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發現11個特有新物種 一起來認識它們!

2020-11-25 騰訊網

點擊進入南海網圖文實錄 | 海南特有新物種發布會

11月14日下午,位於海口的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下稱熱科院)召開「海南特有新物種發布會」,向外界宣布發現海南新記錄種85個,其中海南特有新物種11個。這11個新物種是:尖峰薹草、凹果薹草、伏臥薹草、吊羅山薹草、長柄薹草;盾葉胡椒、尖峰嶺胡椒;莫氏曲唇蘭、黎氏蘭、昌江盆距蘭;定安耳草。其中,五種新物種的名稱使用了海南發現地的地名。

接下來,大家就跟著小編來逐一揭開這11個特有新物種的神秘面紗吧~(註:下文展示的新物種圖片均由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提供)

劉國道研究員是熱科院植物分類學研究團隊的帶頭科學家,他從事草類植物研究 30 多年,發布會展示的11個海南特有新物種中,有5個是他所在的團隊發現和公開發表的,發現、命名並在國際上公開發表,這5個新物種是:尖峰薹草、凹果薹草、伏臥薹草、吊羅山薹草、長柄薹草,均被認定為海南特有種。劉國道說:「這些研究成果在豐富海南植物區係數據的同時,也富含著重要的生態學意義,特別是在國內莎草科研究關注較少的整體環境下海南莎草科的研究具有示範性的意義」。

1、尖峰薹草

形態特徵: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短,基部宿存絲狀老葉鞘;莖中生,三稜形,2-4 × 0.2 cm。葉基生,具3條縱脈,長25-65 cm, 寬1-1.6 cm,平展,兩面無毛;葉片具葉鞘,鞘口具假葉舌。第一苞片狹葉狀,頂生者針狀,稍長於花序,具短鞘,長約1 cm,苞鞘及苞葉被短毛。總狀花序,小穗4枚,頂生小穗為雄性,側生小穗3枚為雌性;有時側生小穗2枚近頂生,1枚直接從莖基部抽出。雄小穗三稜狀柱形,長約2.5 cm,具柄,柄長2-3.5 cm,三稜形,被短毛;雄花鱗片長約5 mm,狹卵形,膜質,中脈綠色,向外延伸成短芒,芒長0.6-0.8 mm。雌小穗圓柱形,2-3.5×0.7-1 cm,具柄,柄長1-2.5 cm,有時1枚側生小穗直接從莖基部抽出,小穗柄長達7 cm;雌花鱗片三角狀披針形,長5-6 mm,中脈綠色,向外延伸成芒,芒長約2 mm。果囊卵圓形,長於鱗片,長6-8 mm,膜質,草綠色,縱脈明顯,脈上被毛,緊密包裹小堅果,頂端漸尖呈短喙,喙長約2 mm,喙口具2「V」形的齒。小堅果長4-5 mm,三稜狀紡綞形,稜上中部益縮,成熟時棕黑色;先端急縮成喙,喙直,長約1 mm,頂端膨大基部具短柄,彎曲;花柱宿存,基部膨大,柱頭3枚。

產地:海南尖峰嶺

分布:海拔700-900米間的疏林下

瀕危狀況:發現1個居群,居群面積1000m 左右,單株數在2800,無危種。

用途:可作飼用利用。菱形果囊薹草組成員,在本組系統進化研究上重要的研究材料。

2、凹果薹草

形態特徵:多年生草本,根狀莖橫生,基部葉鞘宿存呈撕裂狀。莖中生,三稜形,短於葉片,20-45釐米×2毫米。葉基生,5-75釐米,寬0.5-1釐米,兩面無毛,中脈明顯,頂部尾狀漸尖;具約5釐米長的葉鞘。第一苞片葉狀,長15-23釐米,寬約3毫米,具約3釐米長的葉鞘;頂生苞片針狀。小穗3枚,頂生小穗雄性,三稜狀線形,2-6釐米長,寬約2 釐米,具4-14釐米長的小穗柄;側生小穗雌性,花鬆散,3-6釐米長,具長於10釐米的長柄。雄花鱗片卵圓形,透明膜質,中脈綠色,頂端鈍圓具小尖頭,長約4毫米,寬約2毫米;雌花鱗片卵圓形,長約4毫米,膜質,中脈綠色並向外延伸成短芒,芒長約1毫米。果囊紡綞形,被微毛,長約7毫米,縱脈明顯,基部向穗軸的一側凹陷,頂部收窄成短喙。小堅果紡綞狀,純三稜形,長約4毫米,中部稜上深凹,基部向軸一側深凹入,頂部益縮成彎曲果頸,果頸頂部呈圓盤狀,花柱宿存,基部稍增粗。

產地:海南五指山

分布:海拔1200-1500米間的疏林下

瀕危狀況:發現5個居群,居群面積較大,個體組成較多,無危種。

用途:可作飼用利用。菱形果囊薹草組成員,在本組系統進化研究上重要的研究材料。

3、伏臥薹草

形態特徵: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短,具撕裂為纖維狀的老葉鞘;莖中生,三稜形,高10-30 cm,細弱粗約0.1 cm。葉基生,長15-40(-55)cm,寬約0.5 cm,綠色,線形,中脈向背面凸出。總狀花序,小穗2-3枚,頂生小穗為雄性,側生小穗1-2枚為雌性;小穗間距短;苞葉等長於或稍長於花序,狹葉狀,具鞘;苞鞘長約0.5 cm,密被短鉤毛。雄小穗線狀圓柱形,長0.8-1.2 cm,寬約0.1 cm,具柄,柄長約0.5 釐米;雄花鱗片膜質,卵圓形,長約0.3 釐米,中脈綠色,頂端鈍圓。雌小穗側生,短圓柱形,長0.5-1.5釐米,寬0.5釐米,具柄,柄長0.5-0.8釐米,花鬆散,每小穗具花1-7枚;雌花鱗片膜質,光滑無毛,卵狀披針形,長約0.6釐米,中脈綠色向外延伸成短芒,芒長約0.2 cm。果囊鈍三稜狀紡綞形, 0.7-1×0.3 cm,長於鱗片,膜質,光滑無毛,緊密包裹小堅果,縱脈明顯,頂端漸尖呈短喙,喙長約0.3 cm。小堅果長約0.7 cm,三稜狀紡綞形,稜上中部益縮,成熟時棕黑色;先端急縮成喙,喙彎曲,長約0.1 cm,頂端膨大;基部具短柄,彎曲;花柱宿存,基部膨大,柱頭3。

產地:海南吊羅山

分布:海拔900-1200米間的山澗邊

瀕危狀況:10km 範圍內共發現5個居群,個體組成較多,無危種。

用途:可作飼用利用。菱形果囊薹草組成員,在本組系統進化研究上重要的研究材料。

4、吊羅山薹草

形態特徵:根狀莖短,木質,由撕裂為纖維狀的葉鞘所包裹;莖側生於葉腋中,7-20釐米,三稜形近絲狀,直徑約0.5毫米,由無葉片的葉鞘包裹。葉全為基生,披針形長10-45釐米,寬7-15毫米,平展,頂端漸尖,暗綠色,中脈明顯向背面凸出,葉片下部對摺成長柄狀,柄長5-10釐米。總狀花序;雄小穗線狀圓柱形長8-15毫米,寬約2毫米,雄花鱗片長約3毫米,具短尖,膜質;雌小穗疏生小花,長1-2釐米,小穗柄長3-5釐米,絲狀,三稜形,直徑約0.5毫米;雌花鱗片草質,長圓形,中脈明顯向外延呈短芒,芒長約4毫米。果囊長於鱗片,紡錘形,鈍三稜形,長5-7毫米,棕黃色,被短柔毛,具脈多條,具短柄,頂端收狹成一短喙,喙口部2短齒。小堅果緊密包於果囊中,紡錘形,三稜形,長約5毫米,上部具鈍三稜形的頸,頂端稍凹陷,三稜面中部凸出成腰狀,棕黑色,基部具短柄長0.5-1毫米;花柱基部稍增粗而宿存,柱頭3枚。

產地:海南吊羅山

分布:海拔900米左右較潮溼的密林下。

瀕危狀況:目前只發現1個居群,單株數在1000左右。居群數極少,達瀕危級別。

用途:薹草屬物種普遍具有良好飼用價值。另外,本種是匏囊薹草組最近發現的種,其在形成結構上特化出獨有的絲狀莖,這在本組系統學研究上良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5、長柄薹草

形態特徵:多年草本,高約20釐米。葉柄長5-10釐米,葉長於稈,寬10-15毫米,苞片葉狀,長於花序,具鞘。小穗3-4個,彼此靠近,頂生1個雄性,線狀圓柱形,長1.5-4釐米;小堅果緊包於果囊中,菱狀寬橢圓形,三稜形,長6.5毫米,中部稜上縊縮,上部急縮成喙,狹圓柱形,長1.5毫米,頂端膨大呈盤狀;花柱基部稍膨大,宿存,柱頭3個。花果期4-8月。

產地:海南陵水。

分布:海拔500-900米雨林下。

瀕危狀況:長柄薹草居群僅有一處,植株數量較少。按IUCN(2001)評估,長柄薹草被列為「低危」物種。

用途:可作飼用利用。菱形果囊薹草組成員,在本組系統進化研究上重要的研究材料。

熱帶辛香飲料是熱科院標誌性的研究對象之一,胡椒是熱帶辛香飲料中非常典型的一個種類,發布會上的「盾葉胡椒」「尖峰嶺胡椒」是胡椒家族中最新發現的成員。

1、盾葉胡椒

形態特徵:常綠木質攀援藤本,長超過5米。葉片兩型,生殖葉呈卵形、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葉片長7.5–9釐米、寬2.5–5.5 cm;葉柄盾狀著生,葉鞘較長;葉基部心形至圓形,通常相等或有時略不等;葉脈5條,均基出。花單性,雌雄異株,聚集成與葉對生的穗狀花序;苞片圓形至近圓形,直徑1.5毫米,貼生於花序軸。雄花序長5–7釐米,白色至淺綠色;總花梗長1-2釐米;雄蕊通常2枚,稀3枚;花絲長約1毫米;花葯卵型,2裂。雌花序長3.5–6釐米,白色至淺綠色;總花梗長1.5-2.5釐米;子房橢圓形至卵形,柱頭星狀,3或4,稀5。果穗長4-9釐米,無毛;果實球形,直徑4-6.5毫米,深綠色,果實表面稍具短硬毛;種子淺棕色,球形,直徑2.5-3.5釐米。花期3月至5月,果期6月至9月。

產地:海南萬寧。

分布:海拔200-600米的熱帶雨林林下,攀爬於樹上或巖石上。

瀕危狀況:根據IUCN(2012)評估,盾葉胡椒達「極危」級別,它們的分布範圍非常狹窄,資源稀少,種群瀕臨滅絕的機率非常高。

用途:在萬寧地區,當地百姓採集根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

2、尖峰嶺胡椒

尖峰嶺胡椒花序

尖峰嶺胡椒花序微觀圖

形態特性:常綠木質攀援藤本,長超過6米。莖淺綠色,幹時變棕色,直徑0.5-1.2釐米。葉片兩型,生殖葉呈圓形、卵形至卵狀披針形,葉片長5–9.5釐米、寬1.5–3.5釐米;葉基部圓形,通常相等或有時略不等;頂端漸尖;葉脈5-7條,最上一對離基1-3釐米從中脈發出。花單性,雌雄異株,聚集成與葉對生的穗狀花序;苞片圓形至近圓形,直徑2毫米,貼生於花序軸上。雄花序長3–5釐米,淺綠色;總花梗長1-2釐米;雄蕊通常2枚;花絲粗壯,長0.5-1.2毫米;花葯近球形,2裂;當花葯成熟時,花絲脫落。雌花序長2–3釐米,淺綠色;總花梗長1-1.6釐米,果實成熟時延長至1.5-2.5釐米;柱頭3或4。果穗長3-5釐米;果實球形,直徑3.5-5毫米,深綠色,表面光滑無毛;種子淺棕色,球形,直徑2.5-4毫米。花期8月至8月,果期7月至10月。

產地:海南樂東

分布:海拔500-800米的熱帶雨林林下,攀爬於樹上或巖石上。

瀕危狀況:根據IUCN(2012)評估,尖峰嶺胡椒達「極危」級別,它們的分布範圍非常狹窄,資源稀少,種群瀕臨滅絕的機率非常高。

用途:在樂東山區,當地百姓採集根用於治療風溼痺痛、胃痛、風寒咳喘等。

最引人注目的當屬熱帶花卉,用嬌豔來形容其斑斕的色彩最為妥帖,蘭科植物是熱帶花卉中最賞心悅目的佼佼者,莫氏曲唇蘭、黎氏蘭、昌江盆距蘭是在海南發現的蘭科新物種,此外還有眾多姿態各異的新記錄種,這些是海南這個島嶼上的植物精靈,也是代表這個島嶼生態系統生命力的重要成份。

1、莫氏曲唇蘭

形態特性:附生草本。假鱗莖卵形,1.0-1.2cm×0.8-1.0cm。葉片頂生2枚,窄橢圓形到闊披針形,3.0-6.0×0.8-1.0cm。總狀花序,花3-6朵。花白色,唇盤具一「Y」型黃斑。唇瓣「S」型彎折,下唇端部具2不明顯的三角形側裂片;2褶片從下唇中部發出,止於上唇2/3處,末端膨大。花期3月,果期9月。

產地:海南五指山

分布:分布於海拔1200-1850米的峰頂矮林樹幹上。

瀕危狀況:目前只發現2個居群,個體數不明,瀕危程度未能評估。

用途: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2、黎氏蘭

形態特性:大型附生草本。根狀莖發達,分枝,粗約7-8mm,長可達1.2m。假鱗莖相隔10-15cm,棒狀,5-30cm×1-2cm,葉片20-80×1.0-1.7cm。花序2-3個,10-22朵花,花直徑約4cm。萼片黃綠色,無斑紋;花瓣黃綠色,中部以下具紅色條紋;唇瓣紅色,唇盤黃色,側裂片具奶油色條紋,合蕊柱紅色。花梗與子房2.0-4.0cm長,中萼片2.4-2.7cm×0.9-1.1cm,狹橢型,唇瓣3裂,1.5-1.7cm長;側裂片直立,與合蕊柱等長,端部圓鈍;中裂片0.4-0.5cm,末端圓形,反折,唇盤具兩條光滑褶片。合蕊柱1.3-1.5cm。花期5-6月或8-9月。

產地:海南尖峰嶺

分布:分布於海拔700-900米間的疏林下。

瀕危狀況:發現1個居群,居群面積1000m 左右,個體數不足100,根據IUCN(2012)評估,被列為極度瀕危CR)物種。

用途:具觀賞價值。

3、昌江盆距蘭

形態:附生草本。莖15-20cm×4-5mm。葉片2列,鉤狀,狹橢形,18-25×1.5-2.4cm,末端具不等2裂。花序3-5個,近傘形,6-9朵花。萼片和花瓣黃綠色,具紫棕色斑點;唇瓣黃綠色,均具紫紅色斑點。萼片相似,卵狀長橢形形,6.1–6.9 × 3.2–3.8 mm,基部相連,末端圓鈍。花瓣與萼片相似,稍小,5.9–6.8 × 3.0– 3.5 mm。唇瓣具白色的上唇和囊狀下唇,上唇向前平展,近圓形或三角形,4.1–4.5 × 7.2–7.6 mm,前端具白色毛狀物;下唇近圓錐形,4–5.9 mm 高,4.6–5.5 mm寬。花期3-4月。

產地:五指山、吊羅山、鸚哥嶺、霸王嶺等

分布:分布於600-1200米間的疏林樹幹上。

瀕危狀況:屬於易危(VU)級別。

用途:具觀賞價值。

海南是我國南藥資源的天然寶庫,除檳榔、益智等四大南藥外,這裡還分布有千餘種珍稀藥用植物資源。這些資源與海南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之間存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定安耳草、硬毛巴豆、小果木、小花沙棯、石山爵床、四葉山扁豆、硬枝酢漿草、光果姜等新種和新記錄種是新近發現和引種保護的重要類群。

1、定安耳草

形態特徵:多年生平臥草本,高約10釐米,莖近四稜形。葉對生,近無柄或無柄,聚生於莖頂呈現蓮座狀,厚紙質,長橢圓形,長8-15釐米,寬4-10釐米;託葉三角形,撕裂狀。聚傘花序呈頭狀頂生,密集,直徑約5釐米。花冠藍紫色或白色,管長約8毫米;蒴果長約3毫米,種子8-12棵,花果期9-12月。

產地:海南定安、瓊中。

分布:海拔100-450米的疏林下或林緣。

瀕危狀況:居群植株數量較少約200株。按IUCN(2012)評估,定安耳草被列為「極危」物種,它們的野生種群面臨即將絕滅的機率非常高。

用途:全草藥用,用於治療小兒水痘。

除了以上介紹到的11個新物種,近年來,在海南還發現了不少有趣的新物種,這些「新同學」都叫什麼,長什麼樣子,小編都為大家逐一盤點好了!

時間:2019年

新物種:羚羊礁海蝽

科考隊根據其分布地點將它命名為羚羊礁海蝽

據介紹,這是海蝽科昆蟲在我國首次被發現,為中國昆蟲新記錄科

這也是中國科學家首次以南海單一島礁的名稱為動物新物種命名,對於維護國家南海權益具有特殊意義。

隨隊考察的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謝強介紹,此類海蝽科昆蟲的體長只有3毫米至4毫米,生活在海洋表面,有時躲藏在珊瑚石的細小孔洞中,靠捕食小型節肢動物為生。不僅個頭小,它們的運動還非常迅速,很難捕捉。

新鮮生物不光有羚羊礁海蝽,近年來,在海南發現了不少有趣的新物種,現在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時間:2018年

新物種:周氏瞼虎

2018年8月,海南島喀斯特地區發現生存有一種以前從未被記載過的瞼虎屬新種,這個瞼虎屬新種被正式命名為「周氏瞼虎」。

瞼虎四足爪尖無吸盤,因此不能像壁虎一樣吸附攀援,只能爬行。周氏瞼虎最早被發現棲息於海南島中部地區一處海拔220-300米的典型喀斯特地貌區,四周環繞著溼潤的熱帶常綠闊葉林。

目前全球一共發現了17個獨立種瞼虎,海南已知共有兩種,一種是海南瞼虎,是科學家Barbour在1908年發現並命名的;另一種是霸王嶺瞼虎,是科學家Grismer et al於2002年發現並命名。

周氏瞼虎是海南發現的第三種瞼虎屬物種,也是海南島首個由中國人獨立發現的瞼虎屬物種。

時間:2017年

新物種:暗褐金孢牛肝菌

這種「菇」你認識嗎?它就是接下來的主角——暗褐金孢牛肝菌。

2017年2月,海南醫學院藥學院教授曾念開和鸚哥嶺科研監測科工作人員蔣帥在海南鸚哥嶺發現了這個新物種。這是一個尚未描述的新種,因其菌蓋呈暗褐色,所以被命名為暗褐金孢牛肝菌。

過去的研究表明,金孢牛肝菌屬的種類大多分布於北半球的溫帶地區,少數種類分布於亞熱帶森林。此次在鸚哥嶺發現該屬的成員,首次證實了該屬在世界熱帶地區的分布。

「深入認識這些真菌,並在海南各林區開展森林外生菌根菌的資源調查,將對於熱帶森林的保育及荒山造林具有積極的意義。」曾念開教授說。

時間:2016年

新物種:海南黃肉牛肝菌

這個新物種非常有意思,一碰顏色就變變變!它同樣是在海南鸚哥嶺被發現的。

牛肝菌一般是指那些生長於地上,子實體肉質,容易腐爛,且子實層為密集菌管的真菌。現在世界上已知有1300餘種,而目前在海南發現的牛肝菌有100多種。

「其它的一些牛肝菌也會變色,但很少像這種一樣,變得如此奇妙。」研究人員說,該牛肝菌新種的主要特徵是個體大,菌蓋直徑成熟時可達20釐米,而其他牛肝菌,菌蓋直徑通常不超過10釐米;除此之外,最為有趣的是其奇妙的變色現象,它原本的菌孔面是黃色的,菌肉是白色的。用手觸摸菌蓋下的菌孔以及菌肉,它會迅速變藍色,之後再變成紅色,最後變為黑色。

據介紹,牛肝菌的大多數種類能與殼鬥科、龍腦香科、松科等植物形成共生關係,在森林保育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發現時間:2015年

新物種:尖峰嶺胡椒

2015年7月,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香料飲料研究所的胡椒資源育種研究團隊在樂東尖峰嶺展開野外考察時,首次發現了該物種。

這個新物種,分布在尖峰嶺自然保護區海拔500至800米處,被命名為尖峰嶺胡椒。

尖峰嶺胡椒有很強的依附力,它既可以攀爬在巖石上,變成碩大的一叢,也可以攀附在十多米高的樹幹上,直衝雲霄。

單看形態,尖峰嶺胡椒與其他物種並無不同,不過在專業的團隊眼中,它的葉柄、它的花穗、它的苞片、它的種子等都「暗藏玄機」。

尖峰嶺胡椒一經發現,我國國產胡椒屬從60種增加為61種,其中海南共有12種。

按照國際植物保護聯盟(IUCN)的物種瀕危等級的評價標準,尖峰嶺胡椒被評估為極危種,亟待開展更多的調查和保護研究。

時間:2015年

新物種:海南缺翅蟲

海南缺翅蟲是上海師範大學昆蟲學研究室的博士等在海南發現的昆蟲新物種,並將其命名為「海南缺翅蟲」。

缺翅蟲是一類稀有的原始昆蟲,迄今全球僅記載1屬39種,主要分布在赤道兩側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看完這些新物種,是不是對海南的大自然充滿了興趣?

海南森林資源、海洋資源優渥,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孕育了極為豐富的生物資源。

多樣的生物資源,不僅能維護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也為我們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

我們要好好保護生物多樣性,愛護環境,讓海南的好生態成為海南最大的特色和發展最強優勢。

相關焦點

  • 海南熱帶雨林發現兩棲爬行新物種,定名「中華瞼虎」
    近日,海南省林業工作者在海南省中西部地區發現並採集到1種新的瞼虎,在將其與海南省現有的其他3種瞼虎——周氏瞼虎、海南瞼虎、霸王嶺瞼虎,還有瞼虎屬其他已知物種進行了形態學和分子系統學比對後發現,其差異已達種級,確定為新種。發現此瞼虎新種的是海南省林業局80後年輕幹部周潤邦,同時,他也是發現並研究周氏瞼虎第一人。
  • 獨屬海南的3個特有鳥種
    迄今已發現的海南鳥類特有種包括海南山鷓鴣、海南孔雀雉和海南柳鶯3種,特有亞種53種。  「作為一個島嶼,海南島有著形成特有物種的絕佳條件,但海南是個年輕的島嶼,直到6500萬年左右才與大陸最後一次分離,所以特有鳥種並不多。」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科研監測科的李飛介紹說,由於海南島與大陸分離,千百萬年的漫長演化過程,讓海南島的鳥類區系有了自己一定的「個性」。
  • 海南尖峰嶺發現新的特有植物種尖峰水玉杯
    文 | 海南日報 孫慧4月1日,海南日報記者從省林業局獲悉,近日尖峰嶺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在尖峰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又發現了一個新的植物種類——尖峰水玉杯。此次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區域內發現的尖峰水玉杯,為中國已知有分布的第6個該屬植物種,也是僅見於海南的特有植物種類。
  • 物種保護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發現19個新物種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發現19個新物種雨林「上新」 一種比恐龍還要古老的生物,突然如朵朵桃花般盛開眼前,會是怎樣的驚喜?自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至今,短短一年多時間便有9個植物新種、5個動物新種、5個大型真菌新種被發現,意味著約佔海南島1/7陸域面積的這片土地,仍然藏著太多未知的秘密。 與新物種的相遇,是一份未知的驚喜。而守護的「老朋友」日益繁衍壯大,則是雨林生物欣欣向榮的基石。
  • 海南熱帶雨林發現新物種,取名「中華瞼虎」丨Science 活物誌
    隱藏在熱帶雨林中的中華瞼虎 周潤邦 攝發現此瞼虎新種的是海南省林業局80後年輕幹部周潤邦,同時,他也是發現並研究周氏瞼虎第一人。周潤邦聯合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副教授彭霄鵬、四川師範大學兩棲爬行動物專家侯勉,對新種進行仔細研究後,選擇在國內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將這個新種定名為「中華瞼虎」,並通過科技日報首次向世人揭示了中華瞼虎科考過程中的諸多細節。
  • 海南已連續5年發現新物種~
    不僅個頭小,它們的運動還非常迅速,很難捕捉。周氏瞼虎最早被發現棲息於海南島中部地區一處海拔220-300米的典型喀斯特地貌區,四周環繞著溼潤的熱帶常 今天,海南物種界又有新發現了! 周氏瞼虎是海南發現的第三種瞼虎屬物種,也是海南島首個由中國人獨立發現的瞼虎屬物種。
  • 今年在海南發現的新物種有不少!這些罕見的「小精靈」你見過嗎?
    尖峰水玉杯,屬肉質腐草科水玉杯屬,本物種為海南島首次報導的新記錄科、新記錄屬和新種,目前僅見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尖峰嶺熱帶山地雨林。發現於海南尖峰嶺的新物種尖峰水玉杯。許涵研究員供圖該物種是由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研究所海南尖峰嶺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的科研監測人員發現的。尖峰水玉杯已完成拉丁命名:Thismia jianfenglingensis Han Xu, H.J. Yang and S.Q. Fang。
  • 一起來認識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域旗艦物種 | 大美國家公園
    今天,一起來盤點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域旗艦物種,你都認識嗎?「一園三區」,是青藏高原生態系統的典型代表,藏羚羊、雪豹、白唇鹿、野犛牛、藏野驢、黑頸鶴等特有珍稀保護物種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海南長臂猿 海南熱帶雨林是熱帶雨林和季風常綠闊葉林交錯帶上唯一的「大陸性島嶼型」熱帶雨林,是我國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連片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眾多海南特有的動物在這裡繁衍。
  • 國家Ⅰ級瀕危物種|我國海南特有的珍稀植物——海南蝴蝶蘭
    國家Ⅰ級瀕危物種|我國海南特有的珍稀植物——海南蝴蝶蘭文:花木君蝴蝶蘭是世界著名觀賞花卉,同卡特蘭、大花蕙蘭、石斛蘭並稱「四大洋蘭」。蝴蝶蘭花葶細長,花朵色彩豔麗,排列有序,猶如蝴蝶翩翩飛舞,因而享譽世界。事實上,我國除了卡特蘭以外,其他三大「洋蘭」都有分布,並且不少都是世界珍稀名貴品種的重要親本之一。
  • 時隔111年壁虎近親裡氏瞼虎種組新物種在海南發現
    新華社海口12月9日電(記者陳凱姿)近日,壁虎的近親,新的瞼虎科物種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被科研人員發現,取名中華瞼虎,屬裡氏瞼虎種組。這也是時隔111年後,該種組家族首次發現的新成員。包括此次發現的中華瞼虎在內,全球已知20種。此前,海南已發現海南瞼虎、霸王嶺瞼虎和周氏瞼虎3種,均為當地特有物種。中華瞼虎的吻肛長度大約98.64~105.7毫米,環鼻孔有8枚鱗片,爪為4枚鱗片包裹,卵比起海南瞼虎更大更重。
  •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現新特有植物種尖峰水玉杯
    植物新種尖峰水玉杯被發現 目前僅見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南國都市報五指山4月1日消息(首席記者 康景林)海南省林業局4月1日向媒體發布,海南尖峰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又發現了一個新的植物種類——尖峰水玉杯,屬肉質腐草科水玉杯屬,本物種為海南島首次報導的新記錄科、新記錄屬和新種,目前僅見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尖峰嶺熱帶山地雨林
  • 黃桑境內發現中國特有物種——粵紫萁 【黃桑發現】
    你認識它嗎?認識它才是真正的專家。
  •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又發現了一個新的特有植物種:尖峰水玉杯(尖峰精靈燈籠)
    本物種為在海南島首次報導的新記錄科、新記錄屬和新種。因為該物種首次在海南島尖峰嶺發現,是海南島熱帶雨林豐富生物多樣性和良好生境的一個表徵,故而以地名尖峰嶺為種加詞「jianfenglingensis」來命名該物種。  這個新植物種近期發表在國際知名植物分類學SCI刊物Phytotaxa的第429卷第2期上,論文的第一作者為許涵研究員。
  • 海南又發現一個新植物種類【附圖】
    此次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內發現的尖峰水玉杯,為中國已知有分布的第6個該屬植物種,也是僅見於海南的特有植物種類。 尖峰水玉杯目前僅見於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內的尖峰嶺熱帶山地雨林中,為生長在林地上的一種腐生性草本植物,植物莖杆通體白色,花為紅色,葉片退化,不具備光合作用功能,需要溫暖溼潤的良好森林環境。
  • 江西植物家族「添丁」武夷山發現11個新物種
    【江西植物家族「添丁」 武夷山發現11個新物種】江西省是生物多樣性較為豐富的省份之一,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較為突出。11月9日,記者獲悉,國內核心期刊《植物資源與環境學報》和《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分別於近日刊登相關論文,公布了江西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新發現的11種植物(系江西省植物新記錄種),即6種石松類和蕨類植物:柳杉葉馬尾杉、西藏瓶蕨、灰背鐵線蕨、骨牌蕨、異鱗鱗毛蕨、鋸蕨,5種種子植物:車桑子、大花腋花黃芩、巖藿香、高野山龍頭草、九龍山鳳仙花。
  • 什麼叫「海南特有種」?看完刷新你的認知!
    今天(11月30日)海南日報海南周刊以10個版面的篇幅推出特別報導海南雨林特有種以下是版面圖和報導瓊島雨林生萬物海南特有種·長臂猿一棵樹,想怎麼長就怎麼長海南特有種·鳥類鶯啼燕語鳥浪歡熱帶雨林幾乎孕育出世界上大於一半的動植物物種,你卻很難在這裡準確地認出一隻鳥。嘰嘰喳喳的聲響由遠及近,在頭頂漸次鋪開,明明感覺就在耳畔,抬頭四望,卻怎麼也搜尋不到它們的身影。
  • 植物新種尖峰水玉杯被發現 目前僅見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
    發現於海南尖峰嶺的新物種尖峰水玉杯。許涵研究員供圖  該物種是由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研究所海南尖峰嶺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的科研監測人員發現的。尖峰水玉杯已完成拉丁命名:Thismia jianfenglingensis Han Xu, H.J. Yang and S.Q. Fang。
  • 我國海南特有的珍稀瀕危物種:超凡脫俗倩麗嬌美的水菜花
    我國海南特有的珍稀瀕危物種:超凡脫俗倩麗嬌美的水菜花 作者:花木君 不過沉水植物也有很多種,比如除了藻類,還有苦草、菹草、水菜花、海菜花、眼子菜、海菖蒲等等,今天我們就介紹其中的一種,屬於國家級珍稀瀕危物種,是海南特有的美麗植物花卉,那就是——水菜花。
  • 海南百年鳥類調查:發現16種新鳥類 上百種鳥消失
    從2003年12月第一次調查開始,海南越冬水鳥調查項目進入第十個年頭。近日,香港嘉道理中國保育發布了《「海南越冬水鳥調查」10年總結》。通過調查,盧剛他們基本摸清了海南冬季水鳥的種類、數量和分布情況;發現了多個海南鳥類新記錄,豐富了海南的鳥類物種多樣性;也提升了海南溼地類型自然保護區的鳥類監測能力,培養了一批鳥類調查員和觀鳥愛好者。
  • 學者稱臺灣地區多樣特有物種正在快速滅絕中
    中新網7月26日電 島內有學者指出,臺灣地區的物種具備豐富的多樣性,但滅絕的情形也很嚴重。根據學者的研究,至少已知有24種滅絕、79種瀕危;若包含臺灣學者沒研究過的物種,實際滅絕數量可能是十倍、百倍或更高。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由臺「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代主任邵廣昭指出,臺灣地區的面積僅佔全球陸域面積萬分之二點五,卻有全世界10%的魚種、5%的鳥種,其它如昆蟲、植物、哺乳類、爬蟲類,品系也都佔1%以上。