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無喙蘭」首次在密雲區被發現,近年這些罕見物種也相繼現身

2020-09-28 新京報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近期,中國唯一一個以北京命名的蘭科植物——「北京無喙蘭」首次在密雲區霧靈山自然保護區被發現。同時,京津冀地區種群規模最大的珍貴用材樹種——鐵木種群也在北京霧靈山發現。新京報記者從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獲悉,隨著生態環境持續向好,近年來一些罕見或以前未曾發現的物種相繼在北京出現。

「北京無喙蘭」。北京市園林綠化局供圖

關注1:北京無喙蘭是如何被發現的?

據「北京無喙蘭」發現者、北京林業大學博士沐先運介紹,北京無喙蘭是北京特有的腐生型蘭花,這種植物一直十分「低調」,直到2017年首次在北京延慶被發現。「一開始,我們並沒覺得它是新物種,以為是一種分布非常廣的野生蘭花的個體變異,只是拍了一些照片。回來和其他老師交流,鑑定照片時,發現了蘭花的獨特之處。」

他先後與植物分類專家進行交流,同時,經過細微結構分析、查詢文獻,並與俄羅斯專家溝通及國內蘭科專家確認後,發表了這個新物種。由此,這一蘭科新物種才為世人所知,被科學界記錄在冊。

2018年,百花山國家級保護區也曾發現兩株北京無喙蘭。此次,在霧靈山自然保護區1100米海拔的叢林裡,北京林業大學研究人員在密雲區野生植物調查過程中,發現了兩株「北京無喙蘭」,這是該物種的第三次發現記錄,也是在北京東北部的首個記錄。

目前,密雲園林綠化局在這兩株「北京無喙蘭」周邊安裝了木欄圍擋進行保護,防止野豬、狍子、斑羚一類的野生動物對它進行破壞。

北京市重點野生植物調查。北京市園林綠化局供圖

關注2:北京無喙蘭長什麼樣?發現有何意義?

據霧靈山植物科考團隊負責人沐先運介紹,北京無喙蘭植株矮小,約20釐米,它相貌平平,形如枯枝。作為腐生型蘭花,無喙蘭自身沒有葉綠素和葉片,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只能依靠土壤提供養分,可以視為中海拔區域(約800-1200米)森林多樣性的指示植物。

跟蹤調查顯示,2019年,北京無喙蘭個體數量較2018年增加一倍以上,達28株。依據IUCN紅色名錄評估標準,北京無喙蘭屬於極危(CR)等級。

「蘭科植物對生存環境要求嚴苛,其在傳粉、種子萌發等繁育關鍵環節需要多重條件同時滿足才能繁衍生息。自然、健康的植被和豐富的植物多樣性,是孕育北京無喙蘭這類植物的基礎,這次它在霧靈山保護區出現,證明周邊生態環境優良,對生物多樣性的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

野生山西杓蘭經人工授粉後的果實。北京市園林綠化局供圖

關注3:霧靈山科考近期還有哪些發現?

記者了解到,京津冀地區種群規模最大的珍貴用材樹種——鐵木種群近期也在北京霧靈山發現。在該區域發現的鐵木多達50餘株,半數以上的胸徑超過20釐米,胸徑最大約40釐米,樹高最高達18米。此次發現的鐵木種群,為目前京津冀地區分布面積最大、個體數量最多的鐵木種群。

據沐先運介紹,鐵木在我國分布範圍較廣,但資源量並不清楚。國家標本平臺上僅有118條標本記錄,京津冀地區只有12條標本信息,其中最新的標本採集於68年前的1952年。

此前,他2014年在北京霧靈山自然保護區深山中發現了疑似鐵木個體,2016年發現6株鐵木幼樹;2018年在河北霧靈山發現鐵木約20株。

該種群被發現後,密雲區園林部門及時和上級主管部門溝通,在種群保護、苗木擴繁等方面加大力度,既要確保這一珍貴樹種種群的健康生長,也要為人工開發利用摸索經驗,做到綠色發展與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關注4:北京近年來還發現了哪些罕見物種?

北京生態環境正在持續向好。據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副局長高大偉介紹,截至2019年底,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4%,平原地區森林覆蓋率達到29.6%,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8.46%,溼地率3.6%。近年來,一些罕見或以前未曾發現的物種相繼在北京出現。

例如,2017年在延慶區首次發現北京無喙蘭;在北京地區消失60年的扇羽陰地蕨活體再次現身;在百花山地區發現了全球第二株野生的、北京特有的極度瀕危物種——百花山葡萄;近40年來未見活體的珍稀植物山西杓蘭又現蹤跡等等。

此外還發現了北京市一級保護野生植物槭葉鐵線蓮、北京水毛茛等在北京具有一定規模的種群,這些珍貴的野生植物展示了北京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也為有的放矢地做好保護工作提供了依據。

對話:對罕見物種開展苗木繁育、野外回歸等保護工作

北京發現罕見物種後如何保護?對此,記者採訪了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野生動植物和溼地保護處副處長黃三祥。

新京報:北京發現北京無喙蘭、鐵木種群等瀕危或罕見物種後,後期如何保護?

黃三祥:我們將對物種及其周邊生長環境加強保護。加強開展野外資源調查和保護,對其種類、數量、分布、生長受威脅因子等重新詳細調查。同時要研究擴繁技術,對於擴繁苗木,我們要使其回歸野外,進一步壯大野外種群,對種質資源進行收集保存。

我們還會對它原有生長環境進行修復,具體來說,如果物種周邊有高大的樹木遮擋陽光,我們會對樹木進行撫育,讓它能夠透光。對和它們競爭養分的雜草進行清理。針對鐵木這種珍貴的用材樹種,我們還會對其合理利用,考慮擴繁苗木今後在造林綠化中使用。

近年來,我們先後開展了組織開展了百花山葡萄、丁香葉忍冬、北京水毛茛等極小種群野生植物野外調查、苗木繁育以及野外回歸等就地、近地保護工作。

新京報:罕見物種發布後,如何防止被盜採?

黃三祥:我們加強科普,提升大家對野生動植物的保護意識。為防止盜採,發現瀕危物種的具體生長位置不會被公布。同時,護林員也會加強巡查巡護,基本一個星期就會上山巡查一到兩次,如發現問題會及時採取措施。

近年來,園林綠化部門加大了野生植物保護執法檢查力度,嚴厲打擊破壞野生植物資源違法行為。

新京報:目前,北京野生植物現狀如何?

黃三祥:據不完全統計,北京地區有各類維管束植物2088餘種(包括栽培植物),其中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3種,分別為黃檗、紫椴和野大豆;80種(類)被列為北京市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北京市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8種,分別是扇羽陰地蕨、槭葉鐵線蓮、北京水毛茛、刺楸、輪葉貝母、大花杓蘭、山西杓蘭和紫點杓蘭。

新京報:除了植物,北京生態環境變好,還吸引了哪些野生動物?

黃三祥:近年來,震旦鴉雀、青頭潛鴨、白尾海雕等珍稀瀕危鳥類在溼地內相繼發現。其中,震旦鴉雀被稱為「鳥中大熊貓」。

以往只在房山十渡地區出沒的國家一級保護鳥類黑鸛的棲息範圍擴展到海澱、昌平等全市各區,「房山黑鸛」變身「北京黑鸛」。陸生脊椎野生動物也從1994年的461種增加到現在的500多種。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趙琳

相關焦點

  • 珍稀物種相繼出現 霧靈山保護區首現北京無喙蘭
    日前,北京霧靈山自然保護區傳來喜訊,科考人員在此地發現了唯一以北京命名的蘭科植物——北京無喙蘭和京津冀地區規模最大的鐵木種群。霧靈山植物科考團隊負責人、北京林業大學沐先運博士介紹,北京無喙蘭是北京特有的腐生型蘭花,這種植物一直十分「低調」,直到2017年首次在北京延慶被發現,這一蘭科新物種才為世人所知,被科學界記錄在冊。此次在密雲區霧靈山發現北京無喙蘭,是該物種的第三次發現記錄,也是在北京東北部的首個記錄。
  • 北京東部首次發現「北京無喙蘭」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 通訊員 梁斯鈺)日前,中國唯一一個以北京命名、以北京為模式標本產地的蘭科植物——北京無喙蘭,在密雲區霧靈山自然保護區首次被發現。這也是北京無喙蘭首次在北京東部被發現。「北京無喙蘭」在密雲區霧靈山自然保護區首次被發現。
  • 密雲首次發現珍稀植物「北京無喙蘭」
    蘭科植物——「北京無喙蘭」,在密雲區霧靈山自然保護區首次被發現。,發現了兩株無蕊喙的蘭花新物種「北京無喙蘭」,這一新發現也使保護區內的野生蘭科植物增至15種。但那兩個點都在北京西部,此次是首次在北京東部發現植株,也屬於比較重要的發現。
  • 關注|極危植物「北京無喙蘭」首次現身密雲
    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市園林綠化局獲悉,隨著北京環境建設和野生動植物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多種珍稀野生植物相繼出現在京郊山野。近年來,一些罕見或以前未曾發現的物種相繼在本市出現。例如,2017年在延慶區首次發現「北京無喙蘭」,這一蘭科新物種才為世人所知,被科學界記錄在冊。不久前,在密雲區霧靈山自然保護區1100米海拔的叢林裡,再次發現「北京無喙蘭」。這是該物種的第三次發現記錄,也是在北京東北部的首個記錄。據了解,「北京無喙蘭」植株矮小,只有約20釐米高,而且相貌平平,形如枯枝。
  • 「北京無喙蘭」首次在密雲地區被發現
    來源:央視網近期,北京林業大學研究人員在密雲區霧靈山自然保護區1100米海拔的叢林裡進行野生植物調查過程中,發現了一個無蕊喙的蘭花新物種「北京無喙蘭」,這是目前中國唯一一個以北京命名、以北京為模式標本產地的蘭科植物。
  • 霧靈山首現北京無喙蘭
    原標題:隨著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珍稀物種相繼出現日前,北京霧靈山自然保護區傳來喜訊,科考人員在此地發現了唯一以北京命名的蘭科植物——北京無喙蘭和京津冀地區規模最大的鐵木種群霧靈山植物科考團隊負責人、北京林業大學沐先運博士介紹,北京無喙蘭是北京特有的腐生型蘭花,這種植物一直十分「低調」,直到2017年首次在北京延慶被發現,這一蘭科新物種才為世人所知,被科學界記錄在冊。此次在密雲區霧靈山發現北京無喙蘭,是該物種的第三次發現記錄,也是在北京東北部的首個記錄。
  • 太罕見!珍稀植物「北京無喙蘭」再現京郊
    北京無喙蘭,中國唯一一個以北京命名、以北京為模式標本產地的蘭科植物,近日在密雲區霧靈山自然保護區近期進行的野生植物調查過程中被發現。北京無喙蘭是北京特有的腐生型蘭花,這種植物一直十分「低調」,直到2017年首次在北京延慶被發現,這一蘭科新物種才為世人所知,被科學界記錄在冊。
  • 北京發現蘭花新品種「無喙蘭」 全世界僅有7種
    北京無喙蘭北京無喙蘭為腐生性蘭花,自身沒有葉綠素和葉片,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只依靠土壤中的特殊真菌提供養分。因為這種蘭花無蕊喙,所以是無喙蘭屬。蕊喙是指蘭科植物的蕊柱前面舌狀突起的部分。近期,北京發現了一株命名為「北京無喙蘭」的蘭花新品種。這是目前我國唯一以北京命名的蘭科植物。記者從市園林綠化局了解到,近年曾發現多個首次出現在北京的物種,如扇羽陰地蕨等。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處副處長黃三祥認為,近幾年,北京生態環境逐漸改善,珍稀物種逐漸開始在北京回歸。
  • 北京霧靈山腹地發現珍貴鐵木種群和北京無喙蘭
    ,在北京霧靈山自然保護區被發現。此前,2014年他在北京霧靈山自然保護區深山中發現了疑似鐵木個體,2016年發現6株鐵木幼樹;2018年在河北霧靈山發現鐵木約20株。在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野保處、密雲區園林綠化局的支持下,沐先運博士帶領團隊與北京霧靈山保護區管理處工作人員一起,前不久再次進入保護區腹地考察,最終發現了這一目前京津冀地區分布面積最大、個體數量最多的鐵木種群
  • 消失半個世紀的珍稀植物陸續現身,是北京生態保護的最好證明
    很多朋友想必都知道,北京無喙蘭是北京所特有的腐生型蘭花,甚至早二零一七年之前,全世界是不知道有這麼一種蘭科物種存在的。二零一七年,科考團隊第一次在北京的延慶區發現了這一珍貴的物種,由此才讓世人所了解,並且被科學界記錄在冊。
  • 唯一以北京命名的蘭科植物!「北京無喙蘭」首次現身密雲
    近期,北京林業大學研究人員在密雲區霧靈山自然保護區1100米海拔的叢林裡進行野生植物調查過程中,發現了一個無蕊喙的蘭花新物種「北京無喙蘭」,這是目前中國唯一一個以北京命名、以北京為模式標本產地的蘭科植物。
  • 北京發現蘭花新品種 - 深度 - 新京報網
    市園林綠化局相關負責人稱近幾年北京生態環境逐漸改善,珍稀物種開始回歸  近期,北京發現了一株命名為「北京無喙蘭」的蘭花新品種。這是目前我國唯一以北京命名的蘭科植物。記者從市園林綠化局了解到,近年曾發現多個首次出現在北京的物種,如扇羽陰地蕨等。
  • 罕見!中國一新物種又一次被發現,以「北京」命名,被國際關注
    2020年,在北京密雲區霧靈山自然保護區1100米海拔的叢林裡,北京林業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無蕊喙的蘭花新物種"北京無喙蘭",這是中國唯一一個以北京命名、以北京為模式標本產地的蘭科植物。這次發現北京無喙蘭,是這一物種的第三次發現記錄,也是在北京東北部的第一個記錄。
  • 罕見!瀕危物種北海獅現身旅順蛇島
    6月6日,一隻北海獅現身旅順蛇島,這是近25年來渤海海域首次發現北海獅。6月6日下午18時,蛇島護海隊員李文龍在海上巡海時發現,蛇島北部一片礁石上趴著一個「大塊頭」。「從形態上看不是斑海豹,也不像陸地上的動物,身體非常靈活,來回扭動。」李文龍說自己在海上生活三四十年了,經常見到斑海豹,但這個大塊頭還是第一次見過。
  • 世界最小貓頭鷹物種現身-(圖)
    美國鳥類保護協會3月22日宣稱,他們首次在野外發現了極其罕見的小貓頭鷹物種(如圖)。這種俗名為「長鬚鴞」的貓頭鷹,不但個頭微型,長相奇特,而且數量稀少,因此它的現身令研究者非常興奮。  據美國媒體報導,長鬚鴞是1976年被發現的,此後有過一些人工飼養的物種,但這幾十年來還沒有人在野外遇到過。
  • 今年在海南發現的新物種有不少!這些罕見的「小精靈」你見過嗎?
    疑似瀕危物種桃花水母的水生物現身五指山。尖峰水玉杯,屬肉質腐草科水玉杯屬,本物種為海南島首次報導的新記錄科、新記錄屬和新種,目前僅見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尖峰嶺熱帶山地雨林。自2011年以來,已經相繼發現了尖峰黴草、尖峰馬兜鈴、樂東馬兜鈴、海南線柱蘭、海南樺、雪影薹草共6個新植物種類,尖峰水玉杯的發現是第7個新植物種。此外,該研究團隊還發現了無葉鰾唇蘭、桂越馬藍等海南新分布記錄種。電子顯微鏡下的尖峰水玉杯。
  • 只在開學季露面的它,差點就錯過了全北京的植物學家
    原創 ArtemisiaLiu 物種日曆共有1500多種植物棲息在這些山林之中,其中不乏有尚未發現的新類群。以北京命名的新物種2017年8月,北京林業大學的沐先運博士在延慶的深山裡最先發現了這種蘭花,但它並不是北京已知的任何一種腐生蘭(尖唇鳥巢蘭、北方鳥巢蘭、珊瑚蘭、裂唇虎舌蘭)。
  • 漢中這裡首次發現罕見水鳥「翹鼻麻鴨」!
    雪後初晴 一群憨態可掬的水鳥 忽然現身於 經專業人士辨認,這種水鳥名叫「翹鼻麻鴨」,在當地較為罕見,估計是遷徙途中在寧強暫時落腳的
  • 凌海大凌河口國家海洋公園首次現身罕見鳥類黑臉琵鷺(圖)
    本刊訊 近日,遼寧省凌海市攝影愛好者在大凌河口國家級海洋公園取景拍攝時,發現數隻黑臉琵鷺的身影。據鳥類專家介紹,黑臉琵鷺在北方較為罕見,這是在該區域首次發現這種珍稀鳥類。黑臉琵鷺又名小琵鷺、黑琵鷺。屬全球瀕危物種類別之一。黑面琵鷺現時只活躍於東亞及東南亞地區。一般棲息於沼澤地、河灘、葦塘處。其特徵為全身羽毛大體為白色,有黑嘴和黑色腿、腳,前額、眼線、眼周至嘴基的裸皮黑色,形成鮮明的「黑臉」。鳥類種群消長是生態環境優劣的重要指標。環境作用於鳥類,鳥類依賴環境又反映環境的變化。
  • 開州漢豐湖,首次發現全球瀕危物種
    開州漢豐湖,首次發現全球瀕危物種 2021-01-04 12: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