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海南發現的新物種有不少!這些罕見的「小精靈」你見過嗎?

2020-12-05 南海網

近日,在海南五指山市通什鎮什會村的一口水井裡,村民發現了數十隻拇指般大小的水生物,生物呈乳白色、通體透明,由絮狀主體及4個略帶橢圓形的肢體分別連接1條外環構成,身體周邊長滿的觸角像飄落水中的桃花。據當地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介紹,通過外觀的判定推測其應該是有著「水中大熊貓」和「活化石」之稱的桃花水母的一種。

疑似瀕危物種桃花水母的水生物現身五指山。通訊員 李方遠 攝

其實,2020年以來

海南還發現了其他新物種

更有一些遠道而來的稀客

下面讓我們去看看吧~

海南省林業局4月1日向媒體發布,海南尖峰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又發現了一個新的植物種類——尖峰水玉杯,屬肉質腐草科水玉杯屬,本物種為海南島首次報導的新記錄科、新記錄屬和新種,目前僅見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尖峰嶺熱帶山地雨林。

發現於海南尖峰嶺的新物種尖峰水玉杯。許涵研究員供圖

該物種是由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研究所海南尖峰嶺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的科研監測人員發現的。尖峰水玉杯已完成拉丁命名:Thismia jianfenglingensis Han Xu, H.J. Yang and S.Q. Fang。植物種近期發表在國際知名植物分類學SCI刊物上,論文的第一作者為許涵研究員。

該物種形態似紅色燈籠,該屬植物種類英名稱翻譯為中文,即精靈燈籠或仙子燈籠。

水玉杯屬植物全球約有40多種,主要分布在泛熱帶地區,此前中國有5種:臺灣水玉杯、三絲水玉杯、貢山水玉杯、香港水玉杯和黃金水玉杯,其中臺灣水玉杯僅見於臺灣高雄地區,為僅見於臺灣的特有植物。此次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內發現的尖峰水玉杯,為中國已知有分布的第6個該屬植物種,也是僅見於海南的特有植物種類

發現於海南尖峰嶺的新物種尖峰水玉杯。許涵研究員供圖

尖峰水玉杯的發現,是海南尖峰嶺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的科研監測人員,通過60公頃大樣地及網格樣地的長期監測工作的成果。自2011年以來,已經相繼發現了尖峰黴草、尖峰馬兜鈴、樂東馬兜鈴、海南線柱蘭、海南樺、雪影薹草共6個新植物種類,尖峰水玉杯的發現是第7個新植物種。此外,該研究團隊還發現了無葉鰾唇蘭、桂越馬藍等海南新分布記錄種。

電子顯微鏡下的尖峰水玉杯。許涵研究員供圖

尖峰水玉杯的發現,不僅豐富了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植物多樣性資源,而且也間接證明了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內的森林生態環境優良,自然保護成效顯著,為許多有特色、特有、稀有、瀕危植物種類的保護提供了良好的生境條件。

近日,中山大學科學家宣布在海南西沙群島發現新物種,並命名為石嶼海澤甲。該發現工作由中山大學教授賈鳳龍課題組與教授謝強課題組共同完成。

據介紹,石嶼海澤甲產自西沙群島永樂環礁東部的石嶼礁,石嶼海澤甲體長只有1.10122毫米,體寬0.62~0.69毫米,生活在珊瑚石的細小孔洞中,運動非常迅速。據了解, 2018年至2019年,謝強隨中大科考隊赴西沙群島考察,其間採集了多種海生昆蟲樣本,其中就包括西沙群島石嶼的一種海生甲蟲。經賈鳳龍團隊研究發現,該海生甲蟲為澤甲科海澤甲亞科新物種。

近日,上海辰山植物園(中國科學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蕨類植物多樣性和進化研究組聯合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研究人員,在Phytotaxa期刊上發表中國水蕨屬橫走莖新物種——邢氏水蕨。此次發現的地點為海口羊山溼地,系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基於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等級評估標準被列為易危物種。據了解,邢氏水蕨目前為海南獨有物種,數量較少,對海南生物的多樣性和生態環境有重要的意義。

邢氏水蕨。中國科學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供圖

「和一般的水蕨不一樣,邢氏水蕨只生長在流水水源的溼地環境下,且對環境很敏感。」上海辰山植物園研究員嚴嶽鴻說,新發現的水蕨被命名為「邢氏水蕨」(Ceratopteris shingii),是為了紀念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邢福武過去數十年間對海南植物調查研究的貢獻。邢氏水蕨目前已知分布在海口市羊山溼地的娘娘廟、將軍山及定安久溫塘等少數具有流水習性的淡水溼地,產地面積較小,並面臨著嚴峻的人為幹擾現狀和滅絕風險,基於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等級評估標準,將該物種列為易危物種(VU)。

邢氏水蕨為橫走莖。中國科學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供圖

海南山青水藍

四季如春

不但吸引了很多人才過來紮根

很多罕見的小可愛、小精靈

也不遠萬裡來海南遊玩

不信,你看~

首次出現在海口的小天鵝

「海口五源河首次發現小天鵝。」2019年12月29日,海口市溼地保護管理中心官方微信公眾號推送的一則消息,引起了廣大網友的關注。據悉,這是海口五源河國家溼地公園首次發現小天鵝,同時也是小天鵝在海口出現的首次記錄。

首次在海口發現小天鵝的是五源河旁瓊華村的村民譚勝利。據他介紹,早在半個月前,他便在村子附近發現了這隻「鵝」。「長長的脖頸,白色的羽毛,開始我以為這是誰家的鵝呢,哪知道它還會飛。」譚勝利說,當發現這隻「鵝」會飛之後,他便通過手機拍照找人求助,並最終確定這是一隻小天鵝,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小天鵝。 通訊員陳松攝

夏塘溼地群鳥高飛。海口日報記者 康登淋 攝

每年一到候鳥遷飛時,數不勝數的鳥兒飛過荒漠、越過高山,一路向南。海口優越的自然環境為候鳥遷徙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棲息條件,成為許多候鳥遷徙的主要「落腳點」和「加油站」之一。

今年一月份的時候,海口日報記者跟隨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林業工程師馮爾輝,前往夏塘溼地保護小區觀鳥,拍攝鳥兒曼妙多姿的身影。夏塘溼地保護小區(夏塘也稱「下塘」)佔地面積約為3000畝,位於海南省海口市演豐鎮境內,毗鄰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海口46個溼地保護小區之一。

根據海南越冬水鳥調查數據顯示,夏塘溼地共記錄到127種鳥,有7種是海南特有亞種。鳥類種數約佔我國的10%,佔海南的32%。其中,共有85種鳥類被列入不同的珍稀鳥類保護名錄,佔鳥類總數67%。

白鷺:一首精巧的詩

大白鷺。海口日報記者 康登淋 攝

夏塘溼地,白鷺最多。遠遠看去,波光粼粼的水面閃耀著白光點點。此次攝影記者共拍攝到大白鷺和小白鷺2種。

小白鷺。海口日報記者 康登淋 攝

繁殖期的小白鷺,枕部生兩根狹長而軟的矛狀飾羽,就像長了兩根可愛的「辮子」。

相比小白鷺的大膽和靈巧來說,「大塊頭」的大白鷺生性較為膽小警惕,動作較為遲緩。呈S形狀的脖子修長,像一個駝背的「小老頭」。

黑尾塍鷸:列入世界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黑尾塍鷸。海口日報記者 康登淋 攝

黑尾塍鷸,系中型涉禽,嘴長而直,能直戳泥沙較深處搜尋獵物。現在已被列入國家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名錄以及世界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鶚:逐浪的猛禽

鶚。海口日報記者 康登淋 攝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句古詩文中的「雎鳩」就是「鶚」。喜歡成雙入對活動的鶚,被古人視為美滿愛情的象徵。

中國古人對於神態威猛、目光銳利的鶚極為推崇,將目光四顧形容為「鶚視」或者「鶚顧」,把推薦賢人稱為「鶚薦」。在現實中,鶚是一種極為兇猛的鳥。食魚的鳥多種多樣,是猛禽中的「漁夫」。鶚對生活條件要求比較苛刻,必須要大面積多魚的水域,而且不吃死魚,只抓活魚。

黑翅長腳鷸:鳥界「超模」

黑翅長腳鷸。海口日報記者 康登淋 攝

「淺灘亭亭浣紗女,典雅端莊顏如玉。」有鳥友這樣形容黑翅長腳鷸。黑翅長腳鷸是鳥類攝影師們的心頭愛,其嘴巴細長筆直,身著潔白羽衣,背系黑色披風,修長的身體,讓人頓生憐惜之情。

斑魚狗:一幅中國山水墨畫

斑魚狗。海口日報記者 康登淋 攝

「斑魚狗」不是狗,是鳥。據了解,在已知的1000多種鳥類中,名字中含「狗」的,僅有翠鳥科下的兩種鳥:斑魚狗、冠魚狗。「草木萋萋,白霧迷離,有對魚狗,臨水而居。黑白裹身,斑駁素影」說的就是這兩種鳥,它們都是捕魚高手。

池鷺:吃魚能手

池鷺。海口日報記者 康登淋 攝

雖名為池鷺,但並非池中之物,它們在樹上築巢,系典型涉禽類,最明顯的特徵是「三長」,嘴長、頸長、腳長,屬於國家「三有」保護動物。

三亞海警海上巡邏意外發現海豚群

4月5日至6日

海南三亞海警局千舟艦

在執行轄區海域日常巡邏任務時

先後兩次發現大量海豚

在三亞附近海域自由遊曳、騰空戲水

據了解,該艦在本月5日上午巡航經過亞龍灣附近海域時,就曾發現數十隻海豚在歡快戲水。時隔不過1天,在4月6日,又在該海域遇見上百隻海豚,場面非常壯觀,現場海警人員果斷放慢航速,緩慢遠離海豚群,儘量避免影響海豚群活動。

「三棲明星」:紅頸瓣蹼鷸

4月11日,記者在海口西海岸發現20餘只國家「三有保護動物」——紅頸瓣蹼鷸。它們成群結隊在海邊、沙灘、海面上覓食和嬉戲。

三有保護動物,即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這種鳥並不怕人,它們可以在陸地上活動、在水裡遊泳、在空中飛翔,是真正的三棲明星。

紅頸瓣蹼鷸,瓣蹼鷸屬的小型水禽。紅頸瓣蹼鷸喜成群,特別是遷徙和越冬期間,常集成大群,善遊泳,主要以水生昆蟲、昆蟲幼蟲、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等無脊椎動物為食。紅頸瓣蹼鷸在中國主要為旅鳥,春季於4至5月、秋季於9至10月遷經中國,遷徙期間經過新疆天山、西藏南部、青海湖、黑龍江齊齊哈爾,以及山東、江蘇、福建、廣東、臺灣和海南島,部分可能在廣東、海南島和臺灣沿海越冬。

高顏值鳥類——慄喉蜂虎

今年3月底

海口的五源河溼地公園

迎來了一群可愛的小精靈

它們是以美麗著稱的鳥類——慄喉蜂虎

還吸引了央視的關注

6月29日,央視【新聞直播間】播出《海南海口:溼地迎來可愛精靈 慄喉蜂虎繁衍生息》報導

從2018年起,每到夏季

五源河溼地公園就會迎來不少慄喉蜂虎

它們會在這裡用嘴和利爪

挖出深達一米左右的洞穴作為巢

開啟4個月左右的繁殖期

最後,

小編想說一句:

無論是長住還是旅居,

都很感謝這些小可愛。

謝謝你們用神仙顏值,

豐富了海南的美!

相關焦點

  • 海南已連續5年發現新物種~
    新鮮生物不光有羚羊礁海蝽, 近年來, 在海南發現了不少有趣的新物種, 現在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時間:2018年
  • 物種保護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發現19個新物種
    「它需要生長在原生性極強的熱帶雨林中,目前僅在尖峰嶺有發現,且數量極少。」今年年初,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許涵及團隊在國際知名植物分類學刊物《植物》上發文,宣布在海南樂東尖峰嶺發現了一個新的腐生性草本植物種類——尖峰水玉杯。 這是海南熱帶雨林「物種戶口簿」上迎來的又一名新成員。
  • 海南發現11個特有新物種 一起來認識它們!
    11月14日下午,位於海口的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下稱熱科院)召開「海南特有新物種發布會」,向外界宣布發現海南新記錄種85個,其中海南特有新物種11個。 除了以上介紹到的11個新物種,近年來,在海南還發現了不少有趣的新物種,這些「新同學」都叫什麼,長什麼樣子,小編都為大家逐一盤點好了!
  • 原雞、白鷳、山鷓鴣海南這些特色雉類你可能沒見過
    我們曾經見過,也許還未相互認識,但我想告訴你我的名字,和你講講我的故事——我們來自大自然,外形各異,所棲之處不一而足,山川河流是我們的家,沐雨乘風稀鬆平常;我們看過蹦出海平面的朝陽,也見過凌晨4點的城市;我們數過荒野的漫天星,也聽過人群匆忙的腳步聲;我們是樹、是草、是花、是蟲、是鳥、是獸……  春去冬來,田林城鄉,我們總是會與你不期而遇。
  • 海南熱帶雨林發現兩棲爬行新物種,定名「中華瞼虎」
    近日,海南省林業工作者在海南省中西部地區發現並採集到1種新的瞼虎,在將其與海南省現有的其他3種瞼虎——周氏瞼虎、海南瞼虎、霸王嶺瞼虎,還有瞼虎屬其他已知物種進行了形態學和分子系統學比對後發現,其差異已達種級,確定為新種。發現此瞼虎新種的是海南省林業局80後年輕幹部周潤邦,同時,他也是發現並研究周氏瞼虎第一人。
  • 罕見!伊犁發現我國尚未記載植物新物種 這些物種你見過沒有?
    十字花科天山糖芥  據了解,經過形態解剖,查閱相關植物志及國內外相關標本及諮詢類群專家後,研究人員確認新發現的物種分別是紫草科土庫曼狼紫草、十字花科天山糖芥、菊科犁形棘頭花、茜草科盾苞茜和輪葉拉拉藤,其中盾苞茜屬和棘頭花屬為我國新記錄屬。
  • 海口五源河發現紅腹異蜻!刷新海南蜻蜓種類新紀錄
    《蜻蟌之地 海南蜻蜓圖鑑》的作者,昆蟲學博士張浩淼在海南調查蜻蜓的十多年中,我們都沒有見過紅腹異蜻的蹤跡,可能是之前沒有發現過它們的棲息地。考慮到物種有自然擴散的過程,此次紅腹異蜻的發現,也有可能是因為氣候變化,自然遷移的結果。
  • 科學家在西非發現罕見橙色蝙蝠新物種
    這一罕見的發現是在與世隔絕的寧巴山脈進行實地調查時發現的。這一發現發生在2018年初,當時科學家們正在對生物多樣性異常豐富的寧巴山區的蝙蝠種群進行保護性調查,寧巴山區是西非一個橫跨幾內亞、賴比瑞亞和象牙海岸邊境的地區。研究人員重點調查的是一系列老礦洞,這些礦洞後來成為了蝙蝠的棲息地。
  • 海南熱帶雨林發現新物種,取名「中華瞼虎」丨Science 活物誌
    科技日報 王祝華近日,海南省林業工作者在海南省中西部地區發現並採集到1種新的瞼虎,在將其與海南省現有的其他3種瞼虎——周氏瞼虎、海南瞼虎、霸王嶺瞼虎,還有瞼虎屬其他已知物種進行了形態學和分子系統學比對後發現,其差異已達種級,確定為新種。
  • 雲南又發現新物種!名字很可愛,為什麼雲南會有那麼多新物種
    我國雲南地區,因為氣候多樣性和複雜的地貌特徵,自古以來,就是生物們的重要棲息地,根據數據統計,我國脊椎動物和獸類動物中的53%、昆蟲類動物的52%、鳥類動物的65%,都生活在雲南,而且其中包含著多種珍稀物種,甚至有一些只分布在雲南地區。此外,由於特殊的生態環境,雲南也不斷有新的物種被發現。
  • 浙江罕見!麗水白雲山發現了一隻鳥,你肯定沒見過~
    浙江罕見!麗水白雲山發現了一隻鳥,你肯定沒見過~ 2020-05-19 12: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這些隱藏在浙江深山裡的曠世美人,你都見過嗎?
    大花無柱蘭,浙江特有種,喜歡生長在布滿青苔的溼漉漉的石壁上,淡紫紅色的小花非常精緻,看起來就像是一群小精靈。寧波石豆蘭,去年發現的全球蘭科新物種,目前僅在寧波的極個別地點有分布,極為稀有,長在懸崖石壁上。
  • 上海學者發現新物種海南缺翅蟲 是昆蟲綱活化石
    視覺中國 圖  中新社上海10月28日電:上海師範大學28日在滬披露,該校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昆蟲學研究室青年教師殷子為博士等在國際動物分類學著名期刊《Zootaxa》發表論文,報導了繼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發現的第三種缺翅目昆蟲物種——「海南缺翅蟲」。
  • 越南地區新發現一條從來沒見過的蛇,網友:七彩吞天蟒?
    當今世界所有大陸已經被我們走遍了,但是我們還是一直都有很多東西沒有發現,地球還是充滿了神秘感,現如今科學家又發現了一個新物種,證明世界還有很多我們未知的秘密,近時間,越南發現了一個沒有記載的蛇,可能是一個新物種。
  • 海南日報數字報-這些瞼虎特「海南」
    文\海南日報記者 孫慧  據科學家推測,地球上約有870萬種物種,但很多同屬類物種之間差別極其細微,對科研者而言,發現新物種是可遇不可求的幸運。譬如說,瞼虎。
  • 這些罕見的寵物,有的你沒有見過,網友直呼:簡直太好看了!
    世界上這麼多可愛的寵物你都見過嗎,除了這些常見的寵物以外還有一些寵物是你沒有見過的。例如一些罕見的魚類,罕見的猴子等,都是寵物的,這幾年在快手網絡上比較火的石猴,小小的樣子外觀十分可愛,再比如說小倉鼠,如今有很多人把倉鼠當做寵物養,還有一些更奇葩的例如在家中養刺蝟蝟,讓我想起了分手大師裡的那隻小刺蝟。
  • 半透明的"海豬"你見過嗎?"科學"號遇見罕見生物
    科考隊員利用船載的「發現」號深海纜控潛器(ROV)下潛19次,發現了稀有的海蛞蝓,未知的珊瑚、馬蹄螺、深海扇貝、多毛類、海鞘等罕見深海生物。科考隊員利用船載的「發現」號深海纜控潛器(ROV)下潛19次,對海山進行了精細調查,共獲取深海巨型生物標本860號超過255種生物、巖石85塊,這也是「科學」號執行的5個海山航次中獲取生物樣品數量最多、多樣性最高的一個航次,幾乎是過去兩個「科學」號海山航次才能獲得的物種總數。
  • 「北京無喙蘭」首次在密雲區被發現,近年這些罕見物種也相繼現身
    據「北京無喙蘭」發現者、北京林業大學博士沐先運介紹,北京無喙蘭是北京特有的腐生型蘭花,這種植物一直十分「低調」,直到2017年首次在北京延慶被發現。「一開始,我們並沒覺得它是新物種,以為是一種分布非常廣的野生蘭花的個體變異,只是拍了一些照片。回來和其他老師交流,鑑定照片時,發現了蘭花的獨特之處。」
  • 廈門生態物種調查 這些動物都有見過嗎
    共同維護地球這個美好的家園,是你我共同的職責。   據悉,目前,福建省的生物多樣性豐富度位居全國前列,野生動物種類眾多,分布有哺乳類147種、鳥類557種、爬行類123種、兩棲類46種、昆蟲1萬多種,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多達164種。
  • 海口五源河發現紅腹異蜻 刷新海南蜻蜓種類新紀錄
    □本報記者 龍易強    今年8月初,海口五源河紅蜻蜓家族裡突然躥出一位「網紅」明星,並迅速登上熱搜榜,它就是刷新海南蜻蜓紀錄的紅腹異蜻。根據五源河國家溼地公園生態監測報告顯示,五源河記錄到「紅色系」蜻蜓共有10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