,如中國、東南亞均可能是稻最早的馴化中心,然而著名的水稻品種佔城稻(越南)在1011年經由福建引種到江南一帶,朝鮮稻作從中國傳入,但宋朝在與朝鮮的交流中,引種了黃粒稻,[6]這些傳播路線的複雜性構成了稻品種的多樣性,共同組成了傳統種質資源的寶庫。

二、稻對世界的影響

進行稻作是「獲得文明證書的一個方式」[7],1700年日本人口已達3000萬,全靠水稻養活,稻對世界的影響,遠不止作為一種提高產量的作物那麼簡單。與中國同為東亞文化圈的日本,可能是受中國稻作文化影響最深的國家,日本人之於水稻的情節較中國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往往可以作為窺見古代中國的鑰匙,日本憑藉對水稻堅定不移的信念,創造了豐富的神話傳說和多樣的習俗,塑造了以稻米為主食的日本人的性格和精神,以「飯稻羹魚」為核心的膳食結構,在一定意義上繼承了古代中國江南一帶的文化內核。稻米這樣一種主食業已成為日本人集體自我的象徵,稻米象徵的重要性已經在各種普遍存在的主要節日和儀式中被充分展示,隱喻概念化了自我和他人的關係。[8]

在東南亞,稻作文化最早是伴隨人口遷移而來,也正是由於水稻栽培的成功,那些來自中、印的商人為了更好的貿易,導致一些帝國的建立;以越南為代表的東南亞國家,不講求精耕細作,東漢時期耕犁技術首傳越南,逐漸與中國趨同。雖然非洲系統栽培水稻始於6世紀,但早在1世紀東非的一些港口就已經轉運站向羅馬帝國出口大米,在一定意義上也造就了這些港口的繁榮。[9]在過去的150年裡,大量南亞移民移居到非洲,開始是作為契約勞工建設西方國家的大規模的農場,後來更多的東南亞、南亞人自發出於商貿的因素,轉移了包括水稻在內的各種農作物。亞洲向非洲移植水稻的事例也說明了不同階段誘發水稻傳播的主要矛盾各不相同,不存在一個線性或統一的敘述方式。,中國西南地區作為銅鼓文化的發源地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從西南地區到東南亞銅鼓發掘的時空序列,可見銅鼓自北向南的傳播路徑,稻作文化的遺蹟等於銅鼓的遺蹟。[15]有關穀神崇拜也是東南亞神話中門類最全、數量最多的神話系統。

種稻還有

再以美洲為例,雖然水稻經由哥倫布及其後的商隊傳入美洲,但促使在美洲廣泛傳播,尤其是種子和技術的傳播,則是由於來自西非「大米海岸」的黑奴的貢獻(該理論又被稱之為「black rice theory」)[10],稻的生產能夠成為一種常規和系統化的活動,主要得益於黑奴的種植經驗和消費量,稻在美國的傳播,促進了北美灌溉事業的發展,尤其是對低洼溼地的開發,進一步加強了堤壩等水利設施的建設;還導致了一些脫粒、揚篩等農具的發明、完善。[11]總之,節約了勞動力、改善了農業環境,整體提升了北美對土地的利用和農業種植水平。在美國,到了1820年代,稻的生產、加工、銷售已經作為一種商業投資直接實現了一體化,業已形成專業化主產區,但稻的生產作為高勞工密集產業,一度由於南北戰爭後的奴隸解放受到削弱(人力成本過高),但也激發了大農場和機械化,就結果來看,的確兩個工人就可以實現對一個400公頃農場的管理,但是稻產業依然是美國大力補貼的產業之一。

稻的傳播使世界其他非原產地區成了早期全球化的受益者,域外人民從舌尖到口腹都得到了必要補充,水稻肯定高於小麥的單產(拉瓦錫時代單產與麥相比是四比一),必然會對傳統食麥區(典型的就是歐洲)造成衝擊,雖然沒有快速融入當地的種植制度,但誠如布羅代爾所言:「左右著農民和人的日常生活」[12]。即使西方人並不以稻米為主食(窮人常以之為食),稻作為一種經濟作物用於出口創匯,利潤甚至能夠達到一倍,驅使西方人爭先恐後的追逐水稻,1740年後稻能夠成為繼菸草、小麥之後,英屬北美殖民地的第三大農作物,[13]原因也正在於此。當然,我們也到美洲由於大力發展栽培稻導致的黑奴悲慘命運(長期浸泡在水中引起的傷病甚至死亡),客觀上刺激了黑奴貿易。

今天,稻更是成為全球史的重要話題,詮釋著作物在全球史的話語權,稻在全球化的初期更多的通過奴隸、勞工和移民,逐漸成為重要口糧,其歷史發展過程與殖民主義的出現、工業資本主義的全球網絡和現代世界經濟緊密地糾纏在一起,加強了區域間的聯繫。[14]但是,稻的生產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環境因素的制約,因此,稻貿易的全球化,不可能導致稻生產的全球化,而只會導致稻生產的單一化、專業化或集約化。「哥倫布大交換」中的作物交換,學界關注玉米、番薯、馬鈴薯等對舊大陸的影響較多,深入挖掘以稻為代表的舊大陸作物在新大陸的傳播史,無疑豐富了「哥倫布大交換」的意涵,提供了一種新的解釋。

稻作(精神)文化在稻對世界的影響中尤其引人注目,銅鼓文化即是一例,銅鼓主要用於祈求稻的豐收一些其他意想不到的收穫,東南亞稻田普遍與否決定這瘧疾是否橫行,因為稻田水為濁水,可以限制帶有瘧原蟲的蚊子的繁殖.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吳哥窟等大都會的繁榮。[16]在18世紀,歐洲的一些某些地方曾用稻米釀製一種很烈的燒酒[17],讓我們不禁想到了中國的酒文化。究竟是亞洲人飲食習慣成就了稻,還是稻塑造了亞洲人的飲食習慣,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相關焦點

  • 「世界最早稻作」遺址發現,要從一次「越界」說起
    新華社記者韓傳號攝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說,上山先民在約一萬年前就開始栽培水稻,這不僅對中華文明,而且對世界文明貢獻巨大。在11月14日閉幕的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來自全國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40多位專家學者得出結論,上山遺址是目前已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也是中華文明形成過程的重要起點。
  • 稻盛和夫:人生不是一場物質的盛宴,而是一場靈魂的修煉
    解決銷售難題,傳播管理智慧,每天進步1%! 在稻盛和夫看來,真正塑造人格的並非天資和學歷,而是所經歷的挫折和苦難。人生的閃光點,無一不是在困境中錘鍊而成。 越是困難的時候,特別是人生、事業陷於低谷時,越要堅守內心的光明,在事上磨鍊心性,覺悟人生。 「事上煉」這一理念,正如稻盛和夫所推崇的王陽明先生所倡導的:越是磨難處,越是修心時。
  • 江西這個地方,是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遺址,距今已有一萬多年
    世界上近一半人口都食用水稻去殼後的大米。水稻可以分為秈稻和粳稻、早稻與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除了普通食用,還可用來釀酒。普遍已經成為我們不可或缺的一種糧食了,但是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的水稻起源於哪裡嗎?這個稻作之源便是位於江西省上饒市萬年縣大源鄉境內的仙人洞。仙人洞位於萬年縣東偏北約12千米。
  • 當你沒錢沒人脈,牢記稻盛和夫「變形蟲」思維,海爾:學到了
    稻盛和夫作為唯一一個手握兩家兩家世界500強的人,被人譽為「經營之聖」,而且是日本「四大經營之聖」唯一還健在的。在稻盛和夫78歲高齡的時候,稻盛和夫受當時的日本首相的邀請,拯救快要破產的日航,僅僅只用了兩年的時間就讓日航重新進入世界500強的行列。大家不要因此以為稻盛和夫出生在一個富有的家庭,如果這樣想的話,那麼你就錯了。
  • 心法:稻盛和夫的哲學「讀」
    【看世界】 【聊無聊】 【讀萬卷【心法:稻盛和夫的哲學·讀·七】主編:陌路徒客 | ID: landmarkworld分享人:方塘 | 視頻製作:方塘稻盛和夫相信很多人也都不陌生,27歲開始創業,赤手空拳四十年間創建了京瓷和
  • 到底是讀「粳」jīng稻 還是「粳」gēng稻?
    2018年,《自然》上刊登了一篇有關亞洲栽培稻基因組變異的重磅論文。研究成果本身自然引人關注,但更引人關注的是,這篇論文首次提出以「Xian」(秈)和「Geng」(粳)兩個漢語農業術語代替Indica和Japonica。秈米長而細,粳米短而圓。北方多種粳稻,而南方同時種植秈稻和粳稻。關於秈和粳的國際學名命名,中國農學家心裡一直憋著一口氣。
  • 《共產黨宣言》在世界的翻譯傳播及其影響
    紀念這部人類不朽著作和偉大導師馬克思的最好方式之一便是研究《共產黨宣言》的傳播及影響。170年來,《共產黨宣言》傳播到世界各國,被翻譯成200多種文字,出版上千種版本,成為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社會政治和人文社會科學著作。《共產黨宣言》在世界的傳播不僅深刻改變了人類命運和世界格局,而且深刻影響了人類的現代文化。
  • 稻盛和夫:成功的終極秘訣不是利己,而是利他
    首先,他剛到日航,就在給日航幹部開會的會議上提出「要追求全體員工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幸福」,並將之作為日航的企業目的,他認為,要想改變日航,就要先改變員工的思維方式。因此他展開了一場「思維的洗禮」,對日航的全體員工進行培訓,親力親為,以稻盛經營哲學為依據,潛移默化地影響員工們的思想。
  • 山區稻作梯田的典型代表:雲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
    原創 農業遺產影像志 中國攝影出版社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是指我國人民與所處環境長期協同發展中,創造並傳承至今的獨特的農業生產系統,具有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完善的傳統知識與技術體系、獨特的生態與文化景觀等,對我國農業文化傳承、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業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實踐意義
  • 稻盛和夫的幾十本書,到底有什麼區別?
    稻盛和夫先生被尊稱為「日本經營之聖」,他的企業經營理念影響了馬雲、張敏瑞、孫正義等知名企業家,他創建京瓷、第二電電、成功挽救日航的經營實踐也被記入了世界商業史。稻盛和夫被評為「中日友好使者」,他熱衷慈善事業和教育傳播,創立的企業經營者學習、實踐稻盛經營哲學的公益組織盛和塾,全世界過萬人追隨。
  • 稻盛和夫:所謂人生智慧,也只不過是對於靈魂的升華
    ——稻盛和夫一、鍥而不捨,將平凡變成非凡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大部分人的出生都是平凡的,平凡似乎從出生就烙印在我們的生命中,但我們又渴望有一個非凡的人生,今天我們要說的稻盛和夫就是這樣一位將平凡的出身變成了非凡的人生。
  • 稻盛和夫:我的哲學,只有中國人會懂
    稻盛和夫說:這個宇宙中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構成宇宙本身的必然存在。不僅僅是人類,就連路邊的野草,其生命對於整個宇宙都是必然的。既然人和草一樣,那麼生命意義就是竭盡全力地活著。65歲那年稻盛和夫決定出家時,卻被檢查出癌症。
  • 稻盛和夫:大部分做生意、懂經營的人,往往懂得這五條經營哲學
    稻盛和夫被稱為日本的經營之聖,他這一生創辦了兩家企業,京瓷和日本第二電訊電話公司,在有生之年,這兩家企業都進入了世界五百強,既是企業家又是哲學家,稻盛和夫憑藉著這五點經營哲學,將企業不斷地做得更強大。三、「阿米巴經營」稻盛和夫的主要經營理念就是「阿米巴經營」,影響了 孫正義 、馬雲、任正非、張瑞敏等頂級經營高手,在阿里巴巴、華為等企業中,也是可以看到這種經營理念的影子。具體來說,「阿米巴經營」就是將企業劃分為「小集體」,自行制訂計劃,持續自主成長,讓每一位成員都能參與進來,輪流感受一下管理者的感受,使企業實現加速發展。
  • 中國學者在廣西研究發現1.6萬年前稻屬植矽體
    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圖 中新網北京8月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研人員通過在距今3萬年左右的中國南方地區廣西婭懷洞遺址開展合作研究,在古人類植物利用方面取得最新重要成果,其中,發現1.6萬年前的稻屬植矽體,為古代人類利用野生稻提供了重要證據。
  • 《稻生一》 生生不息——中國詩歌之鄉白沙洲「隆平文化驛站」掛牌
    這次授牌儀式結合「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暨白沙洲詩歌之鄉六十周年」慶典,現場賽詩、捐贈、扶貧解讀、健康公益講座和愛心義診,把隆平文化中的知識、環保、科技、健康等理念帶進鄉村,為鄉村振興助力。 白沙洲詩社成員賽詩 「早在1958年,沅江的白沙洲村獲得了國務院頒發的全國『詩歌之鄉』的牌匾,漫漫六十載,白沙洲村民充滿熱情的進行詩歌創作,為村裡的文化發展和經濟建設帶來了極大影響;此次詩鄉和『隆平文化驛站』
  • 稻盛和夫:人生的一切都始於心,終於心
    這位年近古稀的行腳僧原來就是大名鼎鼎的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創建了兩個世界500強企業,並在78多那些再度出山,成功挽救即將破產的日航!脫去西裝革履,穿上草鞋僧衣,託缽化緣的經歷對於稻盛和夫來說,比打贏商戰還要難忘。稻盛和夫通過行腳逐漸印證、升華了自己的一些人生想法。
  • 正確思考的力量:稻盛哲學的核心表達方程式
    世界不一定完全光明,但你可以完全的熱愛它。今天給大家分享《六項精進》。正確思考的力量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曹岫雲思考就是哲學「稻盛和夫經營哲學經典講演系列」是稻盛先生多年來不斷思考的結晶。我想將自己在編譯這系列書籍過程中的感想告訴讀者。「心之官則思」,每個人每天都在思考。
  • 堅持不下去時,牢記稻盛和夫的「變形蟲」思維,任正非:學到了
    稻盛和夫是日本商業的一個「傳奇」,他創建2家世界500強,帶領日本企業擺脫受制於人的困境,零薪資管理瀕臨倒閉的日航,在短短1年內就扭虧為盈,重返世界200強。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學影響全亞洲,任正非、馬雲、孫正義、張瑞敏等著名企業家都受其影響。
  • 當你負債纍纍,連親戚都看不起時,牢記稻盛和夫的「變形蟲」思維
    這個世界企業家很多,但是像稻盛和夫這樣成就這麼大的企業家屈指可數。馬雲曾三次拜訪稻盛和夫,任正非說:「你們不了解稻盛和夫,我們比不上他。」稻盛和夫是日本唯一在世的經營之聖,創辦兩家世界五百強企業,在日本首相的再三邀請下,挽救瀕臨倒閉的日航,堪稱世界奇蹟。
  • 相隔500年的兩個人,稻盛和夫與王陽明,卻在演繹同樣的經典
    稻盛和夫與王陽明,一個是日本20世紀的經營大聖,稻盛哲學創辦人,一個是中國明代(15世紀)思想家與軍事家,心學創辦人。王陽明是軍事家,卻沒有軍事巨作留下,他一生無敗績,屢戰屢勝,有人問王陽明,這都是靠什麼取勝的,"心學",心學居然能夠教會人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